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课内文言文阅读: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0课内文言文阅读: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2 15:5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山东专用)
专题10 课内文言文阅读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清荣峻茂 荣:茂盛
D.属引凄异 引:延长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则素湍绿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故渔者歌曰 后遂无问津者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C.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真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感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威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4.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皆以美于徐公
C.七里之郭 出郭相扶将
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翻译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
【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如上石何 安求其能千里也
B.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8.下列对各句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判断句)
C.帝感其诚。(被动句)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
B.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既傲慢又武断。
C.选文第①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D.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0.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山东省德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出师表》)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刘备将重任托付于诸葛亮,有哪三个方面的原因
【山东省泰安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过
B.求之下流,固颠。 固:坚固
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颠:颠倒
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依照
14.下列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僧)以为顺流下矣。 B.(坎穴)渐激渐深。
C.如是再啮(石兽),石又再转。 D.求之(于)下流。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B.“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所以讲学家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
C.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是因为他空谈事理,“据理臆断”。
D.选文第三段连用两个“必”字,写出老河兵富有经验且自信。
16.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四处问句皆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引发了思考。
B.选文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
C.选文末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D.选文详写老河兵的推断,说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点才作出了正确判断。
【山东省枣庄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7.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墙壁)
B.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C.又何间焉(参与) 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D.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1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登轼而望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其乡人曰 必先苦其心志
19.翻译下列句子。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20.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祭品,“持节”“揖”“拜”是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语。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详加叙述,战前、战后则一笔带过,这样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周亚夫军细柳》写文帝在细柳营两次受阻,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的形象。
21.《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那么,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的“真将军”体现在哪些方面?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B 2.D 3.B
【解析】1.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有误,句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故选B。
2.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在“如……何”前,表反问语气;
B.动词,认为/介词,用;
C.连词,就/连词,如果;
D.都是名词,“……的人”;
故选D。
3.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并未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手法;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4.B 5.所以君子要么不去发动战争,要发动战争一定会胜利的。 6.示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点。文王姬吕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面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弊送了商朝。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离开/动词,离开。意思和用法相同。
B.介词,凭借/动词/动词,认为。意思和用法不同。
C.名词,外城/名词,外城。意思和用法相同。
D.代词,这,这样/代词,这,这样。意思和用法相同。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故:所以;必:一定;胜:取得胜利。
6.本题考查理解主旨的能力。
依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可知,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据此,组织答案语言即可。
示例: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圈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7.D 8.B 9.A 10.C
【解析】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加强反问语气/它,代指千里马;
B.顽固/使……巩固;
C.苦于,被……所苦/使……劳苦;
D.停止/停止;
故选D。
8.本题考查特殊句式辨析。
B.句意:儿子又可以生孙子,孙子又可以生儿子。并无特殊句式。
故选B。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错误,从第②段“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中的“毕力平险”“指通”“达于”都可以看出他是有决心有目标的。
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由第②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孀妻弱子”来相助正表明愚公移山之举是很得人心的,故选项“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理解有误。
故选C。
【点睛】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上智叟笑着阻止他,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1.我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显达扬名。 12.诸葛亮才智过人,谨慎周全,勤勉忠贞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该句得分点为:“臣本布衣”,判断句,我本是一介平民;“布衣”,平民;“躬耕于南阳”,状语后置句,在南阳务农亲耕;“苟全”,苟且保全;“闻达”,显达扬名。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根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分析概括:诸葛亮才智过人;根据“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分析概括:诸葛亮谨慎周全;根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分析概括:诸葛亮勤勉忠贞。
【点睛】参考译文: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13.B 14.C 15.B 16.B
【分析】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B.求之下流,固颠: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固:固然。故选B。
14.本题考查省略句。C.根据“如是再啮,石又再转”的意思“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可判断出“啮”的宾语应该是“沙”,“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可印证。而不是“石兽”,故选C。
15.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B.结合“尔辈不能究物理”可以看出,讲学家自恃甚高,觉得自己“能究物理”,因而看不起别人,嘲笑别人,而不是“‘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故选B。
16.本题考查对选文的赏析。B.结合“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和“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可以看出,文章是在语言描写中制造波澜,不是“叙述中”,故选B。
【点睛】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座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最后无法找到,他们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的人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座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只不过是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荒唐吗?”大家对他的话表示信服,认为这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由于石头的反击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必定倒转栽倒在坑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不停翻来翻去,石头于是就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人们按照他说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可以凭借常理而主观推测吗?
17.A 18.D 19.(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2)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 20.C 21.曹刿有深谋远虑;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时机,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
【分析】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壁:营垒。故选A。
18.A.之:到,往,动词/的,结构助词;
B.以:凭借,介词/因为,连词;
C.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D.其:都是“他的,代词”;
故选D。
1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惠:恩惠。徧:同“遍”,遍及。从:顺从。
(2)乃:于是,就。使:派。使:使者。节:符节。诏:诏令。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是略写,一笔带过;战前、战后却写得极为详尽,突出“论”这个重点,故选C。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有远大的谋略;
从“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以看出,曹刿深谙取信于民的道理;
从“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以看出,曹刿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善于抓住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点睛】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军官都骑马迎进送出。不久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先导跑到军营,不能进入。先导说:“天子就快到了!”把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文帝到达,又不能进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说:“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车骑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跑。”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缓慢行进。到了军营中心,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说:“穿铠甲、戴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敬。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慰劳礼仪结束后离去。
出了细柳营军门,群臣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以前在霸上、棘门军营看到的,简直像儿戏,他们的将军未来一定会遭受袭击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可能冒犯他呢!”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