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3 20:0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请根据提示默写。
(1)潮平两岸阔, 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夕阳西下, 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非淡泊无以明志, 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4) _________________,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秋词》(其一) 中体现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
的励志高歌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中写诗人在睡梦中实现了自己金
戈铁马, 为国戍边的愿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7)《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人生之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坎坷。②此时,如果你因为感到前途miǎo(   )茫而灰心丧气,一蹶不震,不思进取,那你必然会迭入“险”的深渊而无法自拔,“险”也会越来越多,小“险”会变成大“险”,甚至“夷”中生“险”。③相反,无论你不失自信,迎“险”而上,那就能化“险”为“夷”,登上人生巅峰。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miǎo(   )茫 巅(   )峰
(2)第②句中有两个错别字,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3)第③句中有一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请加以改正。
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某校开展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
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材料,请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从立法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已实施,黄河保护法正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最近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数目达8 779亿元。还青山以葱茏,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材料二:黑龙江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2021年计划完成营造林100万亩,近年来新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龙江大地的人们用汗水浇灌和培育着共同的绿色家园,为“修复我们的地球”贡献了一份龙江力量。
材料三: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当天,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江滨公园设立宣传咨询台,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单,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工作人员还向群众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普及自然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导全社会增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
(1)请分别提炼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接近尾声,作为主持人,请你写一段结束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古文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老妪,蓄鸡至多,惟卖其卵。有买鸡充馔①者,虽十倍其价不肯售。会刈麦曝( )门外,群鸡忽千百齐至,围绕啄食。媪持杖驱之不开,东散西聚,莫可如何。方喧呶②间,住屋五楹,訇然③摧圮,鸡乃俱惊飞入山去。故邵子④曰:“禽鸟得气之先。”
【注释】①馔:饭食。②喧呶:声音杂乱刺耳。③訇(hōng)然:形容声音大。④邵子:即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
1.你的某位同学在誊抄【乙】文时,将“会刈麦曝( )门外”中的一个字漏掉了,请根据上下文补全。
2.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句子 方法 加点词的意思
方喧呶间 课内迁移法:方欲行 (《狼》)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鸡忽千百齐至 参考成语法:人迹罕至、蜂拥而至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卖其卵 查阅词典法:①思考,想。②副词。只,只有。③连词。因为。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正确的解释的序号)
3.将【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乃俱惊飞入山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狼”
狼的肖像画 与“狼”有关的成语 蒲松龄作品中“狼”的形象
(1) (3)
(2) (4)
5.同样是讲人与动物的故事,【甲】【乙】两文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却有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鹦鹉在取食过程中,常以强大的钩状喙与灵活的对趾型足配合完成。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在树冠中攀缘寻食时,首先用嘴咬住树枝,然后双脚跟上;当行走于结实的树干上时,则把嘴的尖部插入树中平衡身体,以加快运动速度;吃食时,常用其中一足充当“手”握住食物,将食物塞入口中。
曾有人观察过饲养下的10多种鹦鹉在取食中使用左、右脚的频率,发现超过72%的个体习惯用左脚抓食。对后肢肌肉的比较解剖发现,常以左脚抓食的,其左脚明显长于右脚,善用右脚抓食的,右脚仅微长于左脚。
【材料二】
人们对鹦鹉最为钟爱的技能当属效仿人言。事实上,它们的“口技”在鸟类中的确是十分超群的。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机械模仿而已。由于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因而它们没有思想和意识,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在英国曾经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鹦鹉学话比赛,其中有一只不起眼的非洲灰鹦鹉得了冠军,当时揭开装有这只鹦鹉的鸟笼罩时,灰鹦鹉瞧了瞧四周道:“哇!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全场轰动。几天后,兴奋的主人请了许多贵宾到家中庆贺,笼罩一打开:“哇!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全场哗然,而博得大家喝彩的主人却十分狼狈。由此可见,鹦鹉学话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并且词汇量也有限。“鹦鹉学舌”在人们的生活中引起的小故事,为人们茶余饭后增添了许多谈资和笑料。
【材料三】
这只鹦鹉还有一样好把戏,可以跟猴子和小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比美,也许是因为它对我母亲的热爱而触动了灵机吧。夏天里,我的母亲只要在院子里坐着,总是一刻不停地织着毛衣。可可似乎很清楚那一团团柔软的毛线是干什么用的,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它总是蹿得高高的,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要是没人在那儿打断它的好把戏,它就把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叫你怎么也没法子再解开来。我们家的客人常常会在这棵树前一站半天,想不出我们为什么把它打扮成这个模样,也不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法子把毛线缠上去的。 (节选自《动物笑谈》)
【材料四】
康拉德·劳伦兹所著的《所罗门王的指环》中有这样两段话:所罗门王可能是极聪明,也可能是极笨,这点我不敢说。照我看来,需要用到魔戒才能和动物交谈,未免太逊色了一点。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人类为了得到文明和文化的超然成就,就不得不有自由意志,更不得不切断自己和其他野生动物的联系。这就是人所失掉的乐园,也是人为文明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我们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不外是我们对这条断了的线头,表示一种半知觉式的依恋。
1.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谈谈你对“鹦鹉学舌”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四】中的内容,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理解
乡村蚂蚁
刘海清
①刚一过立夏,早晚间天气还很凉,谁也没注意到,蚂蚁们仿佛一夜之间从地里钻了出来。
②我们这些乡村孩子,小时候,看蚂蚁打仗是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场面有大有小,几只,几十只,几百只蚂蚁,开始交战,它们,顶,咬,缠,绞,滚……有的两只拼斗,有的多只绞在一起,形成一个圆球,战斗有时长达两三个小时。它们个个英勇无比,死战不退,有的掉了头,有的丢了腿,有的断为两截,鏖战过后,尸横遍野。我们看得心醉神迷,忘记了吃饭睡觉。
③蚂蚁能预知天气。雨前,尤其是有大雨要到来,蚂蚁们就忙着搬家。成千上万只蚂蚁,浩浩荡荡,如黑色的潮水一般,有的蚂蚁驮着白色的蚂蚁卵,卵要几只蚂蚁一块驮着,就像一块黑布上放着几个白蘑菇。大人们看到蚂蚁搬家,就知道大雨要来了,很可能还会发洪水,就赶紧做好家里家外的防洪准备。
④其实,在乡村,蚂蚁是最不引人关注的,除了孩子。蚂蚁,在乡村的动物昆虫中,地位可能是最卑微的。人们说,某个人怎么卑微,卑贱,就说这个人“生如蝼蚁”。
⑤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固然是稀罕蚂蚁,但是太小了,没有珍爱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也不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更不晓得什么是悲悯情怀,经常搞恶作剧,包括我本人。我们经常往蚂蚁窝里灌水,把蚂蚁放到瓶子里闷死,揪断蚂蚁的腿,把蚂蚁拦腰掐断。为此,母亲常跟我说,要爱护小动物,包括有益的昆虫。母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被敌兵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国王无奈,让手下人把他埋到一个土坑里隐蔽起来。因为埋得比较深,国王呼吸困难,就要窒息而死。这时,突然出现不少蚂蚁,它们不停地钻洞,让空气透了进来,国王得以活命。敌兵退去后,国王脱险了。后来,国王下令,在他的国家内,不许伤害蚂蚁,否则,一律杀头。母亲说,蚂蚁虽小,但对人有救命之恩,万万不可随便伤害。当时的我,懵懵懂懂,也不太明白母亲的苦心。
⑥其实,轻视,甚至漠视蚂蚁,我们犯了肤浅而低级的错误。一个乡村,就是一幅活的画卷。如果说,牛、驴、马等是乡村的耕耘者;狗,是乡村的更夫;鸡,是乡村的时钟;燕子、麻雀,是乡村的舞蹈家。那么,小小的蚂蚁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乡村大乐章里的小音符,是乡村书册里的小逗点,是乡村大地上的轻骑兵。
⑦房舍,没有蚂蚁,就没有气息。土地,没有蚂蚁,就是死土。草丛,没有蚂蚁,就没有生机。森林,没有蚂蚁,就显得阴森恐怖。墙里墙外,沙丘土岗,田间阡陌,水井旁,菜园里,小河边,没有蚂蚁,乡村就像一个垂暮的老人,血脉就越发微弱,经络就越发受阻。没有蚂蚁,孩子们就失去了乐园。
⑧说起来,蚂蚁这种连一只老鼠都能将其踩死的生命,它们,依时而动,顺应自然,以柔克刚,避重就轻,它们的的确确是乡村弱小动物王国里的生命巨匠,懂得生存法则的哲学家。它们对温度极其敏感,能够巧妙地避开水火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与所有强大于它们的生命顽强地周旋。连恐龙也没有活下来,而蚂蚁,却活了亿万年,且生生不息。
⑨其实,在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蚂蚁,看懂了蚂蚁,也就悟透了人生。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插入母亲讲述的关于蚂蚁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习作
人有生命,动物、植物也有生命。生命是自然界中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纷呈!请你写一篇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或植物有关的作文。可写实,可想象,自拟题目。
要求:(1)字数在600~800之间。(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的姓名。
参考答案
一、1.(1)风正一帆悬
(2)断肠人在天涯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河流大野犹嫌束
(5)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6)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7)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2. (1)渺 diān
(2)震 振 迭 跌
(3)无论 如果
二、(1)材料一:我国从立法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二:黑龙江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材料三: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2)示例:积极参与宣传,让人们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低碳出行,节约用水等;不吃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等。
(3)示例:同学们,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要结束了。大家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展示了良好的素质,也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大家携手并肩,共同保护好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
三、1.于
2. A. 正,正在 B. 到,到来 C. ②
3. (1)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2)于是鸡都受惊了,飞到山里去了。
4. 示例:(1)狼子野心 (2)狼狈为奸
(3)贪婪 (4)狡诈
5.【甲】文中的狼贪婪、狡诈,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最终被人所杀,表现了人与自然有对立、竞争的一面;【乙】文中的
鸡得到主人的爱护,在主人遇到危险时,鸡予以提醒,表现了人与自
然能和谐相处的一面。
四、1.鹦鹉取食的方法;鹦鹉效仿人言的技能;鹦鹉将毛线缠绕在柠
檬树上。
2.示例:“鹦鹉学舌”是一种条件反射、机械模仿而已,并且词汇量
也有限。“鹦鹉学舌”在人们的生活中引起的小故事,为人们茶余饭
后增添了许多谈资和笑料。
3.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咬住”“飞到”“打开”
等动词,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可可”比作“纸风筝”,把“毛
线”比作“纸风筝的尾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可可”叼着毛线飞
的情景,突出了“可可”的调皮可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可可”
的喜爱之情。
4.示例: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动物是富有灵性的,我们要热爱大自
然,和动物和谐相处。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
五、1.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设问启迪读者思考,
引起下文对蚂蚁的赞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蚂蚁比作“小音符”
“小逗点”“轻骑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生动形象地赞美了小蚂蚁在乡村画卷中的重要地位。
2.①运用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蚂蚁虽小,但对人有救命之恩,
万万不可随便伤害的道理。
②运用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以及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3.蚂蚁虽小,却能依时而动,顺应自然,以柔克刚,避重就轻,是
乡村弱小动物王国里的生命巨匠,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更有着举足轻
重的地位。人也应该像蚂蚁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
4.先抑后扬。文章前面写蚂蚁的渺小,生命的脆弱,地位的卑微,
对蚂蚁的伤害,是抑;后文笔锋一转,赞美蚂蚁是乡村弱小动物王国
里的生命巨匠,懂得生存法则的哲学家,是扬。这样前后对比,表达
了作者对小小蚂蚁的敬佩之情。
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