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议论性文本阅读-2023一模分类汇编(广西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周德睿
①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②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③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④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⑤“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激荡家国情怀,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第④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仅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还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年轻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材料一】
①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
③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作者:梁启超,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材料二】
①不久前,“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很多媒体以及网友纷纷称赞。新闻主角马宏达是名学生,他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抹灰和隔墙系统项目中获得冠军。按照普通人的理解,抹灰也就是刮腻子,无非就是将腻子刮在墙上以保证墙面平整。但在世界级比赛中,却有着偏差不得超过1mm的苛刻标准。为此,马宏达进行了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赛前,每天训练量突破7小时。
②当然,众多褒扬之下,也有别的论调,譬如,“把工地上刮腻子的拿出去比,分分钟摘冠军回来”“拿这个奖有啥用?告诉更多年轻人以后毕业出来刮腻子?”“我出350元一天过来跟我干”……这话难听却值得人深思。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诸多时代因素促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固化于大众思维内,倘不能通过不断地制度创新来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就很难夯实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础,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
③事实上,我国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资源仍然比较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国家要提高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更依赖于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而今,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立足于此。不仅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着重提到了“完善分配制度”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容,其中“坚持多劳多得,促进机会公平”等格外使人振奋。
(来源:光明网2022年10月26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设问句巧妙地将论述点转换到怎样做才是敬业上。
B.材料二主张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来助力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
C.材料一中画线句引用曾文正所说的话,从论证方法上看,属于事实论证。
D.材料二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展开论证。
5.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三位古人的话,意在强调敬业对人生最为必要又最为有利。
B.材料二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的是“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
C.马宏达因“刮腻子”的才能获得世界冠军,算得上材料一中所说的“天地间第一等人”。
D.培养高素质劳动力,既需要个人的敬业精神,也需要国家从制度上进行扶持与激励。
6.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引发的舆论中,有“众多褒扬”,也有“别的论调”,你如何看待这些“别的论调”?结合材料谈一谈。(80字以内)
【材料一】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材料二】
给母亲的一封信
袁隆平
亲爱的妈妈: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③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④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⑤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⑥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儿:平
(原文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袁隆平向记者表示:“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
②袁隆平多次谈及他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7.下列说法与材料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古语“如释重负”证明了“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乐事。
B.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是一样的。
C.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所得到的快乐也会增加几倍。
D.袁隆平很忙,后悔没有坐下来好好陪陪妈妈,不过他始终觉得对他影响最深的人是妈妈。
8.下列对以上材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标题指出了论题,第一段运用设问,引出中心论点:“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材料一】第③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了“人的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苦将无法排解。”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C.【材料一】第⑤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了尽责方能得“苦中真乐”的道理,与论题相照应。
D.【材料二】尾段描绘了想象中的美好画面,表达了袁隆平对母亲的怀念、愧疚之情,同时也凸显了他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与坚守。
9.“君子有终身之忧”,越是心怀天下,肩上的责任就越重,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读完以上材料,你认为袁隆平的责任和快乐分别是什么?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A 2.B 3.A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①段“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可知,青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故选A。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
B.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②段“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可知,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是要说明“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并非“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 “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说法不正确。结合第②段“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知,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故选A。
4.C 5.B 6.参考示例:这是“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表现。既没有认识到从事各种不同工作都是有“同一价值”的,也没有意识到敬业精神对高技能人才发展的促进作用。
【解析】4.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辨析。
C.有误,材料一中画线句引用曾文正所说的话,从论证方法上看属于道理论证;
故选C。
5.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辨析。
B.联系材料二第②段中“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诸多时代因素促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固化于大众思维内,倘不能通过不断地制度创新来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就很难夯实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础,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的内容可知,材料二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的是“不断地制度创新来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
故选B。
6.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联系材料二第②段中“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诸多时代因素促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固化于大众思维内,倘不能通过不断地制度创新来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就很难夯实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础,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的内容可知,这些“别的论调”反应的是“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表现,据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即可。
示例:这些“别的论调”真实的反映了目前社会上还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像马宏达这样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在制度上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不同工作的“同一价值”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7.B 8.A 9.责任:追求水稻高产,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快乐:①为实现梦想而奋斗、奉献一生的快乐;②因为尽责而取得杂交水稻事业的丰硕成果,解决了百姓温饱问题而快乐。
【解析】7.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B.有误,根据材料一第⑥段“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可知,对于责任,“解除”是指尽了责任,完成了该项任务,才会得到真乐;而“卸却”是指逃避责任,该尽的义务不尽,该负的责任不负。这种逃避态度不能解决问题,自己的良心必然要受到谴责。所以两者的结果是不同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
A.有误,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题,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引出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故选A。
9.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甲乙文及链接材料内容分析。
根据材料一中第⑤段“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第⑥段“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结合以上句子理解袁隆平的责任和快乐;
根据链接材料第①段“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第②段“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由以上句子可知,袁隆平的责任是:研究杂交水稻,追求水稻高产,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根据材料二第⑤段“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第⑥段“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夕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和链接材料第①段“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可知,袁隆平的快乐是:尽责任使杂交水稻高产丰收,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为梦想而奋斗不止,奉献一生。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