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上)质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1973年发掘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如图),证明商周时期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已成功采用了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随同出土了大量古炼铜炉,据遗存的古矿渣推算,累计产铜量达12万吨。这一古代遗迹( )
A. 说明大冶为春秋时最大青铜器产地 B. 反映了王室对地方控制松弛
C. 缺乏出土文献对史学研究作用有限 D. 是值得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
2. 西汉初分封同姓王时,考虑到当时大多诸侯国“王幼在怀衽”,往往派遣重要将领担任诸侯国的国相,如功臣排名第二的曹参曾任齐相;到西汉后期,丞相奏请“(诸侯国)相如太守”。西汉诸侯国国相地位的变化( )
A. 降低了国相在地方行政的作用 B. 证明诸侯王已经能独掌行政
C. 说明郡国并行制遭到完全废除 D. 基于西汉大一统的全面加强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论语》等课程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南朝人顾欢在乡中学校外旁听的是《孝经》《诗经》《论语》;北魏后期的刘兰在家乡随师所学的也是《春秋》《诗经》《周礼》。魏晋南北朝时这一现象说明( )
A. 儒学基础得到拓展 B. 儒学已克服佛道带来的挑战
C. 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D. 儒学理念出现世俗化的趋势
4. 唐代名相姚崇的《遗令》称,达官身亡后,子孙“斗尺之间,参商是竞”,而“庄园水碾,或至荒废。”所以为子孙“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宋人的《袁氏世范》中也称兄弟“义居而交争,故兄弟当分,宜早有所定”。可见唐宋之际( )
A. 大家族形态已不复存在 B. 大土地所有制为小农经济取代
C. 经济发展冲击门阀基础 D. 家族孝悌观念阻碍了经济发展
5. 乾隆在对外问题上,一面主动将外贸从四口集中到广州以便管理,同时也承认“欧逻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应“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据此可知( )
A. 清朝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对外贸易 B. 清朝自主限制防范西方
C. 清朝积极推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D. 清朝了解世界发展大势
6. 如表是京师同文馆翻译处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记述,反映这一时期翻译活动( )
京师同文馆翻译处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目的 “窃查中国语言文字,外国人无不留心学习,其中之尤为狡黠者,更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 “设一便考西学之法,至能中西艺术共颉颃,因想一法将西国书籍译出,不独自增见识,并可刊印传播,以便国人尽知;又想书成后可在各省设院讲习,使人明此各书,必于国家大有裨益。”
译书 30余种,以公法、律例、史略为主 170余种,以兵政、技术、自然科学为主
A. 颠覆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宣传维新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C. 以学习西方制度为主要内容 D. 是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7.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采取五族共和,将民族国家建设同共和政体建构相结合,实现了从“天下”到“国家”、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 B. 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D. 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8. 在1919年7月11日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张闻天发文表示对当时的政府“切实劝告无用”,“奔走呼号无用”。主张用“釜底抽薪”的方法来个“一切废除”,然后建设一个“健全的民主共和国”。这反映出张闻天( )
A. 主张大力声援上海的工人运动 B. 已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C. 强调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必要性 D. 反思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
9.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召开了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各地区及各界代表为了边区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提案中对于救济灾民、难民以及贫民重点关注,军人及军人家属的优抚获得了重视。这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A. 革命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B. 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注重社会保障进行社会动员 D. 运用革命理论武装人民群众
10. 1964年至1965年,一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告别繁华的都市,举家西迁。中国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大中型项目300多个。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为了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 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C. 加速中国现代化的完成 D. 实现全国人口大迁移
11. 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生长季和干旱季。每逢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农业技术长期落后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尼罗河边的沼泽中盛产纸草、鸟类和鱼类,埃及人常以采集为食。这反映出( )
A. 尼罗河塑造了埃及独具特色的文明 B. 临近大河是古代文明诞生必要条件
C. 埃及文明长期处于狩猎采集的生产阶段 D. 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了农业的进步
12. 1545年南美波托西银矿被发现,荒无人烟的波托西山区立刻成为矿城,人口迅速增至15万,几百年间源源不断的白银从这里被开采出来,鼎盛时白银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关于这个银矿说法正确的是( )
A. 给葡萄牙王室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B. 引发了西欧各地长时间通货膨胀
C. 增加了当地南美土著人的就业机会
D. 促进了西班牙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
13. 如表是17-18世纪关于北美殖民地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集中反映出当时( )
1660年 《列举商品法》 殖民地上的烟草、砂糖、棉花等只能输往英国,或经由英国港口的商人之手再输往外国。
1663年 《主要商品法》 一切从欧洲输入北美的商品,首先必须在英国靠岸卸货,由英国政府征税,再装船运走。
1750年 《制铁条例》 殖民地的铁块、铁条输入英国时可以免除入口税。禁止殖民地建立制钉、制铁板等工业。
A. 英国工业革命后极力开拓市场 B. 北美工业发展得到了英国保护
C. 英国力图控制北美市场及原料 D. 北美的独立浪潮逐渐走向高涨
14. 1870年明治政府以明清律令为参考,以8-18世纪的日本法律为蓝本,修订成《改订律例》,1875年日本开始大量翻译带有罗马法精神的西方各国法律,并于1880年代颁布了近代民法、商法和刑法,1889年日本经三次宪法会议讨论后颁布了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由此可见( )
A. 日本政治改革态度谨慎带有保守性 B. 宪法的制订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C. 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政治的民主化 D. 日本实现立法程序上的“脱亚入欧”
15. 1916年,随着德国成功研发出潜水艇这种新式武器,德国高层就“潜艇是否应该对射程海域内一切外国舰队(无论是否交战)进行打击”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军方人员坚持实施该原则,而外交官等文官则持反对态度。反复争论的最终结果是德国还是采取了无限制的潜艇战。这段史事( )
A. 助长了法西斯势力增长 B. 导致协约国阵营的壮大
C. 体现出德国内部的集体决策流程 D. 反映德国国力不符合其外交地位
16. 一位美国作家认为:“在20世纪后半期全球安全是最重要的‘公共品’,其主要提供者是美国。但在21世纪,最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品却是基础设施。而中国是基础设施的主要贡献者。”从中我们可以确认的是( )
A. 美国有效制止了局部战争的发生 B. 21世纪的世界将向着一体化发展
C. 美国在两次大战中的贡献获公认 D.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增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2.0分)
17. 【元明清时期城市发展】
材料一:忽必烈曾许诺宋降后杭州“宗庙悉许如故”。元军进城后,保护了城内各衙署,对宋太庙、四祖殿、景灵宫、皇宫内等建筑也仅收缴礼乐器物,建筑得以保存。忽必烈至元十九年,杨琏真迦等为发展佛教势力,夺占原南宋御前道教宫观为佛寺,重构杭州的信仰空间。两年后,元政府在南宋故宫遗址上“建大寺五”,原受元廷保护的杭州城郊天圜丘亦被毁建寺。杭州成为江浙行省省城后,杭城内原南宋官街改造、重建成行省街署与官员府邸,监察江南官员的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大兴文教事业的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司等,大体由南宋旧官衙改造而来,仍保持中轴对称、前堂后寝的布局。
——摘编自陈彩云《从国都到省城:元初对杭州政治空间的改造》
材料二:山东西南部的济宁城原为县级治所,元京杭大运河竣工后成为北方运河段的重要枢纽,是明代首批开设的7个运河上征收商品流通税的钞关之一,升级为兖州府下的州或直隶州。明中期后,土坯建起的外城城墙延伸着城市的防卫系统,鸡市口街、小纸店街、税课街、打铜巷等成为南外城街巷名。乾隆五十年,城内人口占济宁州31.8%,达15-20万。职业商帮中,出现了具有某些市民属性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参与当地修建寺庙、戏台、货栈,以及修缮城墙、码头、堤坝等。随着更多费用低、效率高的商船从事沿海南北贸易,济宁等山东西部运河两岸的城乡从19世纪中叶开始急速被边缘化。
——摘编自孙竞昊《明清北方运河地区城市化途径与城市形态探析》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对杭州的改造历程。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济宁城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并予以说明。
18. 【大众传媒与时代变迁】
大众传媒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覆盖面遍布全世界。自创刊以来,《时代》就对报道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邓小平多次登上《时代》的封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月19日,邓小平的硕大头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左下角注明:“周恩来的继承人:邓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标题则是:《中国:朋友还是敌人?》。
1978年12月25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上面写着: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显然这时美国已开始信任并欣赏这位新领导者了。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随后,刚过了一个月,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题目是《邓来了》。邓小平访美,在美国掀起了“中国热”。
1986年1月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该年度首期的封面上,这是该周刊第二次把他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当时,被提出来的候选人物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南非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黑人主教图图,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以及美国总统里根。这时,周刊首席驻外记者邓肯刚从北京回来,大力举荐邓小平,编辑们争论不休,……他们通过投票,选择邓小平为1985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1997年3月3日,邓小平头像第八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位东方巨人在《时代》周刊经历了“怀疑-认同-敬佩-期盼”的过程。美国人在缅怀这位巨人的离去时,也对未来的中国投注了另一份期盼,《时代》写下这样一个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
——摘编自《领导文萃》 2008年第5期
(1) 编写一幕发生在1986年1月《时代》编辑部围绕“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对话场景。(要求:对话内容要紧扣当时中外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2) 结合《时代》邓小平形象的变化,说明“大众传媒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19. 【南极争端与《南极条约》】
材料一:在资本主义扩张时期,无论是欧洲殖民拉美还是非洲,都是首先由探险家登陆,举行占领仪式,然后回国报告,政府公告后本国居民大量移居,于是占领完成。南极洲一直因难于接近而倍显神秘,它蕴含着丰富却在当时难以开发的淡水资源、铁矿和石油资源。1908年英国探险家率先将英国国旗插上南极福克兰属地并宣称该地归属英国,此后法国、挪威和阿根廷等国家都纷纷对南极部分地区提出领土要求。但以上所有的领土要求都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为解决南极争端,二战后美国曾提出过国际共管的方案,但遭到挪威、法国和澳大利亚等所有国家的共同拒绝。印度曾建议将南极交给联合国管理,也遭到西方国家的坚决反对。
——大卫 戴《南极洲》
材料二:二十世纪50年代,苏联提出如果南极洲的事务没有苏联的参与,无论任何方案苏联都不会同意。西方各国迅速调整矛盾,开启了对南极问题的协商,终于在1959年签订了《南极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包括:①南极只应用于和平目的,一切具有军事限制的措施均予禁止。
②自由的南极科学调查和合作应该继续。
③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禁止新的领土要求。
《南极条约》签订以来,极大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南极洲的磁场和气候研究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许多成就,对世界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科考数据。
——王铁崖《国际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极地区国际争端产生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极条约》。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史上改变落后中国的四种流行方案
方案一 救亡 抵抗外来侵略是首先任务,只有独立才能救国。
方案二 启蒙 落后在于民众的心智,只有启蒙才能救国。
方案三 翻身 落后在于阶级压迫,只有推翻了反动势力,才能救国。
方案四 近代化 落后的原因在于未完成近代化,必须全面向西方近代文明学习。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针对如何改变落后的中国,近代史上曾流行过以上四种解决方案。请结合所学,指出最优方案并阐明理由。(说明:最优方案可以是表格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的组合;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证明商周时期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已成功采用了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据遗存的古矿渣推算,累计产铜量达12万吨”可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对于研究商周时期冶炼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D项正确;
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大冶是“春秋时最大青铜器产地”,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王室对地方控制的程度,排除B项;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史学研究价值高,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汉初到西汉后期,诸侯国相由国家重要将领来担任变为如同地方太守一样的官员来担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大力削弱诸侯用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封建统治。因此国相地位如同地方太守是基于汉朝大一统的加强,B项正确;
国相如同太守,地方行政权力增强了,排除A项;
西汉一直存在诸侯国,排除C项;
汉武帝大力削弱诸侯王势力,诸侯王丧失了行政权,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经典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这说明儒家教育在乡村地区普遍实施,儒学基础得到拓展,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经典下移为乡村教材,没有体现儒佛道的关系情况以及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排除BC两项;
儒家经典下移为乡村教材,并不是融合世俗文化,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孝经》《论语》等课程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为子孙‘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故兄弟当分,宜早有所定”可知,大家族要提早做好家产的分配,防止家人内部出现纷争。结合所学唐宋商品经济繁荣,影响了大家庭内部成员注重财产的分配,经济发展冲击门阀基础,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复存在说法绝对,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同时唐宋之际小农经济与大土地所有制同时存在,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孝悌观念,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乾隆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项正确;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依赖于农业税收,史实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清政府阻碍西方文化对华传播,不是清朝积极推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
清朝不了解世界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6.【答案】D
【解析】A.洋务运动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
B.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
C.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故C项错误;
D.根据所学可知,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机构,材料“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使人明此各书,必于国家大有裨益”可知洋务派通过翻译西学著作而学习西方法律、技术等来改变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因此这一翻译活动是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洋务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A.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将民族国家建设同共和政体建构相结合,五族共和下推动了民族之间的往来,宣扬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利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
C.材料不能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
D.材料并未体现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版图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材料“主张用‘釜底抽薪’的方法来个‘一切废除’,然后建设一个‘健全的民主共和国’。”说明张闻天主张用彻底地暴力革命推翻当时腐朽的北洋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闻天的这一主张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相吻合,反映出张闻天已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张闻天对上海工人运动的态度,排除A项;
材料只反映出张闻天主张推翻当时的北洋政府,未强调阶级联合,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张闻天对北洋政府的认识,而不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提案中对于救济灾民、难民以及贫民重点关注,军人及军人家属的优抚获得了重视”可知,边区政府帮扶弱势群体和军人及家属,重视根据地的社会保障工作,便于进行社会动员,C项正确;
革命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排除A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革命理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结合题干“提案中对于救济灾民、难民以及贫民重点关注,军人及军人家属的优抚获得了重视”及抗日战争的过程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4年至1965年,大批人员举家西迁,在西南、西北进行工业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我国实行三线建设。因此材料直接原因是出于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全国工业布局、现代化建设是三线建设的间接原因,排除A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口大迁移是三线建设的结果,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生长季和干旱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人的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和饮食等处处受尼罗河影响,反映出尼罗河塑造了埃及独具特色的文明,故A正确;
临近大河是古代文明诞生必要条件的说法太绝对,故排除B;
埃及文明长期处于狩猎采集的生产阶段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C;
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阻碍了农业的进步与“农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沼泽中盛产纸草”等不符,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埃及文明,依据材料“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生长季和干旱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埃及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545年南美波托西银矿被发现......鼎盛时白银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可知,白银大量被开采并流入欧洲,引发了西欧各地长时间通货膨胀,B项正确;
南美波托西银矿是西班牙殖民者开采,排除A项;
南美波托西银矿大量开采导致南美土著人大量死亡,排除C项;
西班牙掠夺来的财富主要用购买奢侈品,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通过立法形式对北美殖民地的大宗原料出口、货物运输、工业品出口加以严格控制,这说明英国力图控制北美市场及原料,以独占北美,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北美发展遭到了英国严重阻碍,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于177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70年明治政府以明清律令为参考,以8-18世纪的日本法律为蓝本,修订成《改订律例》,1875年日本开始大量翻译带有罗马法精神的西方各国法律,并于1880年代颁布了近代民法、商法和刑法,1889年日本经三次宪法会议讨论后颁布了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及所学可知,日本宪法的制定经过三次讨论表明日本政府谨慎。《大日本帝国宪法》带有保守色彩,用法律强化了天皇权力,A项正确;
日本宪法带有专制色彩,不利于民主化进程,排除B项;
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立法程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反复争论的最终结果是德国还是采取了无限制的潜艇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德国军方不顾外交官等文官反对,利用新式武器打击进入其射程海域内的一切外国舰队,实施无限制潜水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使其放弃中立国身份,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壮大了协约国阵营,B项正确;
法西斯势力增长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并非德国内部的集体决策流程,排除C项;
德国国力不符合其外交地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二战后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等局部战争,排除A项;
21世纪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一战和二战,排除C项;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后半期是二战后,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实力的崛起,以及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经济体也崛起,加快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7.【答案】【小题1】元灭南宋后保存南宋官署、礼制(宫殿、太庙)建筑但取消其礼仪功能;至元十九年后:大肆破坏南宋宫殿及礼制建筑;江浙行省建立后:按儒家礼制将南宋官衙改建为新政府机构。
【小题2】表现:行政级别升级;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范围扩大;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社会影响力增强。因素及说明:行政级别因素:杭州曾是南宋首都,后长期作为省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其发展空间比州县级别的济宁更为广阔;交通条件因素:发展更好的杭州除了运河还可以利用钱塘江和海运,而发展相对有限的济宁只能依靠运输代价更大的运河;
经济基础因素:杭州地处经济重心的江浙地区,自身农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更大;济宁所在的山东西部生产能力有限,其繁荣过度依赖商品流通,一旦交通条件改变即面临衰落。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明清商业,第一问结合元朝对杭州的改造历程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的发展、明清商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对话场景:
地点:《时代》杂志编辑部。
时间:1986年1月。
约翰:我觉得邓小平应该当选“年度风云人物”。你觉得怎么样?
威廉:我不知道邓小平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约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步伐,1984年,中国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邓小平领导中国继续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威廉:邓小平时代下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小题2】20世纪70年代美国《时代》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表示怀疑,中美还未正式建交,冷战下意识形态的对抗影响着中美关系。1978年《时代》对邓小平表示欢迎,这个时期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世界特别是欧美的联系增强。1979年、1986年《时代》对邓小平表示敬佩,这个时期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美,中美建交改变了国际格局。1997年《时代》对邓小平后的中国表示期盼之情,1997年邓小平去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邓小平的历史功绩,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邓小平的历史功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原因:南极地区气候恶劣,难于实际定居和占领,使原有的占领方式难以生效;南极地区的资源丰富,战略价值重大,各国不愿放弃在南极的利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未能在南极问题上发挥作用。
【小题2】简评:《南极条约》缓和了旷日持久的南极争端,协调了各国在南极的利益冲突;以协商方式促进了国际合作,是国际法的重大发展;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促进了南极科学考察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气候环境等全球问题;该条约是各国暂时妥协的产物,缺乏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参与,也没有强制力;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新技术的发展,条约内部各方势力面临失衡的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第一问结合南极地区国际争端产生的原因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根据材料可知,救国方案一侧重于反侵略,求独立;方案二侧重于思想启蒙;方案三侧重于阶级斗争;方案四侧重于向西方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四种方案都有道理,反侵略求民族独立解放和推翻阶级压迫都是前提条件,而思想启蒙和实现现代化是重要途径,因此可选择1到4种救国方案进行阐述,阐述这些方案的必要性和实践活动,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比如论题:抵抗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是救国的首要任务,是救国的最优方案。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们的敌人既有本国封建政府,又有外来侵略势力。为了救国,农民阶级先后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而走向失败。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处于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走向失败。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谋划扶植新的代理人,日本帝国主义更是诱骗袁世凯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扶植各派军阀混战,中原大地陷入民不聊生的动乱中。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综上所述,外来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近代中国人民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反侵略求独立。围绕思想启蒙可拟定论题为: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进步,近代中国只有思想启蒙才能救国。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的部分地方大员掀起了洋务运动,在一些方面向西方学习,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形成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后,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于是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首先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接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后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再后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综上所述,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注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抵抗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是救国的首要任务,是救国的最优方案。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们的敌人既有本国封建政府,又有外来侵略势力。为了救国,农民阶级先后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而走向失败。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处于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走向失败。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谋划扶植新的代理人,日本帝国主义更是诱骗袁世凯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扶植各派军阀混战,中原大地陷入民不聊生的动乱中。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外来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近代中国人民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反侵略求独立。
示例二:
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进步,近代中国只有思想启蒙才能救国。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的部分地方大员掀起了洋务运动,在一些方面向西方学习,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形成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后,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于是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首先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接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后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再后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注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需要考生掌握中国近代救国探索实践、思想解放潮流、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