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备课参考--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学案+素材+教学资源+合作与探讨,5份)22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备课参考--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学案+素材+教学资源+合作与探讨,5份)22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7 15:50:48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合作与讨论
1.《易·系辞》说,伏羲之后,神农氏兴起,“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卷二也写道:“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山东武氏祠画像石神农画面有标题文字,写道:“神农氏因宜造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谈一谈:为什么神农氏在早期神话传说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我的思路:神农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炎帝”。上述材料只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反映了神农氏在早期神话传说中的特殊地位。其实,他之所以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与当时的时代条件、主要贡献等密不可分的,应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传说中的神农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鉴于“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的具体背景,因地制宜地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改良农作物品种、教导民众耕作等,从而解决了远古人类的食物短缺问题,奠定了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基本形式,既“振万民”又达到了“治”和“王”的目的;此外,传说中的炎帝还曾经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并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与黄帝一起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巨大贡献,奠定了神农氏在我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的特殊地位。尽管这些神话传说未必真实,但它却折射出了古代中国农业在起源时期的发展状况。
2.《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你认为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我的思路:这是一道理性较强的合作讨论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的历史思维能力。《国语·晋语》中的记载是说: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祸逃亡出国,准备在齐国当普通百姓,自耕而食;结果,有人大加指责,说这是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此以前,牛是作为宗庙和社稷祭祀的专用动物之一。由此可见,它与当时以牛和牛耕命名的现象,说明了春秋时期专门用于祭祀的牛,开始走下“神坛”而步入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
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牛耕自春秋时期兴起以来,战国时期得到初步推广,加快了荒地的开垦进程,导致了私田的大量出现和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赋税制度的变革和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化,最终促成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形成。但是,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经历千百年而无根本性的变化,至今仍是大部分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3.民谣是客观社会现实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和意愿,历来广为流传,深受历史研究者所注重。其中,“生男慎勿举,生女不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就是秦朝时期广泛流行的一首民谣。
议一议:你是怎样理解这首民谣的?它反映了哪些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我的思路:民谣中的“举”是“抚养”之意;“餔”通“哺”,以食物与人。这首民谣的意思是男丁都被征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真实地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力役给人民造成的悲惨局面,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不顾广大人民渴望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迫切要求,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他建造宫殿和陵墓。据史书记载,仅修筑骊山陵墓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再加上防御匈奴的30万、戍守五岭的50万、修驰道和搞运输的等,全国服役的人口不下200万,而当时全国人口总共约有2000万,被征发的强壮劳动力即达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无休止无归期的力役之下,百姓的力役比以往多出几十倍,百姓陷入了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
4.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由以下的各个主要特点构成的: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那里无理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
阅读了毛泽东的上述论断以后,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看待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我的思路:这一问题旨在培养辩证地、发展地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论证时应纵观小农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基本模式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土地、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为求得生存而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
与此同时,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如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明清时期奖励垦荒等;但是,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役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明清时期,虽然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加强,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5.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饿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此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结合上面的表述和教科书内容,谈谈都江堰的修建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我的思路: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秦国蜀守李冰治理岷江流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当时,秦正处于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鼎盛时期,修建都江堰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向成都供水,以利于蜀郡粮食水运到楚地,支援攻打楚国的战争。汉代以来,都江堰经过历代增筑整修,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灌溉、航运、城市用水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名称多有变化,汉代称为金堤,晋时称为都安堰,唐代称为犍为堰,至宋代开始称为都江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都江堰的重大作用。在都江堰建成以前,闽江水出山口、入平原,流速骤减,易淤易决,既常泛滥,又常因缺水遭受旱灾。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则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四川平原,灌溉广袤农田。都江堰是一个集防洪、灌溉、通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总计分支河流有520多条,渠道总计长约1100多千米,灌溉面积约300多万亩(古代每亩约合今亩五分二厘)。几千年来,都江堰工程一直为成都平原提供了巨大的灌溉效益,其工程规模之巨大、技术成就之高超,在世界水利技术史上是罕见的。
由此可见,都江堰的兴修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诸多伟大成就的集中体现之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学案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结构:
耕作方式的变化
农民的负担:赋税和力役
农业经济 土地兼并
水利建设
自主预习及合作探究:
一、农业的地位——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1、“神农”的传说
(1)内容: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教导民众耕作。
(2)意义:“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 的成功实践,说明
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 。
2、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 的实践。
【注释】耒耜:古代用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的农业工具,后来发展成犁,最早由木或骨制成。

【注释】新石器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到四千年左右,以磨制石器、陶器制造以及农牧业产生为主要标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原始农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地域性,北方各地农作物主要是粟和高梁,南方则以栽培水稻为主。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 ——马骕《绎史》
材料二:据考古资料信息,在距今8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约80多个藏粟的窑穴,内中残存的以粟类为主的粮食约有5万多千克;在距今约7000—5000年的陕西西安半玻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
请回答:上述两则材料提供的主要历史信息史什么?两则材料哪一则耕有说服力?
二、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1、“ ”的原始阶段。
(1)代表:原始山林中;西汉时期的中国南方
(2)含义:在耕种前 、耕种后 的耕作方式
(3)影响:△思考:为什么司马迁说南方自然条件好,但仍旧贫穷?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 技术。
(1)代表:《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就是 。
(2)意义:由于采用了先进的 ,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 的实力。
3、汉代农耕生产逐渐进步
(1)表现:① 逐渐普及全国, 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②便于中耕的 和便于收获的 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有所改进。③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 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被便于牛耕的 所取代。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 ,也有利于 。④牛耕和 在原先经济比较落后的淮河地区及一些边远地区也逐渐得到推广。
4、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 为主(即小农经济),在某些历史时期, 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注释】1、中耕:作物生长期中,在植株之间进行锄草、松土。
2、耦犁(二牛抬杠):完整的汉犁,除了铁铧外,还有木质的犁底、犁梢、犁辕、犁箭、犁衡等部件。犁底(犁床)较长,前端尖削以安铁铧,后部拖行于犁沟中以稳定犁架。犁梢倾斜安装于犁底后端,供耕者扶犁推进之用。犁辕是从犁梢中部伸出的直长木杆。犁箭连结犁底和犁辕的中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犁衡是中点与犁辕 前端连结的横杆。这种犁用两条牛牵引,犁衡的两端分别压在两头牛的肩上,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也即 “耦犁”。 开始是“二牛三人”,后来发明了活动犁箭或功能相似的装置,耕牛也调教得更为驯熟,压辕人和牵牛人就可以省掉,因此,我们在东汉的牛耕图中看到,一般只要两牛两人或两牛一人就可以了。
3、短辕一牛挽犁: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作。这种短辕一牛挽犁的出现,是跟犁铧的改进结合在一起的。东汉时,已经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它比以往的V形犁,刃端角度已逐渐缩小,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

5、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是我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二课堂】铁农具的产生:原始社会主要使用石器生产;夏商周时期,农具大都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汉代广泛使用,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合作探究2:课本第五页所示戽斗和翻车两种农具的相似点有( )
①靠人力操作②利用畜力③用于农业灌溉④用于手工业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三、赋税制度
1、原因: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 ,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 。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1)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 和 有所不同。(2)赋税的名目很多。
3、意义: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 的主要来源。
△合作探究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材料二:(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菲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廉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均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结合材料和秦汉相关史实,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的关系。
四、徭役制度
1、含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 。
2、影响:(1)劳动者的徭役,成为许多大型 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2)服役者 大,生活条件 ,朝廷的督责又非常 ,因此劳役人员的 很高,(3)历代各种繁重的 ,常常令农民无法忍受。(4)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 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 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五、土地兼并现象
1、产生原因:(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和 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而 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2)土地私有,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 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商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
2、表现:土地高度集中, 、 及 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3、影响:(1)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 的严重破坏。(2)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 破产。(3)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 ,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 ,但是,由于 ,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4)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 ”的口号。
六、水利建设
1、起源:大禹治水
2、原因:中国农民长期在 与 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
3、主要成就:(1)战国时期, 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 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关中农民创造了“ ”。(2)汉代,关中地方 具有合理的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治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袤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其他地区咳修筑了许多 。(3)唐代专有 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4)明清水利事业的发展,表现在 的改进上
4、意义: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 的基本保障。
【注释】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称为“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暗渠组成。竖井沿地势自高而低进行布置,井深则随地面坡降的改变而变化。挖好竖井后,再于井底开挖隧道(即暗渠),使各井相通,从而能够将水引出暗洞,积蓄于池塘中,最后通过渠道输送到田间。
随堂检测:
1、我国最早使用牛耕技术是在( )
A、春秋战国 B、夏商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小农经济,其形成的条件有( )
①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推动②牛耕技术的推广③铁农具的使用④秦朝时铁铧犁的推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符合汉代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是( )
①牛耕逐渐普及 ②铁制农具大量使用
③关中地区水利系统形成 ④江南地区农耕技术相对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封建社会中的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有( )
①赋税 ②兵役 ③徭役 ④地租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杜甫《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直接反映了( )
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 B、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6、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 )
A、强制农民为地主进行无偿劳动 B、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并收取地租
C、农民无偿为地主耕种土地和服徭役 D、地主完全占有农民的劳动成果
7、土地兼并给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A、激化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封建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C、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D、导致农民暴动频繁发生
8、封建王朝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未能成功的原因是( )
A、封建统治者认识不到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地主阶级是封建王朝的阶级基础,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C、解决土地兼并的改革设想没有体现出平均思想
D、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贯彻不利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沉重的赋税 B、沉重的徭役 C、水旱灾害 D、农业技术的落后
10、秦朝和隋朝都短期而亡,其共同原因是( )
①统治者实行暴政 ②兴修浩大工程,苦役百姓 ③赋税沉重,横征暴敛 ④土地兼
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1、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 )
A、是一种拦河蓄水工程 B、是一种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的工程
C、只要用于水患较多的地区 D、主要由明渠组成
12、东汉时治理黄河取得重大效果的是( )
A、李冰 B、郑国 C、王安石 D、王景
13、归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资源
●历史回眸
一、“神农”传说
1.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许多新石器时代的远古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长期以来,农业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从“刀耕”到“以牛田”
1.春秋以前,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3.牛耕在西汉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东汉时期,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落后的淮河地区及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
三、泰半之赋
1.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是农耕者的劳动。
2.在各个朝代,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四、沉重的力役
1.农民除了向专制王朝缴纳赋税外,还承受着沉重的徭役负担。
2.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五、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
2.由于地主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许多开明政治家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成功。
3.中国古代历朝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代表了民众的社会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六、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13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亲自手持工具参加劳动。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成功的典范。
3.汉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王景治理黄河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水利工程。
●时空隧道
1.郑国渠开凿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思维点睛:材料一反映了郑国渠开凿的主观动机并不是帮助秦国治理水患、发展经济,而是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家实力,从而阻止秦国对东方诸国的攻伐;秦王嬴政虽然获悉了郑国渠开凿的主观动机,但当认识到郑国渠开凿的客观效果时,依然继续开凿郑国渠。材料二体现了郑国渠的开凿在秦国引起的所谓是否逐客的争论:大部分宗室大臣主张逐客,而李斯则坚决反对,其主张为秦王嬴政所采纳。应该说,正是秦王嬴政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废除了“逐客”的命令,从而使秦国的大量田地得到开垦,留住和吸引了大批的人才,为秦的日益强大并最终灭掉六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此可见,任何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诸多历史事件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未必完全相符;同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虽然投资巨大、见效较慢,但是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
2.唐玄宗后期的土地兼并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令)诸永业田(唐初均田制规定:凡丁男授田一顷,十分之二为永业,余为口分。口分田,年老、身死则收入官,更以给人)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此,乐迁就宽乡(地多人少之乡)者,并听卖口分。
——《通典·田制》
材料二:(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天宝年间)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因之侵夺……爰及口分、永业,违法买卖,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既夺巨人之业,实生浮情之端。
——《册府元龟·田制》
材料三: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西汉后期的汉成帝、汉哀帝)之间。
——《通典·田制》
思维点睛:上述三段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土地兼并情况及影响。材料一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的盛行,政府被迫以法律形式,允许买卖口分田,是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之一,反之又为土地兼并大开了方便之门。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的主要表现:贵族、官僚和地主强行侵夺,土地买卖频繁,利用权势非法占有土地等;同时,材料二和材料三也体现了土地兼并造成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地少地农民成为流民或佃客、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等严重后果。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这是土地兼并问题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
3.古代农业经济与黄河忧患
材料一:黄河以其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浇灌了中华文明。但历代以来,黄河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洪水经常溃堤泛滥。因此,黄河曾被称为“中国的忧患”……近年,黄河下游连年断流给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仅就1995年估计,由于黄河断流给下游带来的损失就有60亿元。黄河连年断流,最终能否变成一条“内陆”河流,已成为世人关注的华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历史视野中的人口与现代化·自然·文化、人地关系》
材料二: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材料三: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西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30.4
120.1
江淮地区
15.2
23.4
75.7
262.9
西南地区
3.9
7.1
3.7
50.4
两广福建地区
1.2
4.3
18.6
97.3
每百年泛滥次数
5.7(次)
10.3(次)
37.5(次)
37.5(次)
——《历史视野中的人口与现代化·自然·文化、人地关系》
思维点睛:上述三段材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黄河忧患之间的内在联系。材料一主要说明了泛滥和断流是黄河的两大忧患,它们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黄河忧患形成的主要原因:人口密度过大导致的过度垦殖、历代帝王营建宫室和陵墓而进行的乱砍滥伐,致使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气候变化和水土流失,从而形成淤积而成的地上河,极易泛滥成灾。由此可见,正确处理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素材
考古遗址中反映的早期农业情况
?
我国农业出现的时期,大约是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其中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都属于这个时期。这些地方的农业都有明显的进步性。
?
位于河南新郑县西北7.5千米的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掘,石镰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盘和石磨棒是进行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工具集中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裴李岗遗址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其数据为公元前5495~公元前5195年。
?
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南20千米的磁山遗址,发现的石器很多,共有三百多件,与农业有关的工具有石斧、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等。这个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文化层中发现了157个长方形灰坑,其中有62个发现有粮食堆积。在第二个文化层中,发现188个长方形灰坑,其中有18个发现有粮食堆积。这些粮食均已腐朽,堆积的厚度,现存0.3~2米,共有10个窖穴的堆积厚度在2米以上。这些粮食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不久风化成灰。根据标本灰象分析,发现有粟的痕迹。估计这些储存的粮食,很可能就是粟。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代粮食作物。磁山遗址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大致在公元前5405~公元前5110年,距今七千多年。
?
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的河姆渡遗址,文化遗存很丰富。经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骨器、木器、石器、陶器等,还出土了骨耜和木耜。尤其是骨耜,制作水平高,数量多,是当时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同时,还出土了很多稻秆,有的稻谷和谷壳、稻秆、稻叶形成的堆积层,厚度有20~50厘米。稻谷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籼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稻谷。河姆渡遗址的年代,大约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左右。
?
中国农业文明
?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国家政治精神也体现着农业精神,表现为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中国古代农本经济的根本特点,是在最大限度上实行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为牟利,为消费而非为交换。手工业和商业同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相比,是末,不是本。
?
夏商农业生产工具
?
夏商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和骨器为主。反映夏文化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和其他同类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的实物。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石器中,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还发现了骨器,有骨铲和其他骨制工具。在东下冯遗址也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出土。其他同类遗址所发现的器物,大体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木器易于腐朽,在考古发掘中夏朝至今未发现木质生产工具。不过在商朝遗址中,都发现有木耒痕迹。据史书记载,夏朝应该是有木耒的。当时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时,砍伐就用石斧,启土时用木耒、石铲,收割时用石镰和石刀等。从商朝的考古发掘情况看,安阳殷墟1958—1959年发掘出土了二百三十多件石质生产工具,其中镰、刀、斧的比例最大。
?
关于青铜农具问题,长期以来,商代的青铜农具出土甚少,只有零星发现。1976年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其中青铜铲7件,属于农业生产工具;还有铜锛共9件,但是否用于农业生产还是未知。1963年、1974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朝遗址中,也发现了一批青铜农具,有臿2件,斧1件,锛5件,斨4件。在郑州关外商朝炼铜遗址中,发掘出土了铸造铜镢的陶范。据不完全统计,青铜农具的数量仅三十多件。这与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比,与石器、骨器相比,数量显然太少。所以,目前只能说明商朝已使用青铜制造的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起不了主要作用。
?
西周的主要农具
?
西周的农具种类与商代大体相同。起土农具仍是木耒、木耜与石铲。虽然木耜的刃部可以装上石刃或骨刃,但出土农具中仍罕见套在木耜上的石刃或骨刃,说明西周时期的耒、耜基本上仍全是木制的。传世文献谈到西周耒耜的很多,如《诗经·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诗经·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国语·周语》:“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因为耒、耜是最主要的农具,所以耒、耜成为当时农具的统称或代称。
?
中耕除草的农具主要是铲(时称“钱”)、锄(时称“镈”),收割农具主要是镰与铚。铚是割穗的短镰。铲、锄、镰、铚,绝大多数都仍是石、骨、蚌器。石、骨、蚌的铲、镰、铚出土的数量都很多,如长安张家坡西周遗址出土石铲23件,骨铲82件,蚌铲7件,石镰2件,蚌镰88件,石铚68件,蚌铚178件;长安客省庄西周遗址出土石铲1件,骨铲61件,蚌铲2件,石镰2件,蚌镰2件,石铚66件,蚌铚13件;磁县下潘汪西周遗址出土石铲26件,骨铲2件,蚌铲30件,石镰12件,蚌镰76件,石铚6件,骨铚2件,蚌铚11件。青铜农具偶有所见,如洛阳下瑶村西周墓发现一件青铜镈;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晚期或东周早期虢国墓也出土一件青铜锸。铁农具尚未见。
?
商周时农作物的种类
?
商周时的农作物种类,有属于谷类作物的黍麦等,也有属于经济作物的桑麻等。记载商朝谷物品种的资料,主要见于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所记的谷物名称的字,至今也并没有全部认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所收的四千多字中,属于谷物的有黍、麦、禾、粟等。在商代以前,稻谷的生产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谷物。在文献记载中,稷常与黍字连称。黍和稷这两种谷物很相近,但黍有粘性,稷没有粘性。所以,在商朝,主要粮食作物黍、稷、麦、稻等都有了。
?
到了西周,农作物的种类就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已具备。黍,俗称大黄米。《诗经》讲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可见其地位重要。《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可见黍为待客细粮。稷,周人称始祖为后稷,又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可见稷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地位。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常指秆上无毛,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有时作为粟的别称。麦,在周代已是主要粮食之一。周代粮食品种已有大麦、小麦之分,主要供蒸煮后粒食。麻,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秆可以为薪烛。除此以外,麻子也是粮食的一种,周人将麻与禾、麦并称,说明麻很受重视。稻,周代时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种植。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
春秋时期已有铁农具出土,如陕西雍城秦故都春秋中期贵族墓出土铁镈(铁铲),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铁铲、铁口锄等。但出土的铁农具数量不多,器类也很简单,说明春秋时期还只是使用铁农具的早期阶段。
?
战国时期,石、骨、蚌器农具开始逐渐为铁器农具所取代。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出土的179件铁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河北易县燕下都22号墓出土战国时期铁器65件,其中包括:镢()6件,锄1件,镰1件,铲1件。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战国时期铁器65件,其中包括:锄1件,4件。河北兴隆县寿王坟战国冶铁遗址出土各种铁范87件,其中包括:锄范3件,镰范2件,镢()范47件。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器近80件,其中包括有:镢()60件,锄2件,镰2件,镐1件。河南洛阳战国粮仓遗址出土铁器126件,其中包括镈4件,镰29件,15件,铲13件。
?
同期出土的石器农具、骨器农具、蚌器农具较少,说明战国时期,铁器农具已开始逐步取代石、骨、蚌器农具。铁器手工工具和铁器农具的广泛应用,直接导致田土的大量开垦。
?
两汉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
?
秦汉时期已较广泛使用铁农具与牛耕,人们认识到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盐铁论·水旱》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
考古发现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此外,还有辽宁、福建等边远地区。主要铁农具因地而异。总的说来,主要有犁铧、铲、镐、锹、锄、镰、耙、刀等。犁有大、中、小多种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地质和耕作要求。在不少地方还发现了铁犁壁,这是在耕地时使用的一种帮助翻土、碎土的装置。西汉铁犁壁的发现,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年左右。西汉初期,牲畜比较缺乏,牛耕尚不普遍。《淮南子·主术训》说:“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耜耒而耕,不过十亩。”大约在汉武帝以前,耕作方式仍然以使用人力为主。为了促使牲畜繁殖,封建国家对盗马与盗牛者给予严厉处罚。武帝初年,民间牛马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许多地区“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牛耕的主要方式是二牛抬杠,即《汉书·食货志》所说的二牛三人的“耦耕”。但在一些“地势温湿,不宜牛马”的地区,农民仍然用人力耕作,负担而行,劳累而寡功。考古资料表明,东汉铁制农具出土地区比西汉进一步扩大,新疆等地也发现了犁铧。从出土的画像石和壁画可以看到,东汉耕犁的结构比西汉也有了改进。江苏睢宁双沟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的犁铧,装在犁床之上另一部件的前端与犁箭交叉,表明可以上下移动,用于控制深浅。从上述图中可看出,当时已用牛环、牛辔导牛,因而图中只绘刻一人扶犁驱牛。这种牛耕方式已超越二牛抬杠式阶段。东汉末年,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由此可见牛耕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
曲辕犁
?
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田费力。江东农民在长期的水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它有重大改进:①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省力。②增加了犁箭、犁评,可以自由升降,调节深耕或浅耕,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应用自如。犁箭,俗称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弯曲的木杠),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在一起,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工具。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
赵过推广代田法的实行情况
?
汉武帝时,赵过提倡推广代田法。
?
赵过的代田法由《吕氏春秋·任地》的“上田弃亩,下田弃圳”发展而来,两者都是实行条播。代田法的优点是能防风抗旱,增加单产,代价是要投入更多的牛力、人力。赵过推广代田法的艰难过程,反衬出代田法与当时一般的大田作物的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也反衬出当时牛耕远未普及。当时一般的大田作物的耕作方法不是“上田弃亩,下田弃圳”,而是不分垄圳的撒播。既然是撒播,就很难实行中耕除草,更不可能“五耕五耨”。代田法的特点是圳垄相间,岁代处,因而每年耕种的只是当年要种庄稼的部分,亦即农史学者所说的“半面耕”。既然是“半面耕”,就不大可能再耕再耨。当时犁耕的效率也不高,一张犁要二牛三人。
?
赵过推广代田法,组织工作做得很细致,既有试验田的示范,又有对令长、三老、力田的培训,还令工巧奴为作农器,更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推广的范围仍仅限于边郡一些屯田区、太常公田与河东、弘农、三辅地区。而且,推广的时间也不长,武帝以后,即未再见实行代田法的记载。
?
魏晋南北朝时期旱地的耕耙技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具的种类明显增多。《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计20多种,其中包括犁、锹、锄、铁齿楱、陆轴、木斫、耧、铁齿杷、、镰等。其中铁齿楱、陆轴、铁齿杷等新出的农具,都与当时逐步成熟的犁、耙、耢(耱)旱作技术体系密切相关。
?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确定耕作时间:“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
?
《齐民要术》强调耕之后,就要耙与耢。所谓“耙”就是用铁齿楱、铁齿杷等把土块耙碎。铁齿楱也是用牛牵引,甘肃嘉峪关出土的画像砖和甘肃酒泉丁家闸出土的壁画牛拉铁齿楱耙地的图像。耙地时,人站在或坐在铁齿楱上驾牛,以增加重量。“耢”也就是“摩”、“耱”、“盖”。先秦秦汉时期称碎土与平整耕地这道工序作“耰”或“耨”。秦汉时期的“耰”,是手执的木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耢也是用牛牵引,耢一般没有齿,用柳条或树枝等编成,驾驶者通常也是站在或坐在耢上。
?
强调耙、耱的目的,就是要把土块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切断土中的毛细管,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起保墒防旱作用。这也就是《齐民要术·耕田篇》所说的“再劳地熟,旱亦保泽”。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8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夏少雨,蒸发量大,容易因为干旱影响播种和作物生长。耕、耙、耱耕作技术体系较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意义十分重大。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北方基本上也都是沿用这一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
?
汉朝的农田水利灌溉
?
汉朝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采纳大司农郑当时建议,“数万人穿漕渠”,“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历经三年,漕渠成,“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随后,又采纳其后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卒数万人,“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后因为黄河移徙,功亏一篑。其后,又采纳庄熊罴建议,“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此渠称龙首渠。龙首渠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发明了“井渠”法(即后世之坎儿井),仍有重大意义。
?
太始二年(前95年),汉武帝又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白渠修成后,白渠与郑国渠成为郑白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使泾水资源的分配与用水方式发生了变化。建白渠前,泾水自谷口入郑国渠;建白渠后,泾水自谷口分入郑国渠与白渠。建白渠前,主要是引洪淤灌(漫灌),以肥田压碱为主要目的;建白渠后,主要是引水灌溉禾、黍等农作物。
?
汉朝提水工具主要仍是桔槔。但已出现新的提水工具──辘轳。辘轳的出现未见于文献记载,但汉代不少遗址已出土有辘轳的模型或画像,说明汉代已开始使用辘轳。不过汉代辘轳的构造还很简单,还未见手摇的曲柄,直接用手拉。东汉末,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翻车为机械提水工具,渴乌以气引水,当系虹吸管一类工具。时翻车、渴乌用于喷洒道路,还未见用于灌溉。
?
筒车
?
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
隋唐时期的耕作制度
?
隋唐五代土地休耕现象少了,复种的情况逐渐增多,特别是粮食作物的复种。气候温暖的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地区)较早就是“谷麦岁再熟”之地。贞观
?
十四年(640年)秋,唐太宗欲往同州打猎,栎阳丞刘仁轨劝谏说:“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玄黄亘野,十分才收一二,尽力刈护,月半犹未讫功,贫家无力,禾下始拟种麦。直据寻常科唤,田家已有所妨。今既供承猎事,兼之修理桥道,纵大简略,动费一二万工,百姓收
?
敛,实为狼狈。”这说明当时北方旱田实行粟与冬小麦复种的两年三熟制已经比较普遍。南方如云南、四川也有稻麦复种,但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已出现稻麦连作制,目前尚无确证,不过,从中唐元稹、白居易的诗句推测,加上宋代地方志的明确记载,若说唐代长江中下游或已出现稻麦复种制,但尚不普遍,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推论。
?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说仍占一定优势。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此前,唐朝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此后,均田制逐渐破坏,庄园经济加速发展起来,农民大批失地逃亡,北方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安史之乱时,北方人民大量迁往南方,造成北方劳动力减少,因而农业恢复较慢。南方地区虽然也受到安史之乱影响,但社会秩序相对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3.学术观点
?
关于犁耕、牛耕的研究状况:
?
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我国的原始农业应该经历了刀耕火种、耜耕和犁耕三个发展阶段。其中耜耕农业大约开始于八千年前,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直到夏商西周时期,仍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关于我国犁耕农业的出现时间,从前的讨论,主要认为是始于殷代或更晚,近年来有人对犁耕农业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是犁耕农业阶段。余扶危、叶万松《试论我国农业的起源》一文认为:犁耕是指用犁耕作,探讨犁耕农业的起源,只能以犁的出现为依据。根据考古资料,我国的犁耕农业应起源于中原的龙山文化早期和南方马家浜文化崧泽期。牟永抚、宋兆麟认为石犁和木犁的使用是犁耕发展史上的必然阶段。后来才出现青铜器犁铧和铁犁铧。最早的犁可能以人力牵引,后来才改为畜力。
?
──王朝中、李世愉等:《中国古代史学习入门九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
春秋以前农业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器、人力。《诗经》上虽有锋利农具的描写,如“畟畟良耜”,“有略良耜”,“庤乃钱、镈,奄观铚艾”,可能有青铜农具在使用,但出土文物中出现极少,几乎未见,使用最多的是木、石、蚌器。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诗经·豳风·七月》说:“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举趾即举足而耕。《论语·微子》有“长沮、桀溺耦而耕”,耦者,二人并发合力而耕。这种耕法,至春秋时犹在实行。宋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见《文献通考·田赋考》引文)。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
牛犁起于何时?说法不一,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说:“神农、仓颉,圣人者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赵过始为牛耕,实胜耒耜之利”。贾公彦《周礼注疏》亦说:“周时未有牛耦耕,至汉时搜粟都尉赵过,始教民牛耕。”这是说牛犁耕作之法,始于西汉时赵过。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牛耦耕作,有许多史料可证。牛耕不始于赵过,按汉武帝征和四年,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汉初缺牛,曾用人力代替,是牛耕在赵过以前已行,并非始于赵过……
?
耕牛亦即犁牛,耕作用牛必有犁,故耕牛与犁牛二者同义。但犁是否用铁?起于何时?亦须说明……《管子》书叙述上面各器时皆指铁器,“制以铁”,则知在战国时铁制农具已普遍应用。战国时人提及耕作,皆言“深耕”,“深耕易耨”……深耕必用铁器,若无坚利的铁制农具,深耕是不可能的。
?
牛耕深耕,不起源于三代,亦不起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始有。
?
──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通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
铁犁牛耕的推广与铁器农具的推广并不同步
?
铁器农具与铁犁牛耕大体同时出现,但铁犁牛耕的推广普及要比铁器农具的推广普及晚得多。主要原因:(1)二者基础不同。我国在发明和发展生铁冶铸技术之前,冶铸青铜的历史已很悠久,冶铸技术水平很高,以此为基础,生铁冶铸技术发展很快,这就为铁器农具的迅速推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铁锸由木耜演变而来,农夫由使用木耜改为使用铁锸,自可得心应手。铁犁之前虽然也有青铜犁,但为数甚少。铁犁牛耕对于农夫来说,完全是新东西。(2)二者构件情况大不相同。锸锄之属都是简易农具,使用简便。犁具则是由畜力牵引的农械器具,构造比较复杂。犁具包括犁铧、犁架、传动装置等几个部分。汉代的铁犁铧有三种,一种是巨型大犁,长约40厘米,重量在12千克上下。这种巨型大犁不用于(也不适于)翻地起土。一种是小犁,长在10—20厘米之间,多数不用于牛耕。一种是舌形大犁,长30多厘米,重量在7.5千克上下,应需二牛牵引。汉代耕牛常感不足,对于小农家庭来说,一家要置办两头耕牛也很困难。犁架本身构造也很复杂,每一部件都有自己的功能,如犁床,前端用于套犁铧,后部拖行犁沟中,起稳定犁架作用。犁评用于控制耕种深浅。据汉代壁画与画像砖(石),只有一部分犁的犁梢(犁柄)与犁床已经分开,犁评则未见。汉代耕犁,传动装置还很原始,回转不灵活。西汉至东汉前、中期,铁犁牛耕尚不普遍,铁犁构造与犁具的传动装置尚不完善,铁犁牛耕的优越性尚未充分显现,应是主要原因。(3)二者的传播途径多有不同。两汉时期全国有40多处铁冶,分布于大江南北,铁器农具因而推广迅速。铁犁牛耕由于构件复杂,技术复杂,只能由发明铁犁牛耕的地方由近及远,逐步向四周传播。农民也只有在目睹牛耕优越性并掌握牛耕技术之后,才可能以铁犁牛耕代替锄耕。由于以上几种原因,铁犁牛耕与一般铁农具的推广,就不可能同步。铁犁牛耕的普遍推广,比一般铁农具的推广晚几百年,应属正常现象。
课件22张PPT。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黍稷粟麦稻五 谷 丰 登猪马牛羊鸡狗六 畜 兴 旺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时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本各子目内容说明:
一、“神农”的传说——
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的地位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三、泰半之赋——赋税
四、沉重的力役——徭役
五、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问题
六、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
1.阶段划分:“刀耕火种”到“牛耕”
2.农耕技术:
⊿“以牛田”,如耦犁、一牛挽犁、曲辕犁;
⊿铁制农具,如曲柄锄、大镰、铧犁;
⊿灌溉工具,如戽斗、翻车、筒车
3水利事业:
⊿古代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井渠”、治黄
⊿ 官员管理,如唐“渠堰使”
⊿灌排工具:见上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西周)、屯田制(三国、南北朝)、均田制(隋唐)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基本特点石锄 骨耜 磨制石斧 凹形铁锄看图细究:曲辕犁耦犁(俗称“二牛抬杠”) 你能说说这些农耕工具的改进之处吗?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以牛田”曲辕犁(唐代)原始农业重大突破
(春秋战国始)刀耕火种铁农具再度演进——石器锄耕
(耜耕)铁犁牛耕“神农能殖嘉谷”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你如何解读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 秦代收“泰半之赋 ”,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悯农诗
唐·李绅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徭役
兵役
(均田、限田)封 建 国 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
人头税
田赋地租土地兼并
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死亡或逃亡水利技术进步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战国:李冰-都江堰 郑国-郑国渠
3、井渠
4、汉代:王景治黄河
5、唐代:设渠堰使官职
6、明清:灌溉工具改进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主要有哪些? 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事业的发展;……
不利因素: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力等 结合图文材料和本课所学,谈谈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1.以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小农经济)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3.以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纺织业的发展汉朝明朝技艺高超、远销地中海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 唐朝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宋朝棉纺织业发展冶铸业冶铜业冶铁业春秋末期出现工具:水排炼钢和淬火工艺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大发展时期战国时期: 从块炼铁到生铁技术的发展: 燃料:煤 焦碳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青邢白、釉下彩绘。从商朝到东汉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由陶向瓷过渡唐代宋代清代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瓷窑遍布各地,几大名窑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