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检测卷(三)
(考试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广州一模)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有秩序的退却”,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经济条件,故B项正确;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1921年苏俄“有秩序的退却”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推行于斯大林时期,与题目时间1921年不符,故C项错误;扩大国有农场的自主权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也与题目时间1921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4·湛江二模)20世纪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农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通过斯大林体制,经济建设成就辉煌,而同时期的西方处在大危机之中,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废除,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较慢,故C项错误;30年代,苏联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4·佛山二模)苏联某时期,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充满了恐惧、伪装和绝望,耳语成为日常生活的特征。这一时期是( )
A.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B.新经济政策期间
C.斯大林统治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政府对内政策相对宽松,故A、B两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其突出特点是集权,“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4·肇庆二模)“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之间非但没有更加接近,非但没有增进友好的程度,非但没有在稳定的和平迈进,反而还采取了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危机 B.罗斯福新政
C.斯大林模式 D.经济互助委员会
解析: 材料中“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等信息说明与经济大危机有关,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此时还没有实施,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出现的情景不符合,故C项错误;经济互助委员会是在二战以后才建立的,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4·汕头模拟)1932年,一位纽约市的妇女给政府官员写信说:“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表明( )
A.民众要求政府干预经济 B.美国政府主动干预经济
C.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 D.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
解析:1932年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代,材料中的妇女希望政府通过公共途径为自己提供生计,体现了民众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希望,是对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望,故A项正确;民众的要求并不等于政府主动干预经济,故B项错误;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与材料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民众的要求也不等于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4·广东六校联考)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讲到:“罗斯福新政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自由主义深陷危机之时,罗斯福因为标榜而延长了它,挽救了它。他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这里的“深刻地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
A.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C.改变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解析:新政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主导地位,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从而改变了自由主义的内涵,进入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时代,故A为最佳选项。
答案:A
7.下面两处水利工程除了都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外,他们的最主要的共同点是( )
A.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
B.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
C.专制极权政治的产物
D.国家为推动工业化进程而兴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经济建设相同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项属于美国;C项错误;D项属于苏联。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8.(2014·潮州二模)下列表格为欧共体国家某一时期的经济统计数据,推测其要认定的时期可能是( )
时期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平均失业率
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约0.9%
约11.50%
约9.5%
A.1948—1952年 B.1968—1972年
C.1978—1982年 D.1988—1992年
解析: 材料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低,失业率、通货膨胀率高的现象,这与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影响,西方国家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危机有关,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没有存在经济危机现象,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C
9.(2014·广东六校联考)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下列哪一主张属于该流派的思想( )
A.加强自由经济成分,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
B.通过高福利来消除贫富差距
C.完全肯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
D.反对经济全球化
解析:凯恩斯理论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结合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政策可知,“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就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B项体现的是凯恩斯主义,C项不符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D项说法错误。
答案:A
10.(2014·广州市广雅、执信、六中联考)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 )
A.社会矛盾 B.计划经济
C.过度的福利政策 D.选举制度
解析:“社会矛盾”是福利政策想解决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说明作者不赞成福利政策,故C项正确;选举制度与材料没有任何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4·深圳宝安期末)在苏联历史上,首次有力度地向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发动冲击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两极格局下“冷战”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从“首次”二字,可知所指改革为赫鲁晓夫改革,故C项正确;A项时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B项与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D项不是首次改革,而是最后一次,故D项错误。
答案:C
12.(2014·梅州质检)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在《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提出:“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这表明( )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改革
B.萨哈罗夫认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改革
C.萨哈罗夫这一观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提供指导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解析:题干材料时间是1970年,而赫鲁晓夫于1964年下台,故A项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可以看出萨哈罗夫认为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改革进程,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是80年代,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解放的信息,与题干中“这表明”的要求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32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钱乘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1分)其“新”在哪里?(2分)该事件涉及哪四大方面的内容?(2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1分)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2分)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2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4分)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美国“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可判断属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特点和内容即可。第(2)题,从材料中“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可判断意图在于考查苏俄经济政策的转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第(3)题,图一代表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来回答;图二代表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结合苏联一五计划的背景来回答。第(4)题,结合材料四,根据材料中涉及的经济政策的特点谈谈对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的认识。
答案:(1)罗斯福新政。(1分)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2分)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2分)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集中全国人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2分)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分)
(3)背景:美: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2分)
苏:1925年起,苏联先后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影响: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2分)
苏联通过修建大型水电工程,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分)
(4)认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经济要从国情出发;不同的制度可以互相借鉴学习。(2分,其他的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14.古今中外的政府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 10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8分)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归纳主要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第(2)题,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注重用法的方式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原因结合时代背景来考查,我们必须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个角度来分析。第(3)题,大萧条中,美国未解决失业问题,采取的是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的方式,意义应该从增加就业,刺激经济恢复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来考虑。第(5)题,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我们可以多角度来分析。积极方面,社会保障体系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从消极方面来讲,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财政负担,培养一批懒汉等。
答案:(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4分)
(2)突出特点: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2分)成因:工业革命后工人受剥削沉重,工人运动兴起;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6分)
(3)措施:直接救济;以工代赈。(4分)
意义: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4分)
(4)原因: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5)认识: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