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同步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拼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 欺侮wǔ 嘱咐fù 怠dài慢 撺掇cuān duo 凫fú水
B. 踊跃yǒng yuē 屹yì立 白羊肚dù 糜méi 子 油馍mó
C. 眼眶kuàng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绊jī bàn 蓦mù然
D. 冗rǒng杂 戛gá然而止 磅礴páng bó 神龛kān 渺miǎo远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舞台上女艺术家的演奏______动听,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
(2)正在进行旅游开发论证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______到一千年以前。
(3)只有拥有了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我们创作作品才有可能______。
A.优雅 追溯 一气呵成
B.优雅 追述 一鼓作气
C.幽雅 追述 一气呵成
D.幽雅 追溯 一鼓作气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春节临近,大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C.夜深星阑,一切都安静下来了。
D.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4.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双休日加班的报酬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将“广泛”放到“交换”前面)
B.石缝间刚强不屈的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刚强不屈的”与“倔强的”重复,应去掉一个)
C.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或“使”去掉其一)
D.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有”的后面加上“无”)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B.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D.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6.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
B.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两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令堂贵姓 ”
D.老师提问:“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 ”小玲回答:“惊蛰和春分。”
7、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与下列句子够成排比句(3分)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 , , ; , , ;雾凇沆砀,寒梅怒放,凝成了严冬的风骨。从大自然的一副副画卷中,让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8、名著阅读。(5分)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
(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 撰写的一部介绍 的著作。(2分)
(2)选文提到的“朱子”指 ,“四书”指《论语》《孟子》 和 。(3分)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12分)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都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儿?”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有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子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9.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分)
10.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4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11.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一眼千年的厮守
樊锦诗
①1962年,我第一次到敦煌实习。
②那时,我第一眼见到敦煌,见到黄昏古朴庄严的莫高窟。远方铁马风铃的鸣响,让我好似听到了敦煌与历史千年的耳语,窥见了跨越千年的美。
③那时,满脑子都是一听就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等等。敦煌就是神话的延续,他们就是神话中的人物啊!
④我和几个一起实习的同学跑进石窟,震惊到只剩下几个词的重复使用,所有的语言似乎都显得平淡无奇,再华丽的辞藻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了,满心满脑只有:“哎呀,太好了,太美了!”
⑤虽然说对大西北艰苦的环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水土不服的无奈、上蹿下跳的老鼠,至今想起仍叫人心有余悸。到处都是土,连水都是苦的,实习期没满我就因生病提前返校了,也没想着再回去。
⑥但没想到,可能就是注定要厮守的缘分,一年后我又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说没有犹豫惶惑,那是假话,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无垠的戈壁滩,稀稀疏疏的骆驼刺。洞外面很破烂,里面很黑,没有门,没有楼梯,就用树干插上树枝的“蜈蚣梯”爬进洞、爬上去后,还得用“蜈蚣梯”原路爬下来,很可怕。我父母自然也是不乐意的,父亲甚至还写了一封信,让我转交学校领导,希望给我换个工作地方,但是那个时候哪里肯这样做,新中国建立才十多年,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
⑦一开始,在这般庞大深邃的敦煌面前,我是羞怯的,恍若与初恋相见一般的惶惑不安,一阵子相处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敦煌当成了“意中人”。
⑧文物界的人,只要对文物怀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能守护敦煌,我太知足了,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这样动人可爱的“意中人”,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怎么能舍得离开呢?我的爱好和想法,影响了远在武汉工作的我的丈夫老彭,他也是我的同学,理解我,支持我,也了解敦煌。他毅然放弃了心仪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学工作,来到敦煌,来到我的身边。从此,我们相依相伴,相知相亲,共同守着敦煌。老彭热忱地投身到敦煌学研究行列,直到生命的最后。
⑨后来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1999年开始,来敦煌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我一半是高兴,另一半又是担忧。我把洞窟当“意中人”,游客数量的剧增有可能让洞窟的容颜不可逆地逝去,壁画渐渐模糊,颜色也慢慢褪去。
⑩有一天,太阳升起,阳光普照敦煌,风沙包围中的莫高窟依旧是安静从容,仰望之间,我莫名觉得心疼:静静沉睡了一千年,她的美丽、她含着泪的微笑,在漫长的岁月里无人可识,而现在,过量的美的惊羡者却可能让她因脆弱而衰老,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塑匠、石匠、泥匠、画匠,用坚韧的毅力和沉静的心愿,一代又一代,守护了她一千年。莫高窟带给人们的震撼,绝不应该只是我们看到的惊艳壁画和彩塑,她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就算有一天她真的衰老了,这种力量也不应该消失,我一定要让她活下来。
当我知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她永久保留的时候,我立即向甘肃省、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提出要进行数字化工程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重视莫高窟的保护。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后来国家更是给了充足的经费,让我们首先进行数字化的实验。现在敦煌已经有一百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三十个洞窟的数字资源中英文版都已上线,并实现了全球共享。
我想和敦煌“厮守”下去不再是梦想,这已真真切切成为现实!
我很喜欢中唐第一百五十八窟的卧佛,每当心里有苦闷与烦恼时,都忍不住想走进这个洞窟,瞬间忘却许多烦恼。有时候,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
我还想说,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年轻人,面对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面对苍茫戈壁的寂寞,披星戴月,前赴后继,践行着文物工作者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而我也与我的前辈、同仁们一样,仍愿与这一眼千年的美“厮守”下去。
12.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父亲写信让“我”转交学校领导,希望给“我”换个工作地方,表现父亲疼爱女儿,反对女儿投身敦煌学研究。
B.“我”的丈夫老彭,毅然放弃了心仪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学工作,来到敦煌,并同“我”一起守着敦煌,是因为他“理解我,支持我”,也说明了敦煌非凡的魅力。
C.1999年开始,作者为“来敦煌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而高兴,为可能使洞窟脆弱、衰老而担忧。
D.现在敦煌已经有一百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表明数字化技术虽然不能阻挡壁画渐渐模糊、颜色慢慢褪去,但却能够将它们永久保留。
13.梳理作者与莫高窟日益深化的“缘分”并填空。(4分)
见到 → ① ______ → 守护 → ② ______ → 传承
14.赏析下面的语句。(6分)
(1)整个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从修辞手法的角度)(3分)
(2)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赏析加点的词语)(3分)
15.赏析题目《一眼千年的厮守》的妙处。(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16分)
草根募捐晚会
胡玲
①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②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
③老街,城之一隅,多是出租房,租住者皆为外来务工者,平素大家多有交集。老李五十来岁,在老街的外来工子弟校教体育,他热心善良,喜爱游泳,水性尤佳。老街边上是东江河。在老李的召集下,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平日里,救援队轮流在江边巡逻,劝导玩水者,救援了数十名溺水者,深受老街人敬佩。
④老李家境普通,不堪承受巨额手术费,加上病痛难忍,他决定放弃治疗。老街人自发组织捐款,无奈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只筹得五万多元,仍旧是杯水车薪。
⑤晚上,老街古榕树下,一群人围坐着,又说起了老李。翻看手机新闻的出租车司机小陈突然抬头,说:“要不,咱们也像新闻里一样,搞个募捐晚会,为老李筹集医药钱。”
⑥“主意倒是好,可搞晚会要有舞台、音响设备,还要排练文艺节目,我们这些土包子,怎么弄得了 ”卖豆腐的老王一声叹息。“无论怎样,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救老李。”清洁工陈老太说。
⑦三天后,老街人又在榕树下聚集。我昨天去文化馆收破烂,把老李的情况跟他们说了说,他们愿意无偿借给我们音响设备,收破烂的老陈说;舞台设计可以交给我孙子,他学设计的,设计舞台背景应该没多大问题,卖菜的丁妈奶说;我表演一个街舞,念书时我可是校街舞团成员,酒店服务生小胡说……
⑧大家都热切地建言献策,只有卖包子的方姨沉默着不插嘴,半晌,她深吸一口气,有点犹豫地说:“我唱首歌吧!”
⑨方姨,你会唱歌 平时没见你出过声儿啊 ”大家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方姨凝神想了片刻,小声说:“我……我还是唱吧,我也要为晚会出份力,草根晚会嘛,观众不会在意我唱得好坏的。我最后唱,估计那会儿观众走得差不多了,影响不了晚会的。”
⑩一周后,“救助好人,传递爱心”草根募捐晚会在文化广场拉开了帷幕。老街人把老李也搀扶到了晚会现场。老李虚弱地坐在观众席中,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架,看着就让人心疼。舞台简陋,节目也不是很专业,但依然引来观众无数,人们通过晚会了解到老李的爱心事迹,纷纷慷慨解囊。
晚会临近尾声,观众渐渐散去,这时只见方姨身穿洁白演出礼服,神采奕奕地走上舞台。音乐响起,方姨亮嗓,蓦地,观众们呆了。她的声音清亮高亢,饱含深情,宛如天籁。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
“天啊,这完全是专业歌手的水平,方姨真是深藏不露啊!”老街人连连惊叹。
哎,这声音听着好耳熟啊!很像当年文工团的歌手安妮。对,她是安妮,我想起来了。20年前,安妮可是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销声匿迹了……台下有不少人高声议论着。
方姨唱毕,台下掌声雷动,她眼神闪光,娓娓道来:“大家说得没错,我就是曾经的歌手安妮,当年文工团改制后,我下岗了,我去酒吧唱歌,去农村跑商演,做婚庆歌手。后来,有人说我老了,唱法过时了,生活一落千丈,那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身材变形。为了生存,我只能改行,隐姓埋名,来到老街,开了间包子铺。老街人不知道我是谁,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老李,救起了我落水的儿子,他是个好人,希望好人有好报。”
方姨接着说:“其实,我已经20多年没唱歌了,为了这次登台,我偷偷练声……我说这些,只想告诉台下的老李,我都能重新站上舞台,重新唱歌,你也可以从病床上站起来。”好!好!台下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草根募捐晚会结束了,余热未了,引发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引起全城人的关注。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4月8日,有删改)
16、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分)
老李患病,牵动人心→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媒体报道,引起关注
17、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方姨的形象。(4分)
18、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4分)
(1)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19、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极为巧妙,试结合⑧— 段进行分析。(3分)
20.有人给文章添加了一个结尾:“半月后,老李的手术在中心医院进行……”。与选文相比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 说出你的理由。(3分)
三、作文(共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原来”,意思是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物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 道风景……
请以《原来,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写一篇记叙性文章;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A 2.A 3.A 4.B 5.B 6.B 7、骄阳似火,绿树成荫,,书写着盛夏的热烈, 天高云淡,黄叶满地,点燃出秋天的色彩.
(1)中学生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 (2)朱熹 《大学》 《中庸》
9. 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飞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10.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11.①从情节上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12、A
13、相处 厮守
14、(1)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下的“壁画和彩塑”比喻为“珠宝玉翠”,把“莫高窟”比喻为“宝库”,表现了莫高窟“金碧辉煌,闪烁夺目”的美丽和艺术价值,表达了作者对莫高窟“深深的爱”和“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的愿望。
(2)答案示例:“刚刚”写出国家经济恢复不久,“就”写出了周恩来总理批准经费之迅捷,表现了国家和周恩来总理特别重视对莫高窟的保护。
15、(1)看“一眼” 就愿“千年厮守”,突出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2)“一眼”和“千年”对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高度概括了作者与莫高窟“缘分”深的情感。(4)表现了作者对敦煌的热爱之情。(5)表达出作者对莫高窟历代守护者的崇敬之情。
16、①草根献策,等划晚会; ②举行晚会,方姨演唱(或:方姨演唱,激励老李)
17、①知恩图报:登台唱歌,感谢并鼓励老李,也感谢老街人对她的帮助;②性格坚强:勇敢面对下岗失业、病痛等打击,改行开包子铺;③唱功专业:歌声清亮高亢,宛如天籁。
18、(1)形象生动地写出老李患病的消息带给老街人的震撼之大、影响之广。(2)侧面描写,通过人们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方姨歌声动听,演唱精彩。
19、4、可从悬念、铺垫和反转中任进一方面作答。悬念:前文写方姨的犹豫和艰难抉择,给读者留下疑惑,后文写方姨自述经历,揭示谜底,吸引读者,引人入胜。铺垫:前文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怀疑,以及对方姨上台前晚会情形的叙述,都是为方姨出场作铺垫,这样能更好地塑造方姨的形象。反转(或突转):前文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疑惑,后文写观众沉醉于方的精彩演唱中,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转,使情节跌宕起伏。
选文结尾更好。理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或:加后的结尾更好。理由:结构上,首尾期应,结构完整;内容上,结果圆满,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