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课外文言文阅读: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1课外文言文阅读: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2 15: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山东专用)
专题11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授济宁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遂野田日辟,民食以裕。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请之中书省,得罢役。济宁人皆赞之。视事①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
【注释】①视事:办公。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又 立 社 学 数 百 葺 孔 子 庙 堂 教 化 兴 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
3.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方克勤是如何做到“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的。(答出两点即可)
【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真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教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①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国而收弊②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罢:同“疲”。②弊:同“毙”。
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田忌欲引兵之赵
②与齐战于桂陵
5.翻译句子。
彼必释赵而自救。
6.联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
【2022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公多谈吏事
张芸叟①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②。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③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④。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⑤,不可胜数。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迨⑥令三十余年,出入中外⑦。忝尘三事⑧,以此自将⑨。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⑩。”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 ,或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改动)
[注释]①张芸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②“莫不”句没有不把道德文章作为最想听的。③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④及物:造福社会。⑤枉直乖错:冤屈错误⑥迨(dài)至,到。⑦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⑧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⑨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⑩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亮,通“谅”,确实。报,回应,应合。 任:担任,胜任。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不免有请( ) ⑵所未谕也( ) ⑶尝闻此语(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者之见先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B.无以遣日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或问之,则答曰 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
10.下列属于“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中“一言”所指代的一项是( )
A.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B.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C.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D.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11.作者在文末写“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
【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①,性刚果。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尼②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③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④。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⑤。
(选文有删改)
【注】①千总:清朝武官名称。②尼:阻止。③趣:促。④勖(xù):勉励。⑤置:停。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既 至 吴 淞 从 守 西 炮 台 与 部 卒 同 饮 食 卧 起 以 力 战 相 勖。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性刚果。 性:
(2)及东炮台陷。 及:
(3)弹丸咸集于西炮台。 咸:
(4)曾不少却。 却: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2)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
15.选文中的钱金玉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
【山东省德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或上言秦府(秦王李世民官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dú,怨言)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6.下列与“则危亡立至”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欲速则不达
17.“除”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主要有:①台阶;②任命;③清除;④算法的一种。请结合本段内容,选出“尽除武职”中“除”的义项并说明理由。
18.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选文看,唐太宗有哪两个可贵之处?
【山东省临沂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 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⑩,合同而化 。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 。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释】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g)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g):围棋盘。⑩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 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 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置几席间作玩 置:
(2)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
(3)已遂述数行 述: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得从容以观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B.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C.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D.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2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过 石 桥 有 三 奇 树 鼎 足 立 忽 至 半 空 凝 结 为 一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2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飞泉亭及周边景物的一组是
①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 ②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③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④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⑤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⑥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山东省泰安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阙廷①,愿亲帷幄②,帝不许。后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
帝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曰:“臣本诸生,遭遇受命之会,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国家③谋虑,愚臣无所能及。臣伏④自思惟:以诏敕战攻,每辄如意;时以私心断决,未尝不有悔。国家独见之明,久而益远,乃知‘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⑤。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竟逐迷惑千数。臣以遭遇,托身圣明,在倾危混淆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节选自《后汉书 冯异列传》,有删改))
【注】①阙廷:朝廷。②亲帷幄:侍奉皇帝。帷幄,指帝王。③国家:指皇帝。④伏:敬词,古时臣对君奏言多用。⑤“性与”以下两句:语出《论语》。以此来赞誉光武的圣明,说明自己的愚钝。
2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当 兵 革 始 起 扰 攘 之 时 豪 杰 竞 逐 迷 惑 千 数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上书谢曰 谢:
(2)久而益远 益:
(3)而臣爵位所蒙 蒙:
(4)恩犹父子 犹:
2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诏敕战攻,每辄如意;时以私心断决,未尝不有悔。
(2)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
28.选文第二段表现了冯异的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
【山东省烟台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①宋本,字诚夫,大都人。自幼颖拔异群儿,既成童,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尝从父祯官江陵,江陵王奎文明性命义理之学,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善为古文,辞必己出,峻洁刻厉①,多微辞②。
②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③,不可干以私④;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尤以植立斯文⑤自任。居官清慎自持,饘粥⑥至不给。本未弱冠,聚徒⑦以养亲,殆二十年;历仕通显,犹赁屋以居。及卒,非赙赠⑧几不能给棺敛,执绋⑨者近二千人,皆缙绅大夫门生故吏及国子诸生,未尝有一杂宾,时人荣之。本所著有《至治集》四十卷,行于世,谥正献。
(选自《元史 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注]①峻洁刻厉:形容文章刚劲凝练而深刻。②微辞:委婉而隐含讽谕的语言。③制行纯白:行为纯洁。④不可干以私:不掺杂私心。⑤斯文:这里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⑥饘(zhān)粥:稠粥。⑦聚徒:招收学生。⑧赙(fù)赠:官府赠送的钱物。⑨执绋(fú)者:指前往送葬的人。
29.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 质:询问,求问
B.尤以植立斯文自任 植:树立
C.非赙赠几不能给棺敛 几:几乎
D.时人荣之 荣:荣耀
30.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通贯乃已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B.犹赁屋以居 先帝不以臣卑鄙
C.行于世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而笃朋友之义 甚矣,汝之不惠
31.翻译下面句子。
本未弱冠,聚徒以养亲,殆二十年。
32.选文第①段主要表现了宋本 的特点:由第②段可知,宋本为官清廉,表现在稠粥都吃不上、 、 。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 2.示例: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 3.示例:(1)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2)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3)他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4)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
【解析】1.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育文化的风尚。
“又立社学数百”和“葺孔子庙堂”为方克勤为教育所做的举措,二者为并列短句,中间停顿;“教化兴起”为最终效果,单独成句。故断句为: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
2.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方:刚刚,正;耕耘:耕种;暇:空闲;奈何:怎么能,怎么办;役:劳役。
3.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可概括为: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
根据“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可概括为: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
根据“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可概括为:他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
根据“请之中书省,得罢役”可概括为: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
【点睛】参考译文: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被授予济宁知府。当时朝廷下诏号召百姓开垦荒地,三年后才征缴赋税。然而当地官吏征收赋税都不等到三年的期限,百姓都说诏旨不可信,于是就弃田离去,田地又再次荒芜。方克勤就与百姓互相约好,赋税一定按期限(三年后)交纳。区分田地为九等,按田地的等级征税,官吏不得耍奸,田地一天天开垦起来,老百姓的粮食已经充足。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育文化的风尚。盛夏时节,守城将领督使百姓修筑城池,方克勤说:“百姓这个时候正在耕耘田地都忙不过来,怎么能够承受这么重的工程。”就写信到中书省去为百姓请命,得以停止服役。济宁人都称赞他。(方克勤)在这里做事三年,人丁兴旺了几倍多,整个县郡都丰衣足食。
4.①到……去;②在 5.它就会放弃赵国回兵自救。 6.孙膑的角度:要善于思考,因势利导,劝说他人的时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
田忌的角度: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田忌想要带兵到赵国去。之:到……去;
②句意为:跟齐军在桂陵交战。于:在。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重点字词:彼:他;必:一定;释:放。
6.本题考查道理启示。
根据文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是我一举解赵之国而收弊于魏也”可知,孙膑根据局势出发,攻击魏国薄弱的地方,而不是直接去战场上同赵国一起作战,于是得到田忌的认同,最后一举两得,帮助赵国击溃魏国,由此可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善于分析问题,打破常规思维,善于因势利导,劝说他人的时候也要学会找到问题的关键;
根据文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可知,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最后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由此告诉我们,要善于听从别人的好的建议。
【点睛】参考译文: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要让孙膑做将领。孙膑辞谢说:“受过刑的人不可以做将领。”于是就用田忌做将领,让孙子做军师,在有帷幕的车子里,坐着为田忌谋划。田忌想要带兵到赵国去,孙子说:“现在魏国与赵国相攻打,轻装、精锐的士兵一定全部在外,老弱士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带兵直接奔向大梁,占据它的要路,冲击它的正空虚的地方,它就会放弃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就一举解救了赵国的围困而把军队疲惫的弊端留给了魏国。”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国果然离开了邯郸,跟齐军在桂陵交战。齐军大败魏军。
7. 请:问询,请教 谕:理解,明白 尝:曾经 8.B 9.(那时我)正年轻,不满足于学习,想找来《史记》《汉书》阅读,但公家私人都没有。 10.D 11.以苏轼的为官成就表现出欧阳修“多谈吏事”对晚辈的深远影响,从而表明“多谈吏事”(为官之道)的必要性。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难免有请教。请:请教;
(2)句意: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谕:理解,明白;
(3)句意:曾听说过这些话。尝:曾经。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连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B.可以,介词/按照,介词;
C.都是“从”的意思,介词;
D.都是“就”的意思,连词。
故选B。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本题中注意句中重点词语“方(正当)、未(没有)、欲(想)”要正确理解。
10.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的意思是“其实是实践当年的一句誓言”,结合“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可知这里的“誓言”是指: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故选D。
1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句子作用。
结合“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可知,句子的意思是“那以后,苏轼也以做一个称职的官吏自勉”;写出了苏轼听欧阳修“多谈吏事”后,以此自勉,侧面写出了欧阳修为官正直、称职;以此结尾,突出了欧阳修“多谈吏事”对后辈的深远影响;表明了“多谈吏事”(为官之道)的重要性。
【点睛】参考译文:
张芸叟当初到京城游学,求见拜见先达们,每次听欧阳修、司马温公、王荆公的评论,关于文史最多,只有欧阳修讲了许多为官的事情。久而久之,难免有请教“求学的人拜见先生,没有不想听听修身和作文之道的。现在先生指教了许多为官的事情,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欧阳修说:“不能这样看。你们都是当今贤才,以后做官处理政事,就懂得我的话了。大致说来,文献经典仅限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处理政事则关系到百姓利益。我过去被贬到夷陵做官,那里不是一般人所能生活的地方。我正当壮年,不满足于学习,想找《史记》《汉书》来看看,但公府和私人都没有。没有什么可以消磨时光的,就从架阁上把过去的案卷拿下来,一次又一次地观看。我发现那上面颠倒是非的事情,多得数不完,有的把无说成有,有的把曲说成直,违反国法,顺从私情,丧失人伦,戕害公义,真是什么坏事都有。荒远偏小的夷陵尚且如此,整个天下的弊端就可想而知了。当时仰望苍天发誓,‘从此为官处事,不敢有丝毫疏忽’。至今三十多年,不论在京城还是在外地,担任了重要官位,始终拿这句誓言律己。现在在别人看来,认为我一定是通过诗文提高自己的。在我自己看来,其实是实践当年的一句誓言。”当时,老苏父子三人当中,也有人在场,曾听说过这些话。那以后,苏轼也以做一个称职的官吏自勉,有人问他,他就回答说:“这是我从欧阳修那学来的。”
12.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 13. 性情,性格。 到,等到。 全,都。 后退,退却。 14.(1)道光壬寅年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2)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 15.(1)刚毅果敢。(2)忠于职守。(3)忠贞爱国。(4)英勇无畏,不怕死。(5)与士卒同甘共苦。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故断句为: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性情刚毅果敢。性:性情,性格。
(2)句意:到了东炮台陷落后。及:到,等到。
(3)句意: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咸:全,都。
(4)句意:竟然毫不后退。 却:后退,退却。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衅起,挑起事端,引申为战争爆发;假,休假;省亲,回家乡或到远处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束装,整理行装。
(2)焉,哪里;逃,逃避;幸,希望;虑,担心。
15.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答题时可以先指出特点,然后再结合内容分析,注意分点作答。
从文中“性刚果”可知,他性情刚毅果敢。“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中止休假,立即收拾行装奔赴战场”可以看出其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由“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可知,他忠于职守且与士卒同甘共苦。由“钱金玉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仍然没有后退一步,直至牺牲”表现其英勇顽强,舍身取义。由“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可知,他身边的士兵劝他为老母要保全性命,钱金玉却说拿了国家俸禄就不能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由此可以看出其有气节、有担当。
【点睛】参考译文:
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官,性情刚毅果敢。道光壬寅年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当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竟然毫不后退。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辞谢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钱金玉的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不停地大呼“卖国贼害了国家”。
16.A 17.②;因为太宗惟贤是举,认为不可任人唯亲,反对给旧部封官加爵。 18.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19.惟贤是举 不纵所欲
【分析】16.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题时可回归原文语境,根据整句的句意来推断“则”的含义。
原文“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句意:如果一直放纵欲望不停止,那么十分危急的局势就马上到来。“则”,就,就会。
A.句意: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则”,就。
B.句意:蝉和猴子不停地鸣叫着。“则”可以不译,起连词的作用。
C.句意: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则”,就是,表判断。
D.句意:谓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则”,反而,表转折。
故选A。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原文“或上言秦府(秦王李世民官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的含义是:有人进谏说秦王李世民官府的兵应该全都授予武官职位,让他们值宿宫禁,担任警卫。因此“除”的含义应选②;选择理由是唐太宗说“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拒绝了他人的请求,本段文字就是通过李世民不任用旧部,表现他惟贤是举,认为不可任人唯亲,反对任用旧部特点。可见“除”字是“任命”的含义。
18.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dú,怨言)者,与人同利故也”列举了以前大禹治水的事例,论证他不受百姓诽谤的原因是“与人同利”,因而为举例论证;
“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也列举了秦始皇的事例,论证他受到百姓怨恨的原因是“病人以利已”,举例论证的同时,与“禹”的做法形成对比,因而也为对比论证。
19.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选文一共两段,表现了唐太宗两方面可贵品质。
第一段通过唐太宗的语言“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可知,唐太宗拒绝任用旧部亲信,任人唯贤,表现唐太宗惟贤是举的特点。
第二段通过唐太宗的语言描写,以表现太宗的特点,他的语言运用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解释了“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的原因是不纵欲,因此唐太宗的特点为“不纵所欲”。
【点睛】参考译文:
有人上书主张秦王府旧兵,应全部任命为武官,加入皇宫警卫部队。太宗对他说:“朕视天下为一家,只选用贤才,难道旧属士兵之外就别无可信用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并不是让朕的恩德广被于天下。”
太宗对公卿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怨谤之言,是因为与民利益攸关的缘故。秦始皇营造宫室而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是因为秦始皇损民以利己的缘故。奇珍异宝,本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止,那么国家就会立刻面临危亡。朕想要营造一个宫殿,材料已经齐备,有鉴于秦的灭亡,便停止了这项工程。亲王公卿以下,应当体会朕的这个想法。”从此二十年间,风俗质朴淳厚,穿着不用锦绣,官府与百姓均很富足。
20.(1)放置,摆放 (2)拖,拉 (3)记述 21.A 22.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23.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灵魂梦境也许能够飞来罢了!” 24.C
【分析】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置:放置,摆放;
(2)句意: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曳:拖,拉;
(3)句意:于是就记述了这几行文字。述:记述。
2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连词,相当于“而”/因为;
B.均表修饰关系;
C.均为“……的人”;
D.均为“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
故选A。
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该句大意为“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故可断句为“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余:何:怎么;惟:只是;或:或许。
24.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①写的是“庐山、罗浮山、青田的石门山”的瀑布;
⑥写的是“带玉堂周边的景物”,不是飞泉亭周边;
其余四项均为飞泉亭及周边景物。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我近年来观看的瀑布多了,来到峡江寺而心中难以舍弃,是因为飞泉亭这个亭子的缘故。
天台山的瀑布,离寺庙有百步远,雁荡山的瀑布,附近没有寺庙。其他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的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不是不奇妙,但游览的人都曝晒在烈日下,站在危险的山崖上,无法从容不迫地观赏。
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左右,爬山的石级弯曲盘旋,古老的松树在上面遮蔽着,火热的太阳晒不到游客。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树木一般都是根株合在一起而枝干分离,这三棵树偏是根株分开而枝叶合拢,真稀奇!
攀登上一大半,瀑布像雷鸣一样轰响,从高空飞泻下来。瀑布旁边有间房屋,这就是飞泉亭。亭子长宽有一丈多,八扇窗子明亮洁净,关上窗户听到瀑布的响声,推开窗子瀑布就扑面而来。亭子里可以坐,可以躺,可以放松腿脚,可以随意舒展活动,可以放笔墨砚台,可以品茶饮酒。以人的安逸舒适,静待水的奔腾飞泻,就像把九天之上的银河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当时造这亭子的人,莫非是仙人啊!
澄波和尚善于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对弈。于是瀑布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错落着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多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完全汇合而融化在一起。
坐了很久,太阳落山了,只好下山,住在带玉堂中,正对着南山,云气缭绕,树木浓密葱郁。中间隔着长长的峡江,江中船帆来来往往,妙的是没有一个愿意停船靠岸来到这座寺庙。和尚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梦魂也许能够飞来。”和尚说:“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地方,为什么不作篇文章记下来呢?”我说:“行。”于是就记述这几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了寺里的和尚。
25.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 26.(1)谢罪(2)更加(3)蒙蔽(4)如,好像 27.(1)按照圣上的诏令开战,每次都能称心如意;我偶尔私自做出征战的决断,没有不后悔的。
(2)知道圣明的君主了解我的愚钝品性,所以才敢借机表白自己的心迹。 28.(1)善战功高(2)谦卑谨慎(3)忠于国家(4)谨遵君臣大义
【分析】25.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竟逐迷惑千数”的意思是:在刚开始起兵,天下纷扰混乱的时候,豪杰竞相崛起逐利,遭遇迷惑百姓的有上千人。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
2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益”是“更加”;“谢”是古今异义词,“谢罪,认错”的意思。
2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以(按照)、诏敕(君王的诏命)、辄(就)、未尝(从来没有)”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念(考虑,思考)、知(了解)、固(所以)、陈(陈述,表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8.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概括作答。 “帝使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谢曰”——谨小慎微;“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国家③谋虑,愚臣无所能及”——功高位重,但支是谦虚,不自高自大;“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忠于国家;从光武帝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可知,冯异是一个谨遵君臣大义之人。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冯异自己觉得长久在外征战,心里不踏实,就上书表白渴望回归朝廷之心,愿意亲自侍奉皇帝,光武帝不允许。后来有人上书说冯异在关中十分专制,斩杀长安县令,有至高的权威,百姓都拥戴他,称他为“咸阳王”。
光武帝派人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十分惶恐,上书谢罪说:“我本一介书生,遇到受命的机会,成了汉军的一分子,过分地蒙受圣上恩宠,高居大将之位,享有通侯的爵位,接受治理一方的使命,建立了微不足道的功勋,但这些都是圣上苦心思虑的成果,以臣下的愚昧是根本比不上的。我暗自思索:由天子下诏命令开战,每次都能旗开得胜;偶尔私下做出征战的决断,就没有一次不是有所后悔的。皇上有独到高明的眼光,时间越久,就显得更加深远。于是我明白了‘人性与天道,是无法得知的’。在刚开始起兵,天下纷扰混乱的时候,豪杰竞相崛起逐利,遭遇迷惑百姓的有上千人。我能遇上圣上,将自己交托给圣明,在危乱混沌之时,都不敢有什么闪失,何况现在天下太平,上下尊卑有序,而我却要为自己的卑微爵位所蒙蔽,竟不知思量陛下的巍峨高大?我自始至终都想着要谨遵您的旨意,从未想过要改变。现在看到您给我看的奏章,战战栗栗,惊恐万状。我深知圣明的主上了解微臣的愚钝品性,所以才敢借机表白自己的心迹。”光武帝下诏回复说:“将军您对于国家,谨遵君臣的大义,恩情亲如父子。有什么值得嫌疑,而心怀恐惧呢?”
29.D 30.A 31.宋本尚未成年,就招收门生以奉养双亲,时达二十年。 32. 天资聪颖、嗜爱读书 租房子居住 去世后没有足够的钱财下葬
【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句意:宋本前去向他求教,造诣日深。质:询问,求问。
B.句意:尤以树古代礼乐制度为己任。植:树立。
C.句意:不靠官府助丧钱物几乎不能入敛。几:几乎。
D.句意:当时人们都称赞。荣:称赞。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
A.第一句句意:都要达到融会贯通才罢。第二句句意: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乃:才;才。
B.第一句句意:但仍租住在他的旧房子里。第二句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以:表目的,用来;因为,认为。
C.第一句句意:流行于世。第二句句意: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于:在;到,去,往。
D.第一句句意:而且对朋友情义笃厚。第二句句意:你太不聪明了!之:的;谓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A。
3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弱冠:成年;徒:门生;殆:大概,将近。
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
根据原文“自幼颖拔异群儿,既成童,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可得出宋本天资聪颖、嗜爱读书的特点;
根据原文“历仕通显,犹赁屋以居。及卒,非赙赠几不能给棺敛”可知道宋本为官清廉,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房产,租房子居住,去世后没有足够的钱财下葬。
【点睛】译文:
宋本,字诚夫,大都人。幼年时就聪明出众,童年时日夜攻读经史诸书,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达到融会贯通才罢。曾随从在江陵做官的父亲宋祯。江陵王奎文深懂性命义理之学,宋本前去向他求教,造诣日深。善长古文,文义简洁深刻,且多用微妙之词。
宋本性格刚直不屈,言行正直纯洁,无任何私心,而且对朋友情义笃厚,坚如金石。人们如有一点善良表现,他就大加称善,尤以树古代礼乐制度为己任。做官以清廉、谨慎自持,甚至连稠粥都吃不上。宋本尚未成年,就招收门生以奉养双亲,时达二十年。任显要官职,但仍租住在他的旧房子里。到他逝世时,不靠官府助丧钱物几乎不能下葬。送葬的人近二千,都是缙绅大夫、门徒、以往的官吏和国子生,没有一个其他宾客,当时人们都称赞。著作有《至治集》四十卷,流行于世,谥号正献。
答案第10页,共10页
答案第9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