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单元的三个任务在一篇文章中完成?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的一次议论性的演讲,作者围绕着“格物致知”的含义嬗变和当代价值,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井联系现状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并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一个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精神。本篇演讲稿思路清晰,层层推进,知识性、逻辑性、应用性较强。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本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爱表现。同时他们从小学就已经对演讲有所接触,进入初中以来,教材的课后练习、综合性学习中,都有与演讲相关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更集中安排了围绕“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举办一次小型演讲会的活动,并给出了演讲的具体技巧。但孩子们对议论性文章接触得比较少,所以看问题比较片面,且实验探究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
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单元任务,我把这篇文章设计为“定篇”,以此带领学生完成演讲单元的三个任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阅读、演讲中培养语感,感知演讲稿的语言风格,积累演讲的经验。(语言运用)
2.学生在辨识、分析、比较中,归纳本篇演讲稿的成功之处,总结演讲稿的特点。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思维能力)
3.学生通过现场模拟演讲和创意写作,提炼现场演讲和撰写演讲稿的常见技法,感受演讲的感性与理性之美,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审美创造)
4.学习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感受不同时代演讲者的演讲风采,拓展文化视野。(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学生在阅读、演讲中培养语感,感知演讲稿的语言风格,积累演讲的经验。(语言运用)
2.学生在辨识、分析、比较中,归纳本篇演讲稿的成功之处,总结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现场模拟演讲和创意写作,提炼现场演讲和撰写演讲稿的常见技法,感受演讲的感性与理性之美,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审美创造)
2.学习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感受不同时代演讲者的演讲风采,拓展文化视野。(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
1.设疑探讨法:教师充分挖掘演讲稿的内容和结构,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紧紧围绕文本,深入探究,领会演讲稿的特点和演讲的技巧。
2.引导点拨法:学生在回答和创意写作中,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兴与导入
一所军事院校请上过战场的老将军来讲课。老将军提了一个问题,假设你在指挥部队攻占一个山头,冲了两次都失败了,请问接下来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提出各种设想,学生可能回答:在夜里组织冲锋、分批次冲锋之类的。教师在肯定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说得有道理的基础上 给出老将军的答案。老将军说如果是“我”在战场上指挥,我会换一条路冲锋。为什么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已经冲了两次,再次冲上去,士兵就会看见沿途战友的尸体,每看见一次,士气就会降低一次,而士气降低的地方恰恰就是最危险的地方,所以这条路根本就不能用了。然后教师顺势引出,这就是“实践出真知”,老将军的这个做法,是来自对当前态势的细微感知,只有实地探究事物的人才能知道这些细微差别,虽然细微,但是影响巨大。而在32年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我们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去聆听他的演讲。
二、提炼与辨析
1.简单介绍背景:1991年10月,《瞭望》周刊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奖的颁奖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丁肇中先生因为写了一篇文章《怀念》,获得特别荣誉奖。在这个大会上,丁肇中先生作了这次演讲。这无意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这次演讲的成功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结合旁批,慢慢读,认真思考。(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探究)
2.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点拨孩子们总结一篇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并补充完善教科书78页的内容,过程和结论如下:
①观点鲜明:通过题目,明确本文的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②针对性强:包括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等,时代背景,具体场合(人民大会堂),场合庄重,演讲者的身份(科学家)等。
③思路清晰:演讲者一开始,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的感谢,进而转入演讲主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由此老师在学生分析结构时,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第一段中,作者先说传统教育,后说西方教育的原因,得出承上启下、一一照应、从过去到现在的结构之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之妙。
三、模拟与展示
1.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小组成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段落或几句话,参考教科书94页的演讲技巧,在小组内模拟演讲。小组成员互相评价、讨论,并不断改进提高。然后每组推选一个同学在全班做展示,并解说这样演讲的原因。然后通过本次演讲实践,小组总结两条现场演讲技巧,补充在教科书94页上。
2.教师分享一个简单的演讲小技巧。
声音大。因为演讲最重要的是对听众产生影响力。而声音大至少能产生两个效果:①抓住听众的注意力②展现演讲者的自信。
四、写作与思辨
1.提问学生:本篇演讲稿,还有哪些方面或细节可以再优化,以提升现场感染力?
学生给本文的某些演讲内容做适当的修改。然后引导学生辨析哪种演讲风格更好?
在学生思辨表达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演讲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根据演讲的内容、场合、演讲者的身份、背景等来确定的演讲风格,都是有针对性的好的演讲稿。我们的演讲可以庄重严肃,也可以轻松活泼,亦或慷慨激昂,或准确严谨,或风趣幽默。也正因为有多样化的演讲风格的存在,我们的文化才会灿烂多姿,我们的生活就会百花盛放。
2.回到这篇文章的题目,题目很有特色的,交代了本文的观点。如果是你来写这篇文章,你将怎么来命题?引导学生思辨演讲稿的拟题艺术。
3.教师推荐:想要了解更多的演讲知识,推荐学生看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演讲课程:得到《当众表达训练营》,书籍成杰的《掌控演说》。各大咖的跨年演讲,比如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刘润《进化的力量》,演讲节目《超级演说家》等。
4.总结升华:今天通过三个大的任务,完成了对“格物致知”的实践探索。马克思说:实践出真知,毛泽东主席高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丁肇中先生呼吁“让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希望这些醍醐灌顶的箴言,时时激励我们用眼光、勇气和毅力,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实践,成为真正强大的能担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业设计
五月中旬,班级和年级将举行演讲比赛,《声音的力量》演讲,主题自拟,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撰写演讲稿,模拟演讲,为正式演讲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