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3 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3 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06:1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 题 8 古诗二首 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9个字及扩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学习 重难点 感悟诗中的哲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要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图片导入,揭示诗题。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鹳雀楼图片,拉近与鹳雀楼的距离,交流图中之景,为后面想象诗歌画面做铺垫,通过画节奏斜线,先读好题目,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感)
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的地方可多了。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
2.引出课题: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板书:登鹳雀楼)
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
3.简要介绍鹳雀楼。
4.简要进行作者简介。
5.导入: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我们先听范读。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让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感知,有节奏地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为后面品读诗句做铺垫。)
1.出示课件“我会读”,认读本课生字,点名读或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再读一读。
2.交流识字方法:
①教师导入:同学们,“依”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加一加”)
②字理辅助识字。课件出示“依”的字理演变图:
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组词:依靠、依赖、相依为命。
③学生自由交流,说说自己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记住本课的生字。
3.自读古诗,教师导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努力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出示课件,教师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正字,教师点拨古诗的停顿处,帮助学生感受朗读的韵律。
5.请学生练读古诗,教师指导评价。全班齐读。
7.出示课件,指导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始终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环节通过教师指导出示范字。学生书写。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每首诗都有重点词教学,使学生在书写上有所得。)
(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预设:“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2)范写指导:
①依:左窄右宽,右半部件“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竖提在竖中线上,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
②尽:上宽下窄,两个点被“尺”字罩住,斜向平行,竖中线处收笔,撇和捺写舒展。
③黄:上部扁、宽,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字的竖落在竖中线,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相平。
④层:左上包围,“云”字的上横在横中线上,下部的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学习任务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诗人所描绘画面的壮美。多次引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理解。)
1.引导读诗: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
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理解诗词含义。
(1) “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指依存、依靠。“尽”是消失的意思。点拨:“依”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太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
“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
(2)“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诗词含义。 “欲”是想要。“穷”是穷尽。“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
(2)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想象画面,总结哲理。
(1)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2)引导:诗人想把所有美景全部都看完,所以他踮起脚,伸长了脖子,使劲儿地向远处看,可是怎么都看不到,怎么办呢?预设:再登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更远了。追问: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呢?预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教师总结:傍晚时分,落日依傍着山峦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极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
(4)试着背诵《登鹳雀楼》。
学习任务四: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瀑布图,直观、形象地展现瀑布的壮美,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1.(1)课件出示不同瀑布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瀑布。
(2)导入诗题: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望/庐山瀑布。
2.简要介绍庐山的瀑布。
3.简要进行作者简介。
4.导入:诗仙李白是怎样赞美庐山瀑布的呢,请打开课本,我们先听范读。
学习任务五: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出示课件“我会读”,认读本课生字,点名读或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再读一读。
2.学习生字:
(1)学习“炉”和“烟”。点拨:这两个字都与火有关,所以都是火字旁。出示火炉、香炉和壁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学习“川”。课件出示字理演变图,讲解:“川”是象形字,本意是指河流,两边是河的两岸,中间是水流。
3.导入:这首古诗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如果背不下来,打开课本,再读一读。出示课件,教师范读。提示:古诗是有韵律美的,读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4.学生自主练读古诗。
5.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通过范读、领读、跟读、借助手势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提醒注意诗句的停顿。
6.思考:《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从字数上看有什么不同?预设:《登鹳雀楼》是五言诗,《望庐山瀑布》是七言诗。
7.出示课件,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照、炉、烟、挂、川,观察生字,按结构分类。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照”。
①请学生观察“照”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说一说。
②教师示范书写。提箱:上边窄、大,下边宽、扁。
③学生描红、练写。
④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评一评、改一改。
(3)学生自主练写“炉、烟、挂、川”。教师巡视指导。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学习任务六:品读释义,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降低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启发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瀑布。
2.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理解诗词含义。 “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因为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得名。“生”是升腾的意思。“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下呈现紫色。“遥看”是远远地看。
(2)请学生说一说诗句大意。预设: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3)欣赏图片,展开想象。出示前两行诗以及瀑布的图片,点拨:看到这样的瀑布,你觉得它像什么?(一条大河、一块布)
3.学习第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理解诗词含义。“飞流”形容山高水急。“直”形容瀑布直泻。“三千尺”指很高。“疑”是怀疑。“九天”指九重、九霄,形容很高。
(2)学生交流诗句大意。
预设: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不禁怀疑是银河从九重天飞落下来。
(3)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板书:飞流直下三千尺)
提问:“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尺约等于0.33米。这瀑布真有那么长吗?诗人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4)赏析“疑是银河落九天”。(板书: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问:“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5)教师点拨:三、九在古代都表示极多的意思,是虚指。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6)交流: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再和同桌说一说。②指名说。③教师出示范例。
清晨红日冉冉升起,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在峰顶上形成了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色烟雾。远远望去,陡峭的崖壁前面,瀑布从山壁间飞速地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看那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溅起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恍惚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重天飞落了下来吧,是那样壮观、美丽!(板书:惟妙惟肖 雄奇瑰丽)
(7)试着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七:扩展阅读,积累古诗
(设计意图:积累古诗词,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1.出示《题西林壁》,自由朗诵。
2.自行查阅,了解古诗的含义。
课堂总结:
《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课后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再说一说它们的意思。
板书设计:
附:
自主预习卡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 ”出本课会认字。
2.再读课文,给下列汉字注音。
依 尽 黄 层 照 庐
烟 挂 川
3.查阅资料,了解黄鹤楼及《登鹳雀楼》的作者,庐山及《望庐山瀑布》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