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古诗词赏析: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7古诗词赏析: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2 16:0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专题07 古诗词赏析
【202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
1.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①
[明]沈九畴
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
湖天____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
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
【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②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
我认为 填,分析:
(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我认为 填,分析:
【202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真题】
诗歌鉴赏
2.阅读“宋韵在古诗”分类梳理活动中收集到的《春早得雨》,完成探究。
春早得雨
【宋】陆游
稻陂方渴雨,蚕箔①却忧寒。
更有难知处,朱门惜牡丹。
【注释】①蚕箔:养蚕的器具,俗称蚕帘。这里指代蚕。
:“朱门”指代① ,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② ”,他们似乎不喜欢下雨。 :从“稻陂”“蚕箔”可见,诗歌还描写了另一个群体;③ 。“稻陂方渴雨,蚕箔却忧寒”一句,可借鉴白居易《卖炭翁》中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④ , ”句解读。 :《春早得雨》应该归到情趣、情怀、哲理哪一类呢?结合词句简要阐述一下吧。 :⑤
【2023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3.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
〔唐〕张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 ”,还有一个意象“(2) ”,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 ”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 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2022·浙江丽水·中考真题】
4.小组用下边这幅摄影作品学习如何选取有情韵的景致。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首诗,默写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

A.王湾《次北固山下》
B.李白《渡荆门送别》
C.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22·浙江丽水·中考真题】
月山草堂四咏①
[明]汤显祖
(一)
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
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
(二)
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
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
(三)
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
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
(四)
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
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
【注释】①选自《汤显祖诗文集》。月山,在遂昌县城西。
5.下列是四首诗歌的标题,请将诗歌序号分别填到对应的标题后面。
松屋卧云( )竹院烹茶( )荷亭酌酒( )竹窗延月( )
6.你从这组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
7.古诗阅读。
鄱阳湖①
吴国伦
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
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
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
[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
(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
8.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完成小题。
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
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
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奏、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 《南安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
【2022·浙江温州·中考真题】
班级同学制作集录,探究辛词豪放风格,请你参与。
辛弃疾生平与作品集录
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
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
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①,时年26岁 (一)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②,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巳岁③,逆亮④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⑤,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⑥,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 (二) 乘风好去,[甲],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选自《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 (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丑奴儿》)
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 (五)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乙]?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开禧三年,病逝,葬铅山县,享年68岁
【注释】①《美芹十论》:辛弃疾论恢复大计而上孝宗皇帝的奏议。②虏人凭陵中夏:金人侵犯中原。③粤辛巳岁:到了绍兴三十一年。④逆亮:指金国皇帝完颜亮。⑤耿京:南京抗金义军首领。⑥变生肘腋:指耿京被其部下杀害一事。
走近词人
9.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补全材料(二)(五)中的甲、乙画线处。
(2)阅读材料(一),解释加点词。
语句 方法 释义
①事未至而预图 结合语境
②臣子思酬国耻 查阅词典:A.赏赐;B.应合;C.报复(《古代汉语词典》)
③屯聚蜂起 联系课内: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3)你从材料(一)中读出了青年辛弃疾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联读辛词
10.材料(三)(四)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借助集录,加以赏析。
探究词风
11.依据你的阅读体验,概括辛词豪放风格的特色。
12.辛弃疾词风特色的形成,是否受其人生经历的影响?根据集录,结合探究过程,发表你的看法。
【浙江省湖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13.碛中作①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②,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③
[唐]岑参
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选自《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这首诗是岑参赴安西途中经过大沙漠时所作。碛:沙漠。②天:形容极西的地方。③镇西:安西大都护府。
辛文房评价岑诗超越“常情”。任选上面一首诗歌,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其超越“常情”的体现。
【浙江省宁波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甲】
子夜昊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
中吕 朝天子 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4.【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 、 、捣衣声等。
15.【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浙江省台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六、诗歌鉴赏
16.甲诗和乙词的作者都寻人不遇,但心境各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甲】
晚出寻人不遇
[唐代]白居易
篮舆①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乙】
渔家傲 访华雪严不遇
[元]许有壬
水落寒林山骨瘦。湘江风细波纹皱。何处携琴何处酒。惆怅久。乱鸦啼断烟中柳。
茅屋萧萧连瓮牖。半檐寒旭闲清昼。归路梅花香满袖。诗未就。青山笑我云回首。
【注释】①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浙江省温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17.根据相关任务,完成整理单。
任务:
(1)将【版块一】【版块二】中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2)参照其他版块,为【版块一】拟写一个主题词。
(3)阅读【版块三】中《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从备选诗歌中选择恰当的一首默写在整理单上,使两首诗组成一个版块,并说明这样组合的理由。
【备选诗歌】(甲)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
(乙)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首句:回乐烽前沙似雪)
战争类古诗词 主题整理单
【版块一】 八百里分磨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①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点评:写军营生活,展现了豪气满怀的将军形象。 ②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点评:诗人被俘之后,视死如归,诚如孟子所言“二者不可得兼,③ ”。 ④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点评:诗人追述征战生活,心系收复中原大业,有“三军可夺帅也,⑤ ”的豪情。 【版块二】家书难达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点评:战事频频,亲人离散,生死不明,忧虑无限。 ⑥ , 。(岑参《逢入京使》) 点评:诗人赴边途中,偶遇返京使者,托其传口信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安慰。 【版块三】边塞乡思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① 【唐】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②。 借问落梅③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根据(唐人行第录)记载,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②闲:这里有清幽之意。③落梅:指笛曲(梅花落》,表达离情。 ①选( )默写:(首句), 。 , 。 ②组合理由:
试卷第4页,共9页
试卷第3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1) 【示例】我会选chóng。 分析:“重”有“层”的意思。诗人用“面面重”描绘云层层叠叠的情形,预示风雨将至;颔联“雨侵”“风吹”可见风雨已至,这与云“面面重”相关联。因此,加点的“重”应该读chóng。
(2) 我认为填“浩渺”。 分析:“浩渺”意为水面辽阔。颈联描绘了东钱湖壮阔的景象:湖天一色,岛屿好像悬在半空;水面广阔无边,万座峰林仿佛随太阳一同升起。这与“浩渺”语意一致。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
“临水看云面面重”意思是面对着溪水,看眼前的云层一重一重地直压过来,因此读“chóng”。再结合颔联中的“山过雨声侵薜荔”可知,厚厚的云层是下雨的前兆,因此确定读“chóng”。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赏析。
萧索:萧条冷落;凄凉。
浩渺:广大辽阔的样子。
使用对象为“湖天”,用来形容眼前所见的湖光天色,烟波浩远的情状,因此适用于“浩渺”。这样,颈联的意思就是:湖天一色,岛屿好像悬在半空;水面广阔无边,万座峰林仿佛随太阳一同升起。与作者前面所提“临水看云面面重”和“山过雨声侵薜荔,风吹秋色满芙蓉”的雄浑景象一致。因此选用“浩渺”。
2. 豪门贵族(富人、权贵等) (惜)牡丹 劳动人民(农民、百姓、穷人等)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示例1:陆游写了穷人和富人对雨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表现了他的“悯农”情怀,暗含对豪门贵族的批评。所以应归入“情怀”类。示例2:陆游写了穷人和富人对雨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揭示出一种哲理: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因不同原因会有不同的立场(态度)。所以应归入“哲理”类。示例3:陆游写了穷人和富人对雨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暗含对豪门贵族的批评,也揭示出一种哲理: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因不同原因会有不同的立场(态度)。所以既可归入“情怀”类,也可归入“哲理”类。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内容理解和分析。
第①问:本问考查词句的理解。结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知,意思是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了变质发臭,路上却有被冻死的穷人尸骨。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富人家。据此第①空可概括为:豪门贵族(富人、权贵等);
第②问:本问考查诗句的理解。结合诗歌后两句“更有难知处,朱门惜牡丹”可知意思是更加作难的地方是富贵人家,他们害怕下雨,天气寒冷,爱惜牡丹,害怕会因此遭到低温天气的损害。据此可知第二空:(惜)牡丹;
第③问:本问考查词句的理解。
结合“稻陂方渴雨,蚕箔却忧寒”可知意思是稻田里庄稼干旱,正渴望着下一场雨,可是家里养的蚕却担心下雨后天气寒冷而冻死蚕,据此可知种庄稼、养蚕的应该是普通的老百姓。据此第三空可概括为:劳动人民(农民、百姓、穷人等);
第④问和第⑤问: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稻陂方渴雨,蚕箔却忧寒”是矛盾的心理,即希望天下雨,好缓解地里的干旱,让稻田长得好一些,却又害怕下雨后天气寒冷,会冻死蚕,这矛盾的心理,侧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生活的劳累和艰辛;
《卖炭翁》中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将“衣正单”和“愿天寒”形成对比,表现卖炭翁矛盾的心理,明明身上衣服单薄,却还希望天气寒冷更冷一些,以求炭能卖个好价钱,侧面表现卖炭翁生活的艰辛。据此可回答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第⑥问: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要结合诗歌主旨进行分析,要贴合诗意,具有说服力。
这首诗从题材上来看,既属于情怀类,也属于哲理类。或者综合起来分析也可以。
若归到情怀类,诗人创作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蚕箔却忧寒”和“朱门惜牡丹”进行对比,穷人、老百姓是在担忧生计问题,而富人则是在可怜花朵,强烈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那些贪图享乐的统治者的无情讽刺。
若归到哲理类,本文通过一场雨,揭示出一种道理,处在不同的地位对待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立场,穷人对于雨看到的是生计,而富人则是将雨当作是一种自然美景,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的关注。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3. 惆怅 鸦 旅(次、旅次均可) 思乡、怀人(伤感、孤独、惆怅)
【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二空,“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意思是心中惆怅,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又见几行乌鸦飞过。“惆怅”一词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乌鸦往往是以萧瑟、衰败的意象出现,而表达情感呈现出压抑、苍凉、凄苦的特点。
第二空,“旅次石头岸”,意为旅途中暂时停宿在石头岸,由“旅”或“次”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正在旅途漂泊。
第三空,“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意思是故乡远在天边,而友人在江上旅途中也难以相逢。流露出诗人思乡、怀人的伤感、孤独(惆怅)之情。
4.示例一:我选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幅作品借游子的行舟与清丽的江水,表达淡淡的羁旅之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幅作品借广阔的江面和高悬的船帆,表达开阔的心境与雄放的激情。
示例二:我选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幅作品借苍茫的江面与远行的扁舟,表达思乡怀人的诗情。
示例三:我选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幅作品借苍劲的枝条与争流的百舸,表达乐观进取的诗情。
【详解】考查图文转换及诗词的鉴赏。
解答此题,首先分析这幅作品画面的内容,然后从给出的三首古诗中选择一联与作品画面内容一致的诗句进行鉴赏即可。这幅作品画了湖面,湖面上有很多船在行驶,因此从给出的三首古诗中选择与湖、船有关的诗句来鉴赏。
A.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船在湖面行驶有关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B.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与船在湖面行驶有关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联诗写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C.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船在湖面行驶有关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据此选择其中一联诗句进行鉴赏即可。
5. (一) (三) (四) (二) 6.诗人在月山草堂听松赏荷、观竹品月,沉浸于清丽雅致的自然景物,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享受着幽居生活,追求闲适的自在人生。
【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标题的补充。
标题“松屋卧云”对应了第一首诗的“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中的“松”“眠云”,因此“松屋卧云”是第一首诗歌的标题。
标题“竹院烹茶”对应了第三首诗的“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中的“青竹”“烧”“茶”,因此“竹院烹茶”是第三首诗歌的标题。
标题“荷亭酌酒”对应了第四首诗歌的“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便向池亭卧亦清”中的“酒”“花”“池亭”,因此“荷亭酌酒”是第四首诗歌的标题。
标题“竹窗延月”对应了第二首诗歌的“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中的“竹林”“月窗”,因此“竹窗延月”是第二首诗歌的标题。
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
第一首诗歌《松屋卧云》“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意思是:山中松枝摆动的声音如同紫虚,在山中居住夜中微冷,白天可以欣赏这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这山中所有的一切,就如同是江南陶渊明的隐居之所啊。表现了诗人对月山草堂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首诗歌《竹窗延月》“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意思是:秋夜里秋风起,露水重,就好像在清洗着竹林,在月光投射的窗户边欣赏月色竹影不知夜已深。不知道丛桂是这山中的客人,在月夜下一直听着《潇湘云水》般美妙的曲子。表现了诗人沉醉于观竹品月之中,不知夜已深。
第三首诗歌《竹院烹茶》“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意思是:正午雨后时分,走在悠悠君子山前,看见山下烧着湿竹,青烟缭绕着整片的竹林,就像一片片云霞在飞舞。在这样的天气里,就烧一壶玉井的泉水,来试一试桃溪谷雨后的新茶。
第四首诗歌《荷亭酌酒》“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意思是:荷亭之中酒香四溢,这酒好像是天上的露水凝结而成的,身旁的荷花一朵朵阿娜多姿,像一位位步态轻盈的少女。傍晚时分,荷风、细雨迎面吹来,一醉何妨!即便醉了,那就在荷亭中安心睡去,享受无边的清静自然。
在《松屋卧云》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在听松赏荷,感叹此处如同陶渊明的居所;在《竹窗延月》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站在窗前赏窗前明月,听竹子摇摆之声。诗人在月山草堂中听松赏荷、观竹品月,将月山草堂比作江南陶渊明的居所,沉醉于这山中清丽雅致的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高洁的人生志趣,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在《竹院烹茶》中,我们读到一位放松心情的诗人,趁着午休的时刻,赏景品茶,超然物外,悠雅闲适。在《荷亭酌酒》中,我们看到诗人在荷亭中小酌,似醉非醉,似醒非醒,西风暮雨来临之时,也不须归,可以亭中静卧,尽享清静自然。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表现了诗人享受着幽居生活,追求闲适自得的人生。
7.(1)示例1.“涌”更好。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
示例2.“拥”更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
(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的意思是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前三联的意思是: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濛。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的鄱阳湖中。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写出了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而尾联“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的意思是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句中的“孤”字是唯独一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孤独寂寞心情。所以此诗的情感基调我认为是忧伤的。
8. ② 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③ 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典故的运用。
第一空:由《野望》前三联可知,这是描写的傍晚看到的山村的景色,悠闲自在的人们缓缓地走向家园,所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于这种风景的喜爱,那么进一步的就是想要隐居在这里,所以第一空填入的应该是第②个角度。第二空:表达的情感是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三空:由“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诗人看到山河破碎,心中升起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志向,不愿投降,宁愿饿死也不愿,所以他运用的角度是第③个角度;第四空:表达的是诗人宁死不屈的爱国之情。
9.(1)[甲]长空万里[乙]天下英雄谁敌手
(2)①考虑,计议②C③像蜜蜂一样成群地
(3)辛弃疾在进言中认为谋大事必先未雨绸缪,可见其心思缜密,有远见卓识;青年时期就以抗金报国为志向,并起义反抗,极具民族气节;“籍兵二十五万”,体现了他强大的号召力和军事才干。 10.两首词同写于落职闲居时期,都流露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在《破阵子》中,词人借“塞外声”“弓”等军事意象,写尽昔日军旅生活的威武雄壮。梦境返回现实,“可怜白发生”体现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在《丑奴儿》中,词人“自断天休问”,用语夸张,直抒胸臆,以不能报效国家为极愁,不想说与友人听,悲郁沉痛,溢于词间。 11.示例1:悲壮激烈。示例2:豪放沉郁,雄奇阔大。 12.示例1:是。青年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直下看山河”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想象夸张,词风豪迈。壮年时期,虽心系恢复大计,却落职闲居,只能醉里梦回沙场,心中之愁无法言说,词中多了悲凉之意。暮年又被起用,但年事已高,词中多了几分烈士暮年的悲壮。辛词风格,受其跌宕的人生经历影响,从外显豪迈走向深沉悲壮。
示例2:不是。青年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直下看山河”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想象夸张,词风豪迈。壮年时期,落职闲居,词中虽有失志之意,仍不失英雄气概。暮年又被起用,虽年事已高,但胸中仍有“万兜鍪”。言辞间虽愤懑不甘,但仍壮心不已,意境壮阔。可见,无论辛弃疾的人生如何跌宕,只因其心中志向不渝,其风格一直刚强豪放,不失英雄豪气。
【解析】9.(1)第一问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注意:雄、谁。
(2)第二问考查文言词语。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注意文言现象。
事未至而预图: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运用“结合语境”分析的方法,结合“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可知,这里强调要未雨绸缪,图:考虑,计议。
臣子思酬国耻:臣子们应该要想着一雪国耻。结合“国耻”可知,“酬”这个动词应该是“报复”的意思,故选C。
屯聚蜂起:中原的百姓们像蜜蜂一样成群地都集合起来。联系课内的方法,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地排列,像蛇那样弯曲爬行。斗、蛇:名词活用为状语。蜂:名词活用为状语,像蜜蜂一样成群地。
(3)第三问考查人物形象。答题思路:扣住材料一分析总结辛弃疾人物形象。
结合“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可知,辛弃疾给皇帝进言,讲述了做大事要未雨绸缪的道理,既看出他大局观,有远见卓识,也看出他非常细心,心思缜密。
结合“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可知,他年轻时就参与起义抗金,并且认为百姓都着强烈的抗金思想,看出他具有民族气节。
结合“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可知,年纪轻轻,就能身居要职,能够召集如此多的人,体现了他强大的号召力和军事才干。
1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答题思路:结合两首词的内容、背景具体分析其表现的心境上手法的不同。
结合“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可知,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大体相同,都是落职闲居时期,结合“可怜白发生”和“不信人间别有愁”等句子可知,两首词都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感慨。
《破阵子》:这首词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现实,中间都是梦境,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八百里”和“的卢”都是典故,运用了引用典故的手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惊险。第二句到第九句都是写梦境中的军旅生活,展现了热闹的宴饮场面、肃杀的阅兵场面、激烈惊险的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自己统一全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壮志,“可怜白发生”由梦境回到现实,由充满希望回到满是失望,格调由壮而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愤慨。
《丑奴尔》:“此生自断天休问”写词人自己占卜,又何必再问天意呢?用夸张的手法,写自己的心意。叠用两个“独倚危楼”,既有反复回环之美,又有不同的意思。前一个“独倚危楼”是作者“自断”以后的结果,展示的是词人自己为自己占卜得知结果后的情态。第二个“独倚危楼”则是后面产生“不信人间别有愁”的感慨的环境氛围,词人独自坐在高楼之上,又逢清秋,落寞孤独之感难消,所以才觉得世间除了“悲秋”之感,别无他愁。
连用两个“君且归休”,第一个是因为自己酒醉,不能待客。第二个“君且归休”,则是与后面的“说与西风一任秋”联系在一起,因为作者的愁情无法与友人言说,只能说与秋风,可见作者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广了。直抒胸臆,以不能报效国家为极愁,不想说与友人听,悲郁沉痛,溢于词间。
11.本题考查实词赏析。答题思路:概括辛弃疾豪放风格的特点,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词人,他的词被称为豪放词,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一方面体现在情感主旨上。结合所给的、所学的辛弃疾的诗词分析其豪放的风格,然后概括。
示例1:结合材料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知,这里描绘了盛大的宴饮场面,肃杀的阅兵场面,激烈惊险的战斗场面,这三个场面都非常阔大、雄浑,给人的感觉是雄奇开阔。
示例2:结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知,辛弃疾先是展现了豪迈、壮烈的人生壮志,然后由梦境回到现实,现实是白发已生,功业未成,两相对比,悲痛难抑,概括起来就是悲壮慷慨。
12.本题考查探究。答题思路:结合所给资料,从辛弃疾参加抗金义军——落职闲居——再被启用三个阶段的诗词中,看其文字风格和作者心绪是否随人生起伏而变化,亦或是从一而终,从未改变,进而做出判断,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结合所给资料可知,辛弃疾青年时期参加进入抗金义军,从材料一“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可知,此时他慷慨激昂,满怀报国壮志,而材料二“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证明了这一点,此时他的词中满是豪情壮志;结合“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可知,中年时期辛弃疾闲居在家,从“可怜白发生”和“说与西风一任秋”可知,内心是壮志未酬的愤慨、抑郁;结合“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可知,晚年被启用,从“生子当如孙仲谋”中又看到一种愤慨中的希望,表现一种豪迈,所以辛弃疾的诗词风格是随着人生的际遇而改变的。
【点睛】参考译文:
(一)臣听说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这样的话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常常做起来力不从心。金人侵占我中原大地,臣子们应该要想着一雪国耻,普天之下的人民,这样的心志未曾敢忘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向南入侵,中原的百姓们像蜜蜂一样成群地都集合起来,臣也召集了二千人归顺在耿京麾下,担任掌书记一职,和他一起图谋收复中原,一共召集了二十五万人,归顺朝廷。不幸的是中间出现了变故,事情才出现难于预计的变化。
(二)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三)醉酒时拨亮灯火端详着宝剑,睡梦里萦绕着座座军营的号角声。将鲜美的牛肉分赏给战士烤吃,军乐队演奏的雄壮乐曲激动人心。秋高马肥的时节,战场上正在阅兵。
跨着快如的卢的战马飞驰前行,弓弦的响声就像霹雳轰鸣。努力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已经两鬓白发,却不能报效朝廷!
(四)这辈子的命运我自己就可以断言,无须再问天,独自依靠在高楼上。我独自倚靠高楼之上,不相信世间还有人比我更愁。
客人来的时候我喝醉了正在酣眠,难以待客,请客人暂且回去。(然而)客人回去之后,我的愁情只能说与西风听。
(五)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13.示例(1):《碛中作》:这是一首边塞诗。“欲到天”写出边塞离家之远,“辞家见月两回圆”表明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殷切。但诗人不作“常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远离亲人、无处可宿的现实中,在无边无涯的荒凉大漠中,用“走马西来”的形象、“平沙万里”的阔大,表达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示例(2):《醉里送裴子赴镇西》:这是一首送别诗(边塞诗)。诗中写自己在饯行的宴席上喝醉了酒,可见诗人满怀惜别的情意。但诗人不作儿女情长,着力描绘了裴子扬鞭策马,直上天山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裴子勇往直前、奔赴边疆的爱国热忱。这也是诗人自己的勃发的诗情。可见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考生要抓住题干中“超越‘常情’”这一提示来分析诗中超越“常情”的表现。先理解“常情”就是一般同题材的诗中常见的情感,而超越“常情”是说该诗的抒发的情感有别于同题材的诗的感情。
(1)《碛中作》是一首边塞诗。
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次句,描写一轮团圆的明月当空朗照的景象,这触动诗人对故乡、亲人殷切的思念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而是想象碛中之景,秒描写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虽然苍凉,但诗人的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在远离亲人、无处可宿的现实中,在艰苦的戎马生涯,荒凉的边疆地域,用“走马西来”的形象、“平沙万里”的阔大,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2)《醉里送裴子赴镇西》是一首送别诗(边塞诗)。
前两句,“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写自己在饯行的宴席上喝醉了酒,可见诗人满怀惜别的情意。三、四句,“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写诗人虽喝醉了酒,但他不作儿女情长,着力描绘了裴子扬鞭策马,直上天山的英雄气概。这虽是一首送别诗,但是一改送别诗的离愁别绪,而是想象友人勇往直前、奔赴边疆的爱国热忱。
14. 月 秋风(风) 15.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
【分析】14.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1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相同点:【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诗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16.甲诗从“无妨”“轻衣稳马”“闲行”等词可以读出作者晚出乘凉寻友不遇时,依然悠闲自得的心境;乙词从“寒林”“山骨瘦”“乱鸦”等词可以读出作者访友不遇,饮酒弹琴赋诗的愿望落空时惆怅失落的心境。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的情感分析。古诗情感可从意象、意境、明示和诗句内容来进行分析。甲诗中“相寻不遇亦无妨”直接点明了寻访不遇也没事,“轻衣稳马槐阴下”诗人在槐树树荫下让马慢下来,“自要闲行一两坊”自是要慢行一两坊的路程。从“无妨、轻衣稳马、闲行”几词可以看出诗人寻访不遇时并未伤心惆怅,依然悠闲自得;乙词中上阕选用“寒林、山谷瘦、波纹皱、乱鸦啼”这些意象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凄冷,“何处携琴何处酒”两个“何处”写出了诗人找不到饮酒弹琴之处,“惆怅”一次更是直接点明诗人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寻华雪严不遇,饮酒弹琴赋诗的愿望落空,内心惆怅失落。
17. 【版块一】军人豪情 ①沙场秋点兵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③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版块二】⑥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版块三】①(甲)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示例:版块三主题词为“边塞乡思”,《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中诗人身处玉门关外的边塞,在清幽的月夜登上城楼,听到有人吹奏《梅花落》,引发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军人身处烽火台前,在凄凉的月夜中,听到幽怨的芦笛声,陡然生出思乡情绪。两首诗内容情感都相似,所以将它们组成版块三。
【详解】[版块一]本题考查拟写主题词的能力,参照其他版块,拟写主题词。版块一所选的诗句都是反映征战生活,军人情怀,所以拟写的主题词为:“军人豪情”或“军旅情怀”。
[版块一][版块二]中的诗文名句补充,本题中的“沙场、瓜洲、渡、匹夫、相逢” 等字词容易写错。
[版块三] 本题中的“芦管、瓜洲、望、乡、折柳、故园” 等字词容易写错。 理由示例:版块三主题词为“边塞乡思”,《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恬静祥和的一面,把战士思乡之情与戍边之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两首诗内容情感都相似,可以将它们组成版块三。
答案第10页,共12页
答案第11页,共1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