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高一年级 课时安排 语文
授课题目 《沁园春 长沙》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把握词中意象、意境及词人情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解读本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以天下为己任远大抱负,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培养积极向上精神。
教 学 重 点 反复诵读,准确理解诗歌意象、意境及词人情感。
教 学 难 点 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 法 学 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
教 具 学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范读录音、视频
板 书 设 计 (
壮志豪
情
) (
湘江秋
景
) (
答:
同学少年
) (
问:
谁主沉浮
) (
山
红遍
林
尽染
江
漫碧
舸
百争
鹰
击
鱼
翔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教学 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 运用 设 计 意 图
一 导 入 新 课 二 朗 读 感 知 采用多媒体展示湘江视频与时代背景介绍,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顺势导入新课。 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朗读前教师提示朗读技巧。 2.听录音示范朗读。学生调整语气语调,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深入把握这首词的感情。 3.分组竞赛。同学们相互评价,相互补充完善,老师引导、点拨。 4.齐读,把握词的脉络。 思考:词的上下阙各主要写什么? 明确: 上阙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阙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多媒体播放视频 多媒体播放范读录音 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从视觉和情感上引起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热情。 此环节突出“读”,“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直接体现,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悟情志,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 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 运用 设 计 意 图
三 赏 析 意 象 赏析意象,突破重点 展示湘江秋景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思考三个问题: (1)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描写? (2)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3)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沟通,然后汇报展示。 明确: (1)山、林、江、舸、鹰、鱼 (2)“万”写出山之多,“遍”写出红之广; “层”表现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写出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江水碧绿清澈; “百”写舸之多,“争”呈现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勉、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写出鱼儿在澄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由轻快,像在天空中翩翔一样的意态。 (3)壮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多媒体PPT展示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互助中,唤起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学会倾听、分享和协作。
教学 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 运用 设 计 意 图
四 感 受 情 怀 面对眼前的烂漫秋景,诗人触景生情,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那么谁来主宰沉浮,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学生独立思考,写下答案,随机抽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分析,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明确: 问题1:是那一群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同学少年”,也就是那些革命青年。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问题2:(结合当时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 多媒体展示学生答案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标。
教学 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 运用 设 计 意 图
五 总 结 拓 展 六 布 置 作 业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同时拓展课外阅读朱德的《太行春感》。 太行春感 近现代·朱德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鉴赏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游泳》 多媒体PPT展示 课后训练题 让学生总结所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引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 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七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为准确把握词中意象,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深刻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豪情壮志。作为高中语文开篇第一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鉴赏能力,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要采用反复诵读,合作学习,探究方式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