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中华大地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些文化区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
A. 混合性 B. 独特性 C. 单一性 D. 多元性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下列制度与此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宗法制
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如儒家的“民贵君轻”、墨家的“节用利民”、道家的“精神足民”论以及法家的“以政裕民”等思想。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重农抑商 B. 以农为本 C. 工商皆本 D. 以民为本
4.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同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这些举措( )
A.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消除了地方割据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完善了宗法体制
5.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6.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如图示意图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D.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7. 《隋书 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语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转变( )
A. 利于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B. 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
C. 致使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 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
8. “‘均田制’被破坏,富贵人家再次在损害农民的情况下扩大其地产。由于税收制是以人头为基础,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而这时农民占有的土地正在减少。”为此唐政府实施了( )
A. 租调制 B. 租庸调制 C. 两税法 D.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9.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选官的标准趋向于( )
A. 看重道德 B. 注重门第 C. 依据才学 D. 根据军功
10. 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刺史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度
11. 如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
A. 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国 D. 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1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 加重人民的负担 B. 实现了富国强兵 C. 使北宋走向衰亡 D. 加强了社会管控
13. 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土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
A. 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C. 满洲贵族垄断权力 D. 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
14. 下表反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茶叶占广州出口茶叶的变化情况。表中变化表明英国东印度公司( )
时间 1770年 1780年 1790 19世纪初
所占比重 33% 54% 74% 80%
A. 日益控制中国茶叶的出口 B. 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商品化
C. 垄断了茶叶的国际市场 D. 依靠茶叶得到迅速壮大
15. 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 设台湾府 B. 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
C. 设伊犁将军 D. 册封达赖、班禅
1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应用的表述,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发展
B. 南朝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C. 火药应用于战争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
D. 唐代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17.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18. 如图为1901年德、法两国发行的漫画明信片《中国皇帝被戏弄》。其反映的事件是( )
A. 火烧圆明园
B. 甲午中日战争
C. 镇压义和团
D. 八国联军侵华
19.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
A.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 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 1911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注册工厂255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而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民族工业( )
A. 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 B. 得到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
C. 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与剥削 D.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1. 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 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B. 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开启
C.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2.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提出( )
A. “一边倒”的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不结盟的政策
23. 2022年2月,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提出:“民主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24. 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 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B. 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
C. 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25.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被看作是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它( )
A.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 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D. 标志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代表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重要探索及共同结果。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发动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主要内容。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路径。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李大钊和陈独秀相商,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性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
材料二:1930年,中共中央基于革命发展形势和建立全国各苏区统一的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需要,决定当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为“一苏大会”)。由于反“围剿”等原因,“一苏大会”被推迟;直到1931年11月7日才在瑞金召开,会议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法令》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毛泽东等63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摘编自陈安、谢晨《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伟大预演》
材料三: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摘编自《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材料四: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背景。
(3)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两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材料的主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多,但不是混合性,排除;
B.材料中说中华文明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域,与独特性无关,排除;
C.材料中说中华文明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域,所以单一性说法错误,排除;
D.依据材料中“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可知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众多,体现了多元性特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应重点掌握中户文明的特点。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特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有祭祀祖先的传统”可知,强调的是祭祀祖先、尊亲敬宗,重视血缘传承的传统,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故D项正确;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方式,与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
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强调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与祭祀祖先、尊亲敬宗的关系并不密切,故B项错误;
礼乐制与百姓祭祖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有祭祀祖先的传统”,结合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解答。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民贵君轻”、“节用利民”、“精神足民”“以政裕民”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均强调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故D项正确;
重农抑商是法家思想,而非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
以农为本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工商皆本,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思想,而且与法家主张重农抑商的思想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民贵君轻”、“节用利民”、“精神足民”“以政裕民”的主旨,从民本思想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诸子百家中的民本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A.材料讲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非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故是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
B.汉武帝的措施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但不能说已经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同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并派刺史去监察地方官员,可见目的是为了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D.宗法体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也走向崩溃,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学生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和影响。
本题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故B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主要政治制度,排除A;
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政治制度,排除C;
行省制是元朝的政治制度。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郡县制的推行。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6.【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对峙到南北朝对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为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于秦汉时期,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早期国家的产生、发展与图示历史时期及其阶段特征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规定,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违反的免官。禁鲜卑语、说汉语利于加速民族融合进程,A项正确;
禁鲜卑语、说汉语不会导致鲜卑文化被完全取代,排除B项;
“民族矛盾基本消除”的说法夸大了汉化政策的作用,排除C项;
实现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的改革,仅凭“禁鲜卑语、说汉语”不能实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到唐德宗统治时期,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因此C正确;
均田制是租庸调制和租调制的基础,而材料已经明确描述是均田制破坏后唐政府实行的租税制度,故排除AB;
材料强调的是赋税制度,故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生可根据材料“由于税收制是以人头为基础,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而这时农民占有的土地正在减少”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依据品德推荐官员,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选官的标准趋向于才学,C项正确;
察举制看重道德,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不能反映出选官标准的发展趋势,排除AB项;
战国时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根据军功授予官职,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统一后,在地方设立行省制度,行省军政及民政均对中央负责,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
郡县制实行于秦朝,排除A项;
刺史制度是汉代监察制度,排除B项;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中央官制,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结合行省制度的作用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集体决策,特别是门下省具有审核权,有权封驳认为不合理的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D正确。
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
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排除B。
中书省负责决策,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准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唐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答案】A
【解析】题干“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表明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的负担,故A项正确。
BCD项题干未体现,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作答。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略
14.【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到19世纪初,大部分茶叶出口被英国人控制。
B.材料只能看出茶叶出口,看不出中国国内茶叶生产的情况和经济结构的特点。
C.材料只能看出英国对中国茶叶出口的控制,看不出操控国际茶叶市场。
D.材料看不出东印度公司发展壮大。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的贸易,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之前前东西方贸易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和英国外貌特征,还要搞清楚当时东西方贸易的特点。
15.【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边疆政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清朝初期,顺治帝隆重接见前来朝贺的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这与“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相符,故D项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应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D正确;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
隋朝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排除B;
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科技,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科技,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不再追求割地和开埠等内容,转而利用清政府“以华制华”来维护其在华利益,这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国际地位并没有提高,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并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目的,故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帝国主义势力受到沉重打击,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亲丑条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亲丑条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0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年份,《中国皇帝被戏弄》反映的事件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D项正确;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排除A项;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到1895年,排除B项;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而不是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
这一时期中国的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项错误;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近代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故C项错误;
二者都采用大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和近代的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洋务企业和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区别。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共同影响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11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注册工厂255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而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快,但是重工业非常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民族工业的特征,并未涉及原因,排除A项;
这一时期应该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鼓励,排除B项;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不仅受到外国资本的,而且还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压迫,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资本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A.早在19世纪后期启蒙思想已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故A项错误;
B.洋政府黑暗统治开启于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故B项错误;
C.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故C项错误;
D.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反映的事件为五四运动,该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时,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演变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B正确;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故排除A;
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排除C;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依据题干时间信息“1953年12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正确;
其它选项均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CD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可知,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特点问题,稳定了国内局势;抗美援朝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边境安全;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新生政权,故D正确;
A只符合土地改革的影响,排除;
B不符合史实,排除;
C只是抗美援朝的影响,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依据题干要求“共同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被看作是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的标志,故A正确;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而“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台湾方面并没有接受,故排除B;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C项中的共识于1992年达成,故排除C;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生需要结合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原因:列强入侵;农民起义。
【小题2】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失败。
【小题3】原因:辛亥革命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小题4】路径: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列强和农民两个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三个人物的活动及其影响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解答;第四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历史条件: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共产国际的帮助。
【小题2】成立背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和基层苏维埃政权的发展;多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土地革命使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发展。
【小题3】重要作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在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小题4】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红军长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实践、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四,结合遵义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的影响分析;第四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目标、宗旨和历史地位等方面分析。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