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3 21:45:11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45分)
                   
1.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该王朝指的是( A )
A.夏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2.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李同学复习夏、商、周朝代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部分应填( B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西周灭亡 D.平王东迁
3.“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B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4.(嘉兴中考)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中国古代与张荫麟所说的“封建的社会”相适应的制度是( B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
5.(北京中考)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C )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6.(广州中考)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A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
7.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B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争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8.(眉山中考)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D )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9.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A )
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③农业产量的提高 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B )
A.楚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11.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是( A )
A.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奖励耕织 D.严明法度
12.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D )
A.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B.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
C.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功能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3.(绍兴中考)《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 D )
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14.(襄阳中考)下图文本框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A )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庄子认为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 D.远古传说
15.(绥化中考)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下列哪部著作( C )
A.《诗经》 B.《尚书》 C.《论语》 D.《礼记》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19分,18题18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朝代歌》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史记·周本记》
材料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四 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谁?写出商朝末年著名的暴君。(4分)
禹。纣。
(2)材料二涉及了西周时哪一政治制度?周王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哪个著名的霸主称霸?请再列举一个这一时期著名的霸主。(4分)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任写一个即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6分)
目的: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加速了统一的趋势。
17.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 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6分)
铁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3分)
时期内容 春秋及以前 战国
治理国家 分权治理 ①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②
地方管理 分封诸侯 ③设置郡县
①实行集权统治 ②任命官员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6分)
商鞅变法。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垦荒;③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4分)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法,学习)
——《老子》
材料二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法:法令)……
——《韩非子》
材料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6分)
学派:道家。核心观点: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
(2)材料二指出了怎样的治国策略?概括材料三中孔孟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6分)
策略:以法治国。共同之处:都主张以民为本;都强调“仁”。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什么?(6分)
要求: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第二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45分)
                   
1.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该王朝指的是( )
A.夏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2.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李同学复习夏、商、周朝代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西周灭亡 D.平王东迁
3.“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4.(嘉兴中考)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中国古代与张荫麟所说的“封建的社会”相适应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
5.(北京中考)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6.(广州中考)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草书
7.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争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8.(眉山中考)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9.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
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③农业产量的提高 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
A.楚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11.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奖励耕织 D.严明法度
12.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
A.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B.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
C.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功能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3.(绍兴中考)《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 )
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14.(襄阳中考)下图文本框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庄子认为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 D.远古传说
15.(绥化中考)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下列哪部著作( )
A.《诗经》 B.《尚书》 C.《论语》 D.《礼记》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19分,18题18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朝代歌》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史记·周本记》
材料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四 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谁?写出商朝末年著名的暴君。(4分)
(2)材料二涉及了西周时哪一政治制度?周王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哪个著名的霸主称霸?请再列举一个这一时期著名的霸主。(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6分)
17.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 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6分)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3分)
时期内容 春秋及以前 战国
治理国家 分权治理 ①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②
地方管理 分封诸侯 ③设置郡县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6分)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4分)
18.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法,学习)
——《老子》
材料二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法:法令)……
——《韩非子》
材料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6分)
(2)材料二指出了怎样的治国策略?概括材料三中孔孟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6分)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