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古诗二首
【教学内容】
课本P85~87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
2.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1)读准平舌音“宿、寺”。
(2)理解“宿”的意思——住。
(3)识记“寺”字。
(4)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推荐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师生配合,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一般前两个字后面停顿一下。
5.自读古诗,想象画面。
三、认知贯通
(一)学习第一、二句。
1.随文识字“危”。知道“危”的本义是人在山巅或高崖,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
2.同桌合作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之高。
(1)高百尺:这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结合李白其他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 “飞流直下三千尺”理解并指导朗读。
(2)摘星辰。
①想象说话: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近在眼前,你会想到什么呢?
②指导朗读,想象摘星辰时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
③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形象地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象啊!
(二)学习第三、四句。
1.教师引导:“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该高声吟诵一番,可是他却……”教师出示第三、四句,学习生字“惊”,读准后鼻音,理解字义后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所以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回顾小结:在《夜宿山寺》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前所见,借助大胆想象,把一座高百尺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这些奇妙的想法让这首诗变得情趣盎然。
2.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危”“惊”“敢”,先整体观察。
2.出示“危”,半包围结构,强调里面的是横折钩。教师范写“危”字,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3.出示“惊”“敢”,通过比较,指导如何写好“敢”字。教师范写“敢”,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4.运用规律,独立写字。看清位置,找准重点——明确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5.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范例,纠正;学生再次练写。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大家去一个特别美的地方,你们想知道是哪儿吗?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敕勒歌》,学生跟读。板书课题:敕勒歌。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找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齐声跟读。
3.指名读《敕勒歌》。
4.学生分组读。
5.学生分组讨论读过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
三、认知贯通
1.精读这首古诗,把重点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似 庐 笼 盖 苍 茫
2.再读这首诗,了解诗意。
师:诗中所写的是什么地方?从哪可以看出来?
(在阴山脚下;从“阴山下”可以看出。)
师: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这首诗是写游牧民族生活的,描绘了一幅辽阔、富饶、壮美的草原画卷。)
让学生自己说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
解决重点词语的意思:“穹庐”“天苍苍”“见”。
穹庐:毡(zhān)做的圆顶帐篷,又叫蒙古包。
天苍苍:天呈深青色。
见:同“现”,显现的意思。
3.品读古诗,感受意境。
师: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应该怎样读这首诗?
4.配上音乐,师生唱一唱,读一读。
5.学生尝试背诵。
四、句段解读
1.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解读】这句诗交代了敕勒川位于绵延千里的阴山脚下。起笔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美广阔的图画。天空就像蒙古包的圆顶一样遮盖着,向四面望去,无边无际的田野与天相接。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读】深蓝的天空广阔无边,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一阵风吹过,野草低伏,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这句诗写草原上特有的景象:“天苍苍,野茫茫”,写的是静态的草原,给人们以无限辽阔的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写的是动态的草原,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天人和谐的情景图,生动异常。
【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敕勒歌
高百尺 摘星辰 夸张 川 山 天 田野 静
不敢 恐惊 联想 风吹 草低 见牛羊 动
【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识字这一重点,将古诗作为识字环境,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古诗中的生字。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观察插图、理解重点词语、拓展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大致意思,还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了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就大大提升了低年级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