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课题:坐井观天(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坐井观天》是一篇短小精悍又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青蛙和小鸟精简传神的三次对话,讲述了一个含有深刻寓意的故事:经常在天上飞的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长期居住在井底的青蛙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看。这篇寓言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故事情节的展开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分角色朗读来读好对话,理解故事寓意。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说法不一致的原因。 语言运用:巩固已学生字,通过换词、说话练习,理解“大话”、“无边无际”、“那么远”等词语的意思。 思维能力: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审美创造: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重、难点: 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能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活动流程: 情境导入:读词语游戏导入 环节一:知识点讲解 环节二:拓展阅读或练习 环节三:练习与评价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读词语游戏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青蛙和小鸟的三段对话,知道了《坐井观天》讲述 的是青蛙坐在井底,小鸟落在井沿,它们一起争论天有多大的故事。现在我们来 玩一个青蛙爬上井口的小游戏吧。 学生读词语。
活动意图:课堂以一组词语开始别具匠心,一方面复习巩固生字学习, 另一方面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到青蛙只有爬上了井口,才能看到“真正”的 天空。
环节二: 知识点讲解
1.联系生活,聚焦争论。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鸟和青蛙之间争论,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那么它们为什么说法不一样呢? 我想你从生活经验当中就可以知道,比如:通过窗户看外面的天空和在野外郊游时看外面的天空是一样的吗?我想你会说不一样,通过窗户看外面的天空的范围有限;而在野外郊游时看,天空要宽广得多。 2.游戏体验,深化认识。 过渡语: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我们来体验青蛙眼中井口的天空,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我们来玩一个纸筒看屏幕的小游戏,游戏规则:①拿出一个薄一点的笔记本,卷成筒状。②左手把纸筒放在左眼处;右手捂住右眼。③不移动头,直视前方的屏幕。游戏反思:通过纸筒,你看到的屏幕是什么样子?拿下纸筒,再看看刚才看过的地方,你看出了什么?现在你能感受到 为什么它们俩的说法不一样呢?那么,你现在能判断小鸟和青蛙哪个正确吗?我 想你一定会说小鸟是正确的,而青蛙是错误的。青蛙因为住在井底,眼界受到井 沿的限制,看不到更广阔的地方。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对话。 师:这个被井口挡住视线的小青蛙如果想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它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你可能会说,小青蛙只有听从小鸟的劝告跳出井来,才能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你理解对了吗? 思维拓展: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 青 蛙 跳 出 了 井 口 , 他 看 到 ______________ , 于 是 , 它 对 小 鸟 说 :“______________。” 师:我想你可能会说:青蛙跳出来井口,它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宽阔的马路,还有来来往往的行人,于是,它对小鸟说:“原来我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小,而我跳出井口看天空,天空就是无边无际的,原来真的是我弄错了呀,你可以原谅我吗?” 4.总结寓意:读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我想你会说:“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5.提炼“寓言”文体特点。 师:是啊,在我们的学习中和生活中也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故事读完了,但是《坐井观天》中的道理在我们生活中却经常用到呢,比如说:我们会说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坐井观天。我们也形容青蛙这样眼光狭小的人叫“井底之蛙”。就像这样,一个小故事讲大道理就叫寓言,我们这篇寓言就是根据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庄子·秋水》一文所改编的,直到今天,这篇寓言中的道理还在指导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呢。 聚焦争论。 游戏体验,深化认识。 学生发挥想象,续编对话。 明白道理。 5.提炼“寓言”文体特点
活动意图:通过辩论,游戏,说话,认清文本的内容,懂得故事的道理。
环节三: 拓展阅读或练习
师:老师再给大家放一段视频,故事的题目叫做《望洋兴叹》。大家一起来 看看这个故事吧。 同类故事拓展:望洋兴叹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 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 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 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望洋兴叹》中的河伯像《坐井观天》里的谁呢? 北海又像谁呢?我想你会说河伯就像《坐井观天》里的青蛙一样,眼光狭窄,北海就像小鸟一样,视野宽广。 《望洋兴叹》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我想你可能会说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学习青蛙和河伯一样眼光狭窄,自以为是。 师:河伯也是由于没见过大海而自以为最美的风景都在自己这里呢,它是不是跟井底之蛙一样呢?那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狭窄的人呢?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我们来听一听学习小伙伴怎么说。 2.思维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要如何做到像小鸟那样有开阔的眼界呢?在假期我们可以跟着父母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渐渐地我们会知道天有过高,地有多宽。平日里我们还可以博览群书,增长见识,进而拥有开阔的眼界,相信我们看问题会更加全面。 听故事,拓展思维。
活动意图:拓展阅读,迁移运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活动五: 练习与评价
写字教学:渴、喝、话、际。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写“渴”“喝”“话”“际”这四个生字,先请你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再想想怎么把它们写好呢。 “渴”“喝”“话”“际”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写得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话”字右边舌的撇要收笔在竖中线,长横落在横中线上,“际”字的横撇弯钩要写得小一点,“喝”字左边的口要写得小而偏上,怎么样,听了老师的温馨提示你会写了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渴”和“喝”两个字要注意右下半部分的笔顺,以“渴”字为例,在写右下半部分的时候,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笔顺 规则是先写里面后写外面,我们要先写人,注意捺变点,然后再写竖折。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几个生字正确、整洁、规范地写在生字本上,写完后,再像上节课那样评一评,看看这节课你能得到几颗星。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完成两项课后练习:第一、回家后,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第二、续编故事,小青蛙在小鸟的建议下,终于跳出井口看一看。想想:小青蛙它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写生字。
活动意图:指导学生学会写本课剩下的重点的生字,注重在辨析中教 写生字
作业设计:1.回家后,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续编故事:小青蛙在小鸟的建议下,终于跳出井口看一看。想想:小青蛙它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简评:“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容易便知道:坐在井里看天。可是,“坐井观天”是个成语,它有一定的寓意,而体会它的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这则成语的寓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于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这一成语的寓意。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声音很小,而且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引导,并鼓励他们。 为了更进一步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再出示课件,出示两幅图:青蛙眼中的天和小鸟眼中的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事物呢?学生便从中悟出道理,知道此成语的寓意: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某一部分。最后又补充归纳“坐井观天”的寓意:我们看问题或者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又加深了学生的体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由此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