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03 12:4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教材分析(表八)
要求:通读本学段学科教材,整体了解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在导师指导下,做一个指定单元教材分析,撰写教案、板书设计、说课提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做适当调整),并设计单元作业。
教材名称 物理 单元内容 机械和功 课本页码 P2-27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机械和功的相关知识,包括简单机械(杠杆)、机械功、机械能和功的原理等四个部分。其中,简单机械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没有内部运动部件的机械,如杠杆、滑轮、斜面等。机械功是指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它与力的大小、方向和物体的位移有关。机械能是物体具有的能够使其做功的能力,它包括动能和势能。功的原理是指功的大小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它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简单机械的种类和原理,理解机械杠杆的作用和公式。 2.掌握机械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机械功的单位和特点。3.认识机械能的种类和计算方法,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区别。4.掌握功的原理,了解功与能量的关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本单元教学重点:1.简单机械的种类和原理,机械杠杆的作用和公式。2.机械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机械功的单位和特点。3.机械能的种类和计算方法,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区别。本单元教学难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区别。2.功的原理,功与能量的关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本单元教学方法:本单元教学主要采用讲解法、实验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单元作业设计 简单机械(杠杆)的应用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三种常见的杠杆,分别描述它们的作用原理,并绘制示意图。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要求学生解释杠杆的作用原理是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的。 机械功的计算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一个力为2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移动了10m,求该物体所做的功。要求学生按照机械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标明所用的单位和量纲。 机械能的转化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从高为10m的位置自由落下,求它达到地面时的速度。要求学生分别计算物体在高度为10m时的势能和在地面时的动能,并解释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转化的。
教学设计(一)(表九)
要求:在导师指导下,依据单元教材分析编写每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简单机械(1) 执教教师 陈亚飞
学科(版本) 物理 章节 4.1.1
学时 40分钟 年级 八年级
教学任务分析 《简单机械》是沪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第四章《机械和功》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掌握杠杆的要素等。本节内容建立在力、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后续继续学习机械功、功率,以及机械能的重要基础,还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力”和“距离”两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但未有对杠杆概念的认识,只是对生活中的工作劳动有感性认识,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上杠杆的概念,并了解杠杆的要素。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客观现象并思考讨论找寻物理规律使其形成杠杆概念;第二步让学生体验利用杠杆的实验活动,进一步理解杠杆的原理;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支点和动力、阻力的作用点,并尝试画出示意图;第四步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掌握杠杆的要素。 二、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要素。 2.科学思维:经历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升从复杂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思维。经历实例分析的过程,掌握解决科学问题时要会把握必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3.科学探究:通过分析现象,体会基于现象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计算的过程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分析科学问题是要把握必要因素的科学方法,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杠杆的要素。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螺丝刀、骑马钉、小木块。 2. 课件: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引导 2.学法:分析、讨论、归纳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为简单机械(杠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班级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要素。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杠杆的概念。方法是:通过观察生活中利用杠杆的实例,初步了解杠杆;进而通过实操杠杆作用的实验,深入理解杠杆的原理。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掌握杠杆的要素。方法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由老师配合视频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 完成本教学设计需要1课时。 七、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I 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用情况,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杠杆。 活动1 通过实操杠杆实验,让同学们深入体会杠杆使用时的特点,并掌握杠杆的概念。 活动2 通过引导同学们思考,并尝试画出动力和阻力的示意图,后由老师进行讲解,让同学们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 知道机械功大小的计算公式。 八、板书设计 4.2.1 简单机械(杠杆) 一、杠杆的定义: 杠杆是指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重点强化杠杆五要素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本节课较难理解的是你,动力与阻力使杠杆作用方向是相反的,以至于后面作图题判断动力阻力方向出现偏差。
教学设计(二)(表九)
要求:在导师指导下,依据单元教材分析编写每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简单机械2 执教教师 陈亚飞
学科(版本) 物理 章节 4.1.2
学时 40分钟 年级 八年级
一、教学任务分析 《简单机械2》是沪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第四章《机械和功》单元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杠杆平衡状态、杠杆平衡的条件等。本节内容建立在力、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后续继续学习功率,以及下一节机械能的重要基础,还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力”和“距离”两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但未有对简单机械(杠杆的平衡)概念的认识,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上简单机械(杠杆的平衡)的概念,并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观察一个客观现象并思考讨论找寻物理规律使其形成杠杆平衡的概念;第二步要求学生分析杠杆力与力臂的关系,并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杠杆平衡的概念,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能用杠杆平衡公式: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进行简单的计算。 2.科学思维:经历杠杆平衡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升从复杂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思维。经历实例分析的过程,掌握解决科学问题时要会把握必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3.科学探究:通过分析现象,体会基于现象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计算的过程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分析科学问题是要把握必要因素的科学方法,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的概念。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的条件。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铁架台、测力计、钩码、线。 2. 课件: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引导 2.学法:分析、讨论、归纳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为杠杆平衡。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班级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杠杆平衡的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杠杆平衡的概念。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杠杆的概念基础上,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杠杆平衡的实例,并分享常见的其他杠杆平衡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杠杆平衡概念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杠杆平衡的条件学习。方法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性杠杆平衡实验,从实验中归纳杠杆平衡的条件,并总结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 完成本教学设计需要1课时。 七、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I 跷跷板平衡状态 通过展示跷跷板的使用,引入杠杆的概念。 实验操作 探究性实验 学生通过完成探究性实验,实际体验杠杆平衡的过程,并从中归纳杠杆平衡的条件。 八、板书设计 4.1.2 杠杆平衡 一、杠杆平衡: 杠杆静止不动或绕支点匀速转动,那么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二、杠杆平衡的条件: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实验室进行,进入实验室之前要给学生讲好纪律,讲清楚实验要求,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室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下手。大概率是因为要去实验室太兴奋,无法认真听要求。
教学设计(三)(表九)
要求:在导师指导下,依据单元教材分析编写每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杠杆的应用 执教教师 陈亚飞
学科(版本) 物理 章节 4.1.3
学时 40分钟 年级 八年级
一、教学任务分析 《简单机械》是沪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第四章《机械和功》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不同杠杆类型概念的建立过程和能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等。本节内容建立在力、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后续继续学习功,以及下一节功率的重要基础,还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力”和“距离”两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但未有对杠杆类型的认识,只是对生活中的工作劳动有感性认识,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上杠杆的不同类型,并学会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步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原理,并体会其中不同杠杆用力大小的区别;第二步从力和力臂的角度具体去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并通过其他实例深化相关概念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不同杠杆的类型,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能从公式F1·l1=F2·l2出发,通过力与力臂的分析,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2.科学思维:经历杠杆类型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升从复杂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思维。经历实例分析的过程,掌握解决科学问题时要会把握必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3.科学探究:通过分析现象,体会基于现象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计算的过程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分析科学问题是要把握必要因素的科学方法,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杠杆的不同类型。 教学难点: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锤子、老虎钳、镊子、修树剪等。 2. 课件: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引导 2.学法:分析、讨论、归纳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为简单机械。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班级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发现不同类型的杠杆,掌握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方法,并能通过F1·l1=F2·l2,具体分析两种不同杠杆。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不同杠杆类型。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杠杆的概念基础上,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使用杠杆原理的物体,并体会不同情况下,用力大小是否存在区别。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方法是分析实例,从力与力臂的角度(F1·l1=F2·l2),具体区分不同类型杠杆中,用力大小的具体区分。 完成本教学设计需要1课时。 七、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 通过观察生活中杠杆原理使用情况,思考不同情况下用力大小是否存在区别。 活动1 教师归纳不同类型杠杆,并从力与力臂的角度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活动2 通过让学生实际体验不同杠杆使用情况用力大小的区别,并进一步利用公式F1·l1=F2·l2,进行相应判断练习。 八、板书设计 4.2.1 简单机械 公式——F1·l1=F2·l2 杠杆类型—— 1、省力杠杆 特点: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如扳手、钳子、指甲剪等) 2、费力杠杆 特点: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如筷子、起重机、鱼竿等) 3、等臂杠杆 特点: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如天平)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费力杠杆省距离不能很好理解,这里要讲的更加详细。
教学设计(四)(表九)
要求:在导师指导下,依据单元教材分析编写每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滑轮 执教教师 陈亚飞
学科(版本) 物理 章节 4.2.1
学时 40分钟 年级 八年级
一、教学任务分析 《简单机械》是沪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第四章《机械和功》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滑轮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区分不同滑轮特点等。本节内容建立在力、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后续继续学习功率,以及下一节机械能的重要基础,还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力”和“距离”两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但未有对滑轮概念的认识,只是对生活中的工作劳动有感性认识,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上滑轮的概念,并学会区分不同滑轮的工作特点。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生活中滑轮的实际使用以及滑轮的结构;第二步通过老师讲解认识不同的滑轮;第三步通过实际操作不同的滑轮,体验并总结归纳不同滑轮的工作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滑轮的概念,区分不同滑轮的工作特点。 2.科学思维:经历滑轮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升从复杂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思维。经历实例分析的过程,掌握解决科学问题时要会把握必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3.科学探究:通过分析现象,体会基于现象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计算的过程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分析科学问题是要把握必要因素的科学方法,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滑轮的概念。 教学难点:不同滑轮的工作特点。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动滑轮、定滑轮、测力计、钩码、直尺。 2. 课件: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引导 2.学法:分析、讨论、归纳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为滑轮。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班级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滑轮的概念,掌握不同滑轮的工作特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滑轮的概念。方法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滑轮使用场景,引入滑轮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区分不同滑轮的工作特点。方法是通过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实际操作,体会动滑轮和定滑轮在工作时不同的特点。 完成本教学设计需要1课时。 七、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 通过观察讨论实际生活中滑轮的使用情形,引入滑轮的概念。 活动1 通过课件展示、老师讲解,让同学们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 活动2 通过让同学们实操定滑轮实验,实际体验定滑轮工作时的特点、以及相关应用。 活动3 通过让同学们实操动滑轮实验,实际体验动滑轮工作时的特点、以及相关应用。 八、板书设计 4.2.1 简单机械(滑轮) 1.定滑轮特点:定滑轮并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2.动滑轮特点: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却不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自由端上升的距离是重物上升距离的两倍。
课后反思 学生们对于动滑轮支点选择在哪里表示不能很好理解。
教学设计(五)(表九)
要求:在导师指导下,依据单元教材分析编写每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机械功 执教教师 陈亚飞
学科(版本) 物理 章节 4.3.1
学时 40分钟 年级 八年级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机械功》是沪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第四章《机械和功》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功概念的建立过程和能进行机械功计算等。本节内容建立在力、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后续继续学习功率,以及下一节机械能的重要基础,还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力”和“距离”两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但未有对机械功概念的认识,只是对生活中的工作劳动有感性认识,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上机械功的概念,并学会计算机械功的大小。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观察两个客观现象并思考讨论找寻物理规律使其形成机械功概念;第二步要求学生分析做功的过程理解功的概念,并总结判断是否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第三步使学生在实例中经历分析把握的必要因素讨论是否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科学思维:经历机械功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升从复杂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思维。经历实例分析的过程,掌握解决科学问题时要会把握必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3.科学探究:通过分析现象,体会基于现象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计算的过程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分析科学问题是要把握必要因素的科学方法,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机械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米尺、鸡蛋。 2. 课件: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引导 2.学法:分析、讨论、归纳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为机械功。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班级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区分物体是否做功,并能计算实际生活中物体做功的大小。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机械功的概念。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五个情景下的物体是否在做机械功,其中包涵三个简单情形,两个复杂情形,从而加深学生对机械功概念理解,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的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情境,引导学生找寻力对物体运动成效的共同点,并通过列举三个实例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完成本教学设计需要1课时。 七、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 推书和搬书 通过讨论推书和搬书过程中书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总结出共同点,引入机械功的概念。 情景Ⅱ 推书、搬书和瀑布 通过讨论教师列举的事例,得出做功的必要因素。 情景Ⅲ 搬书水平走,搬不动书、书离开手滑动,搬书上楼梯,背着包上楼梯 通过交流讨论不同情境下物体是否做功,强化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机械功大小的计算公式。 八、板书设计 4.2.1 机 械 功( W ) 一、机械功定义: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三、功的大小:W=Fs 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米
课后反思 教师讲授过多,应更多地开发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更多,PPT的呈现应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呈现。
教学设计(六)(表九)
要求:在导师指导下,依据单元教材分析编写每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机械能 执教教师 陈亚飞
学科(版本) 物理 章节 4.3.3
学时 40分钟 年级 八年级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机械能》是沪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第四章《机械和功》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能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区分不同机械能的特点等。本节内容建立在力、物体运动、机械功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后续继续学习功率,以及下一节功的原理的重要基础,还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机械功”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力”和“距离”两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但未有对机械能概念的认识,只是对生活中的工作劳动有感性认识,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上机械能的概念,并学会区分不同的机械能。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生活中机械做功的现象,初步理解物体具有的能量;第二步通过学生进行体验活动,感受词典从不同高度下落手掌的感受;第三步通过不同的实验,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机械能及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机械能的概念,了解并区分不同的机械能的特点。 2.科学思维:经历机械能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升从复杂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思维。经历实例分析的过程,掌握解决科学问题时要会把握必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3.科学探究:通过分析现象,体会基于现象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计算的过程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分析科学问题是要把握必要因素的科学方法,养成交流合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了解并区分不同机械能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米尺、米、玻璃盆、重物、弹簧、实验用小车、斜坡板。 2. 课件: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引导 2.学法:分析、讨论、归纳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为机械能。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班级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能的概念,了解并区分不同机械能的特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机械能的概念。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基础上,通过观察不同的做功演示,并实际利用词典下落手掌的感受,初步了解机械能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了解并区分不同的机械能。方法是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实际体验,不同机械能的特点,并学习区分。 完成本教学设计需要1课时。 七、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 通过观看不同的做功现象,初步了解物体所具有的能量。 活动1 通过体验词典从不同高度下落学生手掌的感受,进一步体会机械能的概念。 活动2 通过实操重力势能实验,理解掌握重力势能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活动3 通过实操弹性势能实验,理解掌握弹性势能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活动4 通过实操动能实验,理解掌握动能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八、板书设计 4.3.2 机 械 能 一、能量 一个物体对其他物体做功,就称该物体具有能量 二、势能 1.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高度;高度越大、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2.弹性势能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动能:物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课后反思 学生第一次接触能的概念,难免不太好理解,这里研究过程用到转换法,怎么转换的?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加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