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4 17: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这场战争实际始于1839年,完成于1842年,而这第一发子弹却是在46年前的1793年射出的。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走进两次鸦片战争
课标: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变与不变
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目 录
01 鸦片之源——战前中英的形势
02 鸦片之伤——战争过程与条约
03 鸦片之思——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
CONTENTS
鸦片之源
——战前中英的形势
第一幕
爆发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所发动的力图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战争的起因是毒品鸦片。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战争溯源
思考:战争的起因为什么是鸦片?
中国
出超
英国
入超
生丝、瓷器、茶叶
工业品
茶成为英格兰人普遍喜欢的饮料,而英格兰作为当时工业界、殖民界的超级强权,不遗余力地控制它必需的原料生产,却惟独没能控制茶叶生产。喜欢茶要付出代价,随着茶叶进口量剧增,而且全以白银支付,英格兰白银流失严重,开始寻找能平衡贸易赤字的商品,终于找到了他们种在印度殖民地的鸦片。
——彭幕兰S.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顺差
逆差
白银外流
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
对华鸦片输出使他们平衡了50多年以来持续的对华贸易逆差,……不但扭转了对华商品贸易逆差,还有大量盈余可换成白银运出中国。
--《中国经济史研究》
学习聚集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晚清危局
1.战争溯源
白银外流严重
鸦片走私的兴盛
破坏英国的
贸易平衡
中国的禁烟运动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思考: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
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性质:鸦片战争是英国为维护非法走私贸易而发动的战争,是用炮舰推动走私贸易的战争。
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不可避免。
领域 英国
中国
政治
经济
外交
军事
思想
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君主专制 盛极而衰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自然经济 重农抑商
殖民扩张
天朝自居 闭关锁国
船坚炮利 装备先进
军备废弛 武器落后
理性主义 自由民主
文化专制 禁锢思想
2.战前形势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与结合课本知识,
指出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的差异
鸦片之伤
——战争过程与条约
第二幕
1.远观战争
鸦片战争
1.第一阶段(1840.6—1840.8)
2.第二阶段(1841.1——1842.8)
陷定海
逼天津
攻广州
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占香港岛
进吴淞
到南京
3.结局: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远观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天津
北京
广州
英国商人的梦想
“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借口:“亚罗号”事件
结果:战败,签定《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学习聚集
2.近看条约
时 间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影响
1842年
1843年
1844年
1858年
1860年 1858、1860
中英《南京条约》
《虎门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割地
赔款
定税
开埠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加重了人民负担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破坏了中国司法等主权
列强竞相侵略中国
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
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等
列强取得在中国传教等特权
(文化侵略)
英法美俄《天津条约》
英法《北京条约》
割地、赔款、开埠、内河航运权、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俄《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土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中国丧失大片土地
独立的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
历史的沉沦
历史的进步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3.战争影响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外交逐步近代化
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
朝贡体系逐步被条约体系取代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冲击“天朝上国”观念
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兴起
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
商品倾销市场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之思
——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
第三幕
1.各阶层的
反应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称《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
“天朝上国”心态
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封闭昏庸
统治阶层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两国作战时,当地民众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三元里人民抗英
愚昧与抗争并存
普通老百姓
有识之士
林则徐
《四洲志》
魏源
《海国图志》
徐继畬
《瀛寰志略》
民众民族意识淡漠
开眼看世界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
林则徐
《四洲志》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是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2.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fú]《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后,则几乎十年一变。……这个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实是西方东来的“帝国主义”推动的结果。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中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
伦理道德、天朝上国、华夷之辨的观念
未变的
领土主权完整遭到了破坏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自然经济遭到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向西方国家学习
已变的
近代中国是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被迫的、跌跌撞撞的往前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