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铁头举报新东方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铁头举报新东方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2 17:1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2024届高三语文一模作文讲评
2023年08月29日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以打假海鲜市场缺斤少两走红网络的视频博主“铁头惩恶扬善”(下称“铁头”)暗访并举报教育培训巨头新东方违规给高中生补课,迫使杭州教培机构纷纷关门停课。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假如我有了孩子),我的孩子不学(指参加校外培训),你们的孩子也不能学。”
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校外教培行业迎来了最严酷的寒冬。原本高调经营的“学而思” “新东方”等头部教培品牌全部销声匿迹,纷纷更名或转入“半地下”状态,隐秘地维持着自己的商业版图。机构、学生、家长彼此也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铁头的举报揭开了这层“沉默的共识”。但相比于早前揭露“鬼秤”时舆论的一篇叫好之声,这次铁头的“惩恶扬善”之举却引来了很多家长甚至学生的质疑,在教培机构停课的新闻评论区,有网友写道:“我谢谢这个所谓的网红,新东方停课了,一对一补课更贵了,是你们抬高补课的单价,断了普通家庭孩子的进步之路。”
铁头自认为的“惩恶扬善”之举为什么会被质疑?请综合材料内容,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要点:
1.材料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铁头举报新东方的动机和结果。二是铁头新东方的背景;三是铁头的举报引起家长和学生的质疑。
2.与一般的时评作文不同的是,这个题目有明确的写作任务:分析铁头自认为的“惩恶扬善”之举为什么会被质疑。要求根据材料或多角度、或由浅入深地进行原因分析。
3.综合材料内容可知,铁头的行为被质疑,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①举报结果给想补课的家长和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侵害了想补课的学生的利益,给家长的生活带来不便,新东方关停会让他们付出更多的教育成本。
②他的举报动机:“我的孩子不学(指参加校外培训),你们的孩子也不能学。”会被理解成他的举报其实是想吹灭别人的灯。
③观念的差异1:铁头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和跟想补课的家长和学生的理解是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
④观念的差异2:铁头在新东方补课这件事情上的善恶观与想补课家长和学生的善恶观也不同。
评分标准:
1.48分以上。创造性地转述材料,明确提出观点,围绕“被质疑”原因写作,且能由浅入深,观点论证有新意或比较深刻的,结构清晰的,可以48分以上。
2.45分左右。能用自己的话转述材料,明确提出观点,围绕“被质疑”原因写作,且结构比较清晰的可以在45分左右。
3.不超过40分。没有围绕“被质疑原因”写作,有一个段落脱离任务写其他内容,造成局部跑题的,原则上不超过40分。
4.36分以下。有超过一个段落脱离写作任务,造成较大面积跑题,36分以下。
5.关于扣分。
(1)开头没有转述材料并提出观点的,在正常分数的基础上扣5分。
(2)缺标题扣2分。
(3)字数不足 800 字,每少50字扣1分。字数不够600字的文章,总得分控制在36分以内。
(4)其它扣分:
全文不足 400 字,综合给分不能超过 20分。不足200字,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 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得分情况:
年级平均:43.5 班级平均:
年级最高分: 班级最高分:
50分以上:___人
48—49分:___人
45—47分:___人
40—44分:___人
40分以下:___人
存在的问题:
一是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看材料后面的写作任务(铁头自认为的“惩恶扬善”之举为什么会被质疑?)提示,没有按照任务提示写作。简单地分析一下原因后,就开始大篇幅地写怎么做。
二是不能按材料的逻辑思考问题,不能想象质疑者的立场,直接说“不应该”质疑,应该拍手欢呼等。
三是执着于对铁头和家长的行为做是非判断,而不是按要求做原因分析。
例文1
教育的公平谁来定?
海鲜打假,人人点赞,举报补课,却被质疑抵制。(引)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海鲜市场不能缺斤少两,教培机构就可以违规上课吗?换言之,缺斤少两固然违法,但教培行业在双减政策下也是一种不正当经营,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为何换来截然相反的舆论态度?(析、提)
首先,从社会公众的期待而言,打击不良商贩能带来一种社会秩序的正反馈,缺斤少两的商贩越来越少,整个市场就一定能向“公平”回归,因为市场的交易机制建立在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基石之上。但这种简单的公平原理并不能直接移植到教育培训行业。当下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辅导班的存在虽然违反相关规定,但他确实像补丁一样,满足了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的当下需求,比如双职工家庭的托管需求,比如高目标学生的培优需求,比如学困生的补弱需求,而这些需求是按时放假的学校没有办法满足的。而像铁头这样的举报,就像非要揭穿你下载的补丁是盗版软件,要求你立即卸载。问题是,如果没有这个补丁,原有的机制就会失灵,生活节奏就会被打乱,而铁头作为一个纯粹的破坏者,显然无法提供合适的替代方案。
铁头遭质疑的原因分析一:打击不良商贩的简单公平原理并不能直接移植到教育培训行业(对比论证);课外辅导班像补丁一样,满足了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的当下需求;铁头作为补丁的破坏者,无法提供合适的替代方案(比喻论证)。
(本段从对比打击不良商贩以及举报给家长带来的问题角度分析为遭质疑)
而且,比起举报行为,更让人反感的是铁头的举报动机。铁头公然宣称,“我的孩子不学,你们的孩子也不能学。”吹灭别人灯,幻想自己能得到公平。这样的出发点,让他所谓的“惩恶扬善”露出了滑稽的色彩。按照铁头的逻辑,所谓的教育公平、教育的善就是大家一起“躺平”,大家都一起认命。这显然是不符大多数人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的。真正的教育公平绝不是大家一起不补课、不加餐,而是大家的需求都被看见,大家的努力都有回报,大家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且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不是吗?尽管当下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我们还不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但一个有情怀的批评者,应多多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让教育向真正理想公平的方向发展,不是吗?
铁头遭质疑的原因分析二:铁头的举报动机让人反感;吹灭别人灯,幻想自己能得到公平,不符大多数人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真正的教育公平绝是需求都被看见,努力都有回报,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教育资源。
(本段从举报动机角度分析遭质疑的原因,进而指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但铁头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为了他所谓的公平,将大刀挥向教培机构新东方,殊不知首先受不了的是无辜的家长和学子。他想的是,你们多学了,对我们这种不学的人是不公平的。但他没有想过在新东方培训机构里,有很多孩子是以学习为乐的,他们挥洒汗水,乐在其中,而举报剥夺了他们学习的自由和权利,是否公平?他没有想过,那些想要在暑期好好学习、弯道超车的孩子心里是非常崩溃的:连笨鸟都知道要先飞,我作为一个人,明知道自己天分并不优越,想先跑几步,有什么错呢?他更没有想过的是,举报了杭州的新东方,苏州有没有新东方,绍兴呢,宁波呢?从大的竞争环境上讲,这样的举报对整个杭州的学子是否公平?
铁头遭质疑的原因分析三:大刀挥向新东方,首先受不了的是无辜的家长和学子;举报了杭州的新东方,从大的竞争环境上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
(本段从举报的结果角度分析遭质疑的原因)
说到底,在教育这块特殊的土地上,“公平”无法像海鲜市场的斤两和价格一样被衡量,善与恶的标准并不像“打黑秤”那样清晰,更难以具体地区分谁受益、谁受害。铁头所谓的惩恶扬善也不像他自己想的那样正义满满。
归结全文: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平”无法像海鲜市场的斤两和价格一样被衡量,善与恶的标准并不像“打黑秤”那样清晰。铁头所谓的惩恶扬善也不像他自己想的那样正义满满。
什么是教育的“恶”与“善”?
铁头给自己立了一个很讨喜的人设——惩恶扬善,却在举报杭州教培机构新东方之后,迎来了人设的崩塌。(引)其根本原因是,他低估了“善恶”问题的复杂性,更低估了教育领域“善恶”问题的复杂性。(析,亮)
例文2
一个人要惩恶扬善,首先得分清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而铁头认为像自己那样不补课,遵守“双减”政策的就是“善”,而新东方教培机构和去新东方补课的学生,没有遵守“双减”政策,就是“恶”,他认为政策是他握在手上的尚方宝剑,然后利用媒体的传播效应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怕担责心理,逼迫教培机构关停。
铁头为什么遭质疑:首先对“恶”与“善”的界定有误。
问题是,铁头误解了“双减”政策的内涵和初衷,“双减”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并不是要杜绝学生补课,也不是要剥夺学生课外学习的权利。而是要遏制资本裹挟下校外教培机构高歌猛进捆绑家长、忽悠学生、破坏教育生态的现象。而铁头却把这项高瞻远瞩的政策理解成“我的孩子不能补课,你们的孩子也不能补”,这显然是错误的。
铁头为什么遭质疑:对“双减”政策的内涵和初衷理解有误。
而且,真正的善,从来都不是居高临下的施与,而是源自设身处地的理解。宣称要惩恶扬善的铁头,理解中国家长和学生真正的痛点所在吗?
铁头为什么遭质疑:不理解中国家长和学生真正的痛点。
据教育部网站文献资料《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中,仍有19个地区普高录取率低于六成。像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近几年公办普高升学率也在50% 左右徘徊,这意味着将有约一半学生面临职业教育、返乡或辍学。就算进入高中,同样要面对“多考一分,超过千人”的激烈竞争,在以排名分配资源的机制中,一个人的胜出必然直观地代表着另一个人的失败。在残酷的教育分流面前,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且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家庭和个人必须回应社会对“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期待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恐慌,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因此校外教培机构在竞争中就扮演着“定心丹”和“救心丸”的角色。而铁头所谓的惩恶扬善就是拿走家长和学生的“定心丹”和“救心丸”,引起质疑和抵制也是在所难免的。
铁头为什么遭质疑:结合高考形势探讨铁头遭质疑的深层原因。
究其根源,当下教育领域出现的种种怪象,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资源与人口矛盾在教育领域的投射。因此,铁头无论怎样对教培机构大动干戈,只要资源与人口的矛盾未能消除,就无法得到他想要的善与公平。
深究教育种种怪相的根源:
教育自身问题,社会资源与人口矛盾在教育领域的投射。
杂文家刀尔登说,事不以是非论者,十居七八;人不以善恶论者,十居八九。这个世界上多数事情都不能简单地以是非善恶去判断。所以,像铁头这样,以一个普通人的常识感或朴素的正义思维,想要解决教育的善恶问题,可能是天方夜谭。
结论:多数事情都不能简单地以是非善恶去判断。
从单一角度到多角度
原因——危害——给出路
时评写作专家曹林:
别人会怎么想?
大众会怎么想?
反对者会怎么想?评论区会有哪些观点?
多数人会是什么观点?
少数派的观点就是错误的吗?
问题有没有另外一面?
我这样的观点会受到什么样的挑战?
其他国家是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的?
①从单一原因到多种原因:
①近来很多网友吐槽:打开药品说明书,一行行如蚁般的小字密密麻麻,年轻人看不清,老年人更加难以看清,而老年人群体正是服用药最频繁的群体。他们每天都要拿着放大镜来看,非常不方面,而且会增加用药的风险。
②据统计,在老人的心脏用药说明书上,除去化学结构式,共有6700多字被正反面印在一张张面积约为A4纸一半大小的纸上。随机选取几种中老年常用药,在说明书上放上几粒普通大米,1粒大米的长度就能塞下超过4个汉字。
①药品说明书上的字为什么都那么小?为什么不考虑老年人的需求?
药品生产商怎么想?
生产商认为药品说明书中的专业信息预设的阅读对象其实不是吃药的患者,而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药品监管人员。药品说明书上的信息越来越详细其实是为了服从监管的需要。近年来,监管要求逐步提升,监管部门要求生产者必须在说明书上把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信息都放进去,导致说明书内容越来越多越细,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只能以不断缩小字号来解决。
追问:患者为什么不是预设的读者?
又能毕竟,患者是直接吃药的人,有药品信息的知情权是理所当然的,不是说消费者是上帝,用户至上吗?比起医疗费,多加一张纸把字写大一点儿所产生的费用其实微不足道。那么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一家药品生产厂商会主动考虑一下老年患者的需求,把字改大一点呢?
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在药品的消费中,患者从来就不是上帝。有权决定药品上市、有权决定药品是否被使用的人才会被当成上帝。所以药品生产厂商考虑的是监管部门的要求,医生的需求。而患者这个弱势群体的需求,长期以来其实是被忽略的。
追问2:在现代民主社会,弱者需求为什么依然被忽视?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之鱼翅,你之砒霜。药品生产商追求的精致小巧之美和老人需要的大气爽朗之美本来就各有其理。
弱势群体远离选举、公共决策空间,没有发言权,社会长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联想环节:弱势群体的需求被忽略是常态吧?老人,病人、儿童、残疾人。
1.近些年类似的“人民内部矛盾”总是在不间断重播:飞机或高铁上,一位狼狈的母亲面对怀里哇哇大哭的婴儿束手无策,身旁充斥着一群嫌弃的白眼和“啧啧”的牙疼声,然后,某个年轻人奋起指责,“你就不能管好小孩,让他闭嘴吗?”因为焦躁而生气的母亲,就会忍不住回怼:“我一直在管,你问下这么多人我是不是一直在管”?
2.作家苏小懒说自己带一岁的小孩坐高铁,广播里反复广播婴幼儿哭闹去车厢连接处——只要有哼唧声,根本没有大声哭闹、尖叫,就马上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只要回到座位,就被乘务员提醒去车厢连接处。10个小时的旅程,绝大多数时间家长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度过。
3.在韩国,越来越多的餐馆、咖啡厅等公共场所设定了“无儿童区”,国内也有店家开始不接待儿童。这些举措得到了不少喜欢安静、讨厌吵闹的成年人的支持,也有人认为商家虽然有权规避熊孩子进门的风险,但是这归根结底是对儿童群体的歧视。
4.有几位中国父母带幼儿出行,为了避免遭受飞机上其他乘客的指责和白眼,登机前专门准备了耳塞和糖果,送给邻座的乘客。这样的行为收获了一致的好评。美国《今日秀》育儿版高级编辑丽贝卡,曾针对中国父母这样的行为评论:“这些父母很可爱,但他们的举动却反映出一个危险的趋势:你需要为你有一个幼儿而道歉。”
复杂材料的时评写作:
多角度谈危害:危害孩子
材料中的这些孩子绝不在大吵大闹、蛮横无理的“熊孩子”范畴之内,他们多是处于0-3岁的婴幼儿,生理基础比成年人更难忍受舟车劳顿,用较大的声音来表达诉求、缓解不舒服使他们的正常需求。况且,什么是婴幼儿?婴幼儿就意味着没有自理能力,情绪管理差,没有礼貌,没有正常逻辑能力,没法正常沟通,时不时给别人添麻烦。如果成年以“需要安静”为由,过多地干预、提醒甚至批评、谩骂,无疑是在强行要求行为能力不如成人的“弱者”达到成人的要求。在一个只有成人权益而不允许儿童自由的空间里,孩子们一定会觉得非常压抑、痛苦。他们永远不能释放天性“做自己”,只能被迫符合成人社会的期待做“小大人”。这是我们真正想看到的吗?想想看吧,一个爱哭闹的婴幼儿和一个成熟稳重的婴幼儿,哪一个更可怕?
多角度谈危害:危害母亲
在公共空间,成人对婴幼儿的苛责,必然让父母尤其是母亲承受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似乎孩子一闹,就是家长的错;家长一辩解,就是不负责任。而且,面对周遭的沉默或凝视,仿佛带孩子出行就是给他人带来不便的“原罪”。材料中那几对被迫“懂事”的父母的故事,绝不是皆大欢喜的文明喜剧,长此以往,定会成为人间悲剧。如果再设置各种儿童禁入区,这无疑是让父母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多角度谈危害:社会
“儿童专属车厢”“扩大儿童禁止入内范围”这样的提议,固然能满足成年人想要属于自己的一片清净空间的需求,但却无法对育儿家庭起到帮扶作用,反而会使社会更加排挤儿童的原本就有限的活动空间。并且,将“儿童”和“成人”的公共生活空间完全隔离开来,会不会更加提升养育子女的难度,最终演变成对儿童、乃至孕妇、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隐形排斥?
在韩国,越来越多的餐馆、咖啡厅等公共场所都被设定为“无儿童区”。这直接反映出当今韩国社会对于育童的不友好,也难怪韩国政府尽管在过去十六年间花费了超过2000亿美元用于刺激生育,但生育率却持续走低。
危害文明氛围:
一个文明包容的社会,绝不是互不打扰、互不相欠的社会。而是大多数成员愿意主动为孩子、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方便的社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为孕妇和孩子让座是乘客的义务;在学校、幼儿园附近,经营主体依法不得从事特定经营项目;载有未成年学生的校车在公共道路上短暂停车时,后方车辆应该耐心等待……对婴幼儿在公共空间的吵闹给予适度的容忍,也是上述社会成本的一种体现。如果失去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共识,每个人容不得自身利益受到丝毫被侵犯,那么这样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人人都不能小,也不敢老,还不敢生病的社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