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关于青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诗人档案卡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组织创造社,积极投身新文学运动。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
诗歌:《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天上的街市》
历史剧:《屈原》《虎符》《王昭君》《蔡文姬》
早年诗歌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表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
诗人档案卡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huá),字友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1946年,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演讲,怒斥特务的暗杀行径,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的诗作风格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练,对仗工整,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
毛泽东: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抗战以前,他(闻一多)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
知识支架
1.什么是新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熟悉的新诗:《乡愁》《我爱这土地》《再别康桥》……
在音节韵律上破除旧体诗词僵化的束缚,讲究切合自然音乐而不拘于音韵。
在体式上有意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不为格律音韵所束缚,毫无顾忌的倾吐心里的东西,诗既不分行也不押韵,即使分节分行也完全按照作品内容而随意排列,以此形成了新诗艺术形式上的自由。
内容上对被压迫被奴役的下层工农劳动者的悲惨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前所未有的以大量篇幅,展现了他们现实人生的苦难,更多地寄寓着渴求个性自由解放、独立不阿的意义。
2.新诗的特点
自由诗从几千年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音节、语言、体式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以白话入诗,倡导简洁的大众口语、俗字俗语取代文言的艰涩滥调,实写社会状况,表现真挚的感情和崭新的思想。
新诗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诗的语言和形式自由自在地开放缺乏应有的约束,自由成章, 语风散漫,总显得平铺直叙,影响了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以太多太盛的说理入诗,使理念多于情感,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更深刻的分析。
新诗
新月派
新月派
新月派是出现于1926年的一个诗歌流派。在我国现代新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月派发展过程可以1927年为界限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中,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新月派的主要成员为扭转“五四”后的“自由诗人”忽视诗艺之风,修正当时诗歌的滥情主义和散文化倾向,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主张,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终,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以“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为新诗的格律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有新格律诗派之称。
在第二个阶段,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健康”“尊严”成了新月派创作的新原侧,这一原侧仍然是对超越功利目的之上,追求表现自我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的坚持,仍以“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为特点,但在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上已经与现代派有所接近。
诗学三美——闻一多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具体来说,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浓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等。
建筑美:主要是从诗的整体外形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死水》等都称得上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死 水
1.请同学们朗读两首诗歌,结合书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听名家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注意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3.再读诗歌,概括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情感以及《红烛》每节诗歌中诗人的不同情绪。
诵读诗歌
昂扬向上、激情澎湃
任务情境
青春是萤火绚丽的流动银河,是宇宙浩瀚的变幻星空,在最美的年华将青春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待你回望之时,才不会扼腕叹息。
我校期刊《悦读者》将开设“青春的色彩”栏目,回望经典诗作中的青春之思,请合作解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诗作的意象和情思,推荐这两首诗歌。
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了解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特点:雄奇壮丽、气势磅礴
——展现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
任务一:寻“意象”,明情感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力
对“力”的讴歌和赞美
毁坏
指打烂一个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
创造
指建设新的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
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
力的内涵
——“狂飙突进”的精神;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之力,社会浪潮之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象征义
如何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力的赞美与颂歌。力是创造世界的原动力,它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具有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气质的、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形象,这正是诗人对新文化的独特认知。表现出诗人激情澎湃,昂扬斗志,火热赤诚的情怀。
巨人
巨人具体指谁?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作者及千千万万个像作者拥有相同情怀的人,
他们是被五四时代的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
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担时代重任。
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描写了什么意象,这个意象由几部分构成,分别有什么内涵?
意象:红烛
任务一:寻“意象”,明情感
红
光
泪
灰
赤诚之心,热情,是作者的理想人格
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社会黑暗,诗人痛苦挣扎,“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象征为了拯救世人主动牺牲自我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
色、光、泪、灰
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卒章显志,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荣辱得失。
合作探究:诗歌在开篇引用了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么“蜡炬”和“红烛”是否相同?
①“红烛”和“蜡炬”不同,强调它是红色的,蜡烛五颜六色都有的。“红”代表赤诚之心。“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的颜色?”,后文“烧吧、烧吧”的火光,红彤彤的火光,代表革命的火焰。
②“灰”在新旧诗中的不同。“灰”,是燃烧后的灯芯。李商隐的爱情诗里,这个灰代表一种陨灭,心变成了灰,就是渣滓了。在闻一多的诗歌里,“灰心流泪你的果,创作光明你的因”,奉献、无私带来了崇高美。意象的气质变了,诗的气质变了,不再哀哀戚戚,而是健壮阳刚的。
③“泪”在新旧诗中的不同。“泪”,是蜡油。李商隐将滴落的蜡油比作眼泪,这个蜡烛泪流满面,凄楚哀伤。闻一多先生,他将“泪”又进一步写成了脂膏,一边陨落,一边孕育,滋润人们干燥的精神世界。
任务二:识“我”读“青春”——试概括两首诗歌中青春的模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青春
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青春
青春之力
青春之梦
任务三:两首诗歌是如何表现青春的情思的?可从用词、句式、手法、风格等角度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浪漫主义色彩
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排比
反复(叠词)
直接抒情,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极具气势,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啊啊;力哟,力哟
——诗人(抒情主体)想象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波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把太平洋和遥远的北冰洋联系起来,把云海和洪涛联系起来,创造出阔大而超越的意境。
长短句结合
——句式自由,节奏鲜明,不受拘束,使诗歌显得自由奔放,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作。
任务三:两首诗歌是如何表现青春的情思的?可从用词、句式、手法、风格等角度分析。
红烛
象征
(托物言志)
回环往复(反复)
——运用红烛意象,赞美红烛烧蜡成灰、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展示自己渴望发光发热、照亮黑暗、唤醒民众的理想信念,表明甘愿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格追求。
——红烛啊;不误,不误
——强烈地表达心中的情感,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等。
句式
——每一小节均以“红烛啊”开头,有整饬之美;对仗工整,长短结合,错落有致,体现出了“音乐美”。
任务四: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诗歌时而低吟,时而提问,时而高昂,节奏起伏,富有音乐美。
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形象,而是很巧妙地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的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
建筑美——全诗共九节,每节都以“红烛”作为开头,进行复沓和反复吟咏,节与节之间层次分明,虽然诗节长短不齐,字数多寡不均,但整体格局依然有“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青春的奉献与牺牲
年轻的、优秀的黄文秀同志毕业后放弃大城市优渥的工作条件,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贫困户干活、与群众谈心、和群众做朋友,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她埋头苦干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在农村发展支柱产业,建立电商服务站,为贫困户增收,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降低了贫困发生率20%以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青春的奉献与牺牲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公安局预旺派出所的回族青年民警海小平在连续追捕在逃嫌疑人、加班工作后,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肌梗塞不幸栖牲。而这一天离他25岁的生日只有3天,离他的结婚典礼只有48天。在预旺派出所所长丁伟看来,小海这个“80后”特别能吃苦:辖区9万人口的信息采录,一年的工作量,海小平提前4个月完成;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海小平依然在极度繁忙中度过。“海小平对前来办事的乡亲们,总是热情相待,在他看来,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而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作业:
青春是灿烂的,青春是飞扬的,青春是多彩的,你准备写下什么样的青春诗篇呢?请写一首小诗,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