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自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翻译这四章,并归纳探究老子的思想观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等方式,感受文章突破常规的思维,品味老子说理的精妙。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中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胡适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
—— 托尔思泰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尼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公元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请著《道德经》(又称《老子》)。
作者简介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其中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作品简介
《<老子>四章》分别选自《老子》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朴素辩证法
太极阴阳
老子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写作背景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2. 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疏通句意。
3. 全班齐读课文,感悟体会。
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字音
看视频听朗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条
门窗
“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只有
车毂的中空处
功用
以:来;为:制作
以:来;为:建造
以:把;为:作为
房屋
十一章
共用
思考: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有无相生”的观点。
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
“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
问1:分析“有”和“无”的关系?
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论证“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易理解。
问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
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
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
读书时的“思考空间”
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
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 什么是有用的事 与升官有关的,与发财有关的,与出名有关的,都算“有用”的。比如在高等学府里,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跟过去不一样,都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功利性︰“我该怎么办 ”“应该怎么选择 ”“你直接告诉我一个答案 ” ——白岩松
身处功利浮躁的社会,有些人想要的太多,太在意“有”,去享有,去拥有,去占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欲念把心装满了,生活会很焦虑和痛苦。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过多的欲念,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空间,留下余地,留出“无”,人生会更加轻松美好。
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为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
世界的底层逻辑是: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如果你想被大家看见,你应该把能量花在“看不见”上,投资大脑,提升认知。
我们从来只在意结果,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通往结果的路,浮躁的心态下,我们不见路或者见路不愿意行路。从功利中抬头,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从书本中抬头,才能窥见有厚度的思想;不执拗于结果,才能更好的到达。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踮起脚跟
自我显露
自以为是
自我夸耀
为,做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跨大步
明形作动
建立功勋名作动
如果
二十四
问3: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明确: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
①“企”意为踮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问4: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明确: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自我显露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都属于浮躁,急躁的行为,不符合自然规律。
问5:怎样理解“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明确:
“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
企立、跨行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急于求成、内心焦躁
本 质
恶果
根 源
追逐显相、看重我“有”
余食赘行、令人厌恶
有道者不处
比喻
从“道”的角度否定这四种行为,告诫人们为人应该谦恭自守、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二十四
问1: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问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二十四
一味的个人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眼睛里看不到别人的价值和光芒,就算有所成就,也会得不到别人的敬重,反而惹人厌弃。
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
思考: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人都有虚荣心和功利上进心,好高争先,都想在竞争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把自己尽快地推销出去,所以争着抢着展示自己,恃才冒进,张扬自己,甚至不择手段。岂不知,这样积极的结果也许适得其反。真正的智慧的人是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才出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聪明
明智
力量
刚强
勤勉而行
丧失立身之基
不朽
富有
译文: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三十三
意志
能长久
长寿
问1:如何理解“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明确: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
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明确: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问2:如何理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明确:消除不切实际的物欲、不合理的虚荣,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问3: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明确:生命终将逝去,但精神却能永存。
问4:如何理解“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学说、思想及精神却能够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主要就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
持守
谋划,解决
同“判”,分离
状语后置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它还没有出现问题的以前就处理得当,(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做准备整治。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
六十四
排比句,强调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
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于控制,利于解决。
事物
未变
未兆
脆弱
细微
易持守
易解决
易消解
易散失
问题
未出现
容易解决
问1: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问2:用一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léi
一筐土
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
六十四
怎样理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举例论证,运用排比,说明大的东西都是从细微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坚定的毅力,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就不会遭受损害。
败坏,弄坏
以是,因为这宾语前置
六十四
为者”与“无为”,“执者”与“无执”的对比,“充分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众人)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众人)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中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以...为欲 意动
作名词
以...为贵 意动
省略句
弥补、补救
犯错 名作动
来
六十四
取消独立性
接近
却
谨慎对待作动词
就
无为、无执
慎终如始
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过
辅万物不敢为
问1:圣人遵从“无为而治”的的具体做法?
问:尝试给第六十四章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懂得预防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微和小节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慎终如始,善始善终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问:《老子》中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
问:概括各章节大意
①第十一章:(论道)
强调了“无”的功用,阐述“有”和“无”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关系。
②第二十四章:(修身)
列举“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四种恶行,指出它们不仅令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
③第三十三章:(修身)
注重个人修养,主张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④第六十四章:(治国)
说明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应注意在事物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也说明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要坚持不懈。
问:总结分析《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①善用举例、比喻说理,善于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多用格言、警句。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④句式运用独具一格,善用排比、对偶句式,又注重整句散句相结合,整齐中富于变化。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问: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
(建功立业,轰轰烈烈)
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
(宁静致远,平平淡淡)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