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04 06: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识地形状的认知背景,感悟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关系。
(3)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能力目标
(1)通过理解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理解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线索。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教学难点
能够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地球形状的推断联系起来,并能够正确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中某些方法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超越性。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三球仪;正方体、球形塑料模型;小纸船;手电筒;不透光的桌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展示地球在太空中的卫星照片。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太空中是一个蔚蓝色的球体,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个浅显的事实,但古代的人们却没法通过卫星观察地球的全貌,那么,古人对地球的形状有着怎样的认识呢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们的认识又有着怎样的变化
(二)互动授课
1.地球的形状
学生阅读教材2~3页内容。
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认识的地球示意图。学生观察并尝试说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古代中国--“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古印度--地球是一个隆起的圆盾,这个圆盾由三只站在龟背上的大象驮着,龟和象又被一条巨蛇环绕,蛇代表水)。
(1)古代的人们主要通过什么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
备课随笔
学生分作两组,两组分别利用正方体、球形塑料模型、小纸船演示小船向海边驶来
学生:凭借局部观察和主观推测,甚至是臆想来猜测大地的形状。
的场景。描述各自观察到的现象(正方体组--先看到小纸船船底,然后看到整个小
纸船;球形组--先看到小纸船的最高处,逐渐看到整个小纸船)。
(2)通过模拟小船驶向海边的场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海平面是一个曲面。
打开手电简,利用手电简光将黑板、粉笔盒、球形塑料模型等不同物体的影子投
影到墙壁上,投影过程中用桌布遮挡真实物体,让学生根据影子判断物体的形状。引
导学生思考,当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地球的影子会是什么形状
提供三球仪,学生分组动手演示月食现象。
讲解: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处
在黑夜中的人们就不能看到完整的月相。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从月食时看到的地
球影子是圆的,而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播放 flash 动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引导学生利用地球仪,小组内合作演
示环球航行。
提问:麦哲伦船队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西班牙,用实践证明大地是球形的,对
此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发表各自感言,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艰辛。)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讲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够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
地球卫星照片,目睹到地球的全貌,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宇航员得以进入
太空,亲眼看见太空中的地球,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目了然。
(3)简要概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臆想阶段(天圆地方)→推测阶段(月食现象)→验证阶段(麦哲伦船队环球
航行)→卫星探测阶段(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的大小
播放 flash 动画《地球的大小》
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并简要解释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的概念。引导学
生找出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平均半径,观察数据,思考并回答问题。
(1)比较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你能解释一下“坐地日行八万里”吗 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如此吗
学生(教师补充):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八万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
(24 小时),所以在赤道上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其他地方的周长小于赤道,所以
不能“日行八万里”。
引导学生读口诀,感受地球大小: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地球是个圆球体,卫星照片是证据。
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五、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