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课 题 第一单元第 3 课《比热容》 总2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 日期 年 月 日
背景 分析 教材分析: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本领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热学特性,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的基础概念,也是分析许多有关现象的理论依据。因此,本节课在热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做好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的实验,让学生充分认识物质在吸、放热性能上存在差异则是本节课的关键。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热学的物态变化与分子动理论,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也知道转换法。本节课中的探究实验是初中物理阶段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让学生亲自做好这个探究实验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然后用比值法得出新概念。
学习 目标 能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得出比热容的公式,会推导出热量的公式进行计算。 会根据水的比客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通过利用比热容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学习 重点 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 难点 利用比热容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教学 准备 ppt课件、课本、教案
教学 评价 以复习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复习手段使用拾当有效,运用比较熟练,注重旧知和新知的统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能力训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个性修改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有关。请同学们思考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的表示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呢? 我们从上节课学的比热容的定义入手。 (复习比热容定义) 二、新课讲授 1、比热容 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 定义式: 公式变形 其中,Q热量(J);c比热容J/(kg·℃);m质量(kg);温度变化量(℃) 注意:统一为国际单位。 图片展示常见物质比热容表格,分析表格发现:c水=4.2103 J/(kg·℃)最大;c煤油=2.1103J/(kg·℃),并分析它们物理意义。 数值意义:c水=4.2103J/(kg·℃)表示质量为1 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 J。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 不考虑经济成本,谈一谈暖气用水好,还是用油好? 汽车发动机为什么用水来冷却 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吐鲁番夏天最高温度大多在四十多摄氏度,居中国之首,而火焰山又是吐鲁番最热的地方,其表面温度最高曾达到八十多摄氏度。但一到晚上气温一下子就降到二十多摄氏度,空调都不用开 。 城市的“热岛效应”? 为什么沿海地区比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小? (学生思考并回答) 2、热量的计算 其中,t0初始温度;t末温;温度变化量。 注意: 升高(降低)到5℃表示末温为5℃,即t=5℃; 升高(降低)了5℃表示温度变化量为5℃,即= 5℃。 热平衡:两物体发生热传递,没有热损失达到平衡时:Q吸=Q放。 典型例题:质量均为2kg的砂石和水,它们都吸收了7.36104J的热量,升高的温度各是多少 (C砂=0.92103J/(kg·℃))。 解:由,得: 三、课堂小结
课后 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对于基础内容,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去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得出结论。针对教学难点,我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积极的讨论,并进行引导,并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每一个环节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进来,有效将本堂课的重难点逐一攻破,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