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学案(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学案(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3 10: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一、课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
本课知识框架:
三国与西晋
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代魏,短暂统一全国。
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争夺权力;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
西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较长政权分立时期。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与士族专权(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2、南朝(宋、齐、梁、陈)政权更替,士族政治开始受到冲击
3、北方人口南迁与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元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2、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北方又陷入混战。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容:前期:①俸禄制 ②均田制 ③三长制 ④租调制
后期:①迁都 ②改籍贯 ③穿汉服、学汉语 ④改姓氏 ⑤仿门第 ⑥通婚姻
(2)意义:①改革顺应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民族矛盾。
②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
4、北齐、北周政权对峙,北周代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定都长安。
重难点突破:
政权更迭
梳理政权更迭过程,并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分裂中孕育统一
趋势1:政权模式从士族专权到回归传统
材料一:衣冠南渡
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
《宋书》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思考:衣冠南渡,对江南地区有何影响?
材料二:东晋的特殊政治模式——士族专权
西汉以经学取士,出现了世家大族。到了东汉,世家大族累世为官,实是士族的雏形;经济上,世家大族拥有庄园。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垄断了仕途。
西晋灭亡后,仓促立国于江南的东晋,皇室势力单薄,不得不借助于南方和北方的士族支持,士族得以控制政权,把皇权压缩到有限的范围之内。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
思考: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模式,皇权是加强还是削弱?为什么?
材料三:南朝寒族上位
东晋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557年,寒门出身的陈霸先登基称帝,建立陈朝,其最高统治集团,庶民地主出身占了62%。自此,寒族全面上位。
思考:南朝刘裕、陈霸先登基称帝,皇权是加强还是削弱?为什么?
趋势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材料四:北方的混乱局势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内迁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北方大部分政权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在淝水交战,前秦战败,统治瓦解,北方地区再次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思考:西晋、前秦的短暂统一,以及统治崩溃后的混乱局面,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白寿彝《中国通史》
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思考:北魏孝文帝如何解决“最大的问题”?效果如何?
四、阶段特征:
1.政治:国家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南北对峙。政治制度承秦汉启隋唐,呈现过渡性特点;民族交融进入高潮,少数民族推行“汉化”。
2.经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地位逐渐上升;总体上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3.思想:呈现包容与张扬个性。道教发展,佛教广泛传播,儒学面临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融合;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为隋唐文化高度繁荣奠定基础。
五、针对训练
1.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2.“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材料旨在揭示(  )
A.门阀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 B.士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
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合理性 D.门阀政治阻碍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3.阎步克先生认为南朝一改东晋政局,出现了像“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些措施中隐含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皇帝垂拱”的门阀政治鼎盛 B.“士族当权”的寡头政治消失
C.“诸侯擅政”的宗主政治复现 D.“主威独运”的皇权政治抬头
4.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5.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列。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统一将是大势所趋 B.儒学成为思想主流
C.政权分裂割据加剧 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
6.汉武帝时期,发生灾异时君主发表“罪己诏”成为一项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孝文帝多次颁发“罪己诏”说明北魏(  )
A.灾异现象频发 B.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C.政权实现汉化 D.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
7.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