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3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爱》课件(共3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3 14:3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不战而屈人之兵”
情景导入
一天,墨子听到一个消息,楚国要攻打宋国,已经请了鲁班,也就是公输般,在为他们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墨子立即出发,急速步行,到楚国去,找到了同乡鲁班,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请你帮忙,去杀了他。酬劳是二百两黄金。鲁班一听就不高兴,沉下了脸,说:我讲仁义,不杀人! 
墨子立即站起身来,深深作揖,顺势说出了主题。大意是:你帮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楚国本来就地广人稀,一打仗,必然要牺牲本就稀缺的人口,去争夺完全不需要的土地,这明智吗?再从宋国来讲,它有什么罪?却平白无故地去攻打它,这算是你的仁义吗?你说你不会为重金去杀一个人,这很好,但现在你明明要去杀很多很多的人!
鲁班一听有理,便说:此事我已经答应了楚王,该怎么办? 
接着墨子去见到楚王,用的也是远譬近喻的方法。他说:有人不要自己的好车,去偷别人的破车;不要自己的锦衣,去偷别人的粗服;不要自己的美食,去偷别人的糟糠,这是什么人?
楚王说:这人一定有病,患了偷盗癖。
接下来可想而知,墨子通过层层比较,说明楚国打宋国也是有病。
楚王说:那我已经让鲁班造好云梯啦!  
墨子与鲁班一样,也是一名能工巧匠。他就与鲁班进行了一场模型攻守演练。结果,一次次都是鲁班输了。 
鲁班最后说:要赢还有一个办法,但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我也不说。
楚王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办法啊?
墨子说:鲁班以为天下只有我一个人能赢过他,如果把我除了,也就好办了。但我要告诉你们,我的三百个学生已经在宋国城头等候你们多时了。
楚王一听,就下令不再攻打宋国。
这就是墨子对于他的“非攻”理念的著名实践,今天通过学习,学习墨子的另一著名理念——“兼爱”。
兼爱
《墨子》

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学习目标
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逻辑学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
“科圣”“中国科学家始祖”
思想核心是“兼爱”
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
在科技上,墨子创立了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整套科学理论,制造出了木鸢、辘轳、滑车、车梯等,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原理。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和孔子并称“显学大师”,当时有“非儒即墨”之称。
知识链接
墨家认为“兼爱”是道德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的爱,没有亲疏责贱之分,所有人都应该被平等地尊重和爱。这种爱不仅包括爱自己,也包括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
1.兼爱
墨家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宽容和相互理解。他们认为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而和平、合作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2.非攻
墨家认为应该以德才兼备为标准选拔人才,不分亲疏责贱,不论出身背景,这种选拔方式被称为“尚贤”
3.尚贤
墨子十论
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5.天志
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4.节用
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
7.非乐
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
6.明鬼
墨家反对宿命论,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努力。他们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天命所决定。
8.非命
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
9.节葬
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所以,他主张选举天下最贤德的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然后,天子又选择贤者来任“三公、诸侯、国君"与各级的“正长”,以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这样做就是尚同于天的意志,因为天的意志是”兼爱”。
10.尚同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
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该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
论证时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明白而严谨。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中所反映的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认同,到了秦汉时期,墨家已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墨子的事迹知之者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所作的传,也只有寥寥数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
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了解背景
兼爱
“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博爱,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爱无差等”。
题解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治:治理
事:名词,事务。
乱:混乱。
则:就。
医:医生。
攻:治疗。
弗:不能,否定词。
第一段
译文:把治理天下作为事务的君主,一定要知晓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理得好,不知晓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
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那样,一定要知晓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知晓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治好。
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 一定要知晓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知晓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
并不是语言不简洁,而是反复论证,旨在强调。
思考1:本段的中心句是: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思考2: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
类比论证
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逻辑力量强。
推出
例如:火星与地球均有水、空气、泥土等有利生物生存的因素。在某程度上支持火星上也有生物这结论。
然而,如果我们其后发现火星与地球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火星上氧气稀薄,气压低,以及气候不稳定等,在某程度上不支持火星上有生物这个结论。
不管哪种结论,都是根据和地球相类似的情况来推断的。在论证方法上,就是类比。
又例如:《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小孩甲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理由:如果物体离我们近一点,那么看起来就大一点。太阳是物体,在早晨看起来大一点。结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一点。
小孩乙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理由:发热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就会感到凉快一点。太阳是发热的物体,在早晨时,我们会感到凉快一点。结论:早晨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
两个孩子在申述理由时都用了类比法,都把自己的观点讲得很清楚,都具有说服力,因此谁也没有被对方说服,连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察:考察。
当:同“尝”。尝试。
孝:孝敬。
故:因而。
亏:使受损失。
虽:假如。
慈:慈爱。
皆:都。
第二段
译文: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乱了。
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些就是所谓乱了。
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儿子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 都是由于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虽:假如。
异室:别人的家。
窃:盗窃。
其:代词,他。
相:互相。
然:这样。
以:介词,来。
异国:别人的国家。
具:完备,齐全。
贼:名作动,伤害。
译文: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财物来使自身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 都是由于不相爱。
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之国受益。天下纷乱之事(的原因),全都在这里罢了。
思考1:本段的中心句是:
思考2: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举例论证
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
子自爱,不爱父
弟自爱,不爱兄
臣自爱,不爱君
父自爱,不爱子
兄自爱,不爱弟
君自爱,不爱臣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大量事例
层层深入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若使:假如。
若:像。
犹:还,仍然。
恶:相当于“何,怎么”。
视:看待。
亡:同“无”,没有。
乱:侵犯。
若此:像这样。
第三段
译文: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 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 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 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 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
还会有盗贼吗 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 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 因而盗贼就不会有。
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 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 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
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
思考1:本段的中心句是:
思考2: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假设论证
天下兼相爱
“若使”
则天下治
正面论证
第二段
不相爱
则乱象横生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译文: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君主,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禁:禁止。
恶:憎恶。
劝:动词,鼓励。
第四段
思考: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文章论证结构




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说理特点
文本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④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
如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
①论证思路清晰。
②论证手法多样。
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来阐明“乱皆起不相爱”。
引起读者的思考,加强了其观点的阐述,使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亲望亲好
邻望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