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分班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分班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08:51:2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分班检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挣脱(zhēng)格物致知挑拨离间(jiàn)追朔
B.归省(xǐng)不修边幅数见不鲜(shuò)狡辩
C.襁褓(qiǎng)人情事故风雪载途(zǎi)暮霭
D.狩猎(shòu)消声匿迹如法炮制(páo)惟幕
2. 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听到了很多动人的话语。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创意的精彩演出令人叹为观止。
B.他俩事先没商量,可所说的话都一样,表达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C.对于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搞清楚。
D.做事要关注细节,细微处不容忽视,否则就应了那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话。
3. 以下朗诵材料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青竹拔节染墨香”经典诵读大会之后,又成功举办了“红梅俏春润芳华”元旦文艺汇演。
B.前段时间下雪路滑,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各部门都加强了安全防护工作。
C.目前我国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年产量已经超过200万吨左右。
D.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
5. 这次朗诵活动中八年级所有语文老师表演的“吟咏《诗经》”俘获了一批小《诗经》迷,下面有关《诗经》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诗经》按照内容分为“风”“雅”“颂”,《关雎》和《蒹葭》均选自“雅”。
C.《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D.《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篇,故又称《诗三百》。
6. 腹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是朗诵活动的串词,请你替活动主持人补充完整。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流淌着情感的文字。在烟水渔庄,鹭鸟立于水边,鸠鸣欢畅,你或许在不经意间便吟诵起《关雎》那句“   ,在河之洲”;“凄神寒骨,   ”,这是《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的失意怅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   ”赞美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浩大气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   ”一反送别诗的哀伤悱恻,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桃花源记》中“   ,   ”展示出了桃花源中男女老少生活都幸福安然的无限美好。下面请欣赏八年级“朗读者”带来的诗歌吟诵串烧节目。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漫步古诗苑,这次的主题朗诵活动,不仅有“诵”,更有“思”。接下来,该轮到你上台汇报你的学习成果了。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7.梅花盛开在寒冬,它不惧严寒凌寒独放。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有许多颂梅的佳作流传下来。你读过哪些?请你写出一句描写梅花的古诗。
8.学校请你为学校书写一幅关于春花盛开的古诗横轴,你需要挑选古诗来进行书写,下列哪一项最合适(  )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C.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9.诗人的诗中往往蕴含着他的情意,这些情意真挚动人。你在此系列活动中读到的最打动你的诗句是什么?并简述你的理由。
二、阅读与理解(共42分)
古诗文阅读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此诗写于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cúlái):山名。
10.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位诗人在即将离别的日子里痛饮醉别,几乎把池苑楼台游览遍了。
B.“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
C.“飞蓬”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好友即将分离、各自漂泊的境况,含惜别之意。
D.“且尽”写出两个好友以酒抒怀的情景,表达了惜别且缠绵哀伤的感情。
11.颈联的“明”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妙处。
文言文阅读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坡自儋北①归,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②,过长桥,访山水为乐。邵为坡买一宅,后择吉日入新第③。
夜与邵步月④,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遂推扉而入,则一老妪。坡问其故,妪曰:“吾家有一居,而吾子不肖⑤,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倾囊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即命取屋券⑥,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⑦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选自《梁溪漫志》)
【注释】①儋北:地名,在海南省,此前苏东坡被流放于此。②杖策:拄着拐杖。③第:府第。④步月:月下散步。⑤不肖:没有出息。⑥屋券:房契。⑦翌日:第二天。
12.下列各项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敢与之游游:交往,往来 B.何其悲也何其:怎么
C.此吾所以泣也所以:…的原因 D.时时相与杖策相与:一起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思一致的是(  )
例句:对妪焚之。
A.甚矣,汝之不惠 B.何陋之有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今日迁徙来此,宁不痛心!
②坡因再三慰抚
15.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文学作品阅读
暖暖的雨
王玉昆
①这个初冬一个周末的早晨,我被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满心无奈地接受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得不放弃温暖的被窝去公司加班,完成一张本该下周三才交差的图纸。匆匆地洗漱毕,我向窗外瞅了一眼。天阴沉沉的,还下着冷冷的雨,行道树早已落尽黄叶,向着天空肆无忌惮地伸展虬枝,远处的高楼在雨幕中有些模糊,只现出不甚清晰的轮廓。我从壁橱扯出一把雨伞,快步向楼下的公交站走去。
②看来,和我一样悲剧的人还不少,小小的公交站里挤满了人,有的坐在栏杆上,有的站着。他们个个都手捧着冒着热气的快餐大快朵颐。站旁的小垃圾桶显然已不堪重负,人们只好把垃圾堆在垃圾桶周围。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这清洁工哪里去了,垃圾都堆成山了!”也许这是一句有魔力的话,没过几分钟,一个脚踏三轮车的清洁工便影影绰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③____这时,雨大了起来,清洁工也把垃圾清理完毕。他站在了车站的矮檐下,看来是想躲一会儿雨。挨着他的人不自觉地向我这边挤,仿佛在躲避着什么。霎时间,本来还挤满人的小车站的一头只剩下清洁工一人。许多人上车时,还回头看了清洁工,似乎露出鄙夷的神色。我冷漠地看着这一切。
④人们差不多快走光了,我还在焦急地等待着班车。这时,我看见一个小男孩撑着一把小黑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这边跑过来,连溅起的雨水打湿裤子都浑然不觉。当我正在无聊地猜测和臆想的时候,小男孩就从我身边飞过,扑向了旁边的清洁工,清脆地叫了一声:“爸爸!”
⑤我愣了一下神。只见小男孩伸手递给清洁工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雨衣,说道:“爸爸,来,穿上!”清洁工伸出黝黑的手指,爱怜地捏了一下小男孩因跑步而通红的脸蛋,假装生气地说道:“谁叫你自己跑出来的,我不是说就快回去了吗?”小男孩却假装老道地责备父亲道:“你就会骗我,这么大人了还不知道要照顾自己!”清洁工笑了,扭头看了我一眼,我也忍不住笑了。
⑥此时,小男孩拉开厚厚的上衣的拉链,拿出一小杯热水和塑料袋包着的两个鸡蛋,鸡蛋已经剥过皮了。清洁工喝了一口热水,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他现在舒服极了。于是,坐在栏杆上的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在雨中尽享着父子深情,各自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幸福。
⑦突然间,一直默默充当看客的我,感觉有两股热热的东西从脸上滚落。我这是哭了吗?我的内心翻滚着,努力地寻找着答案。
⑧长久以来,我一直陷于各种“情”汇聚成的漩涡之中,渐渐地丧失了分辨清浊、识清好恶的能力。恰恰地,我和这泱泱等车人一样,变得冷漠,变得势利,只顾得去分别高低尊卑,忽略了出现在身边的最珍贵和美丽的东西。
⑨我很幸运,在一个寒冷的雨天,见证了发生在人们眼中“最卑微”的人之间的一段“最伟大”的亲情。它使我明白,亲情真的无处不在,感动真的无处不在。这雨中的父子深情,将会永远地向世人证明着一个真理:唯有真正的感情,才会让这世界变得一尘不染,就像刚被雨水洗过一样。我想,我也已找到了落泪的真正原因。
⑩上车的时候,我深情地冲着这对父子——这对教会我道理的“老师”挥了挥手,他们看着我,我再一次笑了。
雨还在下,但是此时,我却觉得这雨,不再冷冷的,变成了暖暖的……
16.阅读文章,请依据原文,从“我”的角度,补全表格。
事件 心情
① 烦躁
我看到来收拾垃圾的清洁工遭乘客鄙夷 ②
我看到父子俩吃饭交谈享父子亲情 ③
④ 温暖
17.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男孩撑着一把小黑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这边跑过来,连溅起的雨水打湿裤子都浑然不觉。
18.文章标题“暖暖的雨”有何深刻含义?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19.文中第⑧段写到“长久以来,我一直陷于各种“情”汇聚成的漩涡之中,渐渐地丧失了分辨清浊、识清好恶的能力。”请你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20.以上文段出自   著《   》第四章——《诗经》第四。
2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三、写作与表达(66分)
22. 请根据《暖暖的雨》一文,发挥合理的想象,在文章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段文字,描写出情境和清洁工的情况。
【写作要求】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②至少一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字数在150-200字之间。
23. 一个眼神,可能让你警醒;一个眼神,可能让你温暖;一个眼神,可能让你更加坚定;一个眼神,也可能让你幡然醒悟。一个眼神,可以胜过千言万语。
请以“一个难忘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名和校名;③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挣脱”的“挣”应读zhèng,“追朔”的“朔”应写作“溯”;
C.“人情事故”的“事”应写作“世”,“风雪载途”的“载”应读zài;
D.“消声匿迹”的“消”应写作“销”,“惟幕”的“惟”应写作“帷”。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关于字形,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此处修饰“精彩演出”,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此处与“所说的话都一样”相矛盾,使用错误。
C.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此处强调问清楚,使用正确。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白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符合语境“做事要关注细节,细微处不容忽视”,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主语残缺,可以在“又成功举办”前加上“学校”;
B.“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不合逻辑,“防止”和“不”都表否定,导致否定失当,删去“不”;
C.“超过200万吨左右”不合逻辑,应该删去“左右”。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4.【答案】D
【知识点】句子的衔接;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第一句可知,前面是说“浅阅读”的长处,而分析所给的五个句子可知,主要是说“浅阅读”的弊端,重点突出“深阅读”;再抓住第二句中的关键词“但是”,可确定第②句是紧承原文的,是首句;
第二句是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抓住第⑤句关键词“表现为”,内容正是进一步解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所以紧承第②句;
第④句是针对“浅阅读”的缺点作出的假设,抓住关键词“如果”,可确定紧承第⑤句;
抓住关键词“那么”,可确定第③句是紧承第④句的;
第①句句意发生转折,进而讲“深阅读”,用倒推法可确定为尾句。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5.【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错误,《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均选自‘雅’”错误,应为均出自“风”。
D.“诗歌300篇”错误,应为305篇。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6.【答案】关关雎鸠;悄怆幽邃;波撼岳阳城;天涯若比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雎鸠、幽邃、撼、髫、怡。
故答案为:(1) 关关雎鸠
(2)悄怆幽邃
(3)波撼岳阳城
(4)天涯若比邻
(5)黄发垂髫
(6)并怡然自乐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答案】7.梅须逊雪三分白(凌寒独自开/常插梅花醉/寒梅著花未)
8.D
9.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表现了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知识点】名句;名篇;表达技巧类题目;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须、逊、凌、著。
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出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描写冬梅。
B.出自唐代元稹的《 菊花 》,描写秋菊。
C.出自宋代王安石的《 北陂杏花 》,“吹作雪”是写花落,与春花盛开的语境不符。
D.出自《诗经·桃夭》,描写春天怒放的桃花。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意思是,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夫妻相逢在梦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情意真挚动人。
【答案】10.D
11.①“明”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动写静,以动态的海浪映衬山色,把静态的山色写活了;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蔚蓝明丽的色彩;③以开阔壮丽的自然美映衬了真挚美好的友情,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缠绵哀伤”错,诗中充满了豪放不羁、豁达的感情,虽有惜别之意但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海色明徂徕”句子意思是,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明”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映亮、照亮、使……明亮之意,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明”字写出了大海蔚蓝明丽的色彩,与远山的苍绿映衬,画面开阔、色彩明丽,虽有惜别之意,但充满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明”字使诗意活泛,整个形象有了精神,泛出光彩。碧波、山色、海气构成和谐的画面,展现一个空阔、高远令人神往的境界。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依依惜别。以开阔壮丽的自然美映衬了真挚美好的友情,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
【答案】12.B
13.D
14.①我今天搬到这里来,怎么不伤心呢?
②苏东坡于是再三安慰老太太。
15.①有理解、同情他人或心地善良;②慷慨大度、不看重钱财;③不夺人所爱。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到北方,打算定居在阳羡。当地的读书人,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邵民瞻跟从并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拄着拐杖走过长桥,以游山访水为乐。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后来占卜选取吉日入住新宅。
一天夜晚,东坡和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偶然间到了一处村落,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走近倾听,说:奇怪啊,这位老妇人怎么哭得这么悲伤呢?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东坡问老太太哭泣的原因。老太太说:“我家有一栋房子,然而我儿子不成器,竟然把老宅变卖给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来,怎么不伤心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买到的那一栋房子。苏东坡于是再三安慰老太太,于是就叫人拿来房契,当着老太太的面烧了它。招呼她儿子,叫他第二天接母亲回老屋去,竟然始终没索要回买房的钱。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何其:怎么这么。句意:这位老妇人怎么哭得这么悲伤呢?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代词,它。句意:当着老太太的面烧了它。
A.助词,主谓之间,无义。句意:你太不聪明了啊!
B.助词,提宾标志。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
C.结构助词,的。句意: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D.代词,她(她)。句意: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迁徙”,搬,搬迁;“宁”,怎么。
(2)“因”,于是;“慰抚”,安慰。
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原文“坡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可知,有理解、同情他人或心地善良;
②由原文“坡因再三慰抚,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可知,慷慨大度、不看重钱财;不夺人所爱。
【答案】16.①我接到加班电话到公交站等车;②冷漠 ;③感动;④我明白真情动人与父子挥手告别
17.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他为父亲送早餐的急切心情和对父亲的关爱。
18.“暖暖的雨”喻指父子俩的深情让“我”感觉温暖,好像连冷冷的雨也变暖了。
19.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会被世俗的偏见和各种各样的情感困扰、纠缠,使自己失去辨别好坏、是非、真假的能力,而忽略了像这对清洁工父子之间的最真纯的情感。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我被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满心无奈地接受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得不放弃温暖的被窝去公司加班”“小小的公交站里挤满了人”写出“我”接到加班电话到公交站等车,体现着“我”的无奈、烦躁。
“霎时间,本来还挤满人的小车站的一头只剩下清洁工一人。许多人上车时,还回头看了清洁工,似乎露出鄙夷的神色。我冷漠地看着这一切”写出“我”看到来收拾垃圾的清洁工遭乘客鄙夷,体现着“我”的冷漠。
“坐在栏杆上的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在雨中尽享着父子深情,各自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幸福”写出“我”看到父子俩吃饭交谈享父子亲情,体现着“我”的感动。
“上车的时候,我深情地冲着这对父子--这对教会我道理的老师’挥了挥手,他们看着我,我再一次笑了"写出“我”明白真情动人与父子挥手告别,体现着“我”的温暖。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深一脚”“浅一脚”“跑”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奔跑得快速,表现出他为父亲送早餐的急切心情和对父亲的关爱。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暖暖的雨”,“雨”本是冷的,“暖暖”修饰“雨”,看似矛盾,却强化了一种主观感受。
结合“在一个寒冷的雨天,见证了发生在人们眼中‘最卑微’的人之间的一段‘最伟大’的亲情”“我却觉得这雨,不再冷冷的,变成了暖暖的……”扩展,“暖暖的雨”喻指父子俩的深情让“我”感觉温暖,好像连冷冷的雨也变暖了。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本文通过讲述一对平凡的父子互相关爱、互相照顾的故事,呼吁我们珍视真挚感情,因为唯有纯真的感情,才会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纯净无瑕,更加温暖。
“长久以来,我一直陷干各种“情”汇汇聚成的漩涡之中,渐渐地丧失了分辨清浊、识清好恶的能力”写出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会被世俗的偏见和各种各样的情感,特别是一些负面的情感困扰、纠缠,使自己失去辨别好坏、是非、真假的能力,而忽略了像这对清洁工父子之间的生活中最真纯的情感。
【答案】20.朱自清;经典常谈
21.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诗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2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常识的能力。文段出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的第四章——《诗经》第四。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概括出:抒发情感
由“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概括出:酬神作乐(庆祝节日)。
由“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概括出:唱和竞胜。
22.【答案】示例:清洁工挥动着手中的扫把,正在卖力地扫着。这时落叶却不领情,它们争先恐后地从树上跑下来,风也开始凑热闹,像个调皮的精灵。这样一来,落叶被风吹的到处都是,又粘在了湿湿的地上,风雨中,无论他怎么样卖力,地上的树叶还是不能清理干净,清洁工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只能默默地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扫落叶的动作。天空阴沉沉的,雨落在人的脸上,脖子上,凉凉的,冰冰的,清洁工的身上早已湿透了……
【知识点】扩展语段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扩展的能力。
写前要先弄清整篇材料的内容,以及所要补写的文段的语境,再注意结合“要求”中的相关信息来写。
《暖暖的雨》一文第③段,清洁工在车站的矮檐下躲避风雨,却遭到众人的嫌弃,要求发挥合理的想象,可以描写清洁工清扫垃圾的场景,通过描写他劳动的艰苦,烘托其形象,对比人们的冷漠,从而为下文颂扬人间真情做铺垫。
补写的文段属于描写性的文字,要求描写出清洁工的情境,写作时要发挥想象,充分表现出清洁工在雨中的劳作情景。“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可以运用动作、神态等手法,直接描写清洁工的劳动场景;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环境的烘托,表现劳动的艰苦,如描写落叶、风雨等。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言生动。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扩展的能力。扩写句子一要紧扣关键词,二想象要合乎情理。三要具体形象。尽量用描绘性的语言,少用概述性的叙述语言。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对修辞手法的要求和字数要求。
23.【答案】略
【知识点】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一组排比句,列举了“一个眼神”的作用,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中心。
“一个眼神,可能让你警醒”,当我们想要干一件事情,甚至说明知道是错误的还要去干,这个时候,老师或父母的一个眼神会让我们警醒,明白自己再往前迈一步可能就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恰恰这个眼神,就像警钟一样,让人醒悟。“一个眼神,可能让你温暖”,当我们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当我们看不到希望时,当我们感受到世态炎凉时,也许有一个眼神会让我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一个眼神,可能让你更加坚定”,当我们想要干一件事情时,也许会有一个眼神,给你鼓励,让你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一个眼神,也可能让你幡然醒悟”,当你深迷游戏当中,当你不知自己错在哪里,甚至是不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一个眼神,可能会让人幡然醒悟。这样看来,一个眼神确实可以胜过千言万语。
从题目来看,这个更适合写成记叙文,从记叙文的角度来看,一是注意事件的曲折性,二是注意描写手法的运用。
比如,可以采用悬念法,在开篇处设置悬念;或者是倒叙的写法,从一张写字的卡片写起。然后,写自己因为家庭原因和性格问题,在课上不敢回答问题,在课下不敢跟同学们交流,更不敢与老师讲话,有一次,老师又要找同学回答问题,“我”不敢抬头,但又想回答问题,用眼神偷瞄老师,这个时候,老师的一个眼神,让我更加坚定,于是举起手来,终于勇敢地在课上回答了问题。接下来,可以抒情,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等。
立意:
1.从眼神中汲取力量。
2.这个眼神让我终生难忘。
3.是这个眼神拯救了我。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
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审题:命题方式:命题作文。审题要点:对于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分班检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挣脱(zhēng)格物致知挑拨离间(jiàn)追朔
B.归省(xǐng)不修边幅数见不鲜(shuò)狡辩
C.襁褓(qiǎng)人情事故风雪载途(zǎi)暮霭
D.狩猎(shòu)消声匿迹如法炮制(páo)惟幕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挣脱”的“挣”应读zhèng,“追朔”的“朔”应写作“溯”;
C.“人情事故”的“事”应写作“世”,“风雪载途”的“载”应读zài;
D.“消声匿迹”的“消”应写作“销”,“惟幕”的“惟”应写作“帷”。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关于字形,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 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听到了很多动人的话语。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创意的精彩演出令人叹为观止。
B.他俩事先没商量,可所说的话都一样,表达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C.对于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搞清楚。
D.做事要关注细节,细微处不容忽视,否则就应了那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话。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此处修饰“精彩演出”,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此处与“所说的话都一样”相矛盾,使用错误。
C.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此处强调问清楚,使用正确。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白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符合语境“做事要关注细节,细微处不容忽视”,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 以下朗诵材料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青竹拔节染墨香”经典诵读大会之后,又成功举办了“红梅俏春润芳华”元旦文艺汇演。
B.前段时间下雪路滑,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各部门都加强了安全防护工作。
C.目前我国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年产量已经超过200万吨左右。
D.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主语残缺,可以在“又成功举办”前加上“学校”;
B.“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不合逻辑,“防止”和“不”都表否定,导致否定失当,删去“不”;
C.“超过200万吨左右”不合逻辑,应该删去“左右”。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
【答案】D
【知识点】句子的衔接;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第一句可知,前面是说“浅阅读”的长处,而分析所给的五个句子可知,主要是说“浅阅读”的弊端,重点突出“深阅读”;再抓住第二句中的关键词“但是”,可确定第②句是紧承原文的,是首句;
第二句是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抓住第⑤句关键词“表现为”,内容正是进一步解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所以紧承第②句;
第④句是针对“浅阅读”的缺点作出的假设,抓住关键词“如果”,可确定紧承第⑤句;
抓住关键词“那么”,可确定第③句是紧承第④句的;
第①句句意发生转折,进而讲“深阅读”,用倒推法可确定为尾句。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5. 这次朗诵活动中八年级所有语文老师表演的“吟咏《诗经》”俘获了一批小《诗经》迷,下面有关《诗经》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诗经》按照内容分为“风”“雅”“颂”,《关雎》和《蒹葭》均选自“雅”。
C.《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D.《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篇,故又称《诗三百》。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错误,《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均选自‘雅’”错误,应为均出自“风”。
D.“诗歌300篇”错误,应为305篇。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6. 腹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是朗诵活动的串词,请你替活动主持人补充完整。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流淌着情感的文字。在烟水渔庄,鹭鸟立于水边,鸠鸣欢畅,你或许在不经意间便吟诵起《关雎》那句“   ,在河之洲”;“凄神寒骨,   ”,这是《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的失意怅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   ”赞美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浩大气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   ”一反送别诗的哀伤悱恻,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桃花源记》中“   ,   ”展示出了桃花源中男女老少生活都幸福安然的无限美好。下面请欣赏八年级“朗读者”带来的诗歌吟诵串烧节目。
【答案】关关雎鸠;悄怆幽邃;波撼岳阳城;天涯若比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雎鸠、幽邃、撼、髫、怡。
故答案为:(1) 关关雎鸠
(2)悄怆幽邃
(3)波撼岳阳城
(4)天涯若比邻
(5)黄发垂髫
(6)并怡然自乐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漫步古诗苑,这次的主题朗诵活动,不仅有“诵”,更有“思”。接下来,该轮到你上台汇报你的学习成果了。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7.梅花盛开在寒冬,它不惧严寒凌寒独放。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有许多颂梅的佳作流传下来。你读过哪些?请你写出一句描写梅花的古诗。
8.学校请你为学校书写一幅关于春花盛开的古诗横轴,你需要挑选古诗来进行书写,下列哪一项最合适(  )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C.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9.诗人的诗中往往蕴含着他的情意,这些情意真挚动人。你在此系列活动中读到的最打动你的诗句是什么?并简述你的理由。
【答案】7.梅须逊雪三分白(凌寒独自开/常插梅花醉/寒梅著花未)
8.D
9.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表现了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知识点】名句;名篇;表达技巧类题目;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须、逊、凌、著。
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出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描写冬梅。
B.出自唐代元稹的《 菊花 》,描写秋菊。
C.出自宋代王安石的《 北陂杏花 》,“吹作雪”是写花落,与春花盛开的语境不符。
D.出自《诗经·桃夭》,描写春天怒放的桃花。
故答案为:D。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意思是,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夫妻相逢在梦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情意真挚动人。
二、阅读与理解(共42分)
古诗文阅读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此诗写于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cúlái):山名。
10.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位诗人在即将离别的日子里痛饮醉别,几乎把池苑楼台游览遍了。
B.“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
C.“飞蓬”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好友即将分离、各自漂泊的境况,含惜别之意。
D.“且尽”写出两个好友以酒抒怀的情景,表达了惜别且缠绵哀伤的感情。
11.颈联的“明”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妙处。
【答案】10.D
11.①“明”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动写静,以动态的海浪映衬山色,把静态的山色写活了;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蔚蓝明丽的色彩;③以开阔壮丽的自然美映衬了真挚美好的友情,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缠绵哀伤”错,诗中充满了豪放不羁、豁达的感情,虽有惜别之意但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海色明徂徕”句子意思是,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明”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映亮、照亮、使……明亮之意,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明”字写出了大海蔚蓝明丽的色彩,与远山的苍绿映衬,画面开阔、色彩明丽,虽有惜别之意,但充满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明”字使诗意活泛,整个形象有了精神,泛出光彩。碧波、山色、海气构成和谐的画面,展现一个空阔、高远令人神往的境界。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依依惜别。以开阔壮丽的自然美映衬了真挚美好的友情,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
文言文阅读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坡自儋北①归,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②,过长桥,访山水为乐。邵为坡买一宅,后择吉日入新第③。
夜与邵步月④,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遂推扉而入,则一老妪。坡问其故,妪曰:“吾家有一居,而吾子不肖⑤,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倾囊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即命取屋券⑥,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⑦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选自《梁溪漫志》)
【注释】①儋北:地名,在海南省,此前苏东坡被流放于此。②杖策:拄着拐杖。③第:府第。④步月:月下散步。⑤不肖:没有出息。⑥屋券:房契。⑦翌日:第二天。
12.下列各项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敢与之游游:交往,往来 B.何其悲也何其:怎么
C.此吾所以泣也所以:…的原因 D.时时相与杖策相与:一起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思一致的是(  )
例句:对妪焚之。
A.甚矣,汝之不惠 B.何陋之有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今日迁徙来此,宁不痛心!
②坡因再三慰抚
15.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2.B
13.D
14.①我今天搬到这里来,怎么不伤心呢?
②苏东坡于是再三安慰老太太。
15.①有理解、同情他人或心地善良;②慷慨大度、不看重钱财;③不夺人所爱。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到北方,打算定居在阳羡。当地的读书人,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邵民瞻跟从并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拄着拐杖走过长桥,以游山访水为乐。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后来占卜选取吉日入住新宅。
一天夜晚,东坡和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偶然间到了一处村落,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走近倾听,说:奇怪啊,这位老妇人怎么哭得这么悲伤呢?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东坡问老太太哭泣的原因。老太太说:“我家有一栋房子,然而我儿子不成器,竟然把老宅变卖给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来,怎么不伤心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买到的那一栋房子。苏东坡于是再三安慰老太太,于是就叫人拿来房契,当着老太太的面烧了它。招呼她儿子,叫他第二天接母亲回老屋去,竟然始终没索要回买房的钱。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何其:怎么这么。句意:这位老妇人怎么哭得这么悲伤呢?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代词,它。句意:当着老太太的面烧了它。
A.助词,主谓之间,无义。句意:你太不聪明了啊!
B.助词,提宾标志。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
C.结构助词,的。句意: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D.代词,她(她)。句意: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迁徙”,搬,搬迁;“宁”,怎么。
(2)“因”,于是;“慰抚”,安慰。
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原文“坡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可知,有理解、同情他人或心地善良;
②由原文“坡因再三慰抚,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可知,慷慨大度、不看重钱财;不夺人所爱。
文学作品阅读
暖暖的雨
王玉昆
①这个初冬一个周末的早晨,我被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满心无奈地接受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得不放弃温暖的被窝去公司加班,完成一张本该下周三才交差的图纸。匆匆地洗漱毕,我向窗外瞅了一眼。天阴沉沉的,还下着冷冷的雨,行道树早已落尽黄叶,向着天空肆无忌惮地伸展虬枝,远处的高楼在雨幕中有些模糊,只现出不甚清晰的轮廓。我从壁橱扯出一把雨伞,快步向楼下的公交站走去。
②看来,和我一样悲剧的人还不少,小小的公交站里挤满了人,有的坐在栏杆上,有的站着。他们个个都手捧着冒着热气的快餐大快朵颐。站旁的小垃圾桶显然已不堪重负,人们只好把垃圾堆在垃圾桶周围。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这清洁工哪里去了,垃圾都堆成山了!”也许这是一句有魔力的话,没过几分钟,一个脚踏三轮车的清洁工便影影绰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③____这时,雨大了起来,清洁工也把垃圾清理完毕。他站在了车站的矮檐下,看来是想躲一会儿雨。挨着他的人不自觉地向我这边挤,仿佛在躲避着什么。霎时间,本来还挤满人的小车站的一头只剩下清洁工一人。许多人上车时,还回头看了清洁工,似乎露出鄙夷的神色。我冷漠地看着这一切。
④人们差不多快走光了,我还在焦急地等待着班车。这时,我看见一个小男孩撑着一把小黑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这边跑过来,连溅起的雨水打湿裤子都浑然不觉。当我正在无聊地猜测和臆想的时候,小男孩就从我身边飞过,扑向了旁边的清洁工,清脆地叫了一声:“爸爸!”
⑤我愣了一下神。只见小男孩伸手递给清洁工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雨衣,说道:“爸爸,来,穿上!”清洁工伸出黝黑的手指,爱怜地捏了一下小男孩因跑步而通红的脸蛋,假装生气地说道:“谁叫你自己跑出来的,我不是说就快回去了吗?”小男孩却假装老道地责备父亲道:“你就会骗我,这么大人了还不知道要照顾自己!”清洁工笑了,扭头看了我一眼,我也忍不住笑了。
⑥此时,小男孩拉开厚厚的上衣的拉链,拿出一小杯热水和塑料袋包着的两个鸡蛋,鸡蛋已经剥过皮了。清洁工喝了一口热水,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他现在舒服极了。于是,坐在栏杆上的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在雨中尽享着父子深情,各自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幸福。
⑦突然间,一直默默充当看客的我,感觉有两股热热的东西从脸上滚落。我这是哭了吗?我的内心翻滚着,努力地寻找着答案。
⑧长久以来,我一直陷于各种“情”汇聚成的漩涡之中,渐渐地丧失了分辨清浊、识清好恶的能力。恰恰地,我和这泱泱等车人一样,变得冷漠,变得势利,只顾得去分别高低尊卑,忽略了出现在身边的最珍贵和美丽的东西。
⑨我很幸运,在一个寒冷的雨天,见证了发生在人们眼中“最卑微”的人之间的一段“最伟大”的亲情。它使我明白,亲情真的无处不在,感动真的无处不在。这雨中的父子深情,将会永远地向世人证明着一个真理:唯有真正的感情,才会让这世界变得一尘不染,就像刚被雨水洗过一样。我想,我也已找到了落泪的真正原因。
⑩上车的时候,我深情地冲着这对父子——这对教会我道理的“老师”挥了挥手,他们看着我,我再一次笑了。
雨还在下,但是此时,我却觉得这雨,不再冷冷的,变成了暖暖的……
16.阅读文章,请依据原文,从“我”的角度,补全表格。
事件 心情
① 烦躁
我看到来收拾垃圾的清洁工遭乘客鄙夷 ②
我看到父子俩吃饭交谈享父子亲情 ③
④ 温暖
17.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男孩撑着一把小黑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这边跑过来,连溅起的雨水打湿裤子都浑然不觉。
18.文章标题“暖暖的雨”有何深刻含义?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19.文中第⑧段写到“长久以来,我一直陷于各种“情”汇聚成的漩涡之中,渐渐地丧失了分辨清浊、识清好恶的能力。”请你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6.①我接到加班电话到公交站等车;②冷漠 ;③感动;④我明白真情动人与父子挥手告别
17.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他为父亲送早餐的急切心情和对父亲的关爱。
18.“暖暖的雨”喻指父子俩的深情让“我”感觉温暖,好像连冷冷的雨也变暖了。
19.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会被世俗的偏见和各种各样的情感困扰、纠缠,使自己失去辨别好坏、是非、真假的能力,而忽略了像这对清洁工父子之间的最真纯的情感。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我被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满心无奈地接受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得不放弃温暖的被窝去公司加班”“小小的公交站里挤满了人”写出“我”接到加班电话到公交站等车,体现着“我”的无奈、烦躁。
“霎时间,本来还挤满人的小车站的一头只剩下清洁工一人。许多人上车时,还回头看了清洁工,似乎露出鄙夷的神色。我冷漠地看着这一切”写出“我”看到来收拾垃圾的清洁工遭乘客鄙夷,体现着“我”的冷漠。
“坐在栏杆上的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在雨中尽享着父子深情,各自的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幸福”写出“我”看到父子俩吃饭交谈享父子亲情,体现着“我”的感动。
“上车的时候,我深情地冲着这对父子--这对教会我道理的老师’挥了挥手,他们看着我,我再一次笑了"写出“我”明白真情动人与父子挥手告别,体现着“我”的温暖。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深一脚”“浅一脚”“跑”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奔跑得快速,表现出他为父亲送早餐的急切心情和对父亲的关爱。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暖暖的雨”,“雨”本是冷的,“暖暖”修饰“雨”,看似矛盾,却强化了一种主观感受。
结合“在一个寒冷的雨天,见证了发生在人们眼中‘最卑微’的人之间的一段‘最伟大’的亲情”“我却觉得这雨,不再冷冷的,变成了暖暖的……”扩展,“暖暖的雨”喻指父子俩的深情让“我”感觉温暖,好像连冷冷的雨也变暖了。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本文通过讲述一对平凡的父子互相关爱、互相照顾的故事,呼吁我们珍视真挚感情,因为唯有纯真的感情,才会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纯净无瑕,更加温暖。
“长久以来,我一直陷干各种“情”汇汇聚成的漩涡之中,渐渐地丧失了分辨清浊、识清好恶的能力”写出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会被世俗的偏见和各种各样的情感,特别是一些负面的情感困扰、纠缠,使自己失去辨别好坏、是非、真假的能力,而忽略了像这对清洁工父子之间的生活中最真纯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20.以上文段出自   著《   》第四章——《诗经》第四。
21.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答案】20.朱自清;经典常谈
21.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诗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2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常识的能力。文段出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的第四章——《诗经》第四。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概括出:抒发情感
由“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概括出:酬神作乐(庆祝节日)。
由“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概括出:唱和竞胜。
三、写作与表达(66分)
22. 请根据《暖暖的雨》一文,发挥合理的想象,在文章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段文字,描写出情境和清洁工的情况。
【写作要求】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②至少一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字数在150-200字之间。
【答案】示例:清洁工挥动着手中的扫把,正在卖力地扫着。这时落叶却不领情,它们争先恐后地从树上跑下来,风也开始凑热闹,像个调皮的精灵。这样一来,落叶被风吹的到处都是,又粘在了湿湿的地上,风雨中,无论他怎么样卖力,地上的树叶还是不能清理干净,清洁工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只能默默地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扫落叶的动作。天空阴沉沉的,雨落在人的脸上,脖子上,凉凉的,冰冰的,清洁工的身上早已湿透了……
【知识点】扩展语段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扩展的能力。
写前要先弄清整篇材料的内容,以及所要补写的文段的语境,再注意结合“要求”中的相关信息来写。
《暖暖的雨》一文第③段,清洁工在车站的矮檐下躲避风雨,却遭到众人的嫌弃,要求发挥合理的想象,可以描写清洁工清扫垃圾的场景,通过描写他劳动的艰苦,烘托其形象,对比人们的冷漠,从而为下文颂扬人间真情做铺垫。
补写的文段属于描写性的文字,要求描写出清洁工的情境,写作时要发挥想象,充分表现出清洁工在雨中的劳作情景。“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可以运用动作、神态等手法,直接描写清洁工的劳动场景;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环境的烘托,表现劳动的艰苦,如描写落叶、风雨等。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言生动。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扩展的能力。扩写句子一要紧扣关键词,二想象要合乎情理。三要具体形象。尽量用描绘性的语言,少用概述性的叙述语言。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对修辞手法的要求和字数要求。
23. 一个眼神,可能让你警醒;一个眼神,可能让你温暖;一个眼神,可能让你更加坚定;一个眼神,也可能让你幡然醒悟。一个眼神,可以胜过千言万语。
请以“一个难忘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名和校名;③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略
【知识点】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一组排比句,列举了“一个眼神”的作用,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中心。
“一个眼神,可能让你警醒”,当我们想要干一件事情,甚至说明知道是错误的还要去干,这个时候,老师或父母的一个眼神会让我们警醒,明白自己再往前迈一步可能就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恰恰这个眼神,就像警钟一样,让人醒悟。“一个眼神,可能让你温暖”,当我们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当我们看不到希望时,当我们感受到世态炎凉时,也许有一个眼神会让我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一个眼神,可能让你更加坚定”,当我们想要干一件事情时,也许会有一个眼神,给你鼓励,让你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一个眼神,也可能让你幡然醒悟”,当你深迷游戏当中,当你不知自己错在哪里,甚至是不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一个眼神,可能会让人幡然醒悟。这样看来,一个眼神确实可以胜过千言万语。
从题目来看,这个更适合写成记叙文,从记叙文的角度来看,一是注意事件的曲折性,二是注意描写手法的运用。
比如,可以采用悬念法,在开篇处设置悬念;或者是倒叙的写法,从一张写字的卡片写起。然后,写自己因为家庭原因和性格问题,在课上不敢回答问题,在课下不敢跟同学们交流,更不敢与老师讲话,有一次,老师又要找同学回答问题,“我”不敢抬头,但又想回答问题,用眼神偷瞄老师,这个时候,老师的一个眼神,让我更加坚定,于是举起手来,终于勇敢地在课上回答了问题。接下来,可以抒情,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等。
立意:
1.从眼神中汲取力量。
2.这个眼神让我终生难忘。
3.是这个眼神拯救了我。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
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审题:命题方式:命题作文。审题要点:对于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