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一模分类汇编(甘肃地区)(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一模分类汇编(甘肃地区)(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3 23:3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2023一模分类汇编(甘肃地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
攻一时,敌退,三保①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②乎?”三保瞿然③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④,侥天之幸,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⑤可也。”众皆感奋。
(节选自《冯婉贞》,有删减)
【注释】①三保:冯三保,冯婉贞的父亲,以勇而多艺被推为长,率乡民抵御入侵英法联军。②齑(jī)粉:细粉,这里用作动词。③瞿然:吃惊的样子。④猱(náo):猿猴的一种,敏捷善攀。鸷(zhì):与鹰、雕同类的一种凶猛的鸟。⑤瞻予马首:看我的马头,意即听我指挥。瞻,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扶苏以数谏故( )
(2)楚人怜之( )
(3)设以炮至( )
(4)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为计 俭以养德(《诫子书》)
B.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C.而与之竞火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悟前狼假寐(《狼》)
3.翻译下列句子。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
4.填空。
两文刻画了陈胜和冯婉贞都有 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美好品质,【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另外,【乙】文还运用了的 描写方法。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言中之事,事无大小,忌以杏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政,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
陈胜王凡①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王陈②,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惟帐,客曰:“夥颐③!叫涉之为王沉沉者!”客出入愈益发舒,数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④妄言,轻成。”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背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⑤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凡:总共,②陈:地名,指陈县。③夥(huò)颐:意思是“真多呀”。④颛(zhuān):同“专”。⑤系:拘捕。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能裨补阙漏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陈胜王凡六月
(4)诸将徇地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
B.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
C.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耻之/以苛察为忠。
D.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8.【甲】文中诸葛亮北上伐魏之前,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请摘录原文回答)。
9.决定英雄成败的看似是一些偶然因素,但其背后充满了必然性。下面的链接材料道出了陈胜起义之初天下百姓云集响应的情景;而【乙】文中他称王短短六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其中原因众多,例如“滥杀故人,失掉民心”,违背了当初“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等。请结合【甲】文内容,再总结一条陈胜最终失败的原因: (请用甲文的话回答)。
【链接材料】
陈涉瓮牗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史记·陈涉世家》)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选自《出师表》)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悉以咨之( ) ②晓畅军事( ) ③战胜而不予人功予( )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战胜而不予人功 野芳发而幽香
D.运筹帷幄之中 益慕圣贤之道
12.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 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尽其才。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①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②者有所窜其手。
(节选自《荀子·大略·三百一十五》)
【注释】①错质:呈献礼物(给君主)。错:同“措”。质:同“贽”。一说犹委质,献身(给君主)。②窭(jù):穷得无法备礼物。泛指贫穷。
15.解释下列加点词。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 )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B.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C.上重义则义克利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乐分施而耻积藏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17.翻译下面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18.填空。
【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对 的追求。【甲】文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开篇指出“ ”(用原文语句填空)的观点,进而强调了自上而下, 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见解,【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另外,【甲】【乙】两文都具有汪洋恣肆、气势非凡的特点,这得益于两文段都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①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②)
【注】①瀹(yuè):煮。②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新党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太守,《超然台记》作于任职密州期间。
1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夏凉而冬温 B.宴酣之乐 风月之夕
C.至于负者歌于途 盖游于物之外也 D.时相与登览 方是时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1.结合(甲)(乙)两个选段,具体谈谈欧阳修和苏轼之“乐”的相似之处。
22.结合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学习经历,谈谈欧阳修和苏轼的人生态度给你的启示。
【材料一】
欧阳修怀着不平和愤懑抵达滁州。这次贬谪已不是第一次,景祐三年被贬为夷陵县令,当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善处逆境,对贫贱悲戚以平常心处之,将贬谪作为砥砺节操、提升修养境界的一个契机。所以这次来到滁州,欧阳修并没有一蹶不振,他渐渐地爱上了这里的清丽山水和淳朴民风。
【材料二】
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只读其文,未见其人”的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被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艰苦,他仍泰然处之。“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欢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文】王荆公①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②,不可得。时薛师政③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向为身死而不受 向: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适有之 适:
(4)药不足辞 足:
2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之则生(《与我所欲也》)
C.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 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鱼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26.甲文批评和嘲讽的是哪类人?
27.联系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
2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②陶后鲜有闻
③竹本固
④故君子人多树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陋室铭》)
B.濯清涟而不妖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C.固以树德 静以修身(《诫子书》)
D.君子见其本 其真无马耶(《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君好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4)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选择其中一种,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 多次,屡次 爱戴 到 精通 2.B 3.(1)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2)把我们全村的群众都算在一起,精通武术的也不过百来个人。 4. 抗争精神,不甘向命运屈服,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选择其中一点即可)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多次。
②句意: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怜:爱戴。
③句意:如果他们拿大炮来攻打。至:到。
④句意:于是她把谢庄精通武术的少年召集起来。精:精通。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用/连词,来;
B.表转折,却/表转折,却;
C.代词,西洋人/助词,的;
D.是/才。
故选B。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及句式的理解。
①重点词:且,何况;宁,难道。
②重点词:悉,全,都。精,精通。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的判断分析能力。从甲文中看出,陈胜具有抗争精神,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组织领导才能超群。陈胜在適戍渔阳误了期限之后意识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然后奋起反抗;从乙文中看出,冯婉贞颇有远见。敌人败逃后,冯三保非常高兴,冯婉贞却头脑清醒,认为敌人不会甘于失败,还会卷土重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她的判断准确。冯婉贞敢于担当,有领导才能。眼见父亲对自己的合理建议置之不理,冯婉贞不愿坐以待毙,动员谢庄精通武术的少年听从自己指挥,一起奋勇抗敌。从[甲]文中“陈胜、吴广乃谋曰……召令徒属曰……”可知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从[乙]文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从乙文“婉贞独戚然”“婉贞微叹”可以看出,【乙】文还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
(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
【乙】
攻打了一阵,敌人退却了,冯三保非常高兴。唯独婉贞忧愁地说:“小股敌人走了,大股敌人要来的。如果他们拿大炮来攻打,我们全村不就化为粉末了吗?”冯三保吃惊地问道:“那怎么办呢?”冯婉贞说:“西洋人的长处是使用枪炮等火器,短处是不会武术。枪炮对远距离攻击有利,而武术对近身作战有利。我们村方圆十里都是平原,跟敌人较量枪炮,那怎么能取胜呢?不如用我们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持着刀,拿着盾,像猿猴那样敏捷地进攻,像鸷鸟那样勇猛地搏击,或许能避免这场灾祸吧?”冯三保说:“把我们全村人都算上,精通武术的不过一百来人,让这样少的人投身到强大的敌群中搏斗,这跟把一只羊孤身投到狼群里有什么不同呢?小女孩子不要多嘴。”冯婉贞微微地叹息说:“我们村庄眼看就要完了!我一定要尽全力来拯救我们的村庄。”于是她把谢庄精通武术的少年召集起来,激励他们说:“与其坐着等死,怎比得上奋起抗敌拯救我们的谢庄呢?各位如果没有这种意思也就算了,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大家都被激动得振奋起来。
5. 阙通“缺”,缺失。 ……的原因 称王 招抚 6.D 7.(1)这些都是贤良诚实的人,志向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赠与陛下。
(2)众多陈王的故交都自己主动离开了,于是没有亲近陈王的人。 8.悉贞良死节之臣 9.亲小人,远贤臣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缺失。
(2)句意:,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所以,……的原因。
(3)句意: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王,称王。
(4)句意: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徇,招抚。
6.考查断句。
句意: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来,命令稍不服从,就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
故选D。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遗:给予。(2)诸:众多。故人:故交。皆:都。去:离开。由是:于是。亲:亲近。者:……的人。
8.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甲文末段中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提炼可得:悉贞良死节之臣。
9.考查比较阅读。根据乙文末段中的“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可知,朱房与胡武二人实乃小人,而陈王却亲近信任他们。联系甲文中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知,“亲小人,远贤臣”是陈胜最终失败的一条原因。
【点睛】参考译文: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能,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从此之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陈王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来,命令稍不服从,就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不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就擅自予以惩治。陈王却很信任他们。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王所以失败的原因。
材料: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10. 全,都 通晓,知晓 给予 11.D 12.C 13.①先帝称赞向宠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
②项羽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14.相同之处:他们都重视人才;且都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不同之处: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悉,一词多义,全、都。晓,一词多义,通晓,知晓。予,一词多义,给予。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来\介词,把;
B.动词,担任\介词,对;
C.表示转折,却\表示顺承,就;
D.助词,的\助词,的;
故选D。
12.C.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宫中”之事, 向宠管理“军中”之事。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之,代词,他。是以,因此。为,担任。(2)而,表转折,却。此,这。所以,……的原因。为,被。
1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读文可知,甲文中诸葛亮能认识到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四人的超常之外,并且向后主推荐他们几个主管宫中和营中之事,可知他是一个能发现人才,并且重用人才的人。根据乙文中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能发现人者的长处的人。根据“此三杰,吾能用之”可以看出刘邦也是一个能发现人才并重用人才的人。甲文中的“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体现了诸葛亮选人用人时对于“德”的强调,乙文中并没有体现刘邦的这一点。
【点睛】译文: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乙:高祖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15. “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羞”的基本含义为感到耻辱,如羞耻、羞辱;引申含义为难为情,害臊,如害羞、羞惭 16.C 17.(1)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它们)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 18. 物质利益 舍生而取义者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重视道义 对比论证
排比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让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句意:从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为羞耻而不和民众争抢职业。“羞”的基本含义为感到耻辱,如羞耻、羞辱;引申含义为难为情,害臊,如害羞、羞惭。
16.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B.代词,他们\代词,那,那个;
C.连词,就\连词,就;
D.表并列,不译\表转折,却;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辩,同“辨”,意为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2)与,和。之,主谓之间,不译。两有,兼有。
18.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联系乙文中的“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可知,两文都提到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第二空:联系甲文原文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观点是:舍生而取义。
第三空:乙文首句即直接亮明观点: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第四空:根据乙文中的“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可知,进而强调了自上而下重视道义的重要性。
第五空:甲文中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对比论证,以前的不受与现在接受形成了对比,论证了人失去本心的过程,进而证明了论点:舍生取义。乙文中的“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也是对比论证,尧舜与桀纣形成对比,证明了“义与得者,人之所两有也”。
第六空:甲文中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乙文中的“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同样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讲求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是能够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他们对道义的爱好敌不过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所以,道义胜过私利的就是治理得好的社会,私利胜过道义的就是混乱的社会。君主看重道义,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得到还是失去,士不去贩运买卖货物。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殖牛和羊,献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殖鸡和小猪,上卿不放高利贷,大夫不筑场种菜,从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为羞耻而不和民众争抢职业,喜欢施舍而以囤积私藏为耻辱。所以,民众不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也不会手足无措了。
19.B 20.有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倒在众人中间,那就是太守喝醉了。 21.①享受山野生活之趣的快乐(或“就地取材的安饮之乐”)。欧阳修和苏轼都有用野菜、池(泉)鱼、自酿酒宴宾的快乐。
②与人同游的快乐。欧阳修与滁州百姓、宾客同游而快乐:苏轼有“客未尝不从”的快乐。 22.示例1:吉阿米巴角膜炎已经困扰了我很久,病重时的畏光、刺痛一度让我情绪异常低落。欧阳修和苏轼的人生态度,让我明白:虽然我的生命之舟遭遇人生的狂风暴雨,我也应像他们一样,在晦暗的日子里绝不放弃对生命的欢歌。
示例2:面临中考,倍感压力的我,经常烦躁、发脾气,甚至一度想放弃。欧阳修和苏轼的人生态度,让我明白:人生的困境是我砥砺节操、磨炼意志的契机,我要勇敢面对,积极迎考。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B.都是助词,译作“的”;
C.与“至”一起,是发语词,引出后面描写的内容/介词,在;
D.副词,时常/名词,时候;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倒下的样子;乎:于。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根据(甲)文“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欧阳修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欧阳修和百姓一起享自然之乐、游玩宴饮之乐,并为百姓生活的富足安适快乐。
根据(乙)文“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渝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可知,苏轼虽然被贬到了生活境况恶劣的胶西,却能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自得其乐。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
结合【材料一】可知,(甲)文通过细致描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虽然被贬,但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结合【材料二】阅读可知,(乙)文“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细致生动地描写有力地突出了“乐”字;“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是点题之笔,表现了作者被流放之际仍心无外物、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无论欧阳修、还是苏轼,两人在被贬之际依然能够通过寄情山水、超然物外而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启示我们成绩优异时,不骄傲;遭遇打击挫折时,不气馁。无论顺境、逆境,都应该保持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结合材料和文段,联系生活学习经历,谈谈欧阳修和苏轼的人生态度给你的启示即可,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面临中考,压力倍增,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烦躁,不想复习,上课也无法专心,成绩一直往下掉,有一段时间甚至想放弃努力了。欧阳修和苏轼的遭遇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重新拾起了信息,也明白了,人生不顺心事十有八九,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乐观勇敢面对,保持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乙)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23. 先前,从前 得同“德”,感激,感恩 恰好,正好 值得 24.D 25.(1)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②荆公
(2)(我)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了今天,竟然不接受。 2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人(见利忘义的人) 27.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以身作则,拒绝金钱等的不良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管好自家的人、身边的人,才能保持本心。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以前宁肯死也不接受。向,先前,从前。
(2)句意: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感恩。
(3)句意:正好有这种人参。适,恰好,正好。
(4)句意:药不值得推辞。足,值得。
24.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做\介词,对,向;
B.连词,却\连词,就;
C.助词,的\代词,指土地;
D.动词,想要\动词,想要;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是:这种;已:停止;谓:叫做;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2)亦:也;竟:最后。受:接受。
26.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作者嘲讽的是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人,即见利忘义的人。根据“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作者认为这样的人失掉了自己的本心。
27.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甲文中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得:坚持原则,拒绝金钱的诱惑。
根据甲文中的“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可得:管好自家的人,管好身边的人。
根据乙文中的“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可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这样才能保持本心。
【点睛】【甲】参考译文: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参考译文:王荆公(王安石)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买不到。当时薛师政自河东还朝,正好有这药,就送给荆公几两,荆公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您的病,非这药不能治。这病困扰您很久了,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荆公说:“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最后还是不接受。
28.(1) 多; 少; 稳固; 种植,栽培。
(2)C
(3)①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地玩弄啊。
②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4)示例:我同意第一个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好人走得近,自然会受到好的感染,跟坏人在一起,会受到坏的因素渗透。如果你接触美好的事物或品质优秀的人,就有可能由于耳濡目染而不知不觉受到陶冶,不自觉地接受真善美的世界观,而自身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如果你置身于一个“假、恶、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坏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中学生尤其如此。我们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但这时候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被着色,所以我们更要提高警惕,争取多接触一些美的事物,多熏陶自己,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摒弃丑恶的东西。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
②句意: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鲜:少;
③句意:竹子的根稳固。固:稳固;
④句意: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树:种植,栽培。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B.表转折,却/表承接,然后;
C.都表示“用来”,表目的;
D.代词,他的/表反问;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①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远观:远远观看;亵玩:靠近赏玩;
②见:看见;其:代词,指竹;性:本性;则:就;思:想到;不倚:不偏不倚。
(4)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和感悟。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强调只要意志坚定,心智高远就不会随波逐流而受到世俗及环境的影响,始终保持本心;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总而言之,都是强调只要主观制止力,意志坚定就不会被周围环境所影响。本题可以同意第一个观点,从身边如果多是一些美好事物或高尚品质的人,我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角度去阐述。可以同意第二个观点,从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但是只要我们不忘初心,便不受社会风气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角度去谈。
示例一:我赞同周敦颐的观点,因为人只要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不受影响。就如同贫民窟里也会培养出杰出优秀的人才。只要我们保持本心,努力向善,一定能实现理想抱负。
示例二:我赞同傅玄的观点,因为人的思想会受环境影响,接近品德高尚的人会以其为榜样从而完善自己,接近品行不良的人会与其同流合污。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多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学习他们的长处,在正向的竞争中成长,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点睛】译文:
【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真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答案第12页,共13页
答案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