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2 19: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理解文中有关地坛的景物描写及地坛于“我”的意义;
2、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母爱的伟大及母亲对“我”的影响。
学习目标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预习检测
作者介绍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描写地坛景物及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母亲对我的爱与影响。
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第一部分
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1、我和地坛有着怎样的关系?
2、地坛是以怎样的姿态等我的?
3、我在地坛主要思考了哪些问题?结果如何?
1、我和地坛有着怎样的关系?
地理上:近。
心理上:缘分、宿命、共构性。
地坛: 辉煌 沉寂
“我”: 年轻气盛 失魂落魄
讨论成果展示
2、地坛是以怎样的姿态等我的?
“剥蚀”“浮夸”的琉璃;
“淡褪”“炫耀”的朱红;
“坍圮”的高墙;
“散落”的玉砌雕栏等。(第3段)
“园墙斜切下一溜清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转身疾行而去;瓢虫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摔开万道金光。草木竞相生长窸窸窣窣片刻不息。”(第5段)
荒芜
不衰败
讨论成果展示
感悟
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们却以透明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都不因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现自我的机会,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诉说生命的美丽。
作者感到了生命的涌动,
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激
励他与命运抗争。园子虽然荒
芜,但并不衰败;“我”虽
然残疾,但不应该颓废!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 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比较鉴赏
我该不该去死?
我为什么要出生?
我应该怎样活?
地坛的沉思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讨论成果展示
3、我在地坛主要思考了哪些问题?
研读第二部分
自主思考基础上小组讨论:
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文章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有什么关联?
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讨论成果展示
担忧、惊恐、痛苦
疼爱、理解、宽容
聪慧、坚忍、伟大
2、文章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1、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母亲用自己坚韧毫不张扬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勇气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2、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叙述了自己多年来在地坛沉思流连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了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文中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文章借地坛抒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生存等问题的哲思,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课堂总结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韩少功
人物评价
例: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语言品鉴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母亲独自默默承受担忧、惊恐,而把理解、宽容给了儿子。这句话写出了多年后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儿子对母亲的追思与歌颂,也饱含了自己无尽的悔恨。
作业:
1、拓展阅读:《合欢树》、《我二十一岁那年》;(优化设计190-192页)
2、《我与地坛》课后练习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