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活动—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观察图片,视频,以及亲身实践,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共情力,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内容,本课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魏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上乘两汉、下启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接触历史时间较短,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历史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引导。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图片,视频,史料等,以及新颖的教学切入视角。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总体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能通过研读《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掌握魏晋南北朝科技发展(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及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第20 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了解这一时期重大成就。(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史料,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思考与该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美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视频(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演示讲解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图像教学法,问题探究,课堂讲授
板书设计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时代与文化——中国文化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齐民要术的序言——尊重规律,尚农重本齐民要术里的内容——民族互鉴交融祖冲之的成就——中国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国书法——书写表达审美,对美孜孜不倦的追寻中国艺术传承的载体——碑刻(北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赏析两幅艺术作品引入本课 观赏 通过赏析两幅作品,将学生带入魏晋南北朝时代,进而解读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密码。
密码1:时代与文化——中国文化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用《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图》来说明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三国并立,短暂统一,南北并立,北方混乱。2.用《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表》说明这个战火频仍的时代在文化上却异彩纷呈,即使分裂割据依然延续不断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1.结合地图,宏观上掌握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2.结合成就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密码2:齐民要术的序言——尊重规律,尚农重本。 史料1: “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齐民要术 序》问题设计:以上材料,反映了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的目的是什么?史料2: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通反)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 种谷》问题设计:体现了“种谷”应遵循什么规律? 解读史料,提炼答案 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密码3:齐民要术里的内容——民族互鉴交融 以《齐民要术》里烹饪和农耕技术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物和史料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北方民族饮食文化传入中原。中原农耕文化影响到北方游牧民族,从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族互鉴交融的特点。展示画像砖“魏晋煮肉图”史料3: 羌煮:“好鹿头,纯煮令熟。著水中洗,治作脔,如两指大。猪肉,琢,作臛。下葱白,长二寸一虎口,细琢姜及橘皮各半合,椒少许;下苦酒、盐、豉适口。一鹿头,用二斤猪肉作臛。”——《羹臛(注音)法第七十六》)展示:十六国时期西北张掖画像砖——犁地图 阅读史料,思考 培养学生透过多种史料形式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密码4.祖冲之的成就——中国文化继承与发展 图示:圆周率两种计算方法材料一:历法,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祖冲之经过对历法精细的天文观测和数学推算,创制《大明历》……直到他逝世10年后才正式颁行《大明历》。材料二:根据史书南朝《南齐书·祖冲之传》记载所复制的机械设施。 结合祖冲之的成就和经历小组讨论,得出对自己的启迪和感悟 培养学生归纳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继承与创新。大量图片和史料展示,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对古代中国成就的自豪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能从历史优秀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营养。
密码5.中国书法——书写表达审美,对美孜孜不倦的追寻 (一)通过视频“江湖大师的书法”,提出问题:这种形式是否属于书法。(二)学生活动:用书法感受魏晋风韵组织学生登台用毛笔书写《宣示表》里的字,感受书写与书法的区别,从而得出认识——书法是一种自觉的艺术。(三)艺术赏析《宣示表》,领略楷书魅力。重点赏析《兰亭集序》,介绍作品的典故,从书法角度分析行书字体等,让学生感悟到真正的书法艺术精品的魅力。 思考情景体验,书写通过已知的汉字演变赏析书法作品 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密码6.中国艺术传承的载体——碑刻 展示北魏的碑刻书体拓片,透过北魏的书体,感受王朝的苍劲厚重。 赏析,对比和书法的不同之处。 培养学生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感悟能力
活动:“让文物活起来” (一)展示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文物活起来(展示绘画和石窟艺术作品)分组讨论: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该如何让书写在教材上的文物活起来呢?请大家以顾恺之的绘画,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为例,谈谈你通过何种途径了解一下内容。教师举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3D博物馆体验;互联网+文物;《国家宝藏》讲述《洛神赋图》的前世今生等。 展示绘画和雕塑的图片等,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的升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绘画和石窟艺术教学部分,以文物的形式呈现,教师设置问题,搭建与今天相连的桥梁,从而探讨历史文物的时代意义和带给人们的价值观。
课堂小结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化,源远流长,源在哪里?本节课透过魏晋南北朝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蕴含着生命力;民族交融;尚本重农;继承与发展;对美的追求;艺术的传承不正是我们破译的中华文明保持绵延生命力的密码吗!试图提供一串打开中华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人们畅游于中华文明的长河,探究国人特有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极为活跃,避免将文化课上成科普课,作为一种活动课的探索,学生参与度高。另外,本课在时代特征方面再多加润色和融入会更加浑然一体。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