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拓展卷-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观潮(节选)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 )般涌来,江面上依旧(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进文中的括号里。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水天相接 风平浪静 漫天卷地 浩浩荡荡
2.选文按照由 到 的顺序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 。
3.第一自然段中描述观潮者反应的词语是 和 。这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人们 的心情,从侧面衬托了 。
4.画“——”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5.如果此时你也站在大堤上观看钱塘江大潮,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阅读《珍珠泉》,完成习题。
珍珠泉
吴然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xiānɡ)嵌(qiàn)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jué)草,那悄悄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蕨草宽大的叶片,有的能拂到水面,花儿们却只是静静地投下自己的影子。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hé)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多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水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为去追一只小鸟,或者忙着扯路旁的一朵小花。
(选自《和花朵说悄悄话》,有删改)
6.文中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什么?( )
A.一堆石头 B.一座房子 C.一眼清泉 D.一座小山包
7.人们为什么给这眼清泉取名为“珍珠泉”?( )
A.因为泉底有许多美丽的珍珠。 B.因为潭底冒出的水泡似珍珠。
C.因为泉水清澈得可以看见珍珠。 D.因为泉水像珍珠一样宝贵。
8.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青褐色的石头、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
A.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凉。 B.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脏。
C.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深。 D.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清。
9.请找出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0.阅读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课内阅读。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11.请你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抄写在横线上。
12.能把文中加点字“抱”换成“照”“映”等字吗?
课外阅读。
鱼目混珠
古时候,有个名叫满愿的人,收藏了一颗极为罕见的大珍珠。许多人好奇地想见识一下这颗珍珠的模样,可是满愿从来不肯让人看。
每当人们对满愿表示羡慕时 满愿的邻居寿量总是轻蔑(miè)的对人们说 有颗珍珠算什么 我也有 而且比满愿那颗还要好 可是,他也像满愿一样,从来不肯让别人看他的珍珠。
人们虽然从来也没见过他们珍藏的珍珠,但对此都深信不疑。于是,大家对两位珍珠的主人羡慕不已。
后来,他俩忽然同时患(huàn)病。医生看过他们的病后,告诉他们说,他们得的是同一种病。治这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配制一种药。两人听了,救病心切,都把自己深藏不露的珍珠拿了出来。人们听说他们拿出了珍珠,当然不肯放过这个一饱眼福的机会,纷纷赶来观看。只见满愿那颗珍珠晶莹圆润,十分迷人。而寿量那颗呢,原来不过是一颗稍大些的鱼眼睛!
13.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
①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
②非常稀少,难得遇见。( )
14.给画“ ”的句子加上标点。
15.故事中 和 两人的“珍珠”,一颗是 的真珍珠,另一颗只是 的鱼眼睛。
16.在正确的解释后打”√“。
《鱼目混珠》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
①不能把鱼目当成珍珠去骗人。( )
②拿鱼目当成珍珠,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终究会被人耻笑。( )
课外阅读。
选择
心灵是一个人的根,人们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徘徊而升华;心灵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心灵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我们要像那位登山者一样,伸出援助之手,用身心去温暖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身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将是一条 亘古不变的古训。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诸葛亮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殚精竭虑,在躬耕于南阳与兴复汉室中,诸葛亮选择了后者,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我们的总理朱基在答记者问时不也引用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么牵这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反顾的大义。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 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促成了他们的最终的美,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仍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光芒。
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的大无畏的选择。
17.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信( ) 幸福( ) 温暖( ) 快乐( )
18.用线把能搭配的词连起来。
撒 棚子 挑 桃子
挤 种子 摘 粮食
搭 牛奶 拌 凉菜
19.给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句子后打"√"。
A.海伦不分昼夜,像一块干躁的海棉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
B.在清香的碧螺春荼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
C.秦兵马俑维妙维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在雕塑史上决无仅有。 ( )
D.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校园,我的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 )
20.怎样能让句子更生动呢 仔细看,相信你一定有办法!
例句:小溪环绕着村庄。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雪花在飞舞。
21.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
这一句描述中作者主要运用的是( )的修辞手法。
22.请你找出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认真抄写下来。
阅读。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当你尽情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那自由自在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体壮,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实际位置却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洒下阵雨。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得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而当阵雨过后,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缀满草尖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呢。
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温暖的家,只要你朝着有火光的地方走去,无论走进哪一个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酸奶疙瘩、酥油饼,你可以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节选自碧野《天山景物记》,有删改)
23.文中最能概括夏季牧场特点的词语是( )
A.碧绿 B.奇丽 C.辽阔 D.富丽
24.牧场的“花边”指的是( )
A.溪水和草丛 B.溪水和野花
C.森林和野花 D.森林和羊群
25.文章第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是( )
A.事情发展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间顺序 D.方位顺序
26.下列不属于哈萨克牧民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
A.热情 B.好客
C.豪放 D.野蛮
27.“而当阵雨过后,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绿宝石,近看缀满草尖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句中运用了两种比喻,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28.读一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的“彩色图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月夜
夏夜,静悄悄的。
月牙儿弯弯,爬上了树梢。树林里的风,呼呼地刮着树叶,发出( )的响声。偶尔也会有一两只小鸟从梦中惊醒,( )叫几声,便又进入了梦乡。池塘里的睡莲合拢了它那美丽的花瓣,睡着了。
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休息了,一盏盏灯熄灭了。楼房下,一条蜿蜒的小路静静地躺在月光下,道路旁的树丛中似有动静。哦,那是只小白猫,它在老鼠洞旁静静地等着老鼠出来。
池塘里蹲着一群青蛙,不时传来阵阵( )声。记得春天,我们曾在这里捉过蝌蚪呢!嘘!听,这是什么声音?是小蛐蛐和小蝈蝈在鸣叫。它们正和青蛙进行歌唱比赛呢!
不久,夜沉寂下来。花儿睡着了,草儿睡着了,小动物也睡着了…
29.选择合适的象声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呱呱 沙沙 叽喳
30.用“——”在文中画出两句表现夏夜“静”的句子。
3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读完你感受到了什么?
32.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参考答案:
1.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 远 近 潮水的变化 3. 人声鼎沸 沸腾 激动、兴奋 钱塘潮的壮观 4. 比喻 夸张 5.我的心情就像那汹涌而来的浪潮一样,激动万分。
【解析】1.本题考查按原文内容填空。
语段选自《观潮》,语段是要求背诵的部分,在背诵的基础上填写即可。
2.考查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描写对象。
结合第①自然段“从远处传来来隆隆的响声”第②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再近些”等词可知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的。结合第①自然段“潮来了”“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第②自然段“那天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可知,描写了潮水的变化。
3.本题考查了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①自然段“顿时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知,描写观察者情态的词语是:人声鼎沸、沸腾。从这些词中,可知人们的心情是惊叹、兴奋的,衬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故“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比喻句,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看见如此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的内心一定充满震撼,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这真是天下最壮观的景象啊!我从来没见过如此壮观的浪潮。
6.C 7.B 8.D 9.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扑哧一笑”形象地写出了水泡们消失前的形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水泡的调皮可爱,充满了画面感。 10.我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这时路边的小花吸引了我。我晃晃悠悠地低下身子想摘一朵带回去,却又看见一只可爱的小鸟。我急着想去追它,身子一晃,桶里的水像珍珠一样泼洒出来,洒落在石板小路上……就这样,我一路惊呼、一路泼洒,将清凉的泉水挑回了家。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①段“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可知,石板小路尽头是一眼清泉,故选C。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③段“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可知,潭底冒出的水泡好像珍珠,这是“珍珠泉”的由来。故选B。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②段“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知,是因为珍珠泉水很清,才能清晰地看到青褐色的石头、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这清澈的水将颜色和事物看得一清二楚,故选D。
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
画横线的句子中“扑哧一笑”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水泡人格化,赋予了人的表情和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泡消失的状态和作者高兴的心情。
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想象,结合最后一段的“为去追一只小鸟,或者忙着扯路旁的一朵小花”将情景展开,适当结合动作、神态等描写。如:一个小孩挑着满满的一桶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突然,一只小鸟在他头顶上方鸣叫回旋,他忍不住追着它奔跑,途中又看到一朵可爱洁白的小花,想采摘回去,桶里的水随着他的晃动东撒西摇,像一颗颗可爱的珍珠。
11.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12.不能。“抱”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让人感受到小水塘对月亮的呵护,突出了水、月、石的交融美,还表达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如果换成“照”“映”等字就表达不出这种意思了。
【解析】11.本题考查排比句。
排比句,是修辞手法之一,指使用排比修辞方法,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结合语段内容“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可知答案。
12.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结合“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可知“抱”字运用了拟人修辞,换成“映”文中的拟人手法就运用不出来了,“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和倒影在水中的月景,突出了水、月、石交融的自然美,表达了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换成“照”“映”等词语表达不出这样的意思。
13. 好奇 罕见 14., :“ ! , !” 15. 满愿 寿量 晶莹圆润 稍大些 16.②√
【解析】1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注意结合意思从课文中找出。
①好奇: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②罕见:非常稀少,难得遇见。
14.本道题考查了加标点。
“每当人们对满愿表示羡慕时”句意未结束,用逗号;“轻蔑地对人们说”在引语前,后面加冒号,说的话加引号,“有颗珍珠算什么!”表示强烈的感情,加感叹号;一句话说完加句号,句号之间的停顿加逗号。即为:每当人们对满愿表示羡慕时,满愿的邻居寿量总是轻蔑地对人们说:“有颗珍珠算什么!我也有,而且比满愿那颗还要好。”
15.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只见满愿那颗珍珠晶莹圆润,十分迷人。而寿量那颗呢,原来不过是一颗稍大些的鱼眼睛”可知,故事中满愿和寿星两人的“珍珠”,一颗是晶莹圆润的真珍珠,另一颗只是稍大些的鱼眼睛。
16.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鱼目混珠》这篇文章写了满愿在市场买了一颗大珍珠,特别喜欢,就藏了起来。他的邻居寿量在路上发现一颗很大的鱼眼睛,便误以为是珍珠就捡回家收藏,后来他们两人得了同一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和药材才能治好,他们俩都拿了出来,这才知道寿量取出那颗只不过是鱼眼睛。
①错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以假乱真,要实事求是,否则会被人耻笑。
②正确。阅读文章可知,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拿鱼目当成珍珠,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终究会被人耻笑。
17. 怀疑 不幸 冰冷 苦恼 18. 19.D 20.片片美丽的雪花在昏暗的天空中欢快地飞舞着。 21.排比 22.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的大无畏的选择。
【解析】17.本题考查的是反义词。
坚信:坚决相信,毫无疑问。故反义词为:怀疑、猜测。
幸福:是一种能够长期存在的平和、舒畅的精神状态。故反义词为:不幸、痛苦、悲惨等。
温暖:暖和。故反义词为:冰冷、寒冷、孤独等。
快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而外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故反义词为:苦恼、难过、悲伤等。
18.本题考查的是词语搭配的能力。
棚子需要搭建;牛奶是挤出来的;种子是播撒的;
桃子在树上需要摘下来;粮食要挑;凉菜是拌的;
19.本题考查的是对字形的识记。
A.阅读句子可知句中“海棉”的“棉”错误,应改为“绵”,故而“海绵”: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够用于清洁物品。
B.阅读句子可知句中“荼汤”的“荼”错误,应改为“茶”,故而“茶汤”:北京传统小吃,相传茶汤源于明代,因用热水冲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汤。
C.阅读句子可知句中“维妙维肖”的“维”错误,应改为“惟”,故而“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决无仅有”的“决”错误,应改为“绝”,故而“绝无仅有”:极其少有。
D.正确。
20.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仿写。
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例句把“雪花在飞舞”写具体即可。
例如:片片美丽的雪花在昏暗的天空中欢快地飞舞着。
轻盈的雪花,在空中打着旋儿,慢慢地飞舞了起来。
冰晶的雪花在狂风中绚烂地飞舞着。
21.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理解,需要大量的积累。
根据阅读句中可知“……的心灵,……的心灵,……的心灵”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句: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2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句的找取,需要准确的抓取重点信息。
根据阅读短文可知,本篇文章主要围绕人的“选择”来写的,故“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的大无畏的选择。”是短文的中心句。
23.B 24.C 25.C 26.D 27.我认为写得好,因为把草原比作“绿宝石”,突出了雨后草原的清新碧绿;把水珠比作“金刚钻”,写出了水珠的晶莹剔透。 28.黄色的牛、花色的牛、白色的羊、红色的羊,它们在碧绿的草地上悠闲地散步,每一只羊、每一头牛都像一朵移动的大花,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解析】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可知最能概括夏季牧场特点的词语是:奇丽。答案选B。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可知牧场的“花边”指的是:森林和野花。答案选C。
25.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根据第④自然段描写的是由“黄昏”到“落日沉没”时的周围雪峰的景象可知这段话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答案选C。
26.本题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酸奶疙瘩、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可知哈萨克牧民的性格特点有:好客、热情、豪放。故答案选D。
27.本题考查赏析描写和修辞手法。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前半句中的本体是“草原”,喻体是“绿宝石”,这样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草原碧绿的样子;后半句中的本体是“水珠”,喻体是“金刚钻”,这样把水珠缀满草尖的样子写了出来。
2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句子中的“彩色图案”都是草原上不同颜色的动物表现出来的,句子中牛的颜色是黄的,花的;羊的颜色是白的,红的,这些动物在碧绿的草原上行走吃草,据此联想句子中“彩色图案”的画面。
例如:这边有一群黄色和花色牛,它们只顾着低头吃草;那边有一群白色和红色的样,它们互相嬉闹着,在碧绿的草地上悠闲地散步。在草原碧绿的画布上,它们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美丽极了!
29.沙沙 叽喳 呱呱 30.①夏夜,静悄悄的。
②不久,夜沉寂下来。花儿睡着了,草儿睡着了,小动物也睡着了…… 31.作者描写了月牙儿、风、小鸟、睡莲等景物。读完我感受到月夜的静谧与美好。 32.夏夜,静悄悄的。
【解析】2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象声词的理解和运用。
根据日常积累,树叶发出的响声应该是“沙沙”,小鸟的叫声应该是“叽喳”,青蛙的叫声应该是“呱呱”。
30.本题考查了对关键信息的提取。
表现“静”的句子文章中有两处。
开头第一句“夏夜,静悄悄的。”直接写出了夏夜“静”的特点。
结尾“不久,夜沉寂下来。花儿睡着了,草儿睡着了,小动物也睡着了……”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夏夜的“静”。
3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评价感受的能力。
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结合句子“月牙儿弯弯,爬上了树梢。树林里的风呼呼地刮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可知,在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这些景物:月牙儿、风、小鸟、睡莲等。
读完后的感受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夏夜,静悄悄的。”来写,也可以通过景物本身的特点来写。
示例:感受到了夜晚的安静和万物的美好。
32.本题考查了找中心句的能力。
一般来讲,一篇文章的中心句就是这篇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这篇短文主要写了夏夜,静悄悄的景色。故短文是围绕开头第一句:“夏夜,静悄悄的”这句话来写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