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单元过关检测卷: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单元过关检测卷: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8 09:0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过关检测卷(五)
(考试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惠州调研)进入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之所以要换成美元主要原因是(  )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时间信息与金圆券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的历史现象。在通货膨胀的经济下,纸币兑换黄金白银是为了对抗纸币贬值,须注意的是美钞也是纸币,故题干反映的现象说明美钞与黄金等同,结合时间信息,C项正确;1991年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进程,排除A项;《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国民党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代与题干一致,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签订,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为规范和促进国际贸易和发展而缔结的国际协定,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C
2.(2014·深圳调研)《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解析: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故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20世纪50年代末美苏争霸出现,20世纪70年代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都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
3.(2014·梅州质检)某国际性组织的章程: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这一组织是(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盟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要求贸易自由化,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故C项正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要机构,侧重于国际金融方面合作,故A、B两项错误;欧盟是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合作程度达到货币联盟阶段,与材料信息“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4·韶关二模)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总统戴高乐称美国国际收支赤字是“不流眼泪的赤字”,美国财政部长康纳利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 材料反映的是(  )
A.美元的贬值 B.美国军事实力强大
C.美国巨大贸易顺差 D.法美两国贸易失衡
解析: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面临国际收支赤字、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的巨大压力,美国大量印刷美元,使美元贬值,转嫁危机,故A项正确;国际收支赤字是指某一国在国际收支上支出大于收入,故C项错误;美国军事实力强大、法美两国贸易失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D两项错误。
答案:A
5.(2014·广州一模)二战后,欧洲出现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洲共同体。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 B.二者内部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二者的出现都强化了两极格局 D.二者都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而消亡
解析: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共体分别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联合的加强,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为了对抗美国马歇尔计划而建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区域的经济集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了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但从欧共体到欧盟,欧洲国家联合进一步深入,并没有随之消亡,故D项错误。
答案:A
6.下图是一则新闻报道的题目,对这一报道中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正确的有(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全面成立
①促进了东盟经济的发展 ②对经济全球化起了推动作用
③体现了世纪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④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组成部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中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区域集团化组织,而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组织机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C
7.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区域集团化组织相继成立。对这些组织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区域集团化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竞争加剧的结果
B.区域集团化组织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动,其负面影响较突出
C.经济全球化是建在共同市场上,区域集团化以相似社会制度为基础
D.现在经济全球化进展日趋缓慢,区域集团化组织有加速发展势头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相辅相成的。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前提、步骤和组成部分,而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归宿和最后结果。本题各选项中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明显错误,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相辅相成的;C项经济全球化下应允许市场多样化,区域集团化以相似的社会制度为基础说法错误,如APEC中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D项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都非常迅速。本题选A项。
答案:A
8.有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此处所说的“这个时候”应当是(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四五十年代 D.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特别是90年代迅速兴起的信息网络化技术,把世界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本题“全球的信息网络化”和“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同时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选D项。
答案:D
9.(2014·东莞调研)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认为,11·9事件(即1989年柏林墙坍塌)比9·11事件(即2001年美国世贸中心双塔坍塌)的影响更为深远,是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此事件(  )
A.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 B.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C.转移了美国的战略重点 D.瓦解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
解析:11·9事件后德国统一,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故B项正确;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苏联解体,故A项错误;题中强调的是该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C项属于政治范畴,故C项错误;D项不是11·9事件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4·惠州调研)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这反映了(  )
A.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B.发展中国家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达国家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更加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解析:关键信息: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从“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可知,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A项正确;B项“顺应”说法没有准确地概括题干材料的观点;C项“责任”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由“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可知D项说法错误。
答案:A
11.在当今流行着的“金砖四国”的名称来自这四国国名开头英文字母BRIC(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的谐音英文单词BRICK(砖头)。“金砖四国”崛起(  )
①成为新兴的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力地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 ④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金砖四国并非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组织,而是对新兴四个发展中大国(中俄印巴)的统称。排除①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C
12.《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由此可知(  )
A.区域集团在多极化格局中作用衰退
B.区域集团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C.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
D.“一超多强”局面被逐渐打破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指的应该是政治多极化由大国来主导。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爱迪生一生中共有一千多项发明,白炽灯只是其中之一。……而爱迪生本人也只是当时美国众多发明家中的一员……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摘自大国崛起第十集《新国新梦(美国·上)》
材料二 1943年发表的《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
材料三 美国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7.6
——据《世界当代史资料所选辑》
材料四 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能在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战后怎样的战略意图?结合材料三分析“战略意图”形成的背景。并指出在经济方面实现这个“战略意图”的经过。(8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黄金储备有什么变化,从这种变化情况来看,你认为美国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政治影响。(10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4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来分析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的原因,材料一可分析出美国重视科技发展,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可分析出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等。第(2)题,分析材料二,可较容易理解美国战后的战略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秩序”。联系材料三分析“战略意图”形成的背景,材料三可概括出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在经济方面实现这个“战略意图”的经过可联系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第(3)题,根据材料二,黄金储备的变化由高到低,较容易分析出。从黄金储备的变化可联系到美国的经济地位由世界经济霸主到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可根据教材联系到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日本和西欧共同体的崛起。这种变化的政治影响结合教材是指冲击两极格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第(4)题,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应是缓和与动荡并存,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1)重视科技创新发明;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政治前提;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争夺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贸易体系(或关贸总协定)
(3)黄金储备变化:比重由高到低。美国经济地位:由世界经济霸主到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日本和西欧共同体的崛起。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4)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格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四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
——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8分)
(2)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三与材料四的视角各是什么?两则材料的各自出发点是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要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6分)
解析: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如材料一中“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材料二中的“扩大产品销路”“资本输出”等。第(2)题,视角要从材料中分析,即宗教和经济;其出发点分别与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保护民族经济等相结合;中国加入世贸的原因可从中国需要和全球化的角度论证。第(3)题,经济全球化的利可从资源、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等角度阐述,经济全球化的弊可从贫富差距、投机性和风险性、生态危机、自然环境等角度作答。
答案:(1)因素:国际贸易、传教、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商品倾销、资本输出。
(2)视角:材料三:着眼于宗教文化(文化角度);材料四:着眼于社会就业(经济角度)。
出发点:材料三: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支配)。材料四:保护民族经济(保护本国就业岗位)。
原因:加入世贸组织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3)利: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弊: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掠夺性开采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发达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