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是( )
A.小麦可以磨成粉 B.大楼是由一块一块的砖砌成的
C.糖块放入一杯水里会逐渐消失 D.石头沉入大海中看不见了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B.只有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才能使硅原子运动
C.苯由苯分子构成 D.硅由硅原子构成
3. 对教材图片(如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上述操作涉及化学变化 B.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C.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D.这些图片均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4. 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是( )
A.公园里花香四溢 B.春天里柳絮飞扬 C.海面上浪花飞溅 D.天空中乌云翻滚
5. 超市水果区老远就能闻到榴莲的臭味,这是因为带臭味的分子( )
A.质量很小 B.不断运动 C.分解成原子 D.体积很小
6.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7. 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8.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 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9.“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它是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思考、推理
建立起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苯分子——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B.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分子质量很小
D.1体积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间有间隔
10.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分子不断运动
B.吹胀气球——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小
C.运动场上用水造冰——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D.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11.《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以认识到云和雨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阳光、温度、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雨水落地后,水分子仍在不断运动
B.地面雨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时,分子变大
C.温度升高时,空气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雨水是一种混合物
12.王安石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闻到‘暗香’”说明了(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13.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了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14.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水,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①→②的过程中水分子由无序排列变为有序排
15. 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16.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变化与现象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请将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的分子的性质写在下面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甲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
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图乙表示海水中水分子在一定空间内的
布图,图丙中能正确表示蒸发腔中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微粒分布的是________(填
母)图。
18. 用下列序号进行填空:①分子之间有间隔;②分子体积很小;③温度越高,分子运
动越快;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⑤分子间间隔变小;⑥分子质量很小;⑦不同种分
子化学性质不同;⑧分子在不断运动;⑨分子间间隔变大。
(1)液氧和氧气都具有助燃性:________。
(2)酒香不怕巷子深:________。
(3)夏天晾晒衣服要比冬天干得更快:________。
(4)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________。
(5)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________。
(6)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后体积变小:________。
19. 小红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将含有酚酞的蒸馏水分别盛于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小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1)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的溶液表面变红,猜想: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烧杯B中_______________(填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不会使酚酞溶液变红。
(3) 浓氨水中的氨气从烧杯C中挥发出来。从微观角度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向容积为250 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 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0.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
(2)加压时,3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20L的钢瓶中。
答案:
1-15 CBAAB DBDAA BABCD
16. (1) 分子在不断运动
(2)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 分子间有间隔
17. B
18. (1) ④
(2) ⑧
(3) ③
(4) ⑦
(5) ⑨
(6) ⑤
18. (1) 空气 氨气
(2) 没有明显现象 空气
(3) 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从烧杯C运动到烧杯A的溶液,使溶液变红
19. (1) 瓶中水全部变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 液面低于刻度线 分子间存在间隔 便于观察液面变化
20. (1)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 气体分子间有较大的间隔,加压能使分子间的间隔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