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4 17:5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
目 录
contents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618年
220年
581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分裂动荡
统一安定
溯源——时代的呼唤

选官制度
一、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制度名称、适用朝代、选拔标准)
世官制
(夏商周)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孝廉
才能→门第
BC202
220
两汉时期
589
魏晋南北朝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汉末动荡
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地方
中央
考察举荐
中央
地方
评级授官
继承传统,集权中央(选拔方式的进步)
维护士族,特权膨胀(选拔标准的退步)
品德
家世、才能
士族没落
察举弊端
隋唐…
科举制
强化考试

选官制度
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了考试科目,
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发展历程
唐太宗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开分科取士的先河,是科举制的滥觞。

选官制度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思考】科举制度对于隋唐或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形成重学风气,保障官员文化素质

选官制度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人物小传
房玄龄,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先后官拜中书令和尚书左仆射。执政期间,与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请思考:房玄龄担任宰相时先后任职中书令和尚书左仆射,反映了怎样的宰相制度?
三省六部制
房玄龄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结构示意图

(中、外朝制)

(一省二院)

(三公九卿)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二府三司)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草拟政令)
尚书省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
(1)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形成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同时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之印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重要意义: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本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唐六典》 书影
《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百官志》

三省六部制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

赋税制度
三、赋税制度
三、顺应时弊改税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两税法
【材料十三】
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天宝十三载编民900万户,其中缴纳赋税的课户为530万户。而乾元三年只有193万户编民,其中课户只有78万。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
民众逃亡&土地兼并
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政府财政危机
背景
(二)创新
三、赋税制度
征税单位
征收形式
征税对象
“以丁身为本”
即按丁口纳税
“以资产为宗”
即按土地财产的多少来确定应纳税额
征收实物为主
征收钱币为主
对人身控制较大
除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担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身依附
减轻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普通民众,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
两税法的弊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配赋不均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税外加征
初定两税,货重钱轻,乃计钱而输绫绢。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绢匹为钱三千二百(文),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文),输一者过二,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折钱纳物
两税法按照资产计税,但在实际操作中资产难以估算
618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安史之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
唐 朝
九 品 中 正 制
科 举 制
中书、门下省形成
三 省 六 部 制
租 调 制
租 庸 调 制
两 税 法
【知 识 线 索】
草创
完备
人丁
财产
家世
才学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