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3 10:3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
《觉醒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材来源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高一(1)班的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等历史事件,能陈述相关的基本史实,但尚未能洞察史事间的联系和史事背后的意义。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已逐渐适应以学习专题的方式呈现的《中外历史纲要》,及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大概念理念下的主题教学。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新任务的驱动、新情境的创设下围绕关键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历史学科性质的认识正不断加深。
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册教材来看,从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到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叙述了1840—1949的百余年间,在列强不断加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刺激下,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而探索革命道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自发走向自觉彻底的历史进程。从单元来看,本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承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后启中华民族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叙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历程。本课主要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等重大史事,涉及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转折,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趋势。理清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逻辑是本课的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分析地图和补充时间轴、表格,在时空框架下建构起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之间的联系,感受和理解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变,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总体趋势。2.学生从这一时期的刊物、新闻、决议、纲领等文献史料和白话诗、漫画等文艺作品中读取信息,在任务驱动下对基本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等重大问题形成较客观全面的历史叙述。3.学生从陈独秀与李大钊的言行中感悟他们的爱国精神,佩服先进青年不畏强权、敢于发声的可贵勇气,对历史抱以温情与敬意,提升国家认同感和使命感。
设计思路
在解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将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一同放置在“革命”这一核心概念下进行大单元整体学习的设计,大单元主题设为“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学生在单元主轴驱动下进行整体性学习,梳理中国革命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理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总体趋势。本课以中国革命各方面的“新”为突破口,帮助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关键概念,理清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逻辑: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政党的领导,有了革命的新方向,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促成了中国革命的新合力,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新征程。在下一课中仍延续这样的逻辑:国共合作破裂和国民革命失败使中国革命陷入新困境,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我将本课的原课题“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为“觉醒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发挥课题的思想引领作用。我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言行以小见大地刻画出时代群像,让学生认识到,那个时代是中国先进青年苦苦寻觅中国出路,最终信仰马克思主义,实现思想觉醒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的时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的内涵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史料教学法(二)学法探究式学习法、史料阅读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3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上课啦!今天我们来到近代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第三站,有细心的同学发现老师将站名改成了“觉醒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时代称为觉醒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底是什么?新在何处?带着疑问,我们一起学习本课。上节课我们讲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时间来到1919年,我们熟知的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因何而起?让我们一起观看数字故事,跟随陈独秀、李大钊的脚步,走近五四现场。→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北京创办周刊——《每周评论》,其在内容上及时反映政治问题,与《新青年》侧重理论的特点互补。→为什么在陈独秀、李大钊眼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形象大变?威尔逊的主张计划是什么?为什么会变成大炮空声、昙花幻梦?→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主张公开外交、民族自决→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1918年11月13日,克林德碑被迁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国人满心期待→理想:公里战胜强权VS现实:强权战胜了公理!→1919年5月4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怒骂西方宣扬的公理、和平都是空话!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只眼(陈独秀)《两个和会都没用》《每周评论》1919年5月4日【教师讲述】信以为真的公理在强权面前变得一文不值!国人郁积已久的愤怒最终化为革命的烈火,烧向帝国主义列强。 学生观看数字故事,联系国际国内背景,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在数字故事的展开中燃起爱国情感。 ①利用数字故事讲述五四运动的背景,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服务于接下来的教学;②利用陈独秀和李大钊关于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评价,制造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以《每周评论》中陈独秀、李大钊的言论为线和以历史图片、报刊封面为背景,使学生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拉近距离,更好地接近历史现场。
二、新课讲授(35分钟)
(一)革命 新开端、新思想: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4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结合地图,完成表格。(任务一) 学生分析地图和完成表格,建构起相应的时空框架,对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参与的群体、地点等史实有更具象的认知。 学生在初中时已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让学生从课本、地图、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梳理和掌握基础知识,有助于实现知识结构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教师借助时间轴讲述五四运动的史实,与学生一同分析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的言论。我们国民因为山东问题,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一、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二、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由这彻底的觉悟,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就是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只眼《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每周评论》第23期,1919年5月26日【教师讲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北京政府释放了因游行被捕的学生。这是否意味着北洋军阀政府与人民群众站在了同一阵线上呢?6月11日,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北京派发《北京市民宣言》,向政府提出五点要求,最后讲到:倘政府不愿和平,不完全听从市民之希望,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北京市民宣言》传单陈独秀当晚被捕,下落不明。但逮捕了一个陈独秀,还有千千万万奋力救国的人民,北洋军阀政府鉴于“民情异常激昂”,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教师出示史料)。至此,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国务院六日通电,山东问题,发生以来,民情异常激昂,此次巴黎专使,鉴于国情,拒绝签字……——1919年7月8日《新闻报》 学生解读史料,了解到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从思想上激励国人抗争,彻底地以国民自身的力量捍卫公理,争取政治话语权。学生通过解读宣言认识到五四运动的彻底性和不妥协性,通过陈独秀被捕这一史实认识到北洋军阀政府的性质和五四运动的胜利的来之不易。 ①通过解读一手史料,挖掘历史细节,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②通过陈独秀的言论和《北京市民宣言》,学生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青年的思想有更深的了解,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在一言一行中树立起来,能感受到先进青年不畏强权、敢于发声的可贵勇气,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教师设问】结合史料和第121页的“学思之窗”,五四运动是一场怎样的运动?有什么意义?(任务二)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使他们不得不任我们自己解放自己。不是仰赖那权威的恩典,给我们把头上的铁锁解开。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们打破,从那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守常(李大钊)《真正的解放》,《每周评论》第30期,1919年7月13日【教师总结】首先,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它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其反帝反封建的态度是彻底的、不妥协的,这也使它成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次,五四运动是一场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从李大钊的言论中不难看出,五四运动使国人觉醒过来,真正的解放要靠自己的力量,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因此,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结构图:五四运动的意义① 学生从三则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结合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形成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解释。 ①通过知识的运用、材料的解读,学生能对五四运动的意义产生更深刻和感性的历史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历史解释;②教师借助结构图进行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理清知识逻辑,实现知识的结构化;③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教师还能根据任务完成度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设问】毛泽东讲到:“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阅读第一子目最后一段,补充时间轴,结合史料和第125页的“问题探究”,思考:五四运动前后,这些知识分子为何会关注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哪些努力?(任务三)一九一四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洗出一个新纪元来……从今以后,生产制度起一种绝大的变动。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新纪元》,《每周评论》第3期,1919年1月5日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共产党的宣言》按语,《每周评论》第16期,1919年4月6日欧洲各国社会主义的学说,已经大大流行了,俄德和匈牙利,并且成了共产党的世界,这种风气,恐怕马上就要来到东方。——只眼(陈独秀)《纲常名教》,《每周评论》第16期,1919年4月6日时间轴①【教师总结】正如毛泽东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欧洲各国社会主义学说的流行、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的先进性和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帝国列强丑恶嘴脸的原形毕露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拯救中国。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在学案上补充时间轴,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两个问题的思考。 ①通过解读史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学生能锻炼自己的概括分析能力;②借助时间轴,学生能快速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③以《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中的言论为一手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④用报刊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当时青年所处的历史背景,理解当时青年做出的选择。
【教师讲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因派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入狱,8月31日,《每周评论》被北洋政府封禁。新思想似乎要被迫沉寂下去。我不禁要问:逮捕了陈独秀,封住了一个报刊,就能压制住中国新青年的思想吗?【教师活动】展示陈独秀被捕期间各大报纸上关于请求释放陈独秀的报道。【教师讲述】陈独秀被捕的日子里,教育界、工商界都在设法营救。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最终在9月16日释放了陈独秀,各地报刊为此发文以表欢迎和祝贺。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一首名叫《欢迎独秀出狱》的白话诗。
阅读这首诗,你的感受是什么?小组内交流你们的看法。(任务四)欢迎独秀出狱(节选)(一)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他们的强权和威力,终竟战不胜真理。什么监狱什么死,都不能屈服了你;因为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你。(二)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相别才有几十日,这里有了许多更易:从前我们的“只眼”忽然丧失,我们的报便缺了光明,减了价值;如今“只眼”的光明复启,却不见了你和我们手创的报纸!可是你不必感慨,不必叹惜,我们现在有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教师总结】陈独秀和李大钊等青年在五四运动前后逐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尽管传播新思想有着许多不易,但他们并不放弃,革命的新思想如同一株小小的蒲公英,看似渺小脆弱,它的种子却乘着五四运动的东风,飘散向中华大地。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新思想在中国生根发芽,为中国革命道路上新政党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结构图:五四运动的意义② 学生阅读材料,感受到知识分子坚持真理、传播新思想的不易,欣喜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不再是孤军奋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人越来越多。 ①通过了解陈独秀被捕、《每周评论》被封禁等的历史细节,学生能感受到五四运动期间先进青年传播新思想之艰辛,引起学生的共情;②以白话诗为史料,可读性强,学生能感受到白话诗的魅力,文中的“只眼”、“手创的报纸”让学生回忆起此前的史料,了解到指的是陈独秀的笔名和《每周评论》,前后呼应;③学生阅读李大钊的白话诗,能体会到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温情与敬意;④教师借助结构图进行总结,利于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突破本课重点。
(二)革命 新政党、新方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2分钟) 【教师活动】①教师借助时间轴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②教师展示《新青年》“劳动者纪念号”的封面和蔡元培的题字“劳工神圣”,讲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早期共产党人注重与中国工人阶级联合的史实;③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各地相继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史实。 时间轴② 《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封面+蔡元培题字“劳工神圣”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结合时间轴和地图建构时空框架。
【教师设问】结合表格,从一大代表们的年龄、求学或从教经历来看,他们具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汇在一起?结合课本第122页,他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他们当时如何思考中国革命的方向?(任务一)中共一大代表信息表【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方向,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①学生提取表格信息,得知代表们的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认识到一大代表们是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化素养较好,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较高,因为一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以聚到了一起,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②学生根据课本得知他们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强调要以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
【教师设问】结合《新民主主义论》和课本知识,中国共产党将中国革命分成哪两个步骤?为什么要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共性?有何不同?(任务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中国人民在不同的时间中和不同的程度上……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为了完成第一个革命而斗争。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这种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这种革命,是彻底打击帝国主义的,因此它不为帝国主义所容许,而为帝国主义所反对。但是它却为社会主义所容许,而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国际无产阶级所援助。——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教师活动】教师借助问题链来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引导学生使用表格、韦恩图等工具多角度梳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在班内巡视中及时解决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课中或课后根据学生的学案完成度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达到SOLO分类评价法中的多点结构层次或关联结构层次:①学生从第123页的“历史纵横”中得知,中国共产党将中国革命分成这两步走: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建立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二是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②学生结合材料和第124页的“史料阅读”,认识到分两步走是由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③学生结合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发展状况、思想文化状况和革命群体等因素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 ④学生借助表格、韦恩图等工具梳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性和差异。 ①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以问题链的形式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提取关键信息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突破本课重点难点;②使用表格、韦恩图等工具能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更好地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关键概念,突破本课难点;③通过班内巡视、师生互动和课后收集学案,教师能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分析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及巩固学习指导。
学生示例1:学生示例2:
(三)革命 新合力、新征程: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9分钟) 【教师设问】结合第三子目和材料,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作了哪些努力?(任务一)全党“当以扩大国民党之组织及矫正其政治观念为首要工作”。在政治上,促使国民党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宣传和活动;在组织上,努力扩大国民党,“国民党有组织之地方,同志们一并加入”,“国民党无组织之地方,同志们为之创设”。——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各级同学①们:广州黄埔军校正拟收……入伍生,望各地速速多选工作不甚重要之本校、少校②同学及民族左派同学……前往广州投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中共号召报考黄埔军校的通知,见罗国明《黄埔军校大传》(上)42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①各级同学:各级党组织;②本校、少校:共青团。【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努力推动国共合作,促成中国革命的新合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革命走向新征程。 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工人运动、通过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帮助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和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史实;②学生通过解读材料,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帮助国民党扩大组织、矫正国民党政治观念、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和先进青年加入国民党、黄埔军校等史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努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教师活动】教师借助时间轴梳理国民革命的进程,结合漫画讲述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相关史实。 左:时间轴③右:1927年3月10日国民党南昌市党部宣传部印制的宣传漫画《新军阀蒋介石甘自向坟墓里摸索前行》 学生了解到国民党内部因权力斗争而分崩离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运用多样化的史料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在分析、概括、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教师设问】阅读材料,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在这场大革命中吸取什么教训?小组内交流你们的看法。(任务二)国民大革命最后的结局:对国民党而言,是掌握了全国政权并且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共产党而言,是经过大革命的实践锻炼和教育,党的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党在工农群众中的影响得以日益扩大,党也因此成熟起来,为其后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共产党在大革命中“遭到严重挫折”,比说“失败”更符合历史实际。——陈廷湘《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本课内容进行思考,运用唯物史观对史事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①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会注意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理解材料中历史解释如何生成,并进行评价,能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②通过总结教训,学生认识到革命并不能一蹴而就,会在变化中发展,曲折中前进,为下一课中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内容作铺垫。
三、本课总结(2分钟)
【教师讲述】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使中国有了指导革命的新思想;五四运动因有着以往不曾有过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政党的领导,有了革命的新方向;国共合作产生了中国革命的新合力,国民革命促使中国革命走向新征程。这些“新”一同绘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肖像画。总结示意图中国革命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变化,那时的中国青年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路走来,苦苦寻觅救国之道,最终在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实现了思想觉醒;那时的中国人民受够了帝国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压迫,最终在五四运动中实现了第一次全面觉醒。一路走来,中国革命的道路幽暗曲折,但领路的那批青年总会无畏地举起革命的火把,为国人照亮前行的路。李大钊曾说:“国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百年前如此,如今亦如此!同学们,作为当代新青年,请诸位保持觉悟,勇担时代使命,与时代同频共振!
课后作业
本作业为大单元整体学习下的历史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活动内容】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校即将举办相关的红色微展览,邀请你成为策展人,请你与同伴结成以4人为单位的策展团队,结合本课知识设计出策展稿。【活动要求】围绕本课所学,可以从人物、事件、地方、建筑、报刊、文艺作品等角度切入,自拟主题,整合课内外资源,需解释选取某展品的原因,对展品进行分类,展览导赏词至少包含序言和结语。【学生活动】与同学组成队伍进行展览设计,根据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完成。【教师活动】①及时跟进学生的组队、选题情况;②为小组的作品提供指导意见;③根据小组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活动进度
教学反思
(一)本课讲述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含量较大,学生需要理解多个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构建相对完整的革命发展脉络。以《每周评论》、《新青年》及背后的青年绘画出那个时代的群像,学生得以更感性地理解时代、理解时代中的人、触及时代的脉搏,但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较多史料来还原历史现场,需要学生自身认知内驱力的支持。(二)本课是“革命”这一核心概念下主题教学的其中一课,学生在学完本课后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认识到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可以在学完下一课后进行回顾和梳理,深化学生对“革命”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三)本课较多地运用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便于教师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水平,但由于是集体教学,教师在课上难以考察所有学生,课后需要收集学案作进一步分析评价。(四)本课作业设计为策展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策展的过程中增强史料实证意识、锻炼历史解释能力、提升家国情怀素养,整体记分评价量表结合了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能更全面地展示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绩,但本作业设计并未经过实践检验,处于理想状态,在活动过程中,将有许多生成性问题亟待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保持生本理念改进教学活动。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