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报刊业的发展二、广播影视的普及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报刊业的发展1、发展的原因及特征2、各种报刊业的发展状况3、国人办报的状况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内因:a.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b.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
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
社会信息的需要,这促使了各种
报刊不断涌现外因:西方报刊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发展的原因及特征特征:以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铅字
印刷等编排形式为重要特征各种报刊业的发展状况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商业报纸政论性报刊通俗性报刊国人办报的状况1、时间、标志:1873年《昭文新报》的创办2、状况:在近代政治高压的环境中,
国人办报具有相当的难度谈一谈:
今天报纸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中
所起的作用。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近代广播的发展状况2、电影的发展状况3、电视的发展状况几种电影放映机胡蝶阮玲玉周璇黑白彩色背投等离子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1、互联网出现的原因2、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3、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互联网出现的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
向信息时代的巨变,随着现代信
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走进了人
们的生活。谈一谈:互联网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合作与讨论
1.当今时代,报刊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谈到“报刊”一词。其实,“报”与“刊”是有所不同的,中国近代前期尤其如此。
结合你对报刊的认识和理解,谈谈:“报”与“刊”究竟有哪些不同?
我的思路: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和刊物自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将连续性定期出版物称为“报”,没有“刊”这一说法。从1900年开始,这一现象逐渐有了变化,“报”的名称专属于散装出版的非书册型的新闻纸,特别专属于日报;而以书册型定期连续出版的期刊不再笼统地称为“报”了,先后出现过“册报”“丛报”“杂志”“世界”“编”“录”“刊”等。这样,“报”与“刊”在名称上逐渐分离。
在形式上分离的同时,在内容上,报纸与期刊也开始分离。分离之初,期刊主要注重新闻事件的文献性,刊出权威性的材料,以按语形式进行解说,以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完整性。确实,从新闻时效性来看,期刊根本不能与报纸相提并论。后来,期刊逐渐专业化,向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等方面发展;而报纸的重点是新闻,并留出一定版面给予连载的小说、笔记、诗词等,有的甚至以副刊形式刊登这些内容。把期刊完全“挤”出新闻传播领域,是新闻传播速度加快的直接结果。期刊与报纸的分离过程一直持续到1911年左右,才基本完成。
2.据报道,在中国近代前期,上海店铺的伙计们,过去闲暇时主要打闹嬉戏。有了中文报刊以后,“得暇即看日报”,开始看不大懂,久而久之,“亦多有融会贯通者”,运笔写信,居然文理通顺。
结合上述事例和你对报纸功能的认识,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报刊的作用和影响?
我的思路:本问题旨在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大家认识到读报也是增长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报刊也是成为中国近代大众教育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当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尽管“开卷有益”,但并不是阅读报纸越多越好,有些人常常沉溺于阅读各种报纸,自然会耽误、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可见,阅读报纸必须因时因地而进行,应该掌握一个必要的“度”;否则,不仅影响学习和工作,而且会造成信息的泛滥。另外,无论就过去还是目前而言,报纸虽然大量出现,但并不是所有的报纸都有益于工作和学习,有些报纸上的知识和信息纯粹是虚假的,或者是不真实的道听途说。因此,必须有选择地阅读报纸,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鉴别能力,以免上当受骗。
3.无线广播电台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传入中国以后,发展迅速。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营广播电台兴旺发达,一直占全国的70%以上,最多时拥有90多家,成为当时世界上无线广播电台数量最多的城市,而纽约当时仅有24座无线广播电台。
议一议: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个城市就聚集了如此众多的无线广播电台,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一问题?
我的思路:在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近代中国,上海虽然是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但无线广播电台的拥有数量远远超出了当时最为发达的美国纽约,一方面固然表现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达,但也说明是“一种脑充血的病态,畸形不平均的发展”,从而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第一,不仅无线广播电台的频率互相冲击和干扰,而且有些电台的设施极为落后,播音质量和效果自然很不理想;第二,激烈的竞争必然引起节目内容和质量的下降,正如当时的记载所说,“有电皆啼笑,无台不说书”,甚至有些电台为吸引听众,竟以“低级趣味之词曲为号召”,“于播送节目时间,往往加入几张粗俗而肉麻的唱片与不堪入耳的污秽言词,或者竟肆口谩骂”,致使电台“几乎要变作破坏教育的一件东西了”。由此可见,电台的发展是必要的,但要有一定的规模限制和正确导向。
4.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此,有人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我的思路:计算机网络通过超文本链接可以将相关多媒体资料文献和正在阅读文献的相关词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全新的文献检索和查阅方法,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同时,它的飞速发展直接带动了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美国的信息产业出口已经占到全部出口的半数以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此外,因特网还可以帮助人们做许多事情:网上购物既为高明的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商机,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在网上进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报刊,了解最新的消息或信息;结识国内外的网上朋友,利用电脑在网上交谈聊天;用低廉的价格打网上长途电话;在家中,网络学校能让第一流的老师用最佳的教材为学生讲授有关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股民可以在网上炒股票;公安部门可以在网上追捕逃犯;等等。
当然,与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一样,计算机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泛滥、网上黄毒、沉溺于网络以及利用网络犯罪等,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孟子说惠能“逐万物而不返”,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逐信息而不返”。面对爆炸的信息,人们有可能反而对自己的生活缺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减退乃至消失。因此,有人说:“现代文明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如何将信息转换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备课资源
●历史回眸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19世纪40~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2.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成立后,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办报形式继续兴盛。
5.20世纪50年代之后,报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4)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5)20世纪50年代之后,广播事业与国家命运一样经历了波折,80年代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电影事业:
(1)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京剧艺术记录片《定军山》。
(3)1913年,《难夫难妻》正式开拍,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4)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明星与电影作品。
(5)新中国成立初期,摄制了一批革命题材的影片;经过“文革”的低迷时期后,电影业在改革开放后又重新焕发生机。
3.电视事业:
(1)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2)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3)到1978年,各省(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1993年,中国第一根Internet专线正式开通。
2.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3.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除此之外,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时空隧道
1.1872年的《申报》创刊词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致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思维点睛:《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是在中国创办的早期中文报纸之一,其发刊词明确宣布了《申报》登载的主要内容包括时政要闻、社会风俗、中外邦交、经济发展以及娱乐性时事等,极力追求报道的真实性、细腻性、通俗性,从而“有益于天下”,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后的历史发展证明,《申报》确实比较翔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报刊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社会舆论、民间声音、党派斗争、政府发令、经济走向、文化论争等,都可以在近代中国报刊上展现其千姿百态。
2.梁启超阐述报纸的作用
报馆之利益约有数事:一、士大夫可通中外之故,识见日广,人才日练,是曰“广人才”;二、公卿大臣耳目渐广,边事敌情渐熟,办事立约不致大误,是曰“保疆土”;三、士大夫终日当差,余则酬酢,绝无暇读书,有报则每日一张,各学皆有,日日增长,是曰“增学问”;四、吏畏上闻,不敢作奸,是曰“除舞弊”;五、小民疾苦,纤悉皆知,是曰“达民隐”。所谓一举而数善备也。
——梁启超《报馆考略》
思维点睛:上述材料是梁启超在1895年发表的《报馆考略》的一部分,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对报纸功能的认识,即报纸有利于培养人才、捍卫边疆、增长学问、整顿吏治、反映民情等作用,都属于军国大事、救国救种的“宏伟叙事”。梁启超之所以认为报纸具备上述功能,是与当时清政府存在的人才缺乏、边疆被侵、吏治腐败、百姓困苦等社会现实有密切联系的。其实,关于报纸的功能,特别明显的是如今的一些知识型和所谓“休闲”类的报刊,并没有梁启超所说的“宏伟叙事”,多的只是满足不同人们增加知识和闲暇生活的需要。
3.中华民国初年的报业状况
材料一:今日共和时代,非言论自由时代乎?报纸为言论机关,所谓监督政府,代表民意,实与议院处同等之地位,非若专制时代,可用种种强暴手段,以任意摧残者也。乃自近数月来,报馆之被毁被捕者,几于南北一辙,且变本加厉焉。何报馆之不幸而于此时代也。
——1912年3月30日
材料二:上海法工部局,出示取缔各报登载诟骂之言论及图画,英捕房亦出示取缔各报登载激烈煽动之文字,并闻某某报已被禁止出版,又捕拿发公民大会传单者三人。
材料三: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起如刀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互相叫詈,亦已数见不鲜,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一瓢冷水,灌顶醍醐,败人豪兴之催租吏,亦恶作剧哉。
虽然,以我国之言论机关,竟予外人以扰乱治安之口实,而干涉,而取缔,而封禁,言论自由之特权,无端剥夺于外人之手,抑亦言论界之大污点也。 ——1913年5月5日
材料四:自民国成立以来,报馆林立,报纸风行,言论界之发达,几有一日千里之势。然究其内容,或由政府收买,或由政党收买,或由一机关收买,故一言一论,必须随买主之旨意,而不能自由,其有卓然独立,而不为金钱利用者,又不免为两方所忌,此报界所以日趋黑暗也。
——1913年6月16日
思维点睛:上述材料均出自天津《大公报》针对报业发表的评论,反映了中华民国初期的报业状况:材料一指出报馆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监督政府”和“代表人民”,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独裁专制统治;材料二体现了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特权,严格限制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支持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材料三说明当时的报馆业由于大量存在滥用舆论功能的现象,为中外反动统治者剥夺报业的言论自由提供了借口;材料四则反映了中华民国初期的报馆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存在着为政府、政党和机关收买的恶劣现象,从而导致了报馆业的日趋黑暗,背离了言论自由的宗旨。应该说,新闻舆论既是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的手段之一,也是保持社会正义的重要一环,一旦为政府等公共权力所强制推行,或者放弃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完全失去公众制约,都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
4.1985~2000年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2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
9021717
思维点睛:上表反映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尽管都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但发展状态各不相同——报纸作为纸质印刷媒介老树新花,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作为长期存在的电子媒介,发展迅速;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电子媒介则异军突起,显示出迅捷的发展趋势。1985年以来,我国大众传媒之所以出现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和政府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费用低廉、高度互动、双向传授、即时反馈等独特优点密切相关。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3.过程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
4.通俗性报刊特点
近代报刊按办报人员国籍可分两类:一是在华传教士办报;二是国人办报:又可分为新闻、商情、政论性及通俗性报刊四类。
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问)广播影视主要包括了哪几个内容?
答:广播、电影、电视。
(做一做)请同学们看书,并将书本上有关广播、电影、电视的“第一”画出来,并画出对应的时间和地点。
?
1.广播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
2.电影
(1)发展:
①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补充:(1)《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拍电影(1905年)
(2)《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
(3)《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
?(4)《渔光曲》——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4年)
?
(2)优秀影片: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
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3)发展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
3.电视
(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
合作探究:近代报刊和广播影视的发展的意义
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
(问)同学们,你们平时一定会上网。那么,请你们说说互联网到底能做些什么?
答:如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4、影响:
合作探究:想想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课后探究: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
?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同步测试
1.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可证此论的史实是
A. 奏报(章) B .唐代邸报 C.明代京报 D .《昭文新报》
思路提示:这个推理应该是在古代,而且这个事例必须是中国人比欧洲国家要先出现。
参考答案:B
2.中国人开办的第一个私营广播电台是( )
A.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B.上海新新公司开办的广播电台
C.中央广播电台
D.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思路提示:有两限定条件,一个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二是第一个私营的。
参考答案:B
3.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思路提示: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新兴的媒介,那就现在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互联网。
参考答案:D
4.下列符合近代化报刊特征的是
①以新闻为主要内容 ②以言论为主要内容
③以铅字印刷为主要编排方式 ④以泥活字印刷为主要编排方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③④
思路提示:近代化的报刊已经没有泥活字了,因此答案显而易见。
参考答案:B
5.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762
2332164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056
91572
383513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
9021717
——摘自人民网
请回答:
⑴分析上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你能分析其原因吗
⑵大众传媒的两极影响是什么?
⑶有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思路提示:首先仔细阅读材料内容,然后看后面的三个问,带着问号再看材料,然后精心组
织答案。
参考答案:⑴速度最快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可以高速互动,双向传受,传者和受者之间可以
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人们上网可以
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
地获取信息。⑵消极影响是混淆视听,让人获取错误信息,导致错误事务甚至对社会
不安。积极影响是正视舆论导向,使人们获取正确信息,从而对事务作出理性的决断。⑶有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给予了正确的导向,给人们注入了精神动力,从而获得正确的指导
思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