【核心素养新课标】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新课标】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2 19:12:27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
知识结构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1、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 思想。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原因。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01
02
03
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知道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初步理解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视频导入
温故知新: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铁制
牛耕
井田制
周王室
商鞅变法
生产力发展
经济政治之变
思想文化之变
年代:
国籍:
姓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地位: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家学派
②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①顺应自然
③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无为而治”
《道德经》
(道家的经典)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道德经》书影
老子
李耳
一、老子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1、生平简介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相互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
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一、老子
典故解读
帛书《老子》
天长地久
大器晚成
出生入死
以柔克刚
物极必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经典语句选读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老子
姓名
时期
地位
经历
著作
◎孔子像
其思想后来由弟子整理成《论语》
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出身下层贵族,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生平
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此乃仁也。
弟子3: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有晚辈的顺从。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2、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1)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
2)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3)主张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孔子的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2)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孔子的文化成就
1)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2)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为了教学需要,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这些文献大部分经过他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这些文献现在仍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宝贵资料。孔子在整理、保存我国文化遗产方面是有功绩的。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4、孔子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1)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联合国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视频:孔子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2)战国时期的学术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
2、百家争鸣的含义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荀子
战国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礼治”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要追求精神自由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三、百家争鸣
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视频:百家争鸣
4、“百家争鸣”的影响
(2)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各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并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问题探究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三、百家争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矢志不移,意志坚定,正直高洁,不阿谀奉承的精神。
1.【唯物史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 )
A.选贤举能 B.复古崇礼 C.富国强兵 D.取得民心
D
2.【唯物史观】《论语》记载孔子话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话语说明孔子具有 ( )
A.民本思想 B.无为思想 C.德政思想 D.兼爱思想
C
3.【唯物史观】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今天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
①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②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③韩非的改革意识和法治思想④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4.【史料证实】战国时期提出“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的著名思想家是(  )
C
5.【史料证实】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孙武 C.韩非 D.董仲舒
C
6.【唯物史观】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提出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A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