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辨析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为我国秦朝疆域图,该图可直接用于研究秦朝的( B )
A.交通发展与风俗变迁 B.地方行政与民族关系
C.国家统一与文字演变 D.文明扩散与民族关系
2.(江西中考)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A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3.(呼和浩特中考)秦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他建议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建议和活动的指导思想来自于( A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4.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B )
①徭役繁重 ②统一货币 ③罢黜百家 ④刑罚残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一格“楚河—汉界”,作为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这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交战双方的结局是( A )
A.刘邦战胜项羽 B.项羽战胜刘邦
C.陈胜战胜吴广 D.吴广战胜陈胜
6.(绵阳中考)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B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7.(聊城中考)《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C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8.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D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D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0.(广东中考)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D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1.(温州中考)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A )
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12.(泰州中考)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西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是( C )
A.任升创作的长篇小说《丝绸之路》
B.中国邮政发行的《丝绸之路》特种邮票
C.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罗马玻璃碗
D.电视剧《汉武大帝》张骞出使西域片段
13.两汉时期,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文化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贮存和传递手段”的科技发明是( A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4.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 C )
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
C.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D.对我国药物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15.(长春中考)司马迁编撰《史记》寄以“述往事,思来者”之意,这表明他的治史理念是( C )
A.秉笔直书 B.评价人物 C.以史为鉴 D.涵养德行
二、非选择题 (16题20分,17题18分,18题17分,共55分)
16.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4分)
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6分)
《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7.(南京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商”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一,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4分)
汤。松散的方国联盟;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并结合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予以说明。(4分)
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对比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发展。(4分)
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6分)
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18.历史用一种巨大的力量让今人的梦想有了最具有价值的解释和支撑。历史总是会给予有为者最好的不谋而合。改革开放当下的中国,正沿着“丝绸之路”这一历史“名片”,走向世界拥抱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目的是什么?(4分)
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交流方面的哪些特点?(4分)
长安。双向交流。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3分)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感悟出哪些“丝路精神”?(6分)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言之成理即可)第三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辨析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为我国秦朝疆域图,该图可直接用于研究秦朝的( )
A.交通发展与风俗变迁 B.地方行政与民族关系
C.国家统一与文字演变 D.文明扩散与民族关系
2.(江西中考)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3.(呼和浩特中考)秦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他建议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建议和活动的指导思想来自于(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4.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
①徭役繁重 ②统一货币 ③罢黜百家 ④刑罚残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一格“楚河—汉界”,作为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这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交战双方的结局是( )
A.刘邦战胜项羽 B.项羽战胜刘邦
C.陈胜战胜吴广 D.吴广战胜陈胜
6.(绵阳中考)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7.(聊城中考)《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8.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0.(广东中考)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1.(温州中考)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
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12.(泰州中考)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西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是( )
A.任升创作的长篇小说《丝绸之路》
B.中国邮政发行的《丝绸之路》特种邮票
C.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罗马玻璃碗
D.电视剧《汉武大帝》张骞出使西域片段
13.两汉时期,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文化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贮存和传递手段”的科技发明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4.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 )
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
C.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D.对我国药物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15.(长春中考)司马迁编撰《史记》寄以“述往事,思来者”之意,这表明他的治史理念是( )
A.秉笔直书 B.评价人物 C.以史为鉴 D.涵养德行
二、非选择题 (16题20分,17题18分,18题17分,共55分)
16.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4分)
(3)“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6分)
17.(南京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商”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一,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并结合商鞅变法的一项措施予以说明。(4分)
(3)对比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新发展。(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6分)
18.历史用一种巨大的力量让今人的梦想有了最具有价值的解释和支撑。历史总是会给予有为者最好的不谋而合。改革开放当下的中国,正沿着“丝绸之路”这一历史“名片”,走向世界拥抱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交流方面的哪些特点?(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感悟出哪些“丝路精神”?(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