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7课时我要的是葫芦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7课时我要的是葫芦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15:5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课题: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我要的是葫芦》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着“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 的是葫芦》3 篇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感受和体会 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课文叙述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邻居好心劝 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 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 虑其他,到头来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主要落实两个核心知识点:一是着重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了解种葫芦的人没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通 过对比朗读的方式,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感受和体会课文 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感悟,看图与学文相结合。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区分葫芦在不同量词的语境下的不同意思。 思维能力: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审美创造: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难点: 初步梳理课文内容,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活动流程: 情境导入:语言训练点。 环节一:知识点讲解 环节二:练习与评价 环节三:拓展阅读或练习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语言训练点。
(1)借图会意,趣猜成语(PPT 依次出现:坐井观天、对牛弹琴、守株待兔)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吧。 相信同学们都读过许多有趣的成语故事,请你根据图片来猜一猜成语。 (出示第一幅图)请看第一幅图,一只青蛙坐在井底,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向井口,那里是一只黄色的鸟儿,它的一只翅膀正指向天空,似乎正在和青蛙在争论什么。聪明的你猜到了吗?没错,这个成语是“坐井观天”。 (出示第二幅图)再来,我们迎接下一个挑战。在竹林边,一个读书人正认真地弹着琴,旁边有一头牛在悠闲地吃草,似乎丝毫没有受到琴声的影响。看着 老牛的样子,读书人露出了苦恼的神色。这次的答案是什么呢?原来是“对牛弹琴”。 (出示第三幅图)看看最后的这道题目,一个农夫没有去地里种田,而是躺 在一个树桩后面呼呼大睡,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远处,一只兔子捂着嘴偷笑,像是在嘲笑农夫的愚蠢。这个画面真有意思,你们知道是哪个成语吗?答案就是 “守株待兔”。 (2)联系单元主题,揭示寓言故事特点 师:这三个答案很有意思,它们既是成语,也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总能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活动,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吧。 1.趣猜成语
活动意图:借助鲜活的图画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以成语引出寓言故事这个话题,既复习了单元的主题,又为引出课文做了铺垫。
环节二: 知识点讲解
导语: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64 页,自由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把课文读通顺,并为自然段标上序号。 1.初读课文,了解“葫芦”。 (1)读通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 师:在刚刚的朗读中,同学们把生字词读准确了吗?下面,请你跟着老师读一遍,加深对它们的印象。(出示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都不错,让我们把难度加大,在去掉拼音的情况下,再来试一次。 同学们真棒,很快就记住了生字词的读音。接着让我们来了解课文的内容吧。读完课文,我们知道故事是围绕着一棵“葫芦”展开的。这是一棵怎样的葫芦呢?请你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把它划出来。 师:读了课文,有同学找到的句子是“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请注意,一棵葫芦和一个葫芦可不一样。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联系课文插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原来是这样:一个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一棵葫芦包含的部分可就多了:有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还有小葫芦。这些东西加到一起,才是完整的一棵葫芦。那文中的这棵葫芦是怎样的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将合适的词语填进括号里。 ( 细长)的葫芦藤 ( 长满 )绿叶 ( 雪白 )的小花 师:有同学填写的是细长的葫芦藤。没错,藤是植物身上细而长的茎。在生活中,常见的还有南瓜藤和西瓜藤。有同学填的是长满绿叶。长满绿叶,说明叶子很茂盛。请看看这两幅图画,哪一幅画中的叶子才是长满的。没错,是第一幅。 最后,还有同学填的是雪白的小花,雪一样白的颜色,看着格外让人喜欢。更令人惊奇的是,葫芦花谢了以后会长出可爱的小葫芦。联系课文内容,你能说说“谢” 字是什么意思吗? 师:“谢”字有几种意思,有时表示感谢,别人帮助了我,我会对他们说谢谢。有时表示植物的花朵枯萎,凋落了,在文中指的正是第二种。除了葫芦以外,苹果、梨子也是花谢以后再结果的。 (2)对比朗读,体会葫芦的可爱 师:了解了一棵葫芦的样子,我们再来看看它的果实——小葫芦。有同学说,小葫芦很可爱。老师发现,与原文对比,你们少说了一个词语:“多么”。虽然只是少了两个字,但读起来语气可大不同。下面,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 (PPT 出示:可爱的小葫芦啊!/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师:同学们在朗读中会发现,第二个句子的感情和语气更强烈些。在这里,“多么”这个词语突出了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欢。的确,小葫芦们太可爱了,让人每天都忍不住要去看几次。早晨的时候,他去看了,忍不住说:“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中午的时候,他又去看了,说:“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晚上的时候,他还想看,看了以后喜滋滋地说:“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3)拓展说话,学会表达 师: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学着用这样的句式来夸夸你喜欢的东西。来,请你试一试。 (出示句式: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多么可爱的( ) 啊! 多么( )的( )啊!) (PPT 出示答案:“多么可爱的小猫啊!/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师:有同学夸的是家里的小猫,真是一位有爱心的小朋友。有同学赞美的是 人画的图画。真不错,这是一位懂得欣赏别人的小朋友。种葫芦的人跟你们一样,也有非常喜欢的东西,那就是小葫芦。带着对课文的新体会,我们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2.跳读课文,了解结局。 (1)细读课文,了解结局 师: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有没有长得比南瓜还大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用横线划出来。(出示 PPT) 师:很多同学找到了这个句子:“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小葫芦最后没有变成大葫芦,而是落了。这是为什么呀?原来,是因为蚜虫吃了它的叶子,小葫芦的生长就出问题了。 阅读资料袋,读懂联系。 师:下面让我们来了解叶子与葫芦的关系吧。 (PPT 出示资料: 葫芦叶通过太阳光的照射合成植物需要的养分,然后通过葫芦茎把养分输送给小葫芦,滋润小葫芦的生长。没有叶子合成养分,小葫芦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慢慢就会出现问题。) 3.品读课文,探索原因。 师:原来叶子和果实之间有这么密切的联系。没了叶子,小葫芦就没有了营养来源,一个一个都落了。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过程:“慢慢”。这个词语告诉我们,叶子不是一天两天就被蚜虫吃光的。那种葫芦的人为什么不及时消灭蚜虫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二、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体会。 师:我们来听听学习小伙伴怎么说。 (学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从这个句子我知道了,种葫芦的人没有把蚜虫放在心上,以为蚜虫对葫芦没有危害。) (学生 2:我找到的句子是“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从这个句子我知道了,种葫芦的人不关心叶子,他只想要果实。可是叶子被蚜虫吃掉了,他不管,所以他是得不到果实的。) 师:原来啊,是因为种葫芦的人不明白叶子和果实之间的联系,没有及时消灭蚜虫,所以最后他就没有得到像南瓜一样大的葫芦。 了解“葫芦” 了解结局。 3.品读课文,探索原因。
活动意图:在本环节中,先让学生认识葫芦的样子,充分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欢。紧接着出示葫芦令人遗憾的结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最后在资料的铺垫下,引导学生探究葫芦落了的真正原因,在于种葫芦的人不明白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环节三: 练习与评价
1. 找出规律。 师:同学们,写字的时间又到啦。今天要写的字是“怪、棵、盯、治”。观 察生字时,要做到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笔画。看看这四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想一想,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 师:没错,这四个生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写法,下面让我们一起观察“怪”字和“治”字的写法吧。“怪”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注意横撇穿插到竖心旁的左下方,捺要写得舒展些,右下部“土”的最后一横不宜超出撇捺的宽度。“治”字,左右结构,左低右高。注意第四笔撇折从横中线靠左的位置起笔。 3. 学生练习。 师:下面让我们动笔试一试,在课本上写写“怪”字和“治”字。字想写得好,姿势很重要。首先,请你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接着,再留意握笔姿势:拇指食指对对齐,中指下面来帮忙,后面两指往里藏。 4. 自我评价。 师:写完后,请你对照比较,你能得几颗星。能做到写字姿势正确,画一颗星;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画一颗星;能做到版面工整、洁净,画一颗星。发现自己没做好的地方,请你及时修正。 学习生字书写。
活动意图:写字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本课时抓住左右结构的字进行归类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比,把握关键笔画,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环节四: 拓展阅读或练习
布置作业:将《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揠苗助长》。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字词,还了解了课文 的内容,知道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课后,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 爸爸妈妈听。 师: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读一读寓言故事《揠苗助长》,看看两个故事之间 有没有相同之处。
板书设计:
教学简评: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最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也进一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