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八中高三(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许多考古学文献中,使用“新石器革命“(Neolithic Revolution)一词描述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对这一词语中“革命”的正确理解是( )
A.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B. 原始商人的出现
C. 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 D. 早期文字的形成
2. 西周统治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庶邦,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一做法( )
A. 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 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 强化了民众政治认同感
3. 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 )
A.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求同存异谋发展的趋势
C. 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 D. 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4.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 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5. 西汉时期,萧何任丞相,“因民之疾秦法”,“治事省约宽缓”,曾请求刘邦准许长安民众耕种上林苑空余田地。据此可知萧何( )
A. 倡导儒家民本思想 B. 主张与民休息政策 C. 力求缓解人地矛盾 D. 反对大兴皇家林苑
6. 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
A. 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 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
C. 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 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7. 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
A. 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 B. 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 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 下图为唐代中后期中央与地方税额分配图。据此可知()
A. 国家税收不断增加 B. 赋税改革成效显著 C. 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9. 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 )
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 B. 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
C.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 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
10. 金朝初年实行带有氏族残余的贵族会议制度。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史称“天眷新制”。据此可知,“天眷新制“( )
A. 促使金朝步入文明时代 B. 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
C. 旨在消除贵族制度残余 D. 实现了金朝长治久安
11. 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 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 B. 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
C. 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D.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
12. 宋代理学家发挥《中庸》的“天命之谓性”说,确证人人生来就有善的德性,善的德性根源于天,神圣而又庄严,需要人用一生来护持和坚守。人对自身善性的修养是责任,亦是权利。这表明宋代理学( )
A. 主张消除人的欲望 B. 注重塑造人的品德 C. 强调人要敬畏自然 D. 意在维护个人权利
13. 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
A. 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 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 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 政府缺乏守疆意识
14. 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 )
A. 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B. 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
C. 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D. 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
15. 乾隆《汉阳府志》记载,汉阳所产棉布“四方来贸者辄盈千累百捆载以去”,销售范围远至秦晋、滇黔;孝感、应城等县为又一棉布产区,“四时舟车负贩不绝”;荆州府监利等县所产布匹则“西走蜀黔,南走百粤”,主要销往西南。这一现象表明,清代湖北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趋势 B. 商品区域化生产的特征明显
C. 雇佣关系得到普遍发展 D. 区域间存在不同的市场需求
16.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与这一观点主旨最为接近的说法是( )
A. “工业革命后,英国亟需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B. “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出超地位”
C. “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D. “自由贸易理论,逐渐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概念的变化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变迁。在近代,“封建”概念发生了巨大蝶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摘编自顾炎武(1613—1682)《郡县论一》
材料二:日本明治年间的思想家往往效仿法国启蒙运动,将过去的落后的斥之为“封建”,而将明治维新前的时代统称为“封建时代”。在1916年的《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曾居留日本的陈独秀将“封建制”与“君主专制”等同,这无疑是对“封建”古义的巨大背离。
——摘编自张志强《恽代英“封建”观考析》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顾炎武所指“封建”一词的含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顾炎武此举的目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所述的“封建”的具体含义,并说明含义变化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
如表为学者对“历史解释”的不同观点。
序号 观点
1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强调人们对同一历史现象,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尽相同,千人千语。 ——(美)卡尔 贝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论历史与政治》
2 只有因果性解释可以当做严格意义上的一种解释。因果性解释是历史学家超出简单的事件描述,并且将他的研究与科学规律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的基本程序。 ——(波兰)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3 每一代就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 ——(英)卡尔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4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1) 分别指出上述学者定义“历史解释”的依据。
(2) 请用观点4,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任选一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要求:史实充分,解释合理,逻辑严密,分析全面)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乙己是中国近代文学巨匠鲁迅笔下的一个经典小说人物。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书生,孔乙己是小说中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懂得苗香豆的“苗”字的四种写法,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有点自恃清高,却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赚钱,虽然写得一笔好字可以替人抄书换饭吃,但又好喝懒做,不得不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也不时因而被打,他的穷酸书生气和脸上的伤痕,成为成亨酒店里一众镇民的笑料。后来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了腿,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了最后一碗酒后,久久没再出现,“大约……的确死了”。
注:《孔乙己》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长衫”是读书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孔乙己文学”引发谁的焦虑?》(《联合早报》2023年3月17日)
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形象是怎样炼成的?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底层知识分子,孔乙己能否脱下长衫而自谋其他出路?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对历史的理解,进行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 和实生物杂以成家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不同的事物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后,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反思……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现,这种变革运动……,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四 我们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摘录自《二十大报告》
(1) 材料一中的情景呈现了什么生活新气象?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 材料二观音造型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为什么说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和”与“杂”?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革命”应指人类生活的根本性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逐渐走向定居,这一变化具有革命性,A项正确;
BCD都不符合“革命”一词的定义,排除。
2.【答案】D
【解析】西周通过宗法、分封制等制度强化了各地对周朝政治认同,D项正确;
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B项;
夏商时期就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从材料“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和所学知识可知,各国的政治制度不一样,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比较大,A正确;
B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材料“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强调的是官僚政治的出现,即依据才干任命官吏,并非世袭,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属于郡县制推行的积极影响,不能体现“行其大公”的说法,排除;
故选:C。
本题关键信息是“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郡县制的出现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因民之疾秦法”“治事省约宽缓”等信息可推知是汉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B项正确;
汉初主流思想是道家黄老无为,并非儒家思想,“倡导”表述不妥,排除A项;
据材料可知,汉初贵在去秦之暴政,与民休息,主要矛盾并非人地矛盾,排除C项;
主张利用上林苑“空余田地”,并非反对大兴皇家林苑,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秦亡汉立,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秦亡汉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A.材料不涉及华夏认同问题,排除;
B.说法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C.根据“‘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分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西北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C正确;
D.说法夸大其词,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解题关键信息是“‘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
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答案】C
【解析】A.材料涉及的是北民南迁,A项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东晋政府对南迁的北民给与较为优厚的待遇,这吸引了南迁的北民定居,促进了南方的开发,C正确;
D.材料无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解题关键信息是“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
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央留成远远少于地方,说明唐中后期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税收的增加,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赋税改革,排除B;
材料只是强调中央和地方的税收留成,并没有体现货币经济占据主导,排除D。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各家各户的税收有具体的标准,从时间上看也是在两税法实施以后,所以其主要的背景应该是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D正确;
ABC选项不符合材料的特征,排除。
10.【答案】B
【解析】A.在“天眷新制”实行之前,金朝已经步入文明时代,故A错误;
B.根据材料“设置三省六部制”“实行封国制度”,可知,金朝采用了中原王朝的封建统治方式。因此“天眷新制”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故B正确;
C.“天眷新制”旨在巩固金朝的统治,故C错误;
D.材料并未涉及“天眷新制”的影响,无法得出实现了金朝长治久安,故D错误。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普通人都能成为小说主角,这是因为宋代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文学受众群体发生变化,D项正确;
宋代小说主角多为小市民、工匠、商贾等,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程朱理学,材料也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排除A项;
宋代门第观念淡化主要是科举制度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排除B项;
材料反映唐朝到宋朝文学作品主角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确证人人生来就有善的德性,善的德性根源于天,神圣而又庄严,需要人用一生来护持和坚守。人对自身善性的修养是责任,亦是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强调人的善性,主张人自身善性的额修养,说明宋代理学注重塑造人的品德,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消除人的欲望、维护个人权利的信息,排除AD项;
材料说明善的德性根源于天,并无强调人要敬畏自然,排除C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抵御沿海侵略的措施是“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导致明清水师的职责仅仅是缉捕盗贼而已,说明当时朝廷海洋意识不足,A正确;
B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
明清政府有守疆意识,缺乏的是海洋意识,排除D。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康乾时期,华夷观念的新变化是从传统的华贵夷贱到华夷一家,清朝疆域内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而随着西方的崛起和殖民侵略,“夷”开始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故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D项正确;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对外政策,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B项不能解释“‘夷’则专指外国人”,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的信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清朝边疆危机,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清朝疆域的奠定和边疆危机的表现并全面解读材料信息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清朝边疆危机,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湖北地区的“汉阳”“孝感、应城等县”“荆州府监利等县”盛产布匹,销往全国诸多地区,这表明,清代湖北地区商品区域化生产的特征明显,B项正确;
纺织业发达不等于农业生产衰退,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且普遍的说法太夸大了当时的情形,排除C项;
材料只体现了湖北地区布匹的外销,不体现购买其他地区的商品,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可知题干强调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所以英国要强迫中国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A项正确;
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排除B项;
C项仅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自由贸易理论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含义: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
目的:反对封建专制(或限制君权);通过适当扩大地方自主权,改善民生,增强国力。
【小题2】含义:与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原因:(外因)受日本和欧洲文化输入的影响;(内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探索救国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第一问要结合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学者1以个人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是唯心主义;学者2以因果性解释为依据;学者3认为历史解释有时代特性;学者4认为应该以史实为依据,理解基础上客观理性评价事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
【小题2】辛亥革命示例:
辛亥革命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发生于农历辛亥年,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的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努力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主观条件。组织上创立了兴中会、同盟会等;思想上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涨。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将清政府限于更加孤立的境地。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现代化。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的政体等,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经济现代化:经济法令使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推动思想现代化:三民主义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社会文明: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政权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发动民众,组织不严密,缺乏科学的纲领等。
【解析】1.
本题考查历史的解释与评判、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第一问要结合历史的解释与评判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历史的解释与评判、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本题考查历史的解释与评判、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第二问要结合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历史的解释与评判、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本题为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观点,根据材料“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有点自恃清高,却没有经济来源”“好喝懒做,不得不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可以拟定观点为孔乙己无法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然后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就孔乙己的形象及其所处时代加以分析,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形象是善良、迂腐、穷酸、爱面子。这与其时代背景紧密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封建社会已经解体而新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对传统思想和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人们不仅失去了心理和情感方面的依托,而且也丧失了经济生活的基本保障。承载着道义责任和良知的知识分子被转型时期强烈的冲击波震撼,中心位置被逐渐疏离,甚至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因此出现了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形象。孔乙己生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承习着最落后的八股教学,秉持着最腐朽的老式传统,但是自身又不够格攀附进入上级的圈层,往下又格格不入,底层的民众更加愚昧麻木,既不能体察他的悲哀,也无法产生丝毫的同情。内外双重原因导致其并不会脱下长衫,自谋出路。
最后得出结论:孔乙己的出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中国社会变化的缩影,其命运说明只有不断学习,锐意进取,才会实现个人的价值,否则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故答案为:
观点:孔乙己无法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阐述: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形象是善良、迂腐、穷酸、爱面子。这与其时代背景紧密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封建社会已经解体而新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对传统思想和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人们不仅失去了心理和情感方面的依托,而且也丧失了经济生活的基本保障。承载着道义责任和良知的知识分子被转型时期强烈的冲击波震撼,中心位置被逐渐疏离,甚至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因此出现了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形象。孔乙己生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承习着最落后的八股教学,秉持着最腐朽的老式传统,但是自身又不够格攀附进入上级的圈层,往下又格格不入,底层的民众更加愚昧麻木,既不能体察他的悲哀,也无法产生丝毫的同情。内外双重原因导致其并不会脱下长衫,自谋出路。
总之,孔乙己的出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中国社会变化的缩影,其命运说明只有不断学习,锐意进取,才会实现个人的价值,否则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魏晋时期胡饼、烤肉等新的生活习俗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汉族与周边民族的相互学习。
【小题2】佛教中国化的缩影;中外文化不断融合的见证;观音形象日益世俗化。
【小题3】近代以来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历史同时表明,完全学习西方或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依然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小题4】参考观点:国家在学习交流、融合创新中发展。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曾广泛地与周边民族、国家进行交流与学习。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佛教的本土化,为中华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最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文化的交融。要求学生结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文化的交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发展、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和”与“杂”的表现和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发展、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