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备课参考--1.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件+学案+素材+教学资源+试题+合作与探讨,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备课参考--1.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件+学案+素材+教学资源+试题+合作与探讨,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7 19:32:12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合作与讨论
1.商周开始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但“工商食官”的制度已被冲破,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三种经营形态。
结合自己掌握的课内外知识思考: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有什么不同点?
我的思路:封建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国家的权力,征调优质的原料和优秀的工匠进行生产,往往具有最高的工艺水平和技术,产品大多非常精美。它不计成本,浪费惊人,使用的劳动力大多是无偿征调的工匠,有时虽也使用雇募的工匠,但待遇很低,他们缺乏劳动兴趣,生产效率低下。因此,官营手工业呈现出不断萎缩的状态。
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有较大的主动性。它的劳动者比之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有着较多的人身自由,而且有一定的报酬,劳动兴趣也比较高。它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能够按照市场的需要开发新产品。因此,民营手工业尽管遭受官府的压制和盘剥,仍然不断发展壮大,在明朝中期开始居于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产品主要是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明代中期,家庭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工艺品生产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宫廷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两大系列。你认为,我国古代的宫廷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生产相比,有哪些截然不同的差异?
我的思路:无论是宫廷工艺品还是民间工艺品,都是伴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而诞生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从生产机构看,宫廷工艺品往往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进行生产,而民间工艺品大多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从用途看,宫廷工艺品除了日常使用外,还供作艺术欣赏,而民间工艺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从管理机构看,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工艺品则并非如此;从工艺水平看,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往往居于全国当时的领先地位,而民间工艺品的生产水平往往相对落后;从生产者的身份来看,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什么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仅仅限于宫廷,技术的发明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进步,而民间工艺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或生活;从价值看,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工艺品的价格往往比较低廉。当然,宫廷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而造就了中国古代工艺品生产的辉煌发展,为我们今天的工艺品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借鉴。
3.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铸造进入了繁荣时期,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生产作坊规模很大,器物造型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工艺精湛,有的青铜器形体巨大,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世界稀有,从而造就的青铜文明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联系商周时期的社会环境,议论一下:商周青铜器的主要造型和用途分别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的思路:一般而言,任何一种手工业产品的造型和用途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诸多现象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不例外。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有的纯属写真,有的简洁抽象,有的夸张而富有幻想,甚至离奇得不可思议;有的典雅凝重,有的繁缛富丽,有的异常简略;所塑的鸟、马、牛、猪、象、犀牛等动物形象,或狰狞可怕、奇异怪诞,或憨态可掬、生动逼真,给生冷冰硬的青铜器具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可以说,每一件青铜器都是一件杰出的工艺品,反映了制作者具有高超的工艺技巧和艺术匠心,不愧是古代世界集工艺、美术于一体的艺术瑰宝。
至于青铜器的用途,更是广泛地使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按照它们的用途种类,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工具,有农业用的锄、铲、镢等,有手工业用的斧、锛、斤、凿、钻、锥等,或实用,或用作冥器;军事武器,有矛、戈、镞、戟、剑等;礼器和生活用器,礼器主要用于祭祀、会盟和典礼等场合,生活用器大体与礼器相当,只是形体大小不同,一般有爵(饮酒之器)、觚(饮酒兼温酒)、鼎(煮食之器)、卣(盛备移送之器)、壶(贮酒器)、斗(斟酒之器)、樽(贮酒备斟之器)等不同名目的器具。此外,还有用作乐器的鼓、铙等。
4.18世纪初期,法国有一首诗歌,赞美中国的瓷器说:“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
议论一下:这首诗歌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瓷器经历了怎样的简要发展历程吗?
我的思路:瓷器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科技的独特贡献。4000多年前,我国商代出现了以高岭土制成的白陶,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瓷。东汉时期,制瓷技术已经渐趋成熟;唐宋时期,青瓷盛极一时,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宋元时期,制瓷工艺技术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无论在瓷器的胎质、釉料、纹饰,还是在瓷窑结构和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明清时期是制瓷业高度发展的阶段,精致白釉烧制的“窑变”釉色,以及各种彩瓷的制造是这一时期制瓷技术的重大成就,推出了大量精品和传世之宝。
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渔具等。西方国家因此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起,世界各国开始生产瓷器。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备课资源
●历史回眸
一、田庄手工业
1.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这种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2.崔寔的《四民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
3.从山东腾州宏道院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看到田庄中冶铸锻造铁器的情景。
4.《颜氏家训》说,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一般日用,能够做到“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二、“工官”制度
1.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西汉“工官”除了在首都设立服务于皇室的工场“东西织室”外,还在齐郡设“三服官”。
3.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
三、织女的劳绩
1.新石器时代,早期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用的是麻、葛和家蚕丝。
2.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3.汉代纺织业进一步发展,丝织品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4.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发展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5.宋代,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6.明代,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集中了数量众多的雇工。
7.清代,在北京设内织染局,在江宁、苏州、杭州设织造局,民间纺织业获得了一定发展。
四、攻金之工
1.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小件的早期铜器。
2.就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来说,商周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3.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
4.战国中期以后,中国又同时出现了生铁和块炼铁技术,而且与使用陨铁和人工冶铁同时出现。
5.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作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五、夺得千峰翠色来
1.原始时代的彩陶就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相当著名。
4.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5.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时空隧道
1.元代的“匠户”制度
材料一:先是,收天下童男童女及工匠,置局弘州。既而得西域织锦工绮纹工三百余户,及汴京织毛褐工三百户,皆分隶弘州,命镇海世掌焉。
——《元史·卷120·镇海传》
材料二: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三月,尚书省户部呈:
分拣到各衙门应支盐粮人口,除请钱住支外,不曾请钱人户,拟肆口并隻身人口,除已分拣定四口为则外,验户请粮,户数亦合一体,每户多者不过四口,少者验实有口数。正身月支米三斗、盐半斤,家属大口月支米二斗五升,家属小口并驱大口月支米一斗五升,驱口小口月支米七升五合。并印钞抄纸人匠、坝河倒坝人匠,每年俱有住闲月日,拟合实役月日,每名月支米三斗、盐半斤。
都省准拟。
——《通制条格·卷13·禄令·工粮则例》
思维点睛: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时期“匠户”制度中的工匠来源和生活消费情况:材料一体现了元朝的工匠来自于全国各地,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先进;材料二说明了元朝政府直接支取匠户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大致是每人米三斗、盐半斤,家属只供给四口,大口每月二斗五升,小口一斗五升,超过四口则不再供给。
其实,元朝的匠户来源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和拘役户口两种途径,分为军队管辖的军匠、政府局院管辖的官局人匠和王公贵族直接管辖的投下匠户。他们名义上不负担其他科差,并能每月及时领取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但是由于管理者的克扣,经常不能全部领到手,从而造成工匠们“衣食不给,致有庸力将男女质典者”;此外,匠户的职业是世袭的,非经放免,子孙不得脱籍。正是由于这些极端困苦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从而导致了工匠们的逃亡和怠工等反抗形式,也就决定了元朝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和产品质量的差劣。
2.元明时期我国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植制作之法,駸駸(渐渐)北来。江淮川蜀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被服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其幅匹之制,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获,埒(比)之枲苧(麻),免绩辑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虽曰南产,言适其用,则北方多寒,或茧行不足,而不裘褐之费,此最省便。
——王桢《农书》
材料二: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即就殷。
——《南村辍耕录》
材料三: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明史·卷78》
材料四: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明神宗年号)以来,用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云间据目·记风俗》
思维点睛:材料一、二、四共同反映了我国元明时期的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扩展,棉纺织业逐渐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与此同时,材料一至材料四也反映了当时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之所以出现上述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的相互交流;棉纺织业的利润丰厚;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广;棉纺织品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等。由此可见,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推广有利于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政策的导向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北宋和清朝冶铁业的比较
材料一:凡金、银、铜、铁、铅、锡监冶场务(官署)二百有一……元丰六年(1083年),京东漕臣吴居厚奏:“徐、郓、青等州,岁制军器及上供简铁之类较多,而利国、莱芜二监铁少不能给。请铁从官兴煽,所获可多数倍。”自是,官榷铁造器用以鬻于民,至元祜(宋哲宗年号)罢之。其后大观(宋徽宗年号)初,入内皇城使裴绚为泾原干当,奏上渭州通判苗仲淑之言:“石河铁冶既令民自采炼,中卖于官,请禁民私相贸易。农具、器用之类,悉官为铸造,其冶坊已成之物,皆以输官而偿其直。”乃禁毋得私相贸易,农具、器用勿禁,官自卖铁唯许铸泻户市之。
——《宋史·食货志·下·七》
材料二:铁莫良于广铁……炉火状如瓶……凡十二时(古代之制,一日分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钧约合15千克)。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利缩,是有命焉……诸炉之铁冶既成,皆输佛山之埠。
——屈大均《广东新语》
思维点睛:材料一是对北宋时期冶铁业的反映,主要包括以下重要信息:专门管理各种金属冶炼的官署有二百多个;北宋中期的元丰年间铁器制造增多,徐州北面的利国和山东莱芜生产的铁供不应求;以后,民间自采自炼大量增加,但不允许民间自相贸易;有关农民使用的农具和器物可以放宽。
材料二是清代广东地区冶铁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从中反映了当时冶铁水平的发达:首先是炼炉连续出铁,其次是分工明确,再次是众多人口都以炼铁为生,最后是冶炼的铁卖到佛山。由此可见,清代的冶铁业不仅冶炼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从业人员的结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北宋时期制瓷业的迅速发展
材料一:宋代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唐朝制瓷业广采博收,许多瓷器的造型、装饰内容接受了外域文化的影响,新鲜活泼,具有异国情调。而宋瓷则不一样,从北方到中原,从长江两岸到沿海地区各大瓷窑的出品都向着一个方面发展,显示出一种热衷于中国独特民族艺术的倾向。所以,宋瓷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最纯粹、最朴实、技艺惊人而风格高雅。宋瓷没有唐瓷那么雍容华贵,气氛热烈,也没有明清瓷器那么繁缛纤细,色彩艳丽,但崇高的民族意识,使它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材料二:宋朝城市经济空前发展,商人地位提高,城镇市民生活相当活跃……名贵瓷器成为人们竞相夸赞的物品。宋朝的知识分子阶层,尤其是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爱好、品评、颂扬,促使瓷器工匠在创作上有了精神依托。众多出色的瓷器制品表现出当时人们心灵的爱好和感受……把自然美、艺术美、简洁清新的理智美,和谐而形象化地融为一体。宋瓷在发展民族工艺的时代精神上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思维点睛:材料一说明了宋代的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其原因在于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达、采矿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科技和工艺水平的提高等;材料二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知识分子的爱好和感受、制作工匠的精神寄托等,为宋瓷的大放异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原理。当然,辽、宋、夏、金之间的长期战争,促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也对当时宋瓷工艺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与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一、田庄手工业
首先使学生明白本部分内容总体上是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介绍《四民月令》的基本内容,得出结论:田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并打出自给自足的含义。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如牛郎织女),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
二、“工官”制度
1、原因:汉武帝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有利可图的行业。
2、含义:政府将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商办。
3、生产状况:产品归官家和皇家私用的物品;生产技术水平高、规模大;政府征调各类匠户服徭役。
4、历史影响: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5、匠籍制度: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三、织女的劳绩(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是麻和葛。
2、商周时期: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3、汉代:花色品种多,有起绒锦,丝织品出口到地中海地区。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大,收取的民间纺织品多。
5、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
6、明代:出现雇工和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打出相关的中国纺织品图片。同时可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四、攻金之工
青铜冶铸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小件铜器;商周时代,青铜器达到很高造诣,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养方尊;秦代出现青铜镞,是一种先进的青铜防锈膜。
冶铁炼钢
春秋晚期,出现中国最早的人工炼铁;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大体与之同期;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使用煤炭做燃料;杜诗发明水排。
教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的再现;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到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五、夺得千峰翠色来(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
远古陶艺
黑陶、彩陶
由陶器到制瓷
早期的瓷器是釉陶,即原始青瓷,商周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高超的制瓷技术
打出各朝代的瓷器,尤其是青瓷和白瓷。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总结:
归纳教材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解题关键:与世界手工业发展相比较。
思路引领:从部门与分工、技术、规模、经营形态、分布、地位等角度即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4、技术不断进步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教后感:
我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太少,如果不了解基本史实,谈何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教学中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相应的预期效果。我欣喜地看到,采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上图书馆查资料,怎样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初步运用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发挥了应有的引导作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素材
我国的青铜时代
?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我国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些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
?
我国古代青铜的冶炼铸造始于何时,目前很难作出判断,不过在古史传说故事中的皇帝和蚩尤作战时,蚩尤就是用铜作兵器,使皇帝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蚩尤使用铜作兵器,虽属传说,但它在一定意义上为研究青铜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文字资料。在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方面,时代最早的青铜器,是1957年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它的发现说明了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我国就有了青铜制品。
?
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发现了这时期的铸铜作坊,说明商代青铜制造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这时期青铜器的实用范围也很广,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武器、生活用具都已应有尽有。此时,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造型准确,器身上还出现了粗疏的动物纹或几何纹。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
?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又有新的发展。这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铭文字体优美奔放,铭文内容丰富,既有祭祀祖先,又有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它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之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
丝绸大国
?
中国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丝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的。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这当然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到学会种桑、养蚕、缫丝,就更需要一段时间。我国先民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就熟练地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
青铜器的合金比例
?
商周对青铜冶炼的合金比例,主要见于《周礼·考工记》有关“六齐”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
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铸造工艺。专家们曾对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进行定量分析。钟鼎类器物合金中锡的比例与《考工记》的“六齐”一致,是科学的。商周时代的礼器及乐器达到了较高强度和韧性,声音洪亮、悦耳,色彩辉煌,应该说与合金的科学配比有关。工具类器物,要求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磨性和韧性好,商周时代的实物也合乎“六齐”,合乎科学。《考工记》对青铜合金配比的表述,只有对于兵器类的说明与今天测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但总体看来,商周青铜制造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
?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
?
两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专门为官府及宫廷所需制作各种器物、军械、衣服、金银器物及煮盐、冶铁、采矿、铸造、铸币等的手工业网,构成了官营手工业的庞大体系。官营手工业所需原材料的来源,则依据手工业门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来源。以漆器手工业来说,其所需漆,主要依赖于官府漆园的种植;以煮盐、采矿等手工业来说,主要依赖于山林川泽之利不许私有的国有土地制度;还有一些原料,非国有土地的所有权所能提供者,必须仰赖于各郡国的土贡方物;值得注意的是,官府手工业的原料,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官府用钱向民间购买。官营手工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官府奴婢、刑徒、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工匠及工师(教新工学手艺的技工教师)。无偿劳役制是官营手工业劳动形式的最大特征。官营手工业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市场价格、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割据势力和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物质基础的有力措施。但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弊端和消极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
?
在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两汉时期的民营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三:一为独立的民营手工业者所经营的手工业。这些城市中独立的手工业者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作坊。二为大手工业主经营的手工业。大手工业主拥有大量奴隶或手工业劳动者,以经营采矿、冶炼和铸造器物等行业为主。三为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在采矿、煮盐、纺织、造纸、造船等行业。
?
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纺织官营手工业
?
官营纺织业主要是为皇室和官府织造衣物。最重要的官营纺织业有三处:一、东织室和西织室,都设在长安,专为皇室织造衣物。每一织室的花费,每年为五千万钱以上。二、三服官,设在临淄,每年用精美的丝织品制作皇室的冬、夏、春(秋)三季的服装,所以有“三服”之称。三服官分在三处,各有织工数千人,每年花费数亿钱。三、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睢县)也设有服官,专为皇帝和贵族、大臣们制作礼服。
?
两汉时冶铁技术的成就
?
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随着农业对铁制生产工具需求的日益增加,必然促使冶铁业发展起来。
?
西汉冶铁技术有很大提高。铁器铸范已由战国时的单合范发展为双合范,燃料有木柴、原煤和煤饼等。尤其突出的是,西汉铁器已出现彻底柔化处理的黑心可锻铸铁,这一工艺比西欧国家早出现了两千年左右,并出现了高碳钢、中碳钢和锻铁制成的兵器。特别是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出土的一件铁,经化验,有十分良好的球状石墨,有明显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结构,与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一类A级石墨相当。当时的工匠们还发明了焠火技术。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尚属罕见,大多数只限于楚地。到了西汉,不仅能够生产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这说明西汉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
?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即水力鼓风炉),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发明,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在欧洲,直到12世纪才开始应用类似的机械。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与战国时期比较,叠铸技术有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叠铸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
百炼钢
?
这是我国古老的炼钢工艺,其主要特点是反复加热锻打。古代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钢。魏晋时期是百炼钢的鼎盛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名为“百炼”;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
?
灌钢
?
灌钢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在《重修政和证类本草·铁精》中说:“杂炼生、作刀镰。”这是对灌钢最早的记载。灌钢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生铁和熟铁的含碳量,制成优质钢。其操作工艺有多种,一种是把生铁和熟铁片捆在一起入炉冶炼(见于沈括《梦溪笔谈》);一种是把生铁放在上面,熟铁放在下面,生铁先熔化,渗淋熟铁之中(见于宋应星《天工开物》),还有用其他工艺制炼的。
?
唐朝纺织业
?
纺织是唐朝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唐朝前期,纺织业的中心在河南、河北地区。宋州(在今河南商丘)和亳州 (在今安徽亳州)的绢,质量居全国之首。剑南益州(在今四川成都)的锦,尤负盛名。扬州的锦袍,最为驰名。唐朝管辖的十道中,都普遍生产丝、麻制品,数量巨大,技术很高。定州岁贡细绫1 270匹,瑞绫250匹,特种花纹的两窠细绫、大独窠绫、独窠绫50匹,共1 500多匹,是上贡高级丝织品最多的一州,它比一般的州所贡高出50倍至150倍。唐代丝织业达到了新的工艺水平。唐前期的丝织品由于受波斯织物的影响,织法采用“纬织法”,以纬线组成花纹,图案也有变化。唐代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红有5色,黄有6色,蓝有6色,绿有5色,连同黑白2色,共有24色之多。当时丝织品花样繁多。
?
陶瓷业
?
隋代制瓷业相当发达,青瓷和白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瓷器在社会中已部分取代了金、银、铜、陶、漆器等生活用品。从唐朝起,瓷器制造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唐朝陶瓷技术很高,瓷器的精美,超过隋朝。当时北自河北、陕西,南到广东、福建,到处都有瓷窑。越州、邢州的瓷器更是闻名全国。唐瓷有白瓷、青瓷两大类。越州以青瓷著称,说它类玉类冰。邢州则白瓷著称,说它类银类雪。昌南镇(在今江西景德市)的瓷器,从唐初以来,就相传有假玉器之称。青瓷中的“秘色瓷”是越窑的精品,胎质细密,造型规整,釉光莹润,色淡素雅,纹饰精美,有的还镶嵌金边、银边和铜边,即“金扣”“银扣”和“金棱”瓷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掘证实,在晚唐懿宗、僖宗时已生产“秘色瓷”了。技艺高超、精巧的陶瓷工匠,还创制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以铅黄、绿、青等色,描画花纹于无釉之白地陶胎上。色彩沉着,花纹线条优美,典雅富丽;多制作为马、骆驼、人像等,形象生动,色彩鲜丽。
?
南宋棉纺织业的发展
?
我国云南大理一带的少数民族和海南岛的黎族,很早以来就会种棉织布。北宋时,棉花已在两广、福建南部和四川等地普遍种植。南宋时,已扩展至江南广大地区。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来。南宋时棉纺织业有了新的发展。南宋末艾可叔的《木棉》诗中有“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赵汝适《诸蕃志》下)等句,反映了扦籽、弹花、纺纱、织布的生产过程,涉及当时所用铁杖、弹弓、纺车、织机等一些棉纺织工具。胡三省也曾谈到当时有以铁杖碾去棉核的工艺。那时还能织出带有细字、小花的花布。浙江南溪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条质量相当好的棉毯。这些反映了南宋棉纺织业的新发展。
?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苏、松、嘉、湖、杭地区尤为突出,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方面须有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即最早的资本家;另一方面是有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即雇佣工人。一方把别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另一方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两者在市场上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生了。江南丝织业中心苏州城内及其所属的某些城镇,出现了专以织绢为生的机户。有些机户拥有织机二十余张或三四十张,雇佣工人数十人,以从事生产,像这样的机户就是最初的资本家。在苏州城内外,又出现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如在当时苏州城内有数千个机工和数千名染工。机工就是织工,他们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像这样的机工,显然已经完全脱离了生产资料,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这就形成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存在。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还是稀疏的,但它的出现却是封建社会走向末期的标志。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
资本主义萌芽是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发生的社会现象,同样造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
?
首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清社会生产力的确达到了封建时代的最高水平,但不能估计过高。因为:第一,明清与宋元相比,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量的扩大,很少质的变化。第二,明清与西欧各国相比明显落伍。总之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
?
其次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结构。从经济结构方面来说,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一直到清末也没有什么改变,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极为沉重。从政治结构来说,明清专制主义的封建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而地主制经济下的个体小农则是其统治的基础。当西欧的封建政权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支持掠夺农民,并以炮舰为海外殖民掠夺撑腰时,明清统治者无一例外地实行重本抑末政策,摧毁本国工商业的发展,以维护其统治的稳定。
?
除上述原因外,还应看到明清社会是个有机整体。社会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影响。首先地主制经济的特有活力。中国地主制经济有两大特点,一是土地买卖频繁。明清时代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地权转移日益加剧。二是与前者相联系的封建等级关系比较松散。在地主阶级中虽然有身份性贵族、官绅地主和非身份性庶民地主的区别,但由封建贵族、各级官绅到庶民之间,缺乏严格的土地占有等级制度。地主制经济的活力表现为封建地权及封建等级的运动状态,又表现为把资本主义萌芽引向中断、逆转和夭折的机能。后者主要是通过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封建经济来实现的。因为土地可以买卖,地产又是最稳妥的生息形式,商人、高利贷者自然会成为土地的买主。他们“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转化为地主,倒向了封建营垒。
?
其次,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明清之际,我国形成了类似西方行会的工商业组织,或称会馆,或称公所,或称行,或称帮。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人的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第三,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明后期与清代银两和制钱都是合法货币,在市场上同时流通。但白银条块作为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名称各异,成色有高下,使用时必须秤算重量,鉴定成色,而秤量银两的衡器复杂,计量标准又不一致,很不方便。银、钱比值未按官方规定保持稳定,长期处于大幅度波动之中。随着对外贸易中大批外国银元的流入,它们在流通中显然优于银两,成为受欢迎的通货。但外国银元更加剧了中国币制的混乱,并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货币的落后与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扰乱了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第四,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方面,作为内驱因素,传统文化中的“变易”思想和“经世致用”等观念,推动着明清士大夫去思考,适应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变化,接受并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另一方面,作为制约因素,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重文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系统,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的文化自大主义,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非难和排斥西学等等。凡此种种,都证明制约因素远远压倒其内驱因素,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上述种种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所派生的,它们的交叉作用,使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至鸦片战争前夜,仍处于萌芽状态。
?
3.学术观点
?
铁器出现的时间
?
铁器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据研究,人工锻冶的铁器最初是在公元前16—前15世纪西亚北部和亚美尼亚山区出现的,这些地区当时处在赫梯统治范围之内。
?
我国何时出现铁器的呢?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三种:
?
第一种意见,1972年底,河北藳城台西遗址发现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而且,这件器物的铁刃经鉴定是经过锻打的。1977年8月北京平谷县南独乐河公社刘家河大队商代墓葬中又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此外,解放前还发现有一件西周初年的铁刃铜钺和铁援铜戈,传说是1931年在河南濬县出土的。上述几件器物经分析,均含有较高成分的镍,这正是陨铁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这几件器物由陨铁制成,而不是由人工锻冶的铁制成的。另外,在商代藳城台西遗址中还出土了两块赤铁矿石和十几块铁渣,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商代中期已开始冶铁的反映。但人们在冶铜时,矿石中的氧化铁同样会留在矿渣之中,而且矿渣中的含铁量可达到36%以上,甚至达50%。所以,有的研究者又认为:“台西遗址出土的所谓铁渣,应是炼铜的矿渣,而不是人工冶铁的遗物”,等等。总之,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意见认为,中国在商代还没有出现人工制铁。
?
第二种意见,西周初期有无人工冶铁?有的学者认为西周初期可能出现人工冶铁。《逸周书·克殷》载:“……乃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钺”。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玄钺”并非铁器,而指陨铁制的铁刃铜钺,不能证明商末周初已能冶铁。《诗经·大雅·公刘》:“取厉取锻。”《尚书·费誓》:“锻乃戈矛,砺乃锋刃。”对这两处中的“锻”,过去一些学者认为指锻铁,现在一些学者则认为“锻”指对青铜的捶锻。而且至今考古发现西周戈、矛等兵器均为青铜制品,青铜兵器、工具也可以通过锻打而变得锋利。因此,西周初期出现人工冶铁的意见也因缺乏实证而被否定。
?
第三种意见,西周中晚期出现人工冶铁。《礼记·月令》载:“天子……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旗……”这一记载系指西周而言。《诗经·秦风·驷铁》:“驷铁孔阜”,是西周末秦襄公时的诗,意为四匹马的颜色如铁。只有铁成为习见事物之后,才会以其颜色称呼别的器物。考古已发现了西周末的人工冶铁制品,即河南三门峡虢国大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这件器物属西周晚期人工冶铁的块炼铁制品已为学术界公认。此外,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墓出土了西周、东周之际的铁铲,甘肃灵台发现春秋早期的铜柄铁剑,甘肃永昌则发现春秋早期的铁锸等。据上述事实,学术界认为中国中原地区人工冶铁最早发生于西周中晚期。
?
?从现在接触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来看,把中国最早出现的人工冶铁定在西周中晚期是比较合理的。
?
──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
?
中国养蚕的起源与养蚕业的发源地
?
对我国养蚕的起源和养蚕业的发源地,学术界存在不同的意见,周匡明认为“早在七千年前,原始社会的人们已发现了蚕茧纤维利用的秘密,至迟在五千年前,蚕的家养时代已经开始了”。而魏东认为“家蚕形成于殷商时代”。考古发现商代不但有玉蚕和蚕形纹饰而且还有丝织品的痕迹,这说明商代蚕桑业已经很可观,在这之前必然有一个发展的阶段。
?
对于养蚕业的发源地,魏东认为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养蚕业发生阶段的中心地区,至先秦时期两次向中原地区转移,一次在夏末,中心地区迁至淮河流域下游;一次在商周时代,中心地区迁至中原地区,至西周时代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
先秦时期的蚕桑和丝织业,胡厚宣指出,甲骨文中与丝帛桑有关的字有一百以上,可见蚕桑丝织业,在商朝已经相当普遍。刘方认为周人已严格地区分了家蚕和野蚕,当时对于育桑十分重视和精心,西周的蚕桑业区域很广。夏鼐认为:殷周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后又发明罗纱和织锦。史文训认为这一时期统治者普遍把奖励蚕桑作为要策之一,这从客观上推动了蚕桑丝绸技术的发展。戴亮在《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及其织造技术初探》一文中指出战国时期丝织品种类齐全,先进工具出现,染色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王朝中、李世愉等:《中国古代史学习入门九讲》
?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程度
?
有的学者认为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已进入了手工工场阶段。尚钺先生认为中国社会在清朝康乾时期已进入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吴大琨先生认为原始积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之前并没有发生。翦伯赞先生认为这种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在一定过程中和一定范围内对封建经济起一定的分解作用,但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没有达到足以摇撼封建经济基础的程度。黎澍先生认为当时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分离还是个别和轻微的现象,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仍然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统一。
?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问题是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性密切相关的。因此近年来史学界讨论的较多。洪焕春先生认为封建专制政权保持住自然经济结构,从而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李洵先生认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封建社会本身的特征、生产力发展水平、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压力、专制主义制度对经济的干预和西方殖民势力的影响。方行先生认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内部结构及其坚固性是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选择题
要想全面了解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查阅( )
A.《颜氏家训》 B.《四民月令》 C.《周礼·考工记》 D.《说文解字》
2、“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生产的物品( )
A .专供平民使用 B.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
C 官家、皇帝和平民使用 D.专供皇帝私用
3、关于“匠户”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便利统治者征调各类工匠 ②严重束缚劳动者的创造性
③该制度下,匠户无人身自由 ④该制度下,匠户子孙可以脱籍改业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古代中国的纺织技术萌芽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5、古代中国纺织原料最初使用的是( )
①麻 ②葛 ③丝 ④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不属于宋代纺织业发展表现的是( )
A.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地区 B.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C.丝织工艺水平有新的提高 D.纺织业中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7、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哪一时期的遗物?( )
A.春秋早期 B.春秋中期 C.春秋晚期 D.战国时期
8、纺织业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
A. 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B.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C.宋代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地区 D.清代纺织业中开始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9、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
A.丝棉麻 B.棉麻丝 C.丝麻棉 D.麻丝棉
10、明代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11、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旨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不能反映当时( )
A.工匠技术水平高 B.出现劳动力市场
C.实行计时工资 D.存在失业现象
12、我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始于(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代
13、下列关于冶铁业的供风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然通风 ②以水力作动力鼓风 ③蓄力马排鼓风 ④人力皮囊鼓风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14、古代中国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是( )
A.从原始社会到商代中期 B.从商代中期到西汉晚期
C.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D.从西汉时期到东汉晚期
15、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的是( )
A.河北定窑 B.河南钧窑 C.长沙铜官窑 D.浙江龙泉窑
16、清代康熙年间,推进瓷生产技术提高的工艺发明是( )
A.青瓷工艺 B.白瓷工艺 C.釉下彩绘工艺 D.粉彩瓷器工艺
二、主观题
17、阅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朱陈村》: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领。死才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请回答: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

(2)“朱家村”的婚姻状态有什么局限性?
(3)如何评价“朱家村”的生产结构?

18、阅读下列关于对豪强地主庄园的材料:
(樊宏)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经商)。重(指樊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管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役使、征用)童吏,各得其宜,固能上下戮力,财力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借)焉。资至巨万。
——摘自《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庄园经济有什么特点?
19、结合史实说明“工官”制度对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利弊。
20、根据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述其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1—5 BBCBA 6—10 DCDDD 11—15 ADACC 16 D
17、(1)描写了以男耕女织为基础的农村景象,即“朱家村”在自然经济环境中恬静、安适的情趣。(2)近亲结婚,不利于人种的优化(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3)“朱家村”的生产结构,是我国古代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生产结构,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的干扰下,农民可以吃饱穿暖,在盐铁之外,不必外求,有利于小生产者的生活安定。但这种小的生产规模,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很难扩大再生产。它的自给自足的性质,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8、多种经济;自给自足;剥削农民;占有广大土地,财力雄厚。
19、利:“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弊:使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容易失传。
20、特点:(1)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发展;如纺织技术萌芽于新石器时代。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
(3)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备,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4)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5)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课件22张PPT。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课程目标: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
本史实
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重点: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难点: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工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
一课时一、田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1、田庄:封建经济单位 2、特点: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二、“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 1、含义:
2、特点:
3、影响:官营手工业制度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利:弊:技术水平高“工官”制度的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和奢侈性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官营手工业和庄园(家庭)手工业比较三、织女的劳绩 ——纺织业的发展历程汉朝明朝技艺高超、远销地中海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 唐朝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宋朝棉纺织业发展三、攻金之工——冶铸业冶铜业冶铁业春秋末期出现工具:水排炼钢和淬火工艺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大发展时期战国时期: 从块炼铁到生铁技术的发展: 燃料:煤 焦碳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青邢白、釉下彩绘。从商朝到东汉发明珐琅瓷和粉彩瓷器工艺。由陶向瓷过渡唐代宋代清代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瓷窑遍布各地,几大名窑四、夺得千峰翠色来 ——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近日, 甘肃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套2800年前古人类所用的陶制烹饪器具,其中一为陶锅,另一为放置在锅上用来蒸东西的笼屉(即为史书中记载的“甑”)
中国首次发现古人类用于蒸制食品的套装陶器清代珐琅瓷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 玻璃胎画珐琅彩花卉纹瓶 (景德镇窑珐琅彩-梅榭月影)一、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民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日益兴盛起来;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比重。二、古代中国手工业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三、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想一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半坡出土人面鱼纹盆 色彩绚丽的唐三彩唐代白瓷唐 青瓷 上海博物院藏 唐代釉下彩绘瓷水盂 清代粉彩瓷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