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巧手小工匠——《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信息窗2的第1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三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似懂非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起点展开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还可以在探索实验和应用数学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为后续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该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疑,诱发探究欲望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你认为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词?什么叫“围成”?
2、那么是不是说,只要给你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有的学生说能围成三角形,有的说围不成,如果还有个别学生说出其中的“原因”——即三边关系,则可把这“原因”作为学生的猜测,直接引导学生验证。)
【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矛盾激趣探究原因。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然而验证结果与直觉的不同,促使学生产生了“数学问题”,并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强烈欲望。】
师:同学们,我们的疑问,实际上很早以前许多科学家就提出来了。后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实验探索,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小数学家,一起探索这个问题,愿意吗?
【设计意图: 陶行知先生说过:问题从任务中来。从以上的师生对话与学生的操作中,既复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又使学生在自己不经意的言行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探究性问题不是教师提出来,而是在矛盾中、在行动中自然生成,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猜想探究,揭示三边关系
引发猜想刚才我们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师:请同学们各自在小组内拿出我给的纸条验证一下。打开信封。把纸条拿出来。几根?对,两根,别找了!就是两根,都是两根。用这两根纸条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怎么做就行了?对,剪,把其中的一根剪一刀,一刀两断,就有了三根纸条,就可以围了,是不是?不过,请注意,剪的时候,我们应该这么剪(剪刀与纸条垂直),而不应该这么剪(斜着剪),明白吗?那下面我们就来个比赛:看哪一桌的同学围的三角形最标准,最规范;比比哪组的同学完成得最棒!好不好?开始!
(教学预测:有一部分学生摆不成,验证的结果与学生自己的直觉不一致,从而产生“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该问题的强烈欲望。)对于大家摆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有的不能围?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分组实验:请两人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谈谈个人的想法。汇报小组围的结果,有什么发现吗?举例。(演示)(1)有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时不能围城三角形。
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围成三角形的同学请小组合作研究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与第三条边长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操作要求: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记录数据。任意取出两个数据和第三个数据比较。
【设计意图:猜想是新课标数学教学的要求,是探究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猜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是本节课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只有通过有效的验证才能判断猜想的正确性。上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科学的验证方法,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只是推荐给有需要的小组使用,允许学生使用与自己思维相融的方法验证,体现了教学民主性和导向性。】
归纳总结。
1、小组讨论:完整地说说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2、电脑出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