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5生物的变异教案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2.5生物的变异教案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3 07:1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
(2)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说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选育抗倒伏、抗锈病小麦等方面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人体性状的变异”,得出变异普遍存在的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说明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2.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选育抗倒伏、抗锈病小麦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统计表,太空育种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10%,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乃至世界的难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地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为什么利用普通水稻和野生水稻能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呢?这其实是利用了生物的变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的变异》。
(二)互动授课
1.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53页“常见的生物变异现象”,自行解决问题。
(1)什么是变异?
学生:变异是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2)你能举例说出你知道的变异现象吗?
学生:南瓜的形态,猫、狗等在毛上都有变异……
2.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4页关于“人体性状的变异”的调查。
师生共同总结:调查结果说明了生物变异现象的普遍性。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4~55页关于“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的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变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①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②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产生的。
(2)变异可以遗传吗?举例说明。
学生:生物的变异有些是可遗传的,有些是不可遗传的。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产生的变异一般不可遗传,如由于紫外线过强而晒黑的皮肤。
(3)太空育种的巨人南瓜是可遗传的变异吗?
学生:太空辐射造成南瓜的种子基因突变,是可遗传的变异。
(4)区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关键看引起变异的原因是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基因的改变)。
(5)变异对于生物的生存有没有影响?举例说明。
学生:有影响。有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例如,普通小麦易倒伏、易感染锈病,变异后就可能产生抗倒伏、抗锈病的新品种。有的变异则不利于生物的生存。例如,海狗变异为白化个体后,容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
(6)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是不是绝对的?由谁来决定变异的有利和不利?
学生: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是相对的,由环境变化来决定。适应环境就是有利变异,能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异就是不利变异,死亡并灭绝。
师生共同总结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如果没有生物的变异,就没有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同样,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正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才使得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地进化发展。
4. 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视频介绍太空育种新技术。
师生共同总结:生物的自然变异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红富士苹果在栽培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果实颜色鲜艳并呈红色条纹的变异个体,就可以采用嫁接的方式培育这些变异的苹果品种;牛群中可能出现肉质鲜嫩的变异个体或产奶量较多的变异个体,通过对这些个体后代的不断选育,就能得到肉质鲜嫩或产奶量多的新品种。
生物的自然变异频率很低,人们开始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培育新品种。常用的诱变育种方法是,采用物理因素(如紫外线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秋水仙素诱变剂等)诱导动、植物的遗传物质发生较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多数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但也可能出现一些有益的变异,如诱变后一些农作物中出现早熟、矮秆、抗病等新性状,育种时再从这些变异群体中逐步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我国科学家就曾采用辐射诱变的方法培育出产量高、含油量也高的大豆新品种。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