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599—649年)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2课述生平
一页风云展
【学会列】 学生成果展示钱家乐:秦国公---秦王---太子---唐太宗---文皇帝
邵金婕:隋末起义---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
许杨杨:出仕---政变---登基---反省
赵钦: 出身高贵,成家立业,争夺帝位,贞观之治
陈邵兰:屡立战功,完成统一;权力争夺,终登大统;
勤政爱民,贞观之治;略有过失,晚年反省。
陆诗华:少年随父起兵,灭隋建唐,争夺帝位
中年登上帝位,贞观之治,贡献巨大
晚年骄奢迷丹,缺少纳谏,最终自省
朱慧敏:前期:广纳人才,崇尚节俭
中期:勉强受谏,渐恶直言
晚期:大修宫殿,反省过失
卞文君:善战夺位的青年时期;政治清明的中年时期;
衰颓反省的晚年时期。
唐太宗一生
建唐立功
一统天下
玄武门变
夺位登基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晚年过失
反躬自省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析谋略 盛衰岂无凭【学会理】虚怀纳谏三省六部制武力征服、册封、和亲、设置机构
兼收并蓄
唐太宗选用官员的途径简表 《步辇图》 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 张广达、王小甫 著《天涯若比邻》
唐太宗治国语录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唐太宗治国语录 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
以德行、学识为本。
为国之道, 必须抚之以仁义, 示之以威信,
因人之心, 去其苛刻, 不作异端。
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陇西行》
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新罗和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学最多。他们学成回国后,带回大量汉文典籍,并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使他们国家的文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都基本上模仿唐朝。这样,在7—9世纪时,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唐文化圈”。 “东亚唐文化圈”,就是以唐朝为中心,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内的文化体系。汉字、儒学、律令和中国式的佛教,是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唐太宗自评济育苍生,其益多; 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
省得失
何计身后评 不同时期人们对唐太宗的评价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不同时期人们对唐太宗的评价
明太祖:“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战斗。”
欧阳修:“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文天祥:“太宗全不知道闺门之耻、将相之夸、末年辽东一行、终不能以克其血气之暴、其心也骄。
王夫之:“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所说:“太宗即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学会评】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方法:
结论:
影响评价的因素: 老师的评价
唐太宗是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隋末帮助李渊夺取王位,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其当政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以民为本,文德治国,实行开明的民族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尽管晚年好事征伐、热心营造,有些过失,但功大于过,依然可以说是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治天下
兴亡谁人定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唐太宗亲自撰写有《帝范》一书,共十二篇。“此十二条者,帝王之纲,安危兴废,咸在兹焉。” “战战兢兢,若临渊而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全唐文》卷十《帝范序》 【学会鉴】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和为君之道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什么借鉴?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我们必将一道共同见证、共同享有中国梦的实现! 唐太宗与魏征谱写了一席君臣佳话,成就了一段锦绣盛唐,但君臣一心、交相辉映的背后也隐藏着难以言表的复杂心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特点。
材料二?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
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兼听广纳”的主要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制度探索
方面的努力。
材料三??长期以来初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使得唐太宗对魏征采取了这种君臣的平衡关系。……李世民希望利用魏征笼络山东豪杰,并达到制约山东士族集团的目的。……“太宗之受谏。不一定是以受谏为目的,而是表扬自己虚心明察作好皇帝的门面”,同时“他既有弑兄胁父的行为,又曾读圣贤书,不能无愧于中,且受良心谴责,因之更要表彰他种种行为,无非自卫。”??????
???──吴健毓《析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关系》
(3)据材料三,分析君臣一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难以言表的复杂心境”?
(1)特点:善于纳谏;选才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3分)
(2)主要目的:防止重臣堵塞言路,加强君权。(2分)
努力:完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2分)
(3)初唐时期社会状况的制约;粉饰好皇帝的门面;扭转自己的负面形象。(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