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11:4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无衣
诗经秦风

文学常识
关于战争的古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或称《诗三百》。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预习
一、文学常识
《诗经》
内容

即国风,是民间歌谣,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核心内容。

文学常识


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共40篇。
《诗经》
手法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预习
二、创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导致戎族入侵。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
秦国靠近周王朝,与周王室休戚相关,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活动一、研读文本
诵读诗歌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ɡ)。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仗。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共同行动。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基调:慷慨雄壮)
“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研读课文
诗歌大意: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里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合作探究
子任务1:请找出各章节的相同之处。
岂曰无衣?与子……。王于兴师,修我……,与子……!
岂曰无衣?与子……。王于兴师,修我……,与子……!
岂曰无衣?与子……。王于兴师,修我……,与子……!
重章叠句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诗经》句式章法
本诗重章叠句的作用:
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长袍
贴身内衣
下衣
(统一征战)
(统一行动)
铠甲兵器
(统一思想)
长柄武器
长柄武器
战服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思想行动
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兵器
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层层递进
子任务2:请找出各章节的不同之处。

内容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
……甲兵
……矛戟
……偕行
……
……偕作
形象
主题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用赴战场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慷慨豪迈和爱国精神
子任务3: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
一、 理解性默写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穿同样战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风·无衣》中,描写士兵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有着共同的敌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共同奋起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2、对《无衣》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
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3、对《无衣》中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对敌。
B.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
【参考答案】
一、 理解性默写
1、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 与子同仇,与子同作,与子偕行。
二、基础知识巩固
1、D。《采薇》出自《小雅》。
2、A。将士们对“无衣”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3、C。理由同上。
拓展延伸
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余光中
适用主题:爱国情怀、赞美祖国等
示例:百年漫漫征程路,走过荆棘沼泽,也踏过枯骨万里,经历过沧桑巨变,也踏平过重重坎坷,而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过去斑驳的面孔,看东南的丘壑,西北的大漠,疆界绵延辽阔;看中国高铁,领跑世界,交流就在瞬息之间;看卫星环绕,嫦娥奔月,祝融着陆火星,航天科技走上尖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今,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朝着太阳,永不停歇。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孙中山
适用主题:爱国情怀、青年责任与担当等
示例:百年沧桑,青年担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作为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先遣队,时刻品味“真理的味道”,触摸“信仰的真谛”,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在每一时代变革中都勇立潮头、披荆斩棘,用青春和热血、热情和奉献持续接力,始终不懈地推进民族自立、自强和复兴的历史进程。新时代呼唤青年的忠诚与担当,新使命需要青年的本领与作为。“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孙中山先生曾如此寄予厚望于中国青年,我们应不负先辈厚望,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时代,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承载“中国梦”的时代使命中谋划人生、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