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基于大单元的教学理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明确以单元主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为指导思想。民族大交融的趋势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结合课文确定本课的重点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上,难点则是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二)基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抓住“通过……,分析、概括、列举、理解、掌握、感悟”的学习行为动词,来设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并将课标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内容和活动设计载体,在课堂教学的演进中促进以“史料实证”途径为主线的各核心素养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为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第 19 课内容。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在此单元主题的引领下对本课进行深入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第一目“淝水之战”,叙述了民族隔阂矛盾重重的北方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第二目“北魏孝文帝改革”,叙述了在实现北方黄河流域统一的前提下顺应历史潮流开展的一场汉化改革;第三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其叙写的基本逻辑是关于民族交融的“重要性——典型例子——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影响”,看似分散实则为一体。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关系的不同处理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以及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兴荣发展。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于历史学科入门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在认知水平上,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容易产生混淆,因此要帮助学生理清此时期的时空观念。此外,因生活在汉族聚居地,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缺乏深入了解;在理解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上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地采用多样形式,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浸润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用成语故事概述淝水之战的经过;通过分析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理解民族交融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二)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结合材料、在情境体验与探究中归纳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认识顺应历史潮流学习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三)家国情怀:通过观看微课、观察文物,对比分析民族交融的表现及特点等。通过对民族交融概念的学习理解,渗透中华文明是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教学难点从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时期服饰舞蹈等交融表现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能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
板书设计
戎·融·荣·容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岸边现兵戎——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二、汉化改革促交融——民族交融的典型例子三、胡汉交融呈兴荣——民族交融的意义 四、以史为鉴承包容——包容促进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变化?猜猜这种变化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图1、图2中的古人是跪坐在地上的;图3 是坐在椅子上的。师:古人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发生这种改变其实这和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有着很大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走近这一时期来感受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通过图片对比,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化形成冲突与疑惑,以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引入本课以民族交融为主题的学习。
二、淝水岸边现兵戎 (一)时空定位师:同学们,请回顾旧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并立示意图补充完整。生:结合所学和地图,在教师引导下构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并立示意图师:前秦与东晋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往下看。(二)成语中的历史师:有没有同学能猜出图片中的成语?这些成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讲述其经过、结果。生:成语分别是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讲述成语故事。(三)表格归纳师:刚刚同学们所讲述的成语故事都是前秦苻坚与东晋在淝水之战中的事情。请结合故事和地图,将淝水之战的关键信息用表格归纳出来。生:进行表格归纳师:前秦80万军队攻打东晋8万军队却失败了,东晋以少胜多。这是为什么呢?(四)历史解释学习项目一:从前秦战败看民族融合的重要性材料三:前秦军南下势如破竹,主力部队攻陷了安徽寿阳,表现出一举灭掉东晋的气势。然而,其先锋部队在淝水之战中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大败,由华北五胡各族合并混编而成的前秦军,马上失去了控制,陷入一片混乱。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师:请同学们分析东晋战败的原因生:前秦频繁战争,人民厌战。民族矛盾尖锐、民族融合不充分。(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小组及个人均加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及政权更迭示意图的建构,帮助学生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空线索,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成语故事,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借成语故事梳理淝水之战的经过,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设计意图:表格是归纳信息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文字资料和图片、表格资料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形式,探究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从而认识民族交融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基于材料做出合理的历史推理,逐步得出结论,使基于证据的教学推理贯穿课堂始终,史料实证意识得到有效训练。
三、汉化改革促交融 (一)改革背景阅读材料: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张泽威、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统计师:历史大潮缓缓向前,北方分裂割据的状态在4世纪后期由北魏统一而结束。请同学们解读材料,此时北魏政权面临什么问题?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民族问题仍然存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如何统治北方黄河流域?师:补充讲述自拓跋珪、拓跋焘至冯太后时开始实行汉化改革,但未能彻底落实的史实。(二)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链驱动师:孝文帝执政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深化改革,他想要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生:迁都洛阳。师:同学们预习效果不错,那么他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这件事进行的顺利吗?结果如何?请同学们结合以下资料进行探究。学习项目二:探究迁都洛阳——为深化改革奠定基础材料一: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齐)魏收:《魏书·任城王云传附澄传》材料二: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 ——(北齐)魏收:《魏书·任城王云传附澄传》材料三: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怕,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纪七》问题链:1.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理由是什么?2.鲜卑人对迁都洛阳有何反应?3.如果你是孝文帝,你这时会怎么做?(播放视频:孝文帝巧妙实现迁都) 师: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进入了全盘汉化阶段。设问: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我们继续观看视频(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习项目三:结合刚刚观看的视频,请根据教材的表述及老师所提供的材料,完成下表的填写。生:完成表格的填写师:由此可见,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使社会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治。 设计意图: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北魏统一北方后亦致力于汉化改革。避免学生知识碎片化,误以为直到北魏孝文帝才进行了汉化改革,有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与历史发展脉络。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情景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人物在历史背景下所作出的选择。也更好地理解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关系。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设置问题链作为驱动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史料了解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对孝文帝改革在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交融、巩固统治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感知孝文帝机智和果断的性格,为以后的改革做铺垫。设计意图:借表格作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填写过程中,归纳改革措施,意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通过分析材料,学会史料与结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构建知识,并合理推论出历史观点,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四、胡汉交融呈兴荣 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互相交流,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请观看微课:1.试说出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2.综合概括交融过程中呈现的特点。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认真思考,归纳观点(民族交融呈现双向性)。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上的交流与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理解民族融合的特点。
五、以史为鉴承包容 学习项目四:师:我们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国际地位,这是汉族人民的功劳。这样的说法你赞同吗?为什么?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及阐述理由。师: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渗透中华文明是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以史鉴今,设计让学生针对说法积极发表观点并阐述理由,对民族交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从而渗透中华文明是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这样一种情感。
课堂小结 一张胡床,改变了坐姿,在生活中流转着民族的交融。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认识民族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梳理及展示。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就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关系的不同处理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而不是割裂地只看到一个战争、一次改革、一种表现。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但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需要教师稍加引导,例如表格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要求学生用简洁语言概括,学生一开始是懵的,还是复述课本的句子,但在老师给出示范例子的时候就很快反应过来了,在小组合作形式下更加打开了思维。给我的启示是,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除了要有立意、有深度、有高度,还要结合学情适当地接地气。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