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歌训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内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通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3.结合全诗,谈谈为什么说该诗是“力的赞美”。
4.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5.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7.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文后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9.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作者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课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也是郭沫若的作品。
B.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相似:先是想象,转而写景,收尾出人意料,带给人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C.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意象,描述了诗人眼前静谧的夜景。
D.在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思绪扩展到广袤的宇宙,借“鲛人流珠”的传说,表达了自己惆怅无奈的感情。
11.面对云和月,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用一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殷勤”是殷切之意,写祖国对诗人的关爱。“我不辜负你的殷勤”是说诗人热爱祖国,愿报国济民。“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是说,游子思家国,更望家国也体会到他的爱,两者心心相印。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但胸怀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三节交代煤的来历出身,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革命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3.“年青的女郎”的形象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用“年青的女郎”来比喻自己的祖国?这一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怎样理解“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本诗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写“年青的女郎”,这种表现形式对抒发思想感情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霁月
郭沫若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鸾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描写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情景:幽光清淡,森林寥寂,海岸沉默,自然之美令人陶醉。
B.第二节写白杨行道在“我”面前导引,浮动的暗香跟他亲吻,这时,诗人完全被自然吸引住了。
C.“我身上觉着轻寒”写诗人对霁月的感受,“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是诗人对霁月的请求。
D.“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
1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腻,为下文的“导引”做铺垫。
B.诗歌借助拟人的手法,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有助于诗人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表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C.诗歌描写细腻,堪称清新、秀丽,体现了温柔含蓄的风格,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不失其浪漫主义的风格。
D.诗歌四节的安排颇具逻辑性,前两节主要写诗人对于美景的欣赏,后两节写诗人和美景的交融与互动。
17.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孚先评《霁月》诗“反映心灵对自然美的契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18.诗人精心采撷了一系列意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2.明确: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创造一个新世界。3.“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生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正是指开头三行所描绘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则是对那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无疑是诗人对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诗人最后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无论舞蹈、无论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这样对诗的总结更为完善了。4.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5.(1)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2)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地俯瞰地球,原诗中“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正是他俯瞰所见之景。
巨人是一个力量强大的想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诗中关于“力”的表述,在于原诗中的“全身的力量”“不断的努力”“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全身的力量”是对“力”最简单直观的表述与展示,“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既是太平洋水波翻动的景象,也是新时代推翻旧时代的象征。而具体的“推动”“翻动”的方式,就是原文中的“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同上,这里的“毁坏”“创造”“努力”,既是表示自然界、宇宙中新生事物推翻原有事物的具体表现,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也表示我们人生过程中的不断奋斗、不断向上。
正因这些具体表现,诗人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因此他发出了“力哟!力哟”这一高亢的呼叫。
而在诗歌最后的总结“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中,诗人用“力的绘画”指开头三行所描绘的景色,用“力的舞蹈”比喻洪涛滚滚的景象,用“力的音乐,力的诗歌”表达对于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诗歌最后“力的律吕哟”更是对前面所有“力”的进一步总结——这一切“力”的运动,都贯穿着力的节奏与音调。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就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意图理解“力”的比喻义。
诗人对“力”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力”的呼唤,也就是对“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的“力”的呼唤。“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力,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正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6.A7.“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A.“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了“洪涛”一些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在描绘“洪涛”不同方面的特点。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中我们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8.A9.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诗歌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主要涉及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时代精神。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是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本题: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而“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因为当时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10.B11.如:月亮总会隐去,因为天空都是云的影子。月亮总是倾慕,白云飘舞的婀娜,却千年不曾追逐,因为她和星星在一起才是永恒的风景。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先是想象,转而写景,收尾出人意料”错误,应该是先写景,后想象。①由“《天上的街市》”可知,先写现实生活中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街灯”与“明星”互喻,天上地下的美景相映生辉。第二节写想象中的街市,与人间街市一样有店有物,但又比人间的“珍奇”,且富足无比。②而《静夜》第一节先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写景融入了主观意念,景中有情;第二节,集中描绘诗人的情思。起句“天河何处”用设问句式,透露出诗人内心掀起波澜。“天河”暗喻祖国。身处异国,无法回归,纵有千言万语,如何诉说,只有在浓密的海雾中寻觅。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所以两篇文章的结构不一样。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心里先绘制一幅图景,然后再运用联想去描绘。
想象的时候,可以根据云和月的特征、形状、亮度等进行联想,并且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去进行描绘,从而运用云和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可以再联系云的漂泊的意象特征,月的思乡的意象特征等展开联想。
12.C13.“年青的女郎”,美丽、朝气蓬勃、富有青春的魅力,叫人想念。这一形象的比喻,既是对祖国的热情赞美,又道出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念之情。14.理解:煤虽是黑的,但经燃烧却能生成火,而其他的再漂亮的石头也不能生成火。诗句的寓意是:别嫌我外表难看,其实只有我这一类人才对你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好处:诗歌采用第二人称,仿佛面对面地赞美祖国,倾诉眷恋之情,显得直接、亲切,也更感人。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错误。第三节“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只是交代煤的来历,没有“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的意思。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对“年青的女郎”,诗中并没有具体描绘,但我们从诗人强烈的思念、深情的倾诉,可以想象出“年青的女郎”的特点,根据“我年青的女郎”可推知,女郎青春、美丽,朝气蓬勃、富有青春的魅力;根据“我不辜负你的殷勤”可推知,女郎热情洋溢,充满吸引力,叫人想念。
作者把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叫一声:“啊,我年青的女郎!”把具有几千年的古老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坦率、热情而又突兀、新奇。可见,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讴歌。诗人以“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表达了自己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是对祖国的热情赞美,又道出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念之情。
1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理解此诗句含义,要抓住关键词“黑奴”“火一样的心肠”。作者把煤比喻成“黑奴”,凸显它外形的丑陋、身份的卑微,虽然煤外形丑陋、身份卑微,但是“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诗句的寓意是:别嫌我外表难看,其实只有我这一类人才对你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能为“你”献身的人;“火一样的心肠”和“黑奴”形成对照,外表丑陋内心热烈,以此表现诗人的一颗赤子之心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二问考查第二人称的作用,如“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仿佛在和自己朝思暮想的情人直接对话,面对面地赞美祖国,倾诉眷恋之情,直接表达了对“你”的眷恋,情感直白真挚,亲切、自然、感人,第二人称便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15.D16.B17.郭沫若的《霁月》反映了诗人的欢乐心情与美丽自然的高度契合。前两节写诗人向情景的投入,后两节写诗人和情景的契合。自然景象和“我”的高度融合使自然拟人化了,诗人不仅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还要他们给自己温暖,使内在的生命之流与外在的万有生命成为一体,这种浑然一体的化境令人向往。18.本诗的诗境由一系列意象构成,这些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系统,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既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首先,是动态的。幽光浸洗的森林,是说黄昏时分的新雨已停而残留着点滴,月光照着,才闪着幽光;白杨行道坦坦导引着人前行;暗香在一阵阵亲吻。同时又是特定的。这样一个森林寂寥、暗香浮动、月光闪烁、波音幽渺的大自然,只是诗人无意间遇到的,是不可重复的,诗人捕捉到并亲自感受它,又有序化地将其组合成一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具有独创的审美意义的美的形式,促进了抒情意向的完满表达。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错。“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与霁月(自然)已经融为一体。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错,诗歌后两节写诗人和这些优美情景的契合、将景象拟人化、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等才是诗人与自然的“互动”。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在情感,又描写了什么样的自然之美,然后结合全诗分析两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最后规范表述即可。
此诗是郭沫若早期诗歌作品。幽光清淡,云衣缟素,森林寥寂,暗香浮动,海岸沉默,波音幽渺:大自然披着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然沉思,这是十分令人陶醉的清幽秀美的情景。在这个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白杨行道在他面前导引,浮动的暗香跟他亲吻,他在和明月亲切交谈,他要银海跟他唱和。在这里,人和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诗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此。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应明确意象就是承载着诗人思想情感的特殊物象。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根据情感表达的需求,精心选取了一系列意象,而且做了精心安排的。
此诗的诗境由一系列意象构成,幽光浸洗的森林,滴着黄昏的新雨;白杨行道,海边,明月,银海,这一切,组成一个意象系统,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具有诗人的感情生命。
是动态的,首先幽光浸洗的森林,是说黄昏时分的新雨已停而残留着点滴,月光照着,才闪着幽光;白杨行道坦坦导引着人前行;暗香在一阵阵亲吻
是特定的,这样一个森林寂寥,暗香浮动,月光闪烁,波音幽渺的大自然,只是无意遇到,亲自感受,它是不可重复的,诗人捕捉到,又有序化的组合成一个过程,构成一个美的形式具有了独创的审美意义,帮助抒情意向完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