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1.3《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
一
文学类文本
2023年 全国甲 全国乙 新高考1 新高考2
巴金《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 曹多勇《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陈村《给儿子》 沈从文《社戏》
8 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9.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说&散文
二
小说&散文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本质特征是虚构,通过叙述,虚构世界与人生。散文的本质特征是写实,贵“我”,言说真诚而自由,以独特的方式表现“我”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小说的主体是讲故事,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以及结构的安排,而散文则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神聚”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或描绘而成的。
三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主旨情感
塑造
丰富
影响
烘托
依附
服务
虚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人物、情节?
四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有《百合花》。
作者介绍
女性作家
四
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高中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永远有多远》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作品曾6次获“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其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作者介绍
女性作家
四
通读课文《百合花》
1.《百合花》集中写了几个主要人物?
“我”、通讯员和新媳妇三个
2.哪一个是核心人物?
通讯员和新媳妇
3.我” 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呢?
“我”作为故事的见证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五
赏析人物
通讯员
新媳妇
五
通讯员
5-6段、8段:动作描写,羞涩腼腆,害怕女性
7段: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质朴天真
10-11段:环境描写、想象,家庭不是特别富裕
29段:动作描写、对比,有点天真执拗,但是顾全大局
42段:细节描写,关爱战友,热爱生活
54段:侧面描写、对比(忸怩),通过他人之口看到了通讯员临危不惧、勇敢奉献的伟大形象
赏析人物
五
新媳妇
30段: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美丽害羞的新媳妇
33段:语言描写,有些调皮的形象
53段到59段:语言描写、对比,羞涩的形象变成了坚强,庄严,深明大义,心中有爱的形象
赏析人物
五
How(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
动作、神态、肖像、细节、心理描写等
侧面描写
借用其他人物或作者的直接评价
赏析人物
五
借用物来象征
用环境来烘托
用其他人物来对比衬托
请背诵
特别赏析——细节描写
六
文中有些细节不只一次出现,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 通讯员对我的关爱,在他牺牲后引起无限怀念
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热爱生活的通讯员,他的牺牲更令人不忍
挂下的一片布 本是通讯员执拗性格的体现,新媳妇在他死后为他补上可以看出他真诚淳朴英勇已经赢得所有人的崇敬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Why——解读情感
七
作者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
她在《我写〈百合花〉的经过》中写道:“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确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如百合花般纯洁的关系
小说文体
八
读完整篇小说,你有没有感受到小说激烈的矛盾冲突?细细体会其语言,你认为这篇小说和你读过的其他小说有什么区别?
散文化小说
文本一:
丫头她妈 林斤澜
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她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嬷、阿婆……
矮凳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凳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凳桥人。农田上的“生活”,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 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挑粪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
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她妈告诉一声丫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话, 家去吃剩饭剩菜。她妈的食量很好,什么都吃,吃什么都有滋味。
小说文体
八
她妈煮熟了饭自己走开,起先是困难时候,她觉着坐下来只张半张嘴,筷子只点点盘边,倒不如剩多剩少做一口咽下去的好。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
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
“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丫头她妈常常只用一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鳗心里有一本梦书,是个圆梦专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细节:“你在屋里还是屋外 ”“屋里。”
“屋里漏不漏 ”“不漏。”“那还好。”
……
“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
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再后来“困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算得半个神仙。内乱武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丫头她妈来站一站,也是一个门槛里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
……
小说文体
八
溪鳗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
过后一天,丫头她妈挑着两箩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拿过扁担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
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
从这以后,父子俩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道:“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
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袁相舟以前是中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矮凳桥街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闹成了专业的钮扣市场
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票。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也还是填不饱自家几张嘴,若论钞票把人分三六九等,她妈人前人后连个屁也放不响
有天,她照旧到溪鳗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鳗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
小说文体
八
“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
“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丫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
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不商量,管自种了菜。
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过不了几天,她的菜挑子一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专挑新鲜细菜,不在价钱。
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敞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的胡子一样。
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好货色她还言不二价哩。
后来市场管理把农副产品,规定在东口,丫头她妈的菜担随便钻小巷走屋檐下,都可以抄近走到东口去。她不,还是从西口进街,穿过整条街,让人们看着她的成果,喷啧的啜牙花,又决不违反规定一路走一路卖。让开饭馆的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吃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当然,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
小说文体
八
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 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句什么话听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哈一笑,说,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
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鳗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
(选自《矮凳桥风情》系列,有删改)
文本二:
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和林斤澜跟文学青年一起聊小说,问起小说的结构,汪曾祺答曰:“结构的原则:随便。”林斤澜心想我讲了一辈子的结构,岂不是白讲 就追问了一句:“随便 ”汪曾祺于是从容补充:“苦心经营的随便。”林斤澜不再追问,显然对这个机智的、辩证的、悖论般的补充颇为满意。
在我看来,这正是汪、林两位短篇小说名家小说观的汇聚之处,同时也是其分驰之处。“结构”并非小说的全部,却最能见出作家对小说的基本看法。既然小说的诸要素是结构化地组织、表达和呈现的,那么小说家对结构的“经营”就灌注了他对小说的完整理解。(节选自黄子平《汪曾祺林斤澜论小说》
小说文体
八
9.有人认为,林斤澜的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具有散文化色彩,请结合其中一篇作品简要分析。(6分)
9.①《丫头她妈》和《百合花》都情节淡化,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
②《丫头她妈》和《百合花》中的人物形象如溪鳗、通讯员人物虚化,都是人情淳朴美好的代表;
③《丫头她妈》和《边城》都营造了真实美好的环境(社会民俗),《丫头他妈》展示了矮凳桥的民俗风情,《百合花》则在人与人的交往寄托了美好的人性。
(每点2 分,写出任意三点得 6 分。)
小说文体
八
读完整篇小说,你有没有感受到小说激烈的矛盾冲突?细细体会其语言,你认为这篇小说和你读过的其他小说有什么区别?
散文化小说
人物:普通且虚化,单纯美好,充满人性美;
情节: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环境:优美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
主旨: 往往隐去或淡化生活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语言:优美(诗化语言注重语言的丰富性、跳跃性、隐喻性和象征性)
九
比较阅读
关于请您按照散文化小说的标准来阅读《哦,香雪》,就人物、情节、环境、主旨中的一点来分析这篇小说是否属于散文化小说。
人物
情节
主旨
环境
虚化
淡化
优美
铅笔盒是香雪自尊的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香雪
第5、6、21段:对新事物的渴求、内向文静
第11、48-51段:对学习的关注,对知识的渴求(多处对比)
第47、 66段:纯真善良执着勇敢
以凤娇为代表的其他姑娘和香雪一样吗?
不一样,她们更多关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等物质上的东西。
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也就是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已。
九
比较阅读
十
链接高考
【2023台州二模】
静(节选)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作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皆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皆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眼看到那线脚曳在屋瓦上,隔壁人家晒台上,有一个胖胖的妇人,正在用晾衣竹竿乱捞。
十
链接高考
这晒楼原如这小城里所有平常晒楼一样,是用一些木枋,疏疏的排列到一个木架上,且多数是上了点年纪的。女孩子岳珉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下面是斜斜的屋顶,屋瓦疏疏落落,有些地方经过几天春雨,都长了绿色霉苔。屋顶接连屋顶,晒楼左右全是别人家的晒楼。有晒衣服被单的,把竹竿撑得高高的,在微风中飘飘如旗帜。晒楼前面是石头城墙,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氈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女孩子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水不象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那块大坪,有几处种得有油菜,菜花黄橙橙的如金子。另外草地上,有城里染坊中人晒的许多白布,长长的卧着,用大石块压着两端。坪里也有三个人坐在大石头上放风筝。其中一个小孩,吹一个芦管唢呐,吹各样送亲嫁女的调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十
链接高考
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眼前的一切,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姊姊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XX城还在被围,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到此地以后,证明了从上面听来的消息不确实。既然不能通过,回去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在此住下后,妈妈同嫂嫂只盼望宜昌有人来,姐姐只盼望北京的信,女孩岳珉便想到上海一切。她只希望上海先有信来,因此才好读书。若过宜昌同爸爸住,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军官,不如过上海同教书的第二哥哥同住。可是XX一个月了还打不下。
过一阵,听到翠云Y头在晒楼说话:
“珉小姐,珉小姐,你来,看新娘子骑马,快要过渡了!”
又过一阵,翠云丫头又说: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十
链接高考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也不是为看风筝,也不是为看新娘子,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女孩岳珉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后来看到染坊中人在大坪里收拾布匹,把整匹白布折成豆腐干形式,一方一方摆在草上,看到尼姑庵里瓦上有烟子,各处远近人家也都有了烟子,她方离开晒楼。
下楼后,向病人房门边张望了一下,母亲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着了。再到小孩北生小房里去看看,北生不知在什么时节,也坐在地下小绒狗旁睡着了。走到厨房去,翠云丫头正在灶口边板凳上,偷偷的用无敌牌牙粉当成水粉擦脸。女孩岳珉似乎恐怕惊动了这丫头的神气,赶忙走过天井中心去。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吧?”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十
链接高考
9.《静》是一篇诗化小说,请说说“诗化”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①淡化故事情节,全文选取了上晒楼的春日片段,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
②重视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通过对春景的描写显示出生活在战争中的孩子们的丝丝希望。
③语言富有韵味,富于象征性和暗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