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冲刺特训卷(一)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每天坚持锻炼,从没有间(jiàn)断过。
B.这部电影将敌人的丑恶(wù)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C.妈妈煮粥时,会时不时用勺子搅和(huo)一下。
D.他现在的处(chǔ)境是挺艰难的。
2.下面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一组汉字是( )
然是这样,你再跟他争 也是没用的。
A.既 辩 B.即 辩 C.既 辨 D.即 辨
3.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与“一场春雨过后,这满园的花都开了。”句中带点词语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今天的校会,同学们一律穿白衬衫,蓝裤子。
B.道路两旁是清一色的黑灰色石砖,
C.他很爱看书,每次到图书馆,都恨不得把那里的书全部看完。
D.你记得,没事的时候多跟他通通电话。
4.下面习俗与其寓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
A.过年时,人们在门口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B.新娘当嫁,人们要摆放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是“永结同心”。
C.重阳节人们佩戴茱萸,避邪求吉。
D.过年时,人们喜欢做一道有关鱼的菜,寓意为“年年有余”。
5.下列古诗中提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③④①
二、填空题
6.看拼音写词语。
líng lì zhǒng zhàng jì mò jiàn wēi zhī zhù
( ) ( ) ( ) ( )
qīn xí bō nòng jīng huáng sī kōng jiàn guàn
( ) ( ) ( ) ( )
7.按要求写成语。
三顾茅庐(出自历史) 粉骨碎身(出自诗句)
见多识广(含近义词) 以毒攻毒(ABCB)
雪中送炭(对对子) 笔墨纸砚(并列)
8.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注意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不自量力 足智多谋 不计其数 变幻莫测
古往今来,战场上的形势往往( ) 。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军80万,东吴军3万,谁都以为周瑜是拿鸡蛋碰石头,( ),可谁能想到东吴的将领( ),用火攻之计让曹军伤亡( ),使得曹操败走华容道。
9.积累与运用。
(1)我阅读了《飞夺泸定桥》一文,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
(2)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我们品昧到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对 的向往和对 的讽刺;了解到了《骑鹅旅行记)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 ”。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五星红旗在雄壮的《 》(填国歌名)中徐徐上升。
(4)《匆匆》一文作者是 。读了本文让我想到了《长歌行》中的诗句“ , !”
三、判断题
判断题。
1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
11.即兴发言应该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
12.“万不得已”一词按音序排列的正确顺序是“不得已万”。( )
13.《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散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 )
14.“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15.“叨、故、休、向”都是形声字。( )
四、句子训练
16.按要求完成句子。
①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哪能离开呢?”(改为转述句)
。
②“六一”儿童节那天,观众们用羡慕的目光看着孩子们的精彩表演。(缩句)
。
③我们不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改为肯定句,意思不变)
。
④巴山大峡谷风景秀丽,大家都想去欣赏。(改为反向句)
。
⑤他的脸皮比城墙还厚。(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发挥想象形容小学生活过得快)
。
⑥老师犹如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路;老师犹如 。
五、文言文阅读
17.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文中带点字的意思,把正确选项的字母编号填在括号里。
善:( )A.善良 B.擅长 C.熟悉
援:( )A.引、拉 B.引用 C.帮助
(2)根据理解,分析文中两位学弈者的情况,完成表格填写。
学习态度 学习结果 原因
一人
另一人
(3)这个故事对你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什么启发?请写一写。
。
六、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选段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选段二: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18.以上两个选段出自 写的 。
19.请将选段一中司马迁的名言补充完整,填在横线处。
20.联系课文内容,解释下面的词语。
死得其所——
21.按要求改写选段一中画“ ”的句子。
(1)因果关系:
(2)反问句:
22.历史上,死得“比泰山还重”的人有 、 等;“死得比鸿毛还轻”的人有秦桧、 等。
课外阅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23.阅读①一③段,用“\”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4.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 瞬间——( )
25.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
26.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
27.作者把 比喻为 的宴席。把 比喻为 的快餐。
28.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
29.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七、书面表达
30.书墨跃纸上。请你认真阅读要求,完成一篇习作。
在六年的小学时光中,我们在不断成长着。在成长的路上,陪伴我们的有很多,如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书籍、文具、玩具、小动物……请以“ 伴我少年行”为题,写一篇作文,用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分享对六年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
要求:1.题目自拟。2.回忆当时的心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合适的方式将真情实感表达出来。3.语句通顺,书写工整,自我修改;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学校和真实的姓名,可以虚构一个名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丑恶(wù)——丑恶(è)。
故选B。
2.A
【详解】本题考查同音字。
“即”有多个义项:一作副词,就,便。表示动作发生之快或时间之早。如“招之即来”,“有错即改”,“一触即发”。二作连词,即使,就是。用于复句的偏句,表示假设让步,正句常有“也”与之呼应;“既”既可作副词,也可作连词。既然是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
“辩”和“辨”的区别在于一个中间是言字旁,另一个是一个点和一个撇。第一个辩主要是来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而第二辨主要是用来辨别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一律:都是一个样子。
B.清一色:比喻全部由一种成分构成或全部一个样子。
C.全部:整个部类;一切,所有;全体。
D.通通:全部;一律。“通通电话”是“打电话”的意思。
“通通电话”的“通通”与“都”的意思不一样。
故选D。
4.B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B.结婚时花生、红枣、桂圆以及莲子寓意着“早生贵子”,代表着家人对于新人婚后早日生子的期盼。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古诗的理解。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到的传统节日是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提到的传统节日是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天,也就是每年的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
③“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出自《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提到的传统节日是七夕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到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
因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即②③④①。
故选D。
6. 伶俐 肿胀 寂寞 见微知著 侵袭 拨弄 惊惶 司空见惯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根据所学拼音知识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生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韵母及声调。书写时注意字的结构和易错笔画,注意“俐、寂、微、袭、拨、惶、惯”容易写错,书写时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写完后读一读看是否正确。
7. 负荆请罪 长风破浪 和颜悦色 人云亦云 固若金汤 春夏秋冬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出自历史的成语,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
出自诗句的成语,如:悲欢离合、老骥伏枥、心有灵犀、青梅竹马;
含近义词的成语,如:左邻右舍、吆五喝六、眼疾手快、和颜悦色、改朝换代、左顾右盼、见多识广;
写出ABCB的成语,如:骑马找马、一动不动、出尔反尔、将心比心、应有尽有、倚老卖老;
写出对对子的成语,如:画饼充饥、粗茶淡饭、流芳百世、井然有序;固若金汤;
写出并列的成语,如:博大精深、柴米油盐、豺狼虎豹、吃喝嫖赌;
8. 变幻莫测 不自量力 足智多谋 不计其数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足智多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
变幻莫测:事物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根据句意,战场上的形式不能预料,变化多端,难以揣测故选变幻莫测;根据语义鸡蛋碰石头应填不自量力;东吴将领富有智慧,善于谋划,故选足智多谋;让曹军伤亡很多,故填不计其数。
9. 大渡桥横铁索寒
自由 现实社会 鹤之舞表演大会 义勇军进行曲 朱自清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的默写、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课外文学的积累。
(1)书写时要注意“渡”“横”“寒”的正确写法。
(2)《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讽刺。《骑鹅旅行记》一书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舞表演大会”“大海中的白银”等。
(3)《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我国的国歌。
(4)《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得出,《长歌行》中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只能徒然悲伤了。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10.本题考查名言警句。
正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少卿书》。意思是:每个人都注定要死,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11.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正确。即兴发言是由于时间紧迫,事先没有太多准备的时间,需要我们迅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先快速打个腹稿,根据场合、对象等想想要讲哪几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12.本题考查音序表。
错误。“万不得已”的音序是W、B、D、Y,按音序排列的正确顺序是“不得万已”。
1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正确。课文《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错误。“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把“桥洞”比喻成“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15.本题考查字形。
错误。“叨、故、向”是形声字,“休”是会意字。
16.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哪能离开呢? 观众们看着表演。 我们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巴山大峡谷风景秀丽,大家怎么会不想去欣赏呢? 小学生的生活过得飞快,犹如一道闪电般迅速地闪过!
一个辛勤的园丁,帮助我们茁壮成长
【详解】①本题考查直述句改转述句。
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转换方法如下:①标点符号的改变,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②把第一、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把“我”改为“他”,去掉引号,冒号变逗号。
②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口诀:“的”“地”去前“得”去后,数词量词也要去。“着”“了”“过”要保留,专有名词不能缩。去掉修饰语“六一儿童节那天”“用羡慕的目光”“孩子们的精彩”。
③本题考查改句子。
把“不违反”改为“必须遵守”。
④本题考陈述句改反向句。
把“都想去”改为“怎么会不想去……呢”结尾用问号。
⑤本题考查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因此,写一个夸张句即可。例如:小学生的书包重得像一座小山一样,里面装满了各种颜色的书、文具和零食,简直比一个小型的移动仓库还要大!
⑥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根据题意可知,写一个老师犹如的排比句子即可。示例:老师犹如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路;老师犹如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田。
17.(1) B A
(2) 专心致志
好 惟弈秋之为听 三心二意 不如专心致志的人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一个学得好,一个学得差的事,说明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改正一边写作业,一边听音乐这个习惯,写作业时必须专心,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善于,擅长。故选B。
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引,拉。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可知,第一个人的表现是专心致志,由“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第二个人的表现是三心二意。由“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可知,第一个人的学习效果更好,第二个人不如第一个人的学习效果好。由“惟弈秋之为听”可知这是第一个人学习效果好的原因,由“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这是第二个人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
(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开放探究。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回答即可。
示例:《学弈》通过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以后我在学习中也要专心,才能有所进步。
【点睛】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18.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 19.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20.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21. 因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难道他的死不比泰山还要重吗? 22. 李大钊 岳飞 汪精卫
【解析】1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结合选段一句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和选段二句子“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可知出自毛泽东写的《为人民服务》。
19.本题考查名人名言。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选段二句子“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可知为人民而死,就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因此死得其所的意思是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21.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内容,按要求改写句子。
(1)结合所给句子,前半句为原因,后半句为结果,所给改写为因果关系的句子为:因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陈述句改为反问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根据方法,原句改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难道他的死不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吗?
22.本题考查课外阅读与积累。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文章中“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写出死得“比泰山还重”的人,如:黄继光、刘胡兰、李大钊、邱少云;“死得比鸿毛还轻”的人如:赵高、秦桧、汪精卫、魏忠贤等。
23.搏 奈 豪 影 24. 细致 永恒 25.影视器材可迅速获得各种知识或者轻松欣赏完文学作品;阅读书籍非常辛苦、乏味、寂寞。 26.读小说是细致的、隽永的,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
看卡通,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27. 阅读 细嚼慢咽的宴席 电视前的观赏 便捷的快餐 28.阅读书籍是求学间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途径。 29.我赞成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写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阅读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比如我自己看《红楼梦》或者《三国》电视剧的时候。总是不经意想去翻翻原著哪怕电视剧拍的再好,永远也比不上阅读文字的那种境界,并且通过读书一定能积攒自己的才华和词汇,但电视前的观赏就只是消遣为主。
【解析】23.本题考查了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广博:范围大,方面多(多指人的知识、学问)。应划去“搏”。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划去“奈”。
毫不费力:是一点也不花费力气,比喻事情非常轻松就能解决。划去“豪”。
荧光屏:显示器中关键的部件。划去“影”。
24.本题考查了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粗略:粗粗、大略、不精确。反义词为“细致”。
瞬间:一会儿。反义词为“永恒”。
25.本题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
从“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可知,专心读书的儿童越来越少的原因。
26.本题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
从“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可知,读小说和看影片的不同之处。
27.本题考查了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从“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可知,把“阅读”比作“细嚼慢咽的宴席”,把“电视前的观赏”比作“便捷的快餐”。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阅读使人收获更丰富。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从原文“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可知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阅读书籍。
29.本题考查文章观点的分析能力。
作者的观点是“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对此观点一定表示赞同,答题时,先引述作者观点,再结合自己读书经历说明理由。
例如:我赞同作者的观点。读小说时所获得的感受是细致的,且能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比如,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骆驼祥子》,虽然也有影视作品,但主人公祥子的心情我只有借助文字才更能感同身受,获得的启迪也更多。所以,我赞同作者的观点,读小说才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30.例文:
书籍伴我少年行
在我成长的道路中,有父亲为我铺垫道路,有母亲为我精心打点,有老师为我指明道路,有好友与我携手同行。除此之外,我还有一样东西,它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一直默默陪伴着我成长,它就是——书籍。
俗话说的好:“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一点都不错,我从书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领悟到了面对困难要从容淡定,明白了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还让我认识到了外面大千世界的精彩。
我在书籍的海洋里开怀畅游,在书籍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书籍就像是一双翅膀,领我看遍了这个世界,甚至带我飞出地球,探索无穷无尽宇宙的奥妙。
我飞到了遥远而古老的埃及,矗立在雄伟的金字塔前,叹服这古人的智慧。坐在了加勒比海盗杰克船长的船上,和他一起欣赏海上的风光,一起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潜到了神秘而广阔的海底,与尼摩船长乘坐“鹦鹉螺号”,探求海底的奥秘,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或许,我又来到了一个莫名而未知的世界,看着一幕幕悲剧喜剧的发生,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凄美的爱情伤心;或又为神探福尔摩斯的冷静与智慧而钦佩。
读书不仅可以让我看尽世界各地的习俗风光,也可以让我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没事时,泡一壶茶,拿一卷书,坐在窗前,一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一边细细品味着茶,然后悠闲自在地读着书,便可把一切烦恼都抛之脑后。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益处不可能马上就显现出来,但是经过日积月累,每天都积累一点小知识,慢慢的便可以从书中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便可以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读书是一种享受,有书香陪伴是一种幸福。书桌前,书香袅袅,书韵悠悠,就让那一缕书香,伴我同行吧!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把题目《 伴我少年行》补充完整,可以是填写人物类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可以是物品类的,书籍、文具、玩具;可以是动物类的,家里养的各种宠物等;我们还可以再自由发挥,填一些抽象的词语,如“挫折”“鼓励”“理想”“信念”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管补充的词语是何种类型,写人的、状物的、记事的,都要注意选取材料要精确,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来写,这样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才能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目。
中间:选择合适材料叙述,有条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尾:首尾呼应,升华中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