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2课时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一)物质的检验
红色石蕊
刺激性
蓝
AgNO3溶液
稀硝酸
白
不溶
NH4Cl+AgNO3===AgCl↓+NH4NO3
续表
BaCl2溶液
稀盐酸
白
不溶
金属
化合物
特殊的颜色
黄
紫
蓝色钴玻璃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焰色 反应 实验操作:
①取一根铂丝(或细铁丝),放在酒精灯(或煤气灯)火焰上灼烧至 。
②用铂丝蘸取少量KCl溶液,置于火焰上灼烧,透过__________ 观察火焰颜色。
③再用 洗净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蘸取少量NaCl溶液,重复以上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现代化 学分析 测试元素 用 确定物质中是否含有C、H、O、N、S、Cl、Br等元素
用 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机原子团
用 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等
续表
无色
蓝色钴玻璃
稀盐酸
元素分析仪
红外光谱仪
原子吸收光谱仪
续表
续表
(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1.利用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以金属铝为例
实验步骤 主要现象 [微提醒]
根据特定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①观察比较铝片在打磨前后的光泽 打磨前较暗,打磨后_____________光泽
②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铝片内有熔化的铝,但没有熔融滴落
③分别将打磨过的铝片,加入盛有3 mL 20%的盐酸和NaOH溶液的两支试管中 铝片上都有 产生,铝片溶解
有银白色金属
气泡
2.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以探究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为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浓度约为15%的双氧水2~3 mL盛放于试管中,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产生气 泡 _____ 常温能分解,
但较慢
②把实验1所用的双氧水置于75 ℃热水浴中,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产生气 泡_____ 升高温度,双氧水分解速率加快
③分别取3 mL 3%和3 mL 6%的双氧水加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各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观察放出气体的快慢 两支试管内都有气泡,6%的双氧水气泡较多 相同温度条件下,浓度越大,分解速率越大
较慢
较快
[微提醒]
为深入探究某个化学问题,化学研究人员往往会依据一定的化学原理作出假设,并设计一定的化学实验方案,控制某些因素,选择适宜的条件、试剂和仪器,用待研究物质的样品和反应试剂进行实验,以检验所作的假设或解释是否合理。
续表
[新知探究(一)]
常见离子的检验
[探究与创新能力]
[探究活动]
化学兴趣小组对市郊的一个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进行检测,想检验废水中含有哪些离子。取来样品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该小组只准备了以下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pH试纸、红色石蕊试纸、BaCl2溶液、Ba(NO3)2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
1.用pH试纸检验废水的pH,结果测得pH为3,说明废水中含有较多的什么离子?
提示:H+。
2.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加入浓的NaOH溶液,看到有少量蓝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NaOH溶液,稍加热试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结果试纸变蓝色。请问废水中含有什么离子?
提示:不对;因为加入的是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也可能是AgCl,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先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
4.因为该化工企业也生产农业化肥,如果想检验废水中是否含有K+,你认为小组还缺少哪些用品?
提示:铂丝、蓝色钴玻璃片。
[生成认知]
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Mg2+ 加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NaOH过量时沉淀不溶解 MgCl2+2NaOH===Mg(OH)2↓+2NaCl
Cu2+ 观察溶液颜色 蓝色 —
加NaOH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CuSO4+2NaOH=== Cu(OH)2↓+Na2SO4
续表
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续表
答案:D
回答下列问题:
(1)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④可以省略,你认为呢?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能含有的离子如何加以确定?________________(不需要叙述操作过程)。
[新知探究(二)]
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归纳与论证能力]
[典例导引]
[典例] 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为①Ba(NO3)2 ②KCl ③NaOH ④CuSO4 ⑤Na2SO4,如果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包括试纸),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在下列的鉴别顺序中最合理的是( )
A.④③①⑤② B.④①⑤③②
C.③④①⑤② D.①⑤③④②
[解析] 首先通过物理方法,观察颜色,呈蓝色的溶液为CuSO4溶液;然后再用CuSO4溶液作试剂,可鉴别出NaOH溶液和Ba(NO3)2溶液;接下来再用Ba(NO3)2溶液作试剂可鉴别出Na2SO4溶液,最后剩下的为KCl溶液。
[答案] A
[生成认知]
1.物质检验的两种方法
物理方法 常利用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加以区别,如可根据颜色区分FeCl3溶液和NaCl溶液,可根据溶解性区分Na2CO3和CaCO3
化学方法 常用酸碱指示剂、点燃、加热、加试剂等方法,如区分盐酸、NaOH溶液和NaCl溶液,可用紫色石蕊试液
2.物质检验的一般思路
进行物质的检验时要做到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方法简单、试剂用量少,解答物质检验有关题目时,应按“取样”“操作”“现象”“结论”顺序进行描述。具体应做到:
(1)要“先取样,后操作”。若是固体样品,则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
(2)要“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几支试管中”进行检验,不得在原试剂中检验。
(3)要“先现象,后结论”。例如,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记录为“有气泡产生”或“有无色气体放出”,不能说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跟踪训练]
1.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检验方法 沉淀法 显色法 气体法
含义 反应中有沉淀产生或溶解 灼烧或反应中有颜色变化 反应中有气体产生
答案:A
3.某溶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银、硝酸钡三种物质,为使上述三种物质分别转变为沉淀,现供使用的试剂有:Na2CO3、盐酸、NaOH三种溶液,要求每次只使用一种试剂,过滤出一种沉淀。
(1)所加试剂的顺序是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写出与这三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若先加入Na2CO3溶液,则三种物质均产生沉淀; 若先加入NaOH溶液,则Mg(NO3)2、AgNO3两种物质的溶液产生沉淀;若先加入盐酸,只有AgNO3溶液产生沉淀,则加入试剂的顺序是①盐酸,②NaOH溶液,③Na2CO3溶液。
答案:(1)盐酸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2)①AgNO3+HCl===AgCl↓+HNO3
②Mg(NO3)2+2NaOH===2NaNO3+Mg(OH)2↓
③Ba(NO3)2+Na2CO3===2NaNO3+BaCO3↓
赢微点——内化学科素养
[应用体验]
1.只能用焰色反应才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 )
A.NaCl、CuCl2 B.NaCl、Na2CO3
C.Na2CO3、K2CO3 D.NH4Cl、Ba(NO3)2
解析:A.既可以用焰色反应,也可以用NaOH溶液鉴别;B.可用盐酸鉴别;C.因为阴离子相同,且钠盐、钾盐均易溶,只能用焰色反应才能鉴别;D.可用H2SO4或NaOH鉴别。
答案:C
解析:碳酸钠溶液与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甲是氯化钡或氯化钙,白色沉淀是碳酸钡或碳酸钙沉淀。白色沉淀能和过量的乙反应生成气体,因此乙应该是酸。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丙又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丙应该含硫酸根,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钡,则甲是氯化钡。
答案:D
练好题——渗透核心价值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B.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反应的铂丝
C.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可用铜丝代替铂丝进行实验
解析: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盐酸可以溶解氧化物等杂质,且易挥发,不会残留痕迹,故B正确;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其余不需要,故C错误;因为铜元素的焰色为绿色,不能代替铂丝进行实验,故D错误。
答案:B
““四翼”检测评价”见““四翼”检测评价(七)”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第2课时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一)物质的检验
NH的检验 试剂:强碱溶液,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 [微提醒]中学阶段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只有NH3。[微点拨]检验SO 时,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2溶液,顺序不能颠倒。如果先加入BaCl2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微辨析]①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既包括单质,又包括化合物中的元素,其焰色反应是相同的。②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但单质在灼烧时可能伴随化学反应,即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③直接观察火焰颜色呈黄色,该物质一定含有钠元素,可能含有钾元素。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l-的检验 试剂:AgNO3溶液、稀硝酸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填“溶”或“不溶”)于稀HNO3
化学方程式(以NH4Cl为例):NH4Cl+AgNO3===AgCl↓+NH4NO3
SO的检验 试剂:BaCl2溶液、稀盐酸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填“溶”或“不溶”)于稀盐酸
化学方程式[以(NH4)2SO4为例]:(NH4)2SO4+BaCl2===BaSO4↓+2NH4Cl
焰色反应 概念: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叫作焰色反应
实例:钠元素的焰色为黄色;钾元素的焰色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实验操作:①取一根铂丝(或细铁丝),放在酒精灯(或煤气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②用铂丝蘸取少量KCl溶液,置于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③再用稀盐酸洗净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蘸取少量NaCl溶液,重复以上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现代化学分析测试元素 用元素分析仪确定物质中是否含有C、H、O、N、S、Cl、Br等元素
用红外光谱仪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机原子团
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等
(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1.利用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以金属铝为例
实验步骤 主要现象 [微提醒]根据特定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①观察比较铝片在打磨前后的光泽 打磨前较暗,打磨后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②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铝片内有熔化的铝,但没有熔融滴落
③分别将打磨过的铝片,加入盛有3 mL 20%的盐酸和NaOH溶液的两支试管中 铝片上都有气泡产生,铝片溶解
2.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以探究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为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微提醒]为深入探究某个化学问题,化学研究人员往往会依据一定的化学原理作出假设,并设计一定的化学实验方案,控制某些因素,选择适宜的条件、试剂和仪器,用待研究物质的样品和反应试剂进行实验,以检验所作的假设或解释是否合理。
①取浓度约为15%的双氧水2~3 mL盛放于试管中,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产生气泡较慢 常温能分解,但较慢
②把实验1所用的双氧水置于75 ℃热水浴中,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产生气泡较快 升高温度,双氧水分解速率加快
③分别取3 mL 3%和3 mL 6%的双氧水加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各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观察放出气体的快慢 两支试管内都有气泡,6%的双氧水气泡较多 相同温度条件下,浓度越大,分解速率越大
[新知探究(一)]
常见离子的检验
[探究与创新能力]
[探究活动]
化学兴趣小组对市郊的一个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进行检测,想检验废水中含有哪些离子。取来样品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该小组只准备了以下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pH试纸、红色石蕊试纸、BaCl2溶液、Ba NO3 2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
1.用pH试纸检验废水的pH,结果测得pH为3,说明废水中含有较多的什么离子?
提示:H+。
2.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加入浓的NaOH溶液,看到有少量蓝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NaOH溶液,稍加热试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结果试纸变蓝色。请问废水中含有什么离子?
提示:Cu2+,NH。
3.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滴加几滴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也不溶解,有同学认为废水中一定含有SO,这种判断对吗?为什么?怎么才能确定SO的存在?
提示:不对;因为加入的是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也可能是AgCl,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先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
4.因为该化工企业也生产农业化肥,如果想检验废水中是否含有K+,你认为小组还缺少哪些用品?
提示:铂丝、蓝色钴玻璃片。
[生成认知]
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现象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H+ 石蕊或甲基橙溶液 溶液变红 化学变化
pH 试纸 试纸变红 化学变化
NH 加浓NaOH溶液,加热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该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4Cl+NaOH NaCl+H2O+NH3↑
Mg2+ 加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NaOH过量时沉淀不溶解 MgCl2+2NaOH===Mg(OH)2↓+2NaCl
Cu2+ 观察溶液颜色 蓝色 —
加NaOH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CuSO4+2NaOH=== Cu(OH)2↓+Na2SO4
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现象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OH- 石蕊试剂 溶液变蓝 化学变化
酚酞试剂 溶液变红 化学变化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NH4Cl+AgNO3===AgCl↓+NH4NO3
SO 盐酸+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CO(可溶性碳酸盐) CaCl2溶液+盐酸+澄清石灰水 开始时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盐酸时沉淀溶解,放出无色无味气体,此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CaCl2===CaCO3↓+2NaCl、CaCO3+2HCl===CaCl2+H2O+CO2↑、Ca(OH)2+CO2===CaCO3↓+H2O
[跟踪训练]
1.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常用的方法是( )
A.取样,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B.取样,滴加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C.取样,滴加稀硫酸,再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D.取样,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解析:选D 检验SO时,需要先加入稀盐酸以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然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即可。A项中不能排除CO和Ag+的干扰,B项中不能排除Ag+的干扰,C项中引入了SO。
2.有一瓶溶液只含Cl-、CO、SO、Na+、NH、K+、Mg2+七种离子中的某几种。经实验:
①原溶液白色沉淀
②将①所得溶液放出使红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气体
③原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不产生沉淀
④原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
回答下列问题:
(1)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④可以省略,你认为呢?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能含有的离子如何加以确定?________________(不需要叙述操作过程)。
解析:由①可知,原溶液中含有Mg2+;由②可知,原溶液中含有NH;由③可知,原溶液中无CO、SO;由④可知,原溶液中含有Cl-。
(1)由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Cl-、NH、Mg2+,一定不含的离子是CO、SO,可能含有的离子是Na+、K+。
(2)根据③已经确定溶液中不存在CO、SO,而溶液是呈电中性的,故一定存在阴离子,即一定有Cl-。
(3)Na+、K+可以通过焰色反应而确定。
答案:(1)Cl-、NH、Mg2+ CO、SO Na+、K-
(2)可以 因为已经排除SO、CO,则一定有阴离子Cl-
(3)通过焰色反应确定
[新知探究(二)]
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归纳与论证能力]
[典例导引]
[典例] 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为①Ba(NO3)2 ②KCl ③NaOH ④CuSO4 ⑤Na2SO4,如果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包括试纸),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在下列的鉴别顺序中最合理的是( )
A.④③①⑤② B.④①⑤③②
C.③④①⑤② D.①⑤③④②
[解析] 首先通过物理方法,观察颜色,呈蓝色的溶液为CuSO4溶液;然后再用CuSO4溶液作试剂,可鉴别出NaOH溶液和Ba(NO3)2溶液;接下来再用Ba(NO3)2溶液作试剂可鉴别出Na2SO4溶液,最后剩下的为KCl溶液。
[答案] A
[生成认知]
1.物质检验的两种方法
物理方法 常利用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加以区别,如可根据颜色区分FeCl3溶液和NaCl溶液,可根据溶解性区分Na2CO3和CaCO3
化学方法 常用酸碱指示剂、点燃、加热、加试剂等方法,如区分盐酸、NaOH溶液和NaCl溶液,可用紫色石蕊试液
2.物质检验的一般思路
进行物质的检验时要做到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方法简单、试剂用量少,解答物质检验有关题目时,应按“取样”“操作”“现象”“结论”顺序进行描述。具体应做到:
(1)要“先取样,后操作”。若是固体样品,则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
(2)要“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几支试管中”进行检验,不得在原试剂中检验。
(3)要“先现象,后结论”。例如,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记录为“有气泡产生”或“有无色气体放出”,不能说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跟踪训练]
1.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检验方法 沉淀法 显色法 气体法
含义 反应中有沉淀产生或溶解 灼烧或反应中有颜色变化 反应中有气体产生
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NH——气体法 B.Cl-——沉淀法
C.Na+——显色法 D.Ca2+——气体法
解析:选D Ca2+应该用沉淀法。
2.下列溶液中离子检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原溶液可能含有CO
B.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一定含有SO
C.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原溶液一定含有Cl-
D.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原溶液一定含有Ba2+
解析:选A 原溶液中含有CO、HCO均会出现题述现象;B项,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或Ag+;C项,含Cl-、CO等的溶液均可与AgNO3溶液中的Ag+反应产生白色沉淀;D项,含Ca2+、Ba2+、Mg2+的溶液均可与Na2CO3溶液中的CO反应生成能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
3.某溶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银、硝酸钡三种物质,为使上述三种物质分别转变为沉淀,现供使用的试剂有:Na2CO3、盐酸、NaOH三种溶液,要求每次只使用一种试剂,过滤出一种沉淀。
(1)所加试剂的顺序是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写出与这三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若先加入Na2CO3溶液,则三种物质均产生沉淀; 若先加入NaOH溶液,则Mg(NO3)2、AgNO3两种物质的溶液产生沉淀;若先加入盐酸,只有AgNO3溶液产生沉淀,则加入试剂的顺序是①盐酸,②NaOH溶液,③Na2CO3溶液。
答案:(1)盐酸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2)①AgNO3+HCl===AgCl↓+HNO3
②Mg(NO3)2+2NaOH===2NaNO3+Mg(OH)2↓
③Ba(NO3)2+Na2CO3===2NaNO3+BaCO3↓
赢微点——内化学科素养
[应用体验]
1.只能用焰色反应才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
A.NaCl、CuCl2 B.NaCl、Na2CO3
C.Na2CO3、K2CO3 D.NH4Cl、Ba(NO3)2
解析:选C A.既可以用焰色反应,也可以用NaOH溶液鉴别;B.可用盐酸鉴别;C.因为阴离子相同,且钠盐、钾盐均易溶,只能用焰色反应才能鉴别;D.可用H2SO4或NaOH鉴别。
2.有甲、乙、丙三种溶液,进行如下操作:
则甲、乙、丙三种溶液可能是( )
A.BaCl2、H2SO4、MgCl2 B.CaCl2、HNO3、BaCl2
C.CaCl2、HNO3、NaCl D.BaCl2、HCl、Na2SO4
解析:选D 碳酸钠溶液与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甲是氯化钡或氯化钙,白色沉淀是碳酸钡或碳酸钙沉淀。白色沉淀能和过量的乙反应生成气体,因此乙应该是酸。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丙又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丙应该含硫酸根,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钡,则甲是氯化钡。
练好题——渗透核心价值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B.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反应的铂丝
C.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可用铜丝代替铂丝进行实验
解析:选B 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盐酸可以溶解氧化物等杂质,且易挥发,不会残留痕迹,故B正确;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其余不需要,故C错误;因为铜元素的焰色为绿色,不能代替铂丝进行实验,故D错误。
2.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溶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初步认为可能含有Fe3+、Ba2+、K+、OH-、Cl-、CO、SO。为了进一步确认,取样进行实验检测:
①取污水仔细观察,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
②向取样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③用pH试纸测定污水的pH,试纸显深蓝色。
(1)由此可知,该污水中肯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肯定没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通过实验进一步确定溶液中可能存在离子的操作步骤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污水呈无色,说明污水中不含Fe3+;由实验②的现象判断溶液中含有Ba2+,同时可排除SO、CO的存在。由实验③可知溶液呈强碱性,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OH-。因此污水中一定含有Ba2+、OH-,肯定不含Fe3+、SO、CO,可能含有K+和Cl-。溶液中是否含有K+、Cl-,可分别通过焰色反应,选用AgNO3和稀硝酸作试剂检验。
答案:(1)Ba2+、OH- Fe3+、CO、SO K+、Cl-
(2)用铂丝蘸少量试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若发现火焰呈紫色,则说明含有K+。另取少量试液于一洁净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后,再加几滴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溶液中含有Cl-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1.检验实验室存放的蒸馏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硝酸银溶液
B.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C.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解析:选D 检验氯离子的试剂是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酸化的目的是排除碳酸根等离子的干扰。
2.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中( )
A.一定有SO B.可能有SO或Ag+
C.一定无Ag+ D.可能有CO
解析:选B 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沉淀可能是BaSO4或AgCl,因此溶液中可能存在Ag+或SO,故选项B正确。
3.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
B.形成的沉淀纯度更高
C.排除SO以外的其他阴离子及Ag+的干扰
D.排除Ba2+以外的其他阳离子的干扰
解析:选C 检验SO时需加入Ba2+,其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所以在检验SO时要加入盐酸以排除Ag+及其他阴离子的干扰。
4.检验铵盐时,可将少许待测物放入试管中,然后 ( )
A.加水溶解,加入酸溶液观察现象
B.加入碱溶液,加热,滴入酚酞溶液
C.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于试管口检验
D.加入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解析:选D 铵盐受热分解生成氨气的同时,往往也会生成酸性气体,如NH4Cl、NH4HCO3等,挥发性酸、不稳定酸的铵盐易分解;铵盐遇酸无明显变化;铵盐与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溶液中有OH-,不能证明生成了氨分子;若加热,生成的氨气逸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可说明有氨分子生成。
5.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CaCO3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
C.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l-
解析:选C A项,Na2CO3、K2CO3等物质也可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CO2;B项,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D项,加入稀盐酸时,引入了Cl-。
6.对于反应2H2O2===2H2O+O2↑,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其分解速率的是( )
①向反应体系中加水
②升高H2O2溶液的温度
③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④向H2O2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 向反应体系中加水或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使溶液变稀,分解速率减慢,①④符合题意;升高温度可使分解速率加快,②不符题意;MnO2能起催化作用,使分解速率加快,③不符题意。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刚用酸处理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下列关于该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酸处理时未能将氧化铝溶解
B.铝在空气中能很快形成氧化膜
C.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
D.铝箔表面未熔化
解析:选A 用酸处理时可以将氧化铝溶解掉,A错误;铝在空气中加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由于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故铝熔化而铝箔表面未熔化,因此熔化的铝不滴落,B、C、D正确。
8.用除去表面氧化膜的细铝条紧紧缠绕在温度计上(如图),将少许硝酸汞溶液滴到铝条表面,置于空气中,很快铝条表面产生“白毛”,且温度明显上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l和O2化合放出热量
B.硝酸汞是催化剂
C.涉及的反应:2Al+3Hg2+===2Al3++3Hg
D.“白毛”是氧化铝
解析:选B 将少许硝酸汞溶液滴到铝条表面,置于空气中,很快铝条表面产生“白毛”,“白毛”只能是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铝,发生反应有:4Al+3O2===2Al2O3、2Al+3Hg2+===2Al3++3Hg,显然硝酸汞不是催化剂,温度明显上升,说明铝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
9.如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苛性钠;乙:稀盐酸
B.甲:水;乙:氢氧化钠溶液
C.甲:氯化钠溶液;乙:稀硫酸
D.甲:稀盐酸;乙:氯化钠溶液
解析:选A 加试剂甲有氨味的物质为NH4HCO3和NH4Cl,说明试剂甲为碱,加试剂乙后NH4HCO3有气泡出现,说明试剂乙为酸,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
10.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②然后继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③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 )
A.一定有SO
B.一定有CO
C.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
D.不能确定SO是否存在
解析:选A ①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BaCO3、AgCl等;②继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无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气体为CO2,溶解的白色沉淀为BaCO3,原溶液中含有CO;不溶解的白色沉淀为BaSO4或AgCl;③取上层清液再加入BaCl2溶液至无沉淀产生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为AgCl,①②中BaCl2、稀盐酸中均含Cl-,因此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也不能确定SO是否存在。
11.在一个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足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密封罐口。经过一段时间后,罐壁内凹而瘪,再过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重新鼓起来。
(1)罐壁内凹而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罐再鼓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刚开始时,NaOH溶液吸收CO2,压强变小,后期又与Al反应生成H2,压强又变大。
答案:(1)CO2被吸收而被外界大气压压瘪
(2)由于铝与碱反应生成H2,压强增大而重新鼓起
12.为了将混有K2SO4、MgSO4的KNO3固体提纯,并制得纯净的KNO3溶液,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方案:
(1)操作①为________。
(2)操作②~④加入的试剂可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判断SO已除尽,简述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次沉淀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多次过滤,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________(填“严密”或“不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要在溶液中进行,故首先要将被提纯物质溶解。(2)SO用Ba2+除去,Mg2+用OH-除去,为了不引入新杂质,可分别选用Ba(NO3)2、KOH。过量的Ba(NO3)2可用K2CO3除去。Ba(NO3)2必须在加入K2CO3之前加入,则KOH可在加入Ba(NO3)2之前或在加入K2CO3之后或在Ba(NO3)2和K2CO3中间加入。(3)如果SO已除尽,则滤液中不含SO,向滤液中加入可溶性钡盐,没有白色沉淀生成。(4)生成的沉淀可一次性过滤,如果分步过滤会使操作复杂化。(5)使溶液呈中性不能用盐酸,而应该用硝酸,否则会引入杂质Cl-。
答案:(1)加水溶解
(2)Ba(NO3)2、K2CO3、KOH[或KOH、Ba(NO3)2、K2CO3或Ba(NO3)2、KOH、K2CO3]
(3)取少许滤液,向其中加入少量Ba(NO3)2溶液,若不变浑浊,表明SO已除尽
(4)不需要 因为几个沉淀反应互不干扰,所以最后只过滤一次即可,可减少操作次数
(5)不严密 加入盐酸使溶液呈中性会引入杂质Cl-
1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设计实验探究CO2的性质(NaHCO3与CO2不反应)。
(1)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D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中反应开始后,B中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检验B中是否有化学反应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去掉B装置,C中现象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对探究CO2的性质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中现象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右端的导管口,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现象,探究CO2有哪些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装置图,A中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CO2,反应放热,也会使HCl气体挥发,所以B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若去掉B装置,HCl气体进入C,C中石蕊试液会变得更红,无法检验CO2能否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答案:(1)CaCO3+2HCl===CaCl2+CO2↑+H2O
试液变浅红色 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NaHCO3+HCl===NaCl+CO2↑+H2O 从B中取出少量液体加入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HCl进入B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3)除去CO2中的HCl 石蕊试液会变得更红 无法检验CO2能否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D中可能看不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木条熄灭
(5)CO2能够使石蕊试液变浅红色;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能够灭火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4. “春泛盐,秋泛硝。”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又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该地区某中学的同学们对“硝”的成分产生了争议,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有硫酸钠,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采集了样品,加适量水完全溶解后,过滤,滤液备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1)甲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____________。如果乙小组的观点正确,现象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理由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检验可溶性硫酸盐和可溶性氯化物的方法,为了证明“硝”的成分,对两种物质均要作出验证。
答案:(1)有白色沉淀产生 Na2SO4+BaCl2===BaSO4↓+2NaCl
(2)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3)乙小组合理,甲小组在实验中没有证明不含氯化钠(或乙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既证明了是否含有硫酸钠,又证明了是否含有氯化钠)。第2课时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一)物质的检验
NH的检验 试剂:强碱溶液,_________试纸(或pH试纸) [微提醒]中学阶段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只有NH3。[微点拨]检验SO 时,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2溶液,顺序不能颠倒。如果先加入BaCl2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微辨析]①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既包括单质,又包括化合物中的元素,其焰色反应是相同的。②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但单质在灼烧时可能伴随化学反应,即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③直接观察火焰颜色呈黄色,该物质一定含有钠元素,可能含有钾元素。
现象:有_________气味的气体产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_________
Cl-的检验 试剂: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有_________色沉淀生成,该沉淀_________(填“溶”或“不溶”)于稀HNO3
化学方程式(以NH4Cl为例):NH4Cl+AgNO3===AgCl↓+NH4NO3
SO的检验 试剂: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有_________色沉淀生成,该沉淀_________(填“溶”或“不溶”)于稀盐酸
化学方程式[以(NH4)2SO4为例]:(NH4)2SO4+BaCl2===BaSO4↓+2NH4Cl
焰色反应 概念:许多_________或它们的_________在火焰上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_________,这叫作焰色反应
实例:钠元素的焰色为_________色;钾元素的焰色为_________色(透过_________观察)
实验操作:①取一根铂丝(或细铁丝),放在酒精灯(或煤气灯)火焰上灼烧至_________。②用铂丝蘸取少量KCl溶液,置于火焰上灼烧,透过_________观察火焰颜色。③再用_________洗净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蘸取少量NaCl溶液,重复以上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现代化学分析测试元素 用_________确定物质中是否含有C、H、O、N、S、Cl、Br等元素
用_________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机原子团
用_________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等
(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1.利用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以金属铝为例
实验步骤 主要现象 [微提醒]根据特定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①观察比较铝片在打磨前后的光泽 打磨前较暗,打磨后_________光泽
②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铝片内有熔化的铝,但没有熔融滴落
③分别将打磨过的铝片,加入盛有3 mL 20%的盐酸和NaOH溶液的两支试管中 铝片上都有_________产生,铝片溶解
2.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以探究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为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微提醒]为深入探究某个化学问题,化学研究人员往往会依据一定的化学原理作出假设,并设计一定的化学实验方案,控制某些因素,选择适宜的条件、试剂和仪器,用待研究物质的样品和反应试剂进行实验,以检验所作的假设或解释是否合理。
①取浓度约为15%的双氧水2~3 mL盛放于试管中,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产生气泡_________ 常温能分解,但较慢
②把实验1所用的双氧水置于75 ℃热水浴中,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产生气泡_________ 升高温度,双氧水分解速率加快
③分别取3 mL 3%和3 mL 6%的双氧水加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各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观察放出气体的快慢 两支试管内都有气泡,6%的双氧水气泡较多 相同温度条件下,浓度越大,分解速率越大
[新知探究(一)]
常见离子的检验
[探究与创新能力]
[探究活动]
化学兴趣小组对市郊的一个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进行检测,想检验废水中含有哪些离子。取来样品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该小组只准备了以下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pH试纸、红色石蕊试纸、BaCl2溶液、Ba NO3 2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
1.用pH试纸检验废水的pH,结果测得pH为3,说明废水中含有较多的什么离子?
提示:H+。
2.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加入浓的NaOH溶液,看到有少量蓝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NaOH溶液,稍加热试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结果试纸变蓝色。请问废水中含有什么离子?
提示:Cu2+,NH。
3.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滴加几滴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也不溶解,有同学认为废水中一定含有SO,这种判断对吗?为什么?怎么才能确定SO的存在?
提示:不对;因为加入的是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也可能是AgCl,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先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
4.因为该化工企业也生产农业化肥,如果想检验废水中是否含有K+,你认为小组还缺少哪些用品?
提示:铂丝、蓝色钴玻璃片。
[生成认知]
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现象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H+ 石蕊或甲基橙溶液 溶液变红 化学变化
pH 试纸 试纸变红 化学变化
NH 加浓NaOH溶液,加热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该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4Cl+NaOH NaCl+H2O+NH3↑
Mg2+ 加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NaOH过量时沉淀不溶解 MgCl2+2NaOH===Mg(OH)2↓+2NaCl
Cu2+ 观察溶液颜色 蓝色 —
加NaOH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CuSO4+2NaOH=== Cu(OH)2↓+Na2SO4
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现象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OH- 石蕊试剂 溶液变蓝 化学变化
酚酞试剂 溶液变红 化学变化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NH4Cl+AgNO3===AgCl↓+NH4NO3
SO 盐酸+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CO(可溶性碳酸盐) CaCl2溶液+盐酸+澄清石灰水 开始时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盐酸时沉淀溶解,放出无色无味气体,此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CaCl2===CaCO3↓+2NaCl、CaCO3+2HCl===CaCl2+H2O+CO2↑、Ca(OH)2+CO2===CaCO3↓+H2O
[跟踪训练]
1.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常用的方法是( )
A.取样,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B.取样,滴加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C.取样,滴加稀硫酸,再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D.取样,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看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生成
2.有一瓶溶液只含Cl-、CO、SO、Na+、NH、K+、Mg2+七种离子中的某几种。经实验:
①原溶液白色沉淀
②将①所得溶液放出使红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气体
③原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不产生沉淀
④原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
回答下列问题:
(1)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④可以省略,你认为呢?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能含有的离子如何加以确定?________________(不需要叙述操作过程)。
[新知探究(二)]
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归纳与论证能力]
[典例导引]
[典例] 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为①Ba(NO3)2 ②KCl ③NaOH ④CuSO4 ⑤Na2SO4,如果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包括试纸),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在下列的鉴别顺序中最合理的是( )
A.④③①⑤② B.④①⑤③②
C.③④①⑤② D.①⑤③④②
[生成认知]
1.物质检验的两种方法
物理方法 常利用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加以区别,如可根据颜色区分FeCl3溶液和NaCl溶液,可根据溶解性区分Na2CO3和CaCO3
化学方法 常用酸碱指示剂、点燃、加热、加试剂等方法,如区分盐酸、NaOH溶液和NaCl溶液,可用紫色石蕊试液
2.物质检验的一般思路
进行物质的检验时要做到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方法简单、试剂用量少,解答物质检验有关题目时,应按“取样”“操作”“现象”“结论”顺序进行描述。具体应做到:
(1)要“先取样,后操作”。若是固体样品,则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
(2)要“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几支试管中”进行检验,不得在原试剂中检验。
(3)要“先现象,后结论”。例如,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记录为“有气泡产生”或“有无色气体放出”,不能说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跟踪训练]
1.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检验方法 沉淀法 显色法 气体法
含义 反应中有沉淀产生或溶解 灼烧或反应中有颜色变化 反应中有气体产生
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NH——气体法 B.Cl-——沉淀法
C.Na+——显色法 D.Ca2+——气体法
2.下列溶液中离子检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原溶液可能含有CO
B.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一定含有SO
C.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原溶液一定含有Cl-
D.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原溶液一定含有Ba2+
3.某溶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银、硝酸钡三种物质,为使上述三种物质分别转变为沉淀,现供使用的试剂有:Na2CO3、盐酸、NaOH三种溶液,要求每次只使用一种试剂,过滤出一种沉淀。
(1)所加试剂的顺序是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写出与这三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赢微点——内化学科素养
[应用体验]
1.只能用焰色反应才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
A.NaCl、CuCl2 B.NaCl、Na2CO3
C.Na2CO3、K2CO3 D.NH4Cl、Ba(NO3)2
2.有甲、乙、丙三种溶液,进行如下操作:
则甲、乙、丙三种溶液可能是( )
A.BaCl2、H2SO4、MgCl2 B.CaCl2、HNO3、BaCl2
C.CaCl2、HNO3、NaCl D.BaCl2、HCl、Na2SO4
练好题——渗透核心价值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B.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反应的铂丝
C.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可用铜丝代替铂丝进行实验
2.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溶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初步认为可能含有Fe3+、Ba2+、K+、OH-、Cl-、CO、SO。为了进一步确认,取样进行实验检测:
①取污水仔细观察,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
②向取样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③用pH试纸测定污水的pH,试纸显深蓝色。
(1)由此可知,该污水中肯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肯定没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通过实验进一步确定溶液中可能存在离子的操作步骤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1.检验实验室存放的蒸馏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硝酸银溶液
B.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C.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2.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中( )
A.一定有SO B.可能有SO或Ag+
C.一定无Ag+ D.可能有CO
3.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
B.形成的沉淀纯度更高
C.排除SO以外的其他阴离子及Ag+的干扰
D.排除Ba2+以外的其他阳离子的干扰
4.检验铵盐时,可将少许待测物放入试管中,然后 ( )
A.加水溶解,加入酸溶液观察现象
B.加入碱溶液,加热,滴入酚酞溶液
C.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于试管口检验
D.加入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5.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CaCO3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
C.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l-
6.对于反应2H2O2===2H2O+O2↑,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其分解速率的是( )
①向反应体系中加水
②升高H2O2溶液的温度
③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④向H2O2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刚用酸处理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下列关于该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酸处理时未能将氧化铝溶解
B.铝在空气中能很快形成氧化膜
C.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
D.铝箔表面未熔化
8.用除去表面氧化膜的细铝条紧紧缠绕在温度计上(如图),将少许硝酸汞溶液滴到铝条表面,置于空气中,很快铝条表面产生“白毛”,且温度明显上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l和O2化合放出热量
B.硝酸汞是催化剂
C.涉及的反应:2Al+3Hg2+===2Al3++3Hg
D.“白毛”是氧化铝
9.如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苛性钠;乙:稀盐酸
B.甲:水;乙:氢氧化钠溶液
C.甲:氯化钠溶液;乙:稀硫酸
D.甲:稀盐酸;乙:氯化钠溶液
10.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②然后继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③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 )
A.一定有SO
B.一定有CO
C.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
D.不能确定SO是否存在
11.在一个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足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密封罐口。经过一段时间后,罐壁内凹而瘪,再过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重新鼓起来。
(1)罐壁内凹而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罐再鼓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了将混有K2SO4、MgSO4的KNO3固体提纯,并制得纯净的KNO3溶液,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方案:
(1)操作①为________。
(2)操作②~④加入的试剂可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判断SO已除尽,简述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次沉淀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多次过滤,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________(填“严密”或“不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设计实验探究CO2的性质(NaHCO3与CO2不反应)。
(1)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D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中反应开始后,B中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检验B中是否有化学反应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去掉B装置,C中现象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对探究CO2的性质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中现象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右端的导管口,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现象,探究CO2有哪些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4. “春泛盐,秋泛硝。”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又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该地区某中学的同学们对“硝”的成分产生了争议,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有硫酸钠,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采集了样品,加适量水完全溶解后,过滤,滤液备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1)甲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____________。如果乙小组的观点正确,现象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理由是什么?“四翼”检测评价(七)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1.检验实验室存放的蒸馏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硝酸银溶液
B.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C.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解析:选D 检验氯离子的试剂是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酸化的目的是排除碳酸根等离子的干扰。
2.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中( )
A.一定有SO B.可能有SO或Ag+
C.一定无Ag+ D.可能有CO
解析:选B 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沉淀可能是BaSO4或AgCl,因此溶液中可能存在Ag+或SO,故选项B正确。
3.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
B.形成的沉淀纯度更高
C.排除SO以外的其他阴离子及Ag+的干扰
D.排除Ba2+以外的其他阳离子的干扰
解析:选C 检验SO时需加入Ba2+,其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所以在检验SO时要加入盐酸以排除Ag+及其他阴离子的干扰。
4.检验铵盐时,可将少许待测物放入试管中,然后 ( )
A.加水溶解,加入酸溶液观察现象
B.加入碱溶液,加热,滴入酚酞溶液
C.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于试管口检验
D.加入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解析:选D 铵盐受热分解生成氨气的同时,往往也会生成酸性气体,如NH4Cl、NH4HCO3等,挥发性酸、不稳定酸的铵盐易分解;铵盐遇酸无明显变化;铵盐与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溶液中有OH-,不能证明生成了氨分子;若加热,生成的氨气逸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可说明有氨分子生成。
5.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CaCO3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
C.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l-
解析:选C A项,Na2CO3、K2CO3等物质也可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CO2;B项,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D项,加入稀盐酸时,引入了Cl-。
6.对于反应2H2O2===2H2O+O2↑,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其分解速率的是( )
①向反应体系中加水
②升高H2O2溶液的温度
③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④向H2O2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 向反应体系中加水或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使溶液变稀,分解速率减慢,①④符合题意;升高温度可使分解速率加快,②不符题意;MnO2能起催化作用,使分解速率加快,③不符题意。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刚用酸处理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下列关于该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酸处理时未能将氧化铝溶解
B.铝在空气中能很快形成氧化膜
C.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
D.铝箔表面未熔化
解析:选A 用酸处理时可以将氧化铝溶解掉,A错误;铝在空气中加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由于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故铝熔化而铝箔表面未熔化,因此熔化的铝不滴落,B、C、D正确。
8.用除去表面氧化膜的细铝条紧紧缠绕在温度计上(如图),将少许硝酸汞溶液滴到铝条表面,置于空气中,很快铝条表面产生“白毛”,且温度明显上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l和O2化合放出热量
B.硝酸汞是催化剂
C.涉及的反应:2Al+3Hg2+===2Al3++3Hg
D.“白毛”是氧化铝
解析:选B 将少许硝酸汞溶液滴到铝条表面,置于空气中,很快铝条表面产生“白毛”,“白毛”只能是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铝,发生反应有:4Al+3O2===2Al2O3、2Al+3Hg2+===2Al3++3Hg,显然硝酸汞不是催化剂,温度明显上升,说明铝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
9.如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苛性钠;乙:稀盐酸
B.甲:水;乙:氢氧化钠溶液
C.甲:氯化钠溶液;乙:稀硫酸
D.甲:稀盐酸;乙:氯化钠溶液
解析:选A 加试剂甲有氨味的物质为NH4HCO3和NH4Cl,说明试剂甲为碱,加试剂乙后NH4HCO3有气泡出现,说明试剂乙为酸,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
10.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②然后继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③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 )
A.一定有SO
B.一定有CO
C.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
D.不能确定SO是否存在
解析:选A ①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BaCO3、AgCl等;②继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无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气体为CO2,溶解的白色沉淀为BaCO3,原溶液中含有CO;不溶解的白色沉淀为BaSO4或AgCl;③取上层清液再加入BaCl2溶液至无沉淀产生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为AgCl,①②中BaCl2、稀盐酸中均含Cl-,因此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也不能确定SO是否存在。
11.在一个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足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密封罐口。经过一段时间后,罐壁内凹而瘪,再过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重新鼓起来。
(1)罐壁内凹而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罐再鼓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刚开始时,NaOH溶液吸收CO2,压强变小,后期又与Al反应生成H2,压强又变大。
答案:(1)CO2被吸收而被外界大气压压瘪
(2)由于铝与碱反应生成H2,压强增大而重新鼓起
12.为了将混有K2SO4、MgSO4的KNO3固体提纯,并制得纯净的KNO3溶液,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方案:
(1)操作①为________。
(2)操作②~④加入的试剂可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判断SO已除尽,简述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次沉淀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多次过滤,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________(填“严密”或“不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要在溶液中进行,故首先要将被提纯物质溶解。(2)SO用Ba2+除去,Mg2+用OH-除去,为了不引入新杂质,可分别选用Ba(NO3)2、KOH。过量的Ba(NO3)2可用K2CO3除去。Ba(NO3)2必须在加入K2CO3之前加入,则KOH可在加入Ba(NO3)2之前或在加入K2CO3之后或在Ba(NO3)2和K2CO3中间加入。(3)如果SO已除尽,则滤液中不含SO,向滤液中加入可溶性钡盐,没有白色沉淀生成。(4)生成的沉淀可一次性过滤,如果分步过滤会使操作复杂化。(5)使溶液呈中性不能用盐酸,而应该用硝酸,否则会引入杂质Cl-。
答案:(1)加水溶解
(2)Ba(NO3)2、K2CO3、KOH[或KOH、Ba(NO3)2、K2CO3或Ba(NO3)2、KOH、K2CO3]
(3)取少许滤液,向其中加入少量Ba(NO3)2溶液,若不变浑浊,表明SO已除尽
(4)不需要 因为几个沉淀反应互不干扰,所以最后只过滤一次即可,可减少操作次数
(5)不严密 加入盐酸使溶液呈中性会引入杂质Cl-
1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设计实验探究CO2的性质(NaHCO3与CO2不反应)。
(1)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D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中反应开始后,B中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检验B中是否有化学反应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去掉B装置,C中现象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对探究CO2的性质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中现象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右端的导管口,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现象,探究CO2有哪些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装置图,A中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CO2,反应放热,也会使HCl气体挥发,所以B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若去掉B装置,HCl气体进入C,C中石蕊试液会变得更红,无法检验CO2能否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答案:(1)CaCO3+2HCl===CaCl2+CO2↑+H2O
试液变浅红色 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NaHCO3+HCl===NaCl+CO2↑+H2O 从B中取出少量液体加入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HCl进入B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3)除去CO2中的HCl 石蕊试液会变得更红 无法检验CO2能否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D中可能看不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木条熄灭
(5)CO2能够使石蕊试液变浅红色;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能够灭火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4. “春泛盐,秋泛硝。”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又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该地区某中学的同学们对“硝”的成分产生了争议,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有硫酸钠,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采集了样品,加适量水完全溶解后,过滤,滤液备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1)甲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____________。如果乙小组的观点正确,现象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理由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检验可溶性硫酸盐和可溶性氯化物的方法,为了证明“硝”的成分,对两种物质均要作出验证。
答案:(1)有白色沉淀产生 Na2SO4+BaCl2===BaSO4↓+2NaCl
(2)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3)乙小组合理,甲小组在实验中没有证明不含氯化钠(或乙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既证明了是否含有硫酸钠,又证明了是否含有氯化钠)。“四翼”检测评价(七)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1.检验实验室存放的蒸馏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硝酸银溶液
B.稀盐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C.稀硫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2.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中( )
A.一定有SO B.可能有SO或Ag+
C.一定无Ag+ D.可能有CO
3.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
B.形成的沉淀纯度更高
C.排除SO以外的其他阴离子及Ag+的干扰
D.排除Ba2+以外的其他阳离子的干扰
4.检验铵盐时,可将少许待测物放入试管中,然后 ( )
A.加水溶解,加入酸溶液观察现象
B.加入碱溶液,加热,滴入酚酞溶液
C.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于试管口检验
D.加入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5.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CaCO3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
C.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l-
6.对于反应2H2O2===2H2O+O2↑,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其分解速率的是( )
①向反应体系中加水
②升高H2O2溶液的温度
③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④向H2O2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刚用酸处理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下列关于该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酸处理时未能将氧化铝溶解
B.铝在空气中能很快形成氧化膜
C.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
D.铝箔表面未熔化
8.用除去表面氧化膜的细铝条紧紧缠绕在温度计上(如图),将少许硝酸汞溶液滴到铝条表面,置于空气中,很快铝条表面产生“白毛”,且温度明显上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l和O2化合放出热量
B.硝酸汞是催化剂
C.涉及的反应:2Al+3Hg2+===2Al3++3Hg
D.“白毛”是氧化铝
9.如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苛性钠;乙:稀盐酸
B.甲:水;乙:氢氧化钠溶液
C.甲:氯化钠溶液;乙:稀硫酸
D.甲:稀盐酸;乙:氯化钠溶液
10.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②然后继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③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 )
A.一定有SO
B.一定有CO
C.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
D.不能确定SO是否存在
11.在一个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足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密封罐口。经过一段时间后,罐壁内凹而瘪,再过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重新鼓起来。
(1)罐壁内凹而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罐再鼓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铝与碱反应生成H2,压强增大而重新鼓起
12.为了将混有K2SO4、MgSO4的KNO3固体提纯,并制得纯净的KNO3溶液,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方案:
(1)操作①为________。
(2)操作②~④加入的试剂可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判断SO已除尽,简述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次沉淀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多次过滤,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________(填“严密”或“不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设计实验探究CO2的性质(NaHCO3与CO2不反应)。
(1)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D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中反应开始后,B中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检验B中是否有化学反应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去掉B装置,C中现象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对探究CO2的性质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中现象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右端的导管口,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现象,探究CO2有哪些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4. “春泛盐,秋泛硝。”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又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该地区某中学的同学们对“硝”的成分产生了争议,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有硫酸钠,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采集了样品,加适量水完全溶解后,过滤,滤液备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1)甲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____________。如果乙小组的观点正确,现象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