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利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观点;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比较不同学派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落实:引用《论语》、《孟子》等书中的语录,培养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去重现真实历史(史料实证);利用《诸子百家》图及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重构百家争鸣特定的时空框架(时空观念),并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去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这一现象(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通过联系生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应把握好孔子其人及其儒家学说和教育思想,了解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对后世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另一重点。要根据教材内容,把握什么是百家争鸣,分析其历史背景,了解主要流派及其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的逐步加剧,王室衰微、政治动荡,以分封制为代表的旧制度的瓦解,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心和关注社会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办法。战国时期,士人规模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互相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百家争鸣时期,正是在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生逢其时,在时代使命的召唤下,诸子百家应运而生。人逢其世,在人们诉求的期盼中,诸子百家积极入世。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生:第8课
师: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周天子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是考古发现春秋郑庄公作为诸侯却享用?
生:九鼎
师:所以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面临的是怎样的时代?
生:旧的制度逐步瓦解,新的制度尚未建立,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师: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尊为?
生:圣人、至圣
师:孔子还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生:儒家
师:中年时期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思想,那大家知道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吗?翻开《论语》原书,会发现孔子很多弟子都在问一个问题,那就是?
生:“仁”
师:这也是整部书里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字:20章有16章出现,共109处。孔子认为,每个人都要做到仁,那什么是仁呢?“仁”并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要求,从个人修身层面来说,仁就是要?
生: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
师:从个人与他人层面的层面来说,仁就是要?
生:“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师: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
生:天下所有的人。
师: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即?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也就是?
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师:所以孔子将“仁”作为?
生: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师:那社会、国家层面的仁如何实现呢?在治国方略上,仁就是要?
生:以德治国
师: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苛政猛于虎”,所以反对?
生:苛政,要实行德政
师: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刚才我们曾提到孔子周游列国,那情况如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师:孔子被司马桓魁追杀、被嘲笑“累累若丧家之犬”说明什么?
生:孔子思想不被当时列国接受
师:但就像晨门隐者对孔子的评价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始终积极入世,为改造社会而努力。孔子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但是在教育上却功绩斐然。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所以有句话叫做“性相近?
生:习相远也”
师: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但是在这之前,“学在官府”也就是说只有什么人才能够接受教育?
生: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师:但孔子认为?
生:“有教无类”
师:因此他?
生: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师:有什么用?
生: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师: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
生:《论语》。
师:所以《论语》是不是他自己写的?
生:不是
师:孔子的学生个性很不相同,所以孔子会针对他们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
生:因材施教。
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孔子的教育理念呢?
生:温故知新等
师:孔子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真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的教育经验,对于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有着非常?
生:重大的现实意义。
师:而且孔子还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先秦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
生:巨大贡献。
师: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后来分成多个流派,他的学说被发扬光大,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的哲学家,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哲学。
师:在孔子同时稍早,还有一位与孔子思想主张不同的人,他就是老子。他生活在什么年代?
生:春秋后期,楚国人
师:创立了什么学派?
生:道家学派
师: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为本源”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们应该?
生:顺应自然
师:那在政治层面统治者应该要?
生:无为而治”
师:统治者无为那么民心就自然会归化,统治者好静民心自然归正,不要没事找事瞎折腾,老百姓自然会富足,统治者没有欲望民风自然古朴。当然无为是不是什么都不做?
生: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
师:就是不要干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老子还很擅长思辨观念,他认为世界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有长就有?
生:短
师:有前就有
生:后
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的双方是可以
生:相互转化的
师: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和思想观点都集中在哪本著作中?
生:《老子》,又称《道德经》
师:伴随着春秋时代的刀光剑影,历史的车轮驶进了战国。在这里诸侯之间的争夺更残酷、社会变革更激烈、争鸣的声音更尖锐,那么这个时代的诸子们,又做出了怎样的时代回应呢?我们看到第三个子目?
生:百家争鸣
师:战国时期,旧制度进一步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比如有哪些旧的制度瓦解了?
生:分封制、井田制
师:所以百家争鸣出现的第一个背景就是?
生:(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政治上:动荡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
(3)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4)阶层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
师: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面对动荡的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延揽?
生:人才。
师:所以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给了士一个?
生:一展抱负的机会
师: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统治者的重用。由于他们代表不同阶级和不同阶层,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当然就有?
生:各自的态度和主张
师:所以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称为?
生:“诸子百家”。
师:影响较大的学派有?
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
师: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生:墨子
师:他主张?
生:“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师:这其实源于其自身的阶层,他代表的是战国初期的平民阶层,特别是小手工艺者的利益。反对不义之战,向往?
生:和平。
师:其兼爱是对仁爱地继承的发展,仁爱是有等级的爱,兼爱是无差别的爱。
师: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生:孟子
师: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仁义学说,在儒家当中被尊为?
生:亚圣
师:仅次于孔子。主张实行?
生:“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师:荀子开拓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使儒家学说逐渐与现实统治相结合。他主张实行?
生:“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师:道家的代表人物是?
生:庄子
师: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并有所发挥,增加了浪漫成分,他强调?
生: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师:法家的代表人物是?
生:韩非子
师:他是荀子的学生。所以他的理论基础来源荀子的“性恶论”,兼容儒墨道诸家观点,将法术势三者结合,成为战国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认为要用法律来制定一个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强调?
生: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师:那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都是?
生:不同的
师: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
生;“百家争鸣”。
师:“百家”中的“百”真的是有一百家吗?
生:不是,是泛指,数量多。
师:各学派都有自己的观点,且都坚持己见,与其他派展开争论。这就是?
生:“争鸣”
师:虽然有争论,但他们提出各种主张的目的都是为了?
生:救国济世
师:所以各派既有争鸣又有共鸣,共同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师:百家争鸣因时代诉求(天下思治)而起,亦因时代诉求(走向统一)而尾声。诸子心系天下,新说迭出,切磋争鸣,在世界文明史上都蔚为奇观,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